如題


首先,要想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另一個問題——殲-20究竟有什麼用途?

有些人可能會說:國土防空和爭奪戰場制空權。殲-20的主要用途確實是這個,但這不代表它只能幹這個!在這裡再說一遍,殲-20是多用途戰鬥機!不是什麼截擊機!

其次,就目前來說,不用把殲-20做成轟炸機那麼大,殲-20就已經是是我國戰術打擊能力最強的作戰飛機了,連殲-16都比不上它!

為啥這麼說呢?

我們該怎麼衡量一架作戰飛機的戰術打擊能力?是靠載彈量嗎?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指標,不是說載彈量大戰術打擊能力就一定強。想想看,B-1B有30多噸的最大載彈量,B-2最大載彈量才22噸,這是不是就意味著B-1B比B-2戰術打擊能力強?

說出來你信嗎?

完成任務的標準是什麼?成功摧毀目標,達到作戰效果,這才叫完成任務。不說別的,現在世界上哪款非隱身轟炸機敢飛到目標上空去臨空投彈?嫌自己活的太長了?B-52在越南戰爭裏被擼下來多少?這還僅僅是六七十年代蘇聯和我國的空防水平,放到現在你試試?一票遠程防空導彈等著跟你打招呼呢~更別說還有前出攔截的截擊機了……搞臨空轟炸,你來多少架都白搭,機羣根本飛不到目標上空……

那怎麼辦?兩種辦法,一種就是讓非隱身轟炸機掛載防區外打擊武器,依靠自身巨大的載彈量,充當導彈載機,對敵目標實施飽和式的打擊;另一種就是靠隱身轟炸機,直接穿過敵人的高密度防空網,直接對敵目標實施打擊。

第一種辦法,轟炸機本身是安全的,但是這種打擊方式效率太低了,費效比也太差了……導彈它還是要穿過敵人綿密的防空網啊!要保證打擊效果,就必須增大彈藥投射量以確保在敵方攔截的情況下仍有足夠多的導彈成功打擊目標,問題導彈不是鐵炸彈,本身也貴啊!要按著這打法,美國人也扛不住……

第二個辦法呢?五代機普遍裝備了先進的電子偵查和威脅評估系統,再加上逆天的隱身性能,因此五代機可以相對輕鬆的穿越對方的防空網,直接抵達目標上空,對目標實施精確點殺。在這種幾乎臉貼臉的情況下,別說導彈了,連比導彈便宜的多的多的多的衛星制導彈藥都可以達到作戰效果!而且完成打擊之後,只要五代機關閉彈艙門,那麼它就又處於隱身狀態了,可以和來時一樣,在敵人的混亂下再摸出敵人防空網,安全返航。

那種費效比更高?結果不用說了吧?

縱使殲-16載彈量大又能怎樣?載彈量再大你能大過轟-6K?人家能掛4枚巡航導彈,殲-16可能嗎?那它怎麼突破敵人的防空網?連突破防空網都做不到,何談對目標成功實施打擊?又何談戰術打擊能力?

B-2最初是用來幹嘛的?是在蘇聯腹地獵殺其陸基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的!你換別的飛機試試?問問B-1B敢不敢幹這個活?或者問問「美版殲-16」——F-15E,讓它來試試?海灣戰爭時期,面對薩達姆的防空力量,美軍開戰之初都不敢託大,只敢派F-117去轟炸巴格達的伊軍目標,更何況現在的五常?

說完這個問題,我們就來說說題主所說的把殲-20搞得和轟炸機一樣大的問題。搞這麼大意義何在呢?是嫌殲-20載彈量小嗎?還是認為殲-20乾脆就不具備對地打擊能力?

如果是認為殲-20載彈量小的話,請看下面這兩張照片——

4米多長度的彈艙還不夠大?殲-20的彈艙可是目前服役的幾種五代機裏彈艙最大的!

對比之下,看看掛載AIM120和航彈的F-22彈艙,這個彈艙可沒有殲-20的彈艙大——

F-22都能掛航彈,殲-20有啥掛不了的?而且鴨式佈局飛機重心靠後,鴨式佈局抬頭能力,不存在主彈艙掛載重磅航彈後抬頭困難的問題,因此實際上主彈艙裏殲-20是能裝2枚1噸的重磅航彈的!相比之下,F-22隻能掛兩枚500kg的航彈

這些人總拿F-22來對標殲-20,說F-22是一款單純負責制空的空優機,所以殲-20也不具備對地打擊能力……可是這幫人不知道的是,當年F-22可是改過名字的!改成啥了?F/A-22!還覺得F-22是純空優機?美國空軍知道嗎?他們就硬點了?

誰再說F-22是純空優機甚至是截擊機的話,我就把這圖拍到他臉上去!

現在還有人對殲-20是否具備對地打擊能力有疑問嗎?

至於嫌殲-20彈艙小……多大噸位的飛機幹多重的活~作為一款重型多用途五代機來說,殲-20的彈艙已經不小了——

總有人說殲-20隻能在主彈艙掛4枚導彈,拉胯~他們咋就選擇性忽視了這4枚導彈是射程比AIM-120D還要遠的PL-15呢?要是掛PL-12的話,我們也能掛6枚啊~

當殲-20掛載PL-12時,是否也是2×2枚呢?當然不是。殲-20可以掛載6枚PL-12。

證據之一就在上圖,圖中殲-20的彈艙是拆了掛架,彈艙中部能看到兩根承力梁。樑上有多個黑色的孔,這是掛架與承力梁的連接處。注意看梁的中間有一個黑點、內側和外側是兩個緊挨著的黑點。我們暫且從內到外將這五個孔編為1~5號:

(1)當掛載三枚PL-12導彈時,掛架的固定孔分別是1、3、5號;

(2)當掛載兩枚PL-15時,掛架分別固定在2、4點;

(3)彈艙還可以掛載一枚PL-12(5號點)和一枚中等直徑的對地攻擊導彈 / 炸彈,固定點是1號 + 3號;

(4)當需要掛載彈體寬度較大、或長方形截面的反艦導彈、撒步器,採用2號 + 4號固定點。

因此得益於更大容積的腹部彈艙,殲-20不但可以掛載重量更大的遠程空空彈,還可以掛載體積和射程較大的對地 / 反艦導彈。

掛載方式如圖所示

這火力還不強?認真的?

另外即使是多用途戰鬥機,最優先考慮的也是空戰性能,不說別的,把殲-20搞到轟炸機那個大小,機動性敏捷性啥的就別想了,妥妥被敵人吊打,價格還隨飛機尺寸而成倍暴漲……

虧大發了……

再說了,我TG又不是沒有隱身轟炸機,那既然我有轟-20這種全向隱身的轟炸機,我幹嘛還要把殲-20造的跟個鐵憨憨一樣呢?

喫飯ing的陸軍馬鹿表示疑惑

以上~


說說彈艙深度問題吧~

還是看這張圖——

彈艙深度受什麼因素影響呢?

看到圖裡畫的兩個箭頭嗎?一黑一紅那倆~

看看那兩個箭頭指的結構,是不是帶有一定弧形?上面還有加強框?

那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形進氣道~

殲-20為啥彈艙就比F-22深呢?因為殲-20長啊~機身一拉長,彈艙就可以避開S形進氣道,這樣我就能把彈艙做的更深~大家看F-22的彈艙,S形進氣道明顯突入了彈艙,所以其彈艙前端較淺,而且注意看黑色方框,F-22彈艙前段中間有加強肋,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可掛載武器的長度;而殲-20的S形進氣道,對彈艙的影響明顯比F-22要小,而且看圖中的紅色方框,彈艙前段中間沒有加強肋結構,因此無論是深度還是長度都要超過F-22,那麼自然彈艙就要比F-22大啦~

通過這張圖來估算的話,殲-20的彈艙蓋長度大概在4.5m~5m左右,而我們估出來PL-15的彈徑大概230mm~

注意看我標的紅框~

230mm彈徑的PL-15裝到彈艙裏,看看離彈艙底面還有多遠?不是我說,這深度差不多都可以裝鷹擊-91這種重型超音速反艦彈了吧(雖然彈艙長度稍微還差點)……


底下有知友提醒,目前殲-20是能掛6發PL-15的,因為PL-15已經用上摺疊彈翼了。這點我完全認同,因為我們如果仔細觀察F-22的彈艙照片的話就會發現,其實人家掛6發「阿姆拉姆」似乎也不是掛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的~中間那發「阿姆拉姆」的掛載位置似乎更接近彈艙門,也就是說,從水平面方向考慮,這發「阿姆拉姆」的掛載位置是稍微靠下一點的,就是為了避免彈翼相互幹擾,所以我甚至懷疑F-22隻有在打完這兩發「阿姆拉姆」之後才能繼續發射剩下的4發~

那殲-20同理啊,彈艙比F-22的彈艙還要深,中間那發PL-15稍微往下錯一點,再加上摺疊彈翼(其實現在殲-20的彈翼已經是可摺疊的了,但不知道為啥一直沒摺疊……),掛6發PL-15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不過今天來主要還是想和大家分享今日份的快樂的——

我個人估計這位知友可能是個毛粉……不過也不一定~

知乎軍版果然和一位知友說的一樣——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

我真的沒get到這位知友的論點……我尋思,世界上除了毛子,貌似沒人會去搞什麼勞什子「專用戰機」了吧?還當現在是二戰嗎?大人,時代變力!

我先不說這種「沒有一公斤重量用於對地」的戰鬥機是否真的存在,真覺得對地和制空沒法有機結合?

F-14D表示:「怎麼說話呢?罵人呢是不?」

「炸彈卡車」這名號可不是白叫的~難道具備多用途能力的F-14D就不是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悍的艦載戰鬥機了?

話說回來,這種所謂的「沒有一公斤重量用於對地」戰鬥機在哪個國家也不存在啊……說難聽點,你飛機上只要裝了掛架,那它至少也能掛鐵炸彈啊……軍迷都知道,這句話是當初麥道為了標榜自己研發的F-15空戰性能強悍而做出的誇張形容,但即使如此,F-15C這種在某些人看來最純粹的制空機,它也是能扔激光制導炸彈的啊……所以說,哪有什麼純粹的制空戰鬥機,都是軍盲自己YY的……

另外這位知友可能不知道或者選擇性無視了一個問題——F-15的研發和入役時間。

這裡首先要提一嘴,就是關於「技術凍結」。什麼叫「技術凍結」?就是指在設計時所有使用的技術全部固定,不再做大範圍的修改。能看出來,這個時間是要比戰鬥機的首飛時間要早的,比如殲-10,1982年首次啟動,1984年正式立項,1994年技術凍結,1998年首飛,2004年服役。技術凍結可不單單是戰鬥機的氣動這些,電子設備也一樣,所以殲-10A在05年服役時用的電子技術最快也是1994年的。這點放在世界上哪個國家都一樣,當初F-22為啥一直被人吐槽航電拉胯,數據鏈只能單向接收因此無法與四代機配合?開玩笑……F-22的原型機YF-22可是1991年就首飛了的,考慮到技術凍結的時間可能更早,所以F-22的航電水平現在看起來當然拉胯了……畢竟米帝的F-35也就用的十幾年前的PPC 740級別處理器,現在哪個民用處理器性能不弔打它?武器研發週期是很長的,只能使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但電子工業更新迭代這麼快,根據摩爾定律,最好的技術可能過18個月再看就啥都不是了,如果追求一直使用最先進的技術,那可能這款武器連研發都完成不了——設計一直要改改改啊……所以武器服役時的電子設備從技術層面說,是要落後於同時代的民用產品的~

說這個幹嘛呢?回頭來看看F-15的研發和入役時間——1971年完成項目評審,1972年原型機首飛,1976年服役。那考慮到技術凍結時間,F-15入役時的航電那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水平!就拿F-15A上使用的AN/APG-63雷達來說吧,它的數據處理計算機是什麼呢?一個採用隨機存取磁芯存貯器、容量16K(1979年改為24K的存貯器),字長24位的通用計算機……

啥概念?拿起自己的智能手機看看,恭喜你,你手機存儲器的容量可能都比APG-63的數據處理計算機要大……畢竟微處理器(CPU)這個玩意兒是1971年才發明的啊……

在那個還在使用晶體管計算機的時代,沒有集成電路就等於設備小型化做不到,電子設備的用途也比較單一。美國人當初不想搞多用途戰鬥機嗎?美國人不知道多用途戰鬥機它香嗎?當然知道!不然美國佬喫飽了撐的去搞F-111?

但臣妾做不到啊~

以當年的電子技術,想把多種功能全部集成在一起就是在想桃子。60年代以來,目視投彈技術有一個比較新的變化(其實也不算新了,出現都50多年了),就是CCIP和CCRP。CCIP就是連續計算命中點,CCRP是連續計算投放點,也就是通過高性能陀螺儀和計算機,計算在什麼位置投彈才能命中目標,只要圈住了就能輕鬆控制,CCRP則是通知飛行員什麼時候投彈能命中。

這種投彈技術在現在是怎麼搞的呢?靠數據匯流排與戰機大氣數據計算機和領航計算機交聯,然後通過平顯進行計算,並把計算得到的數據顯示在平顯上,從而實現對地面目標的精確打擊。也就是說,現在你的戰鬥機只要有平顯,那它就算再弱雞也能扔鐵炸彈,精度還要比那些老飛機不知高出多少倍~

而當年不行啊……以當年的電子技術水平,飛機連飛控計算機和數據匯流排都沒有……那麼要想搞對地精確轟炸,必須裝專門的一系列轟炸瞄準設備,如果要用空地導彈的話,還要單獨加裝空地導彈的發射控制機……那這麼一搞,多用途戰鬥機在當時肯定不現實了啊……額外加這麼多設備,這麼搞出來的「多用途戰鬥機」肯定沒有當時的制空戰鬥機空戰性能好啊~所以當時我們基本管這種東西叫「戰鬥轟炸機」或者「戰鬥攻擊機」,也就是類似「飛豹」的戰機,但是請注意,這種飛機和我所說的「多用途戰鬥機」可以說完全是兩種東西!戰鬥轟炸機實際上是一種保留了自衛空戰能力的攻擊機,它嚴格來說是不算戰鬥機的!「狂風」當年也是分截擊型和對地攻擊型的!

而且當年精確制導武器匱乏,基本上除了電視制導的空地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以外,就只剩下鐵炸彈了,那沒辦法,只能靠機載設備來增加命中精度……所以我才說當初搞所謂的「多用途戰鬥機」是想屁喫……

以F-14早期型為例——

這貨裝了三套計算機系統!就是為了滿足幾種不同需求……為啥?當初機載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基本都是一系列的RTOS(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和早期手機操作系統一樣,都是每個型號的戰機寫一套專用的操作系統,用以完成這型戰鬥機上面的特定功能。甚至來說,一架戰機的不同部分,包含著不同的操作系統完成著不同的功能。

F-14早期型上的三套計算機,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計算機為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CADC 中央大氣數據計算機),這是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用於飛行輔助控制的計算機系統。

就這憨貨……但當年誰敢說它不先進?

CADC通過整合飛機內部各種感測器的數據為飛機的控制提供借鑒性的操作,而這時F-14內部的火控計算機和紅外系統還是由另外兩部計算機進行控制的。

當年F-14還沒有真正採用電傳操作,因此機載計算機對飛行員的控制介入並不多。大部分的信息依舊是以模擬儀錶的形式進行展現。

因此進入F-14A/B這兩型戰機的座艙後,會發現大量的儀錶鋪面而來。

同時,用於夜間紅外探測的LANTIRN系統是一個獨立的計算機系統,僅以專門的視頻和控制通道接在了F-14的顯示屏中,在HUD內進行疊加顯示,其控制功能寥寥無幾。

至於火控計算機則為後座武器官獨立操作,功能並不能與前座駕駛員進行分享。

F-14上雷達與武器操縱官的座艙界面

可現在都特麼0202年了……

F-14在1989年就進行了全玻璃化座艙升級,這個時候F-14D座艙內的儀錶已經被眾多的多功能顯示器(MFD)所取代,所有的信息會在多功能顯示屏上進行顯示。

F-14D的座艙界面

當然了,加了顯示器僅僅是表象,其內部構築了第一代的戰鬥機計算機匯流排MIL-STD-1553B所支持的AN/AYK-14 Tactical Computer(戰術計算機系統)。

就是這個玩意兒~

至此,戰鬥機上開始有真正意義的飛控電腦。同時,F-14上的大量設備可以通過專用的BISA-ISA-1553B數據匯流排將信息彙集在多功能顯示器中,並由多功能顯示器邊上的按鈕下達各種戰術指令。

剛剛也說了,靠一個平顯就能實現CCIP和CCRP投彈,從而達到比當年專業的對地攻擊機更高的投彈命中精度。更別說現在戰鬥機的火控計算機,那不知比當年高到哪裡去了~兼容性那更不是當年比得了的,這主要得益於在機載計算機軟體方面,特別是操作系統和編程語言方面的發展

比如說我的戰鬥機想掛某種空地彈,以前還需要重哼哼的給戰鬥機加裝一套空地彈的控制設備,現在呢?我直接把火控代碼寫到戰鬥機的計算機裏就行了啊!要用哪種武器就往計算機里加啥代碼,需要啥功能就往計算機裏寫啥代碼,又不需要額外加裝設備,那空戰能力有啥差別嗎?

何況現在精確制導武器滿天飛,激光制導炸彈、衛星制導彈藥、各種發射後不管的防區外打擊武器……等於相當一部分火控都被集成到彈藥上去了,那我飛機只管扔就完事兒了啊!

普通四代機對地打擊可能還要掛個「狙擊手」之類的瞄準吊艙,五代機連這個都不用掛!

因為殲-20有EOTS~不會還有人不知道啥叫EOTS吧?不會吧不會吧?

EOTS集成了前視紅外成像(FLIR)、紅外搜索和跟蹤(IRST)和激光指示瞄準(LTD)等功能,相當於將傳統的光電雷達、前視紅外成像吊艙和目標指示瞄準吊艙的功能融合為一體,有了這個,連瞄準吊艙都不用掛就可以進行精確的對地打擊能力,空戰能力損失什麼了?嗯?

所以我才說,只有毛粉會鼓吹「專業的對地攻擊機」這種玩意兒……因為近年來,所謂的「專業對地攻擊機」,美軍的A-10那是服役幾十年的老飛機了,新銳且到了新世紀才開始採購的,那基本就只剩下毛子的了……

比如——

蘇-34這麼個鬼東西……

毛子為啥要搞蘇-34?因為毛子他的平顯-轟炸計算系統實在不靠譜,做連續計算彈著和連續計算投彈點的能力不行……那咋辦嘛,只能搞出一個單獨的轟炸瞄準系統咯~

SVP24型瞄準系統又稱火神瞄準系統,包括SV-24任務計算機、KAI-24P平顯、具有電子地圖疊加能力的OR4-TM顯示器、RVB-T雷達圖像處理器、SRNS-24 GPS/格羅納斯系統、UVV-MP輸入/輸出單元和TBN-K-2飛行數據記錄器。

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搞出來的自動投彈系統,主要是為了上仰投彈給敵人種蘑菇用的……這東西在戰術轟炸裏基本毛用都沒有,連對移動目標的轟炸能力也不具備……

毛粉可能要憤怒了:我們蘇-34也是有EOTS的!emmmmmmmm……行叭,寧說啥就是啥,反正毛粉和德棍日雜美分都是一樣的貨色~俗話說就是——⑧帶腦子~

就這?就這?就這還EOTS呢?

蘇-34的轟炸設計,是在肚皮下裝了個攝像機,通過攝像機來投彈。這個設計實際上就是把以前玻璃腦袋的轟炸機投彈設施換成了用攝像機,這樣好歹不用搞個玻璃腦袋了。問題是投彈原理跟二戰時期也沒啥區別,飛機稍微做點機動就天知道飛哪兒去了,甚至還更差一些。那些轟炸機的玻璃腦袋好歹視野好,而蘇-34的轟炸攝像機只有很小的一個方形玻璃窗口,視野很差。

平時藏在前起落架艙門後方,只能看到正下方

當初「航空飛鏢」比賽,第一次比賽的時候,我軍飛機就是多路進入機動投彈,覺得這是基本功嘛,投的成績還很好,結果直接被裁判組扣分,因為裁判組認為轟炸只能飛機排成一字型,從一個路線依次四平八穩的投彈,其實就是因為他們覺得不這麼扔根本扔不準……

另外從蘇-34的設計上,你就已經能看出毛子的腦迴路確實和常人不同了——蘇-34是穿了鈦合金「安全褲」的(指澡盆式的鈦合金裝甲座艙)……

右下角那個玩意兒就是……

諾~就是圖裡這個東西……

這說明啥?

美軍什麼飛機才裝了鈦合金裝甲座艙?A-10!這說明毛子是打算讓蘇-34去執行臨空轟炸任務的!所以才需要裝甲來應對高炮威脅……再看看蘇-34原本的設計目的,是用來替換蘇-24系列的!再看看這貨的設計年份……哦原來如此……蘇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對地打擊理念,可不就是臨空轟炸嘛……要不然西德搞「獵豹」自行高炮幹啥?

好多人說蘇-24在設計時一定程度上參考借鑒了F-111,這種都市傳說我手裡也沒有具體資料所以不敢亂說,但假設這個說法是真的,那我只能說,毛子很可能被美國人無意中坑了一把……

F-111繼承自F-105,但是某種意義上,它又是一種全新的東西,這東西其實是當時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領導意志的產物,當初海軍覺得F-4截擊性能不夠好,所以想搞新的艦戰,然後麥克納馬拉一盤算,這要海空軍各玩各的,那得多他媽貴啊!不行,給勞資一起玩!地主家也沒餘糧啊!

於是乎,F-111成為了海空軍的聯合項目,空軍的是F-111A,更傾向於對地打擊;而海軍艦載型則是F-111B,更傾向於遠程截擊與艦隊防空。後來F-111B暴斃也是因為超重和價格因素,與性能無關。也就是說,美軍的F-111理論上是擁有非常棒的空戰性能的,尤其是中段攔射能力,畢竟F-14上的雷達和「不死鳥」,最早就是給F-111B開發出來的……

所以毛子的蘇-24如果真的抄了F-111的話,那真的是隻抄到了形,而沒抄到魂……這F-111其實可以算是美軍對於多用途戰鬥機的一種嘗試啊,但由於最後裝備部隊的還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戰鬥轟炸機」,所以給毛子的錯覺就是——你看,美帝國主義不還是在搞對地攻擊機嗎?什麼多用途~扯淡!

即使蘇聯人真的去抄F-111,那也抄錯了……

蘇-24是給毛子的前線航空兵使用的,設計之初主要是為了對北約空軍基地進行突擊。1971年到1983年生產的基本型蘇-24,除了鐵炸彈,基本只具備使用Kh23和Kh28空地導彈的能力,至於什麼激光制導炸彈……做夢吧~

既然蘇-34在設計之初是為了替代蘇-24的,那想必作戰設定上基本與蘇-24如出一轍——低空高速突防然後利用大載彈量對北約的空軍基地進行打擊,從而在北約空中力量升空前將其摧毀。

難怪要裝甲澡盆呢……這他孃的不就是衝到對面家裡扔鐵炸彈的嗎?

終究還是因為蘇聯解體,俄羅斯囊中羞澀搞不下去,拖拖拉拉才導致這玩意兒2007年才正式裝備,但本質上這貨就是個上世紀八十年代作戰思想下的產物啊!那會毛子的蘇-27都只能扔鐵炸彈,可見毛子抄完F-111就打算一條路走到黑了,根本沒考慮過所謂的戰鬥機多用途能力……而美軍的F-15E,1986年首飛……

戰術思想上的差距啊……

再看看這位知友接下來的回復——

喵喵喵???我都不知道該說啥……

合著我前面都白寫了是吧?對地攻擊不需要隱身?那為啥伊拉克戰爭裏承擔對伊拉克高價值高風險目標空中打擊的主力,是F-117呢?

F-117設備那麼low逼,連雷達都沒有,載彈量和F-15E更沒法比,只有2噸,根本比不上理論載彈量11噸的F-15E。

可為啥區區43架F-117就包辦了整個空襲行動40%的高價值、高風險目標打擊任務呢?

至於F-22能不能對地……

多圖警告

原來F-22不具備對地能力啊~那這些圖一定是美國戰忽局搞出來的咯?

至於這位仁兄說的這句話——

這真的給我整樂了~

真打仗的話,既然這位仁兄建議我們搞純制空的五代機,沒有一公斤重量用於對地,那我們能用的對地打擊戰鬥機,就只剩下殲-10系列、殲-11系列(只能使用鐵炸彈與無控火箭彈)、飛豹(這個其實都不算戰鬥機……)、蘇-30系列(只能使用毛子的激光制導炸彈和拉胯的電視制導空地導彈)、殲16、蘇-35……蘇-27由於只能使用鐵炸彈和無控火箭彈,因此基本可以歸入殲-11系列裡去。那麼問題來了,上述戰鬥機沒有一架是隱身機,空軍擔負的對地打擊,特別是對高風險、高價值目標的打擊任務,交給誰呢?上述戰鬥機沒有一架能單獨穿越敵方防空網的,要出動就得一波大機羣,帶上負責防空壓制的「野鼬鼠」飛機和負責實施幹擾的電子戰飛機,浩浩蕩蕩的硬撕開敵方防空網,衝進去轟炸。

先不說能不能做到撕開敵方防空網(假想敵4V可是有著世界上最密集的防空網的~),就算真的撕開了,費效比高嗎?損失又會有多大?油錢就不是錢了?

米國國會天天吵吵著要讓空軍買F-15,空軍搭理他們嗎?F-35多香啊~

莫非閣下又是一位「我比美國空軍更懂飛機」的新時代懂王?(手動滑稽)

那有一說一,還真挺頂的呢~


嘖嘖嘖~某位「懂王」在被知乎禁言了N多天之後,終於又跑到我這兒「踢館」找存在感來了~

我真的拜託您,不要再來自取其辱了……

帶大家看一看今日份的迷惑言論——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2的飛行員不可能認真的練對地攻擊」~

這可能是繼第四紀冰河期以來我聽過的最冷的笑話了,講真,我能指著這個笑話活到2025年了~

講真,您但凡去查一下資料,也不會說出這麼搞笑的話來了~

您是乾脆不知道美軍F-22飛行員的訓練內容就跑來信口開河了……

這是F-22飛行員訓練的相關資料~

劃重點——「要著眼全球打擊的作戰思想,培養具備運用和支配全部衝突頻譜所需戰鬥技能的F-22A戰士」。

看到了?著眼全球打擊的作戰思想~全球打擊作戰思想不包括對地攻擊?搞笑呢吧?全球打擊的核心就是「打擊」好伐?看看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的使命——發展和提供戰備的核威懾和全球打擊行動的力量 ,安全 有效地支持美國總統和戰鬥指揮官。

人家主業就是對地打擊好伐?

如果說到這兒某位同學還是嘴硬的話……

那好,讓您涼個明白~

我們來看看被譽為「F-22A飛行員的種子中隊」——第43戰鬥機中隊制定的F-22A飛行員訓練科目~

戰鬥訓練其實就是培養F-22A飛行員的基本戰鬥素養,其訓練內容也是一些較為基本的科目~

這是F-22A飛行員戰術訓練的相關科目~請大聲告訴我第一項科目的名稱是啥?!?

仔細看看吧,戰術訓練裏的一半科目都和對地打擊有關,這叫「20和22的訓練不會包括什麼對地的內容」?這種完全無中生有的事,你再講一遍,等於你也有責任吧?

我們來算一算戰術訓練裏有多少科目是和對地打擊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第一項對地攻擊戰術訓練自然就不必多說了;第三項攻擊「時效性目標」訓練,這其實就是對地攻擊戰術訓練的高端拓展版本,本質上訓練的內容還是對地攻擊;第四項護航訓練,可能很多人會把這個訓練當成專門的空對空戰術訓練,但是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個護航訓練的內容,更側重於訓練飛行員對付高強度的地面威脅。所以第四項訓練科目其實主要內容還是對地打擊……

一共四項戰術訓練科目,其中三項是和對地打擊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這叫「20和22的訓練不會包括什麼對地的內容」?

那我真的是無話可說……

至於您說的「飛臨目標上空,打開彈艙,露出炸彈,多麼可怕的場景」……確實是可怕的場景,但那是對地面上的敵人而言的~您可能不知道,防空系統也是需要反應時間的,等到人家飛龍騎臉的時候,你再想攔截對方的隱形戰機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要麼拚死攔截對方投擲的對地攻擊武器,要麼平靜的接受死亡~

其實世界各國目前對於隱形戰機的防禦都沒有理出一個頭緒來,注意,我說的「沒有理出一個頭緒」,是指目前還沒有形成類似於針對四代機的那種成系統的防空理論或者學說,這點不單單是我國,事實上藍星第一強國美國同樣如此~為啥?美國人過於自信啊——老子天下第一,未來二十年裏,只有老子的隱形戰鬥機吊錘別人,別人不可能造出隱形戰鬥機來!於是乎米畜過上了馬放南山的悠閑生活,人家之前也沒怎麼考慮對隱身作戰飛機的防禦,倒是研究了不少隱身作戰飛機使用的戰術戰法

結果呢?還記得蓋茨當年訪華的時候出了啥事嗎?J-20的全黑塗裝技術驗證機首飛,狠狠扇了老美一個巴掌~連蓋茨自己在回憶錄裏都說感覺受到了侮辱……

某些人從來就沒有考慮過五代戰鬥機為什麼能與四代戰鬥機拉開代差……是因為超巡嗎?飛的比F-22快的多了去了!真正讓五代機與四代機拉開代差的,恰恰就是雷達隱身能力!某種程度上來說,五代機甚至改變了未來空戰與防空作戰的作戰形式!防空導彈不再是單純射程越遠越香了,因為即使是主動雷達制導的防空導彈,主動雷達導引頭開始工作也是在靠近目標20km以內,之前階段還是要靠地面雷達提供的目標信息來引導導彈的,如果真的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直接朝著敵機出現的方向一股腦的發射導彈就完事兒了,那……在缺乏地面雷達引導的情況下,導彈在接近主動雷達導引頭尋的範圍之前不就相當於一個大號無控火箭嗎?對面戰鬥機稍微改變一下航向就行了,甚至連機動都不用做……畢竟相對於地面防空系統火控雷達的功率和探測範圍,主動雷達導引頭無論是天線口徑還是功率上都小的可憐,那探測距離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主動雷達制導的防空導彈尚且需要地面雷達提供目標方位信息來引導導彈抵達大致攔截空域,更何況一票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防空導彈呢?這玩意兒可是需要接收目標反射的火控雷達照射波信號的……我都不說預警雷達在什麼距離上才能發現敵方隱身作戰飛機,我們單純設想一下,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防空系統,它的火控雷達即使能保持對隱身作戰飛機的持續照射,那麼這個照射在什麼距離上才能產生強度足夠半主動雷達導引頭識別跟蹤的回波信號呢?

有些人之前跟我提到了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認為靠這種雷達就能實現對隱身作戰飛機的絕對防禦。

我絕對認同這種新體制的米波雷達是反隱身作戰相關係統未來的研究重點方向。但首先,米波雷達由於波長問題,其角分辨力差是天生的,會嚴重影響雷達的測角精度和抗幹擾性能,這也是為何當前火控雷達主要使用毫米波波段的原因~

當然,測角精度差並不是無法解決的,主要方法有兩條:

一是採用超分辨演算法;二是增大天線孔徑。

問題是,超分辨演算法對信噪比要求較高,而指望隱身目標的回波達到高的信噪比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目前採用超分辨的方法提高分辨力還有較大困難。而增大天線孔徑的方法,對於傳統掃描體制的雷達來說,要達到與微波雷達相比擬的分辨力,天線將大得難以支撐和驅動,更不用說機動性和生存力了。

當前的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解決了這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比如測角精度問題(靠增大天線孔徑)、抗幹擾能力和抗毀傷能力,但其尺寸還是非常巨大的,根據吳劍旗總師的論文,使用3米的工作波長,要達到方位0.5度、仰角5度的分辨力,需要採用20米直徑的環形布陣。對於固定部署而言倒沒什麼大問題,畢竟「鋪路爪」雷達比這玩意兒大多了~

但若要考慮我國巨大的國土面積與漫長的國境線,要想達到足夠防禦敵方隱身戰機突防的探測能力,想必該雷達的數量和密度都不會是一個小數字……畢竟我國的國境並不是一馬平川,何況我們還需要考慮地形遮擋等其他因素~

而且,雖然稀布陣雷達的抗毀傷能力較強,這也並不代表它是無堅不摧的……

從這張圖裡其實我們能對稀布陣雷達的尺寸有一個直觀的瞭解~

這種尺寸意味著現階段這種雷達基本只能固定部署,這種情況下,敵軍的各種光學監視衛星在戰前就能確定各套雷達的具體部署位置。一旦開戰,敵軍可以第一時間動用多種打擊力量、使用多種打擊方式對其進行打擊,確保將其摧毀或使其短時間內失去功能,然後敵軍的隱身作戰飛機再從這個已經打開的缺口蜂蛹而入……

另外還有一點,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在現階段主要是負責提供對隱身作戰飛機的早期預警並引導我軍作戰飛機前往相應空域進行攔截的,指望靠稀布陣雷達做火控雷達可能在現階段還是不太現實的……因為首先,目前的稀布陣雷達考慮多方面因素,其天線孔徑可能還達不到使其具備與毫米波火控雷達相同精度的尺寸,更重要的是,由於稀布陣雷達是固定部署的雷達,其無法隨防空導彈進行機動部署,那麼其靈活性就會大大受到影響,作戰效能也會相應打折扣。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確實是針對隱形作戰飛機的利器,但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萬能的武器,指望靠某一種武器就能包打全場,那是科幻小說裏的情節,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只有綜合起來的作戰體系,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達到最佳的效果~我國目前還在努力建立針對隱身作戰飛機的防禦體系,但這個體系的建設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其中不但要考慮資金方面的問題,還要考慮技術方面的進步幅度,因此這個體系的建設將是漫長而艱苦的,但是其前景也是絕對光明的。我們既不能因為未來世界上出現了針對隱身作戰飛機的探測與引導控制系統,就去否定隱身戰機的功用;也不能因為目前還無法實現地面防空系統對隱身作戰飛機的有效打擊,就不再繼續發展各種新一代新概念地面防空系統了,這是不符合唯物史觀的~

以上就是對某人關於「F-22不具備對地攻擊能力,飛行員沒有進行過對地打擊訓練」的相關打臉實況~

下午有時間的話,我會繼續更新針對某人「F-14多功能性不強」說法的打臉實況,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多多評論~

感謝大家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論機動,肯定是比轟炸機強,稍微具備一點自衛能力。

但是戰鬥機的升阻比什麼的遠遠不如轟炸機,也就是航程,載彈量會遠低於同等級的轟炸機。


修成中型轟炸機的話可能有意義,戰鬥機構型算是有一定自衛能力的戰轟,彈倉不會太大,但是突破能力強,能掛大一些的彈藥,效費比不咋地,不比原版強太多,參考fb22。

要是改成重型轟炸機就有趣了,隱身版xb-70,航母的造價,效費比沒有,結果和女武神一個下場,不如彈道導彈好使。

戰鬥機的構型顯然放大成轟炸機有死重大,載彈小的缺陷,加上戰鬥機本身是多用途化,所以放大不是比不過現有轟炸機,而是太極端導致不如直接打彈道或者巡航導彈,轟炸機也就是個導彈載具而已,太貴就沒意義了。


我覺得咱們國家真應該研製一款隱身戰鬥轟炸機

大彈艙,大油量

一次可以隱身掛載兩枚鷹擊12或者四枚國產LRASM

一個攻擊波次出動三十架,打出六十枚到一百二十枚反艦導彈,配合陸基遠程反艦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潛射鷹擊18打出一波飽和攻擊,這陣仗絕對是毀天滅地級別的


如果真的把殲20修成戰轟這麼大……很可能就飛不起來了。第五代戰機這麼分毫必糾的武器,放大或者縮小都不科學。

與其糾結這個,還不如想一下把彩虹系列無人機放大能不能成為新一代戰轟呢。嘿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