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中醫愛好者,和中醫初學者,都面對著同樣的一個困惑:我想學好中醫,但究竟該怎樣學呢?按個人經驗,結合教學實踐,無疾這裡把中醫的學習,大致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 蒙學階段

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可能笨拙的很,但實際上常是中醫入門的捷徑。多向前輩請教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裡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無疾相信,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學習方法可以逐漸開朗,還會在不經意間學到老先生很多寶貴的臨證心得。

2 利用好豐富的網路資源。現今信息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鬆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裏,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另外,參加無疾學社每年開辦的學中醫線上課程,也是不錯的選擇。

3 教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選用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比較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最新版的中醫教材。一般來說,新版教材容納了諸多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整體水平還是值得信賴的。如果希望精鍊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比較暢銷的幾位養生保健書作者:徐文兵、羅大倫、中裏巴人等的書,雖然不強調整個理論構架的完整,但是作為學習之初的興趣培育,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放鬆調劑,是足可以勝任的。

中醫入門教材方面,最後毛遂自薦一下。拙著《零起點學中醫》,實際上是無疾依據上面的兩項原則,即權威性和趣味性,參照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和針灸學等中醫主幹科目,擷取要點,趣味講出。努力在保持中醫理論權威性和系統性的同時,令文字活潑不致教條。蒙學友厚愛,已重印16次。現作為入門書,推薦給初學中醫的朋友。

4 最後,還需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大約是三年(當然還要學習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鬆或太緊,都可能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

二 經典學習階段(略)

三 臨牀探索階段

中醫診療能力練習的起點在跟師侍診。侍診不是簡單的聽聽看看,是用心在觀察和傾聽中體驗診療的過程,為接下來的模仿做準備。

練習從模仿開始。無疾今天在臨牀上的診療行為,細品下來,到處都隱蘊著當初兩位老師的身影。模仿的範圍很寬,從問診的次序和語氣,到處方用藥的思路和習慣,到針刺的手法與穴法。值得注意的是,模仿不是空對空的臆想,而是實踐中的運用和體驗;模仿的過程,就是實習的過程。

對中醫自學者而言,見習之難在於選擇和找到一位可以信賴的老師,實習之難則首先體現在風險控制。得遇師長是緣,得遇明師更是珍貴的善緣。外緣無常,卻仍不離因果。多加留意,總會在身邊發現可以為師長的前輩。以恭敬心,惜緣為念,取人之長,擇善而從,假以時日,必有所得。

醫之為業,關乎性命,敢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初學實習者,遇虎狼之葯,危險之穴,謹須恪守軌範,暫收獵奇之心。一句話,醫生這個行當,不是鬧著玩的。無論自己還是家人朋友,臨牀探索必不可少,但關鍵時刻,探索的心必須讓位給慈悲的心。

四臨證與讀書相參階段(略)

最後,做個簡要的整理:

蒙學階段,要在把握大體、入門不偏;經典學習階段,須得平視古今,戒躁寧緩;臨牀探索階段,注意耳聰心細,廣目束膽;最後,臨證與讀書相參階段,最好善思詳辨,勤問博覽。

本文節選自「天下無疾」微信公眾號《自學中醫入門必讀(完整版)》篇。

想要了解更多請搜索公眾號:noillclub,關注後即可查看無疾老師的《自學中醫沒方法?看江瓘是怎樣成為名醫的(愛好者必讀)》?陰陽,中醫大廈的基石(音頻+圖文)《中醫說的氣,是什麼?》《中醫說的神,是什麼?》《學中醫,都學什麼?》等文章;也可微信添加朋友「wujicm」幫您解答。


你會打字,我認為你受過義務教育。

受過義務教育的人要學中醫,第一步就是忘掉學校裏教過的數理化生。第二步就是殺死自己的良心,整天胡扯也不會臉紅,謀財害命也不會內疚。

然後,不用看什麼中醫典籍。把你爺爺奶奶經常說的陰陽虛實寒熱正邪五行生剋隨便拿來胡扯就可以了。要是病人有疑問,記住萬能的一句話:中醫的XX不是科學的XX而是博大精深整體功能整體狀態。

最後記住不要隨便粉中醫。

因為一粉頂十黑,你很容易就被打入偽中醫的行列。


每個人天賦不同,喜好不同,悟性不同,學醫之路都相差甚遠,沒有可循範例。但中醫典籍無外乎那些:淺顯如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時方歌括,四聖心源,頻湖脈學……深奧如傷寒金匱,內經,難經,包括注釋這四大經典的各類醫家著作,近代有胡希恕劉渡舟秦伯未蒲輔周施今墨可看,先賢就更多了:李東垣,喻嘉言,尤在涇,張景嶽,徐靈胎,傅青主…… ,再看看本草類書籍:本草經集註,本草問答,本草思辨錄,本經疏證,本草經疏,葉天士的本草經解,都是幫助掌握藥性和用藥法則的經典之作。除了上述這些,你甚至還可以看中醫藥大學的教材,中藥大詞典等等。只要你有顆堅定的心,不論從哪部書籍入手,相信都可以達成所願。


針灸入手。


個人經驗建議

《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

針灸可作為輔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