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萊茵、阿爾卑斯、比利牛斯。

可以看看黃艷紅老師的這篇論文的討論

近代法國萊茵河「自然疆界」話語的流變(1450-1792)-中國社會科學網?

sub.cssn.cn


雖然我知道你們可能是在做模聯會議的學術作業,如果是這樣的話 @lbq 老師就已經給題主提供了一個太長不看版;但我還是希望將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描述一遍,因為我突然意識到這可能是法蘭西曆代統治者推動西法蘭克王國[1]這個政治概念向高盧[2]這個完整歐洲地理單元的無限接近的一次帶有一定」僭越「性質的嘗試。

高盧(Gallia)

我又雙又叕掏出了這張圖

「高盧」這個概念由羅馬人首先建立,主要用於表示高盧人的土地。而這個概念包括了比利時、凱爾特[3]、納爾邦西[4]、阿奎坦尼亞[5]和山南[6]。在後續的歷史發展中,由於山南高盧與中南義大利的聯繫最為緊密、受羅馬的影響最為深刻,完全融入了義大利的發展軌道,因而不被視為高盧的一部分。餘下的高盧地區就擁有了路易十四夢想的天然邊疆:東至萊茵河、西北至海洋、南至比利牛斯山、東南至阿爾卑斯山。

「上帝似乎已經安排好了那些他不希望被輕易跨越的障礙; 對西班牙而言,就是比利牛斯山和海洋; 對法國而言,就是海洋、比利牛斯山、萊茵河以及瑞士和皮德蒙特 ( Piedmont) 的阿爾卑斯山; 對義大利而言,就是海洋和阿爾卑斯山。」——加斯帕爾·德·索爾克 ( Gaspard de Saulx)


儘管法國人很希望從」高盧「身上找到對萊茵河西岸地區的法理宣稱,但」法蘭西「國家的概念卻並不是與」高盧「完全綁定的。

法蘭西(West Francia)

法蘭克人[7]從他們在萊茵河流域中下游的家鄉出發,向西進入富庶的羅馬高盧,並以高盧北部為基業大肆向外拓展,先後吞併了勃艮第[8]、阿奎坦尼亞[9]、倫巴第[10]和日耳曼尼亞[11]後統一了歐洲西部的主要地區,建立起今日西歐的歷史基礎。

查理曼死後,按照法蘭克繼承法,其帝國被一分為三,交給他尚存人世的三個繼承人。這次劃分很有意思,三大王國的組織形態基本都是一塊法蘭剋核心區+若干新近征服地區。法蘭克帝國的核心區域主要有兩塊:最早在萊茵河東岸的定居點和渡過萊茵河之後建立起的第一塊拓殖地組成了奧斯特拉西亞(Austrasia)和隨後佔據的盧瓦爾河以北、塞納河流域的紐斯特里亞(Neustria )。

這兩塊核心區一直爭鬥不休,早期的克洛維王室將其統治中心放在紐斯特里亞和奧斯特拉西亞西部的蘇瓦松;而加洛林王朝的政治中心位於奧斯特拉西亞的亞琛。

  • 以紐斯特里亞為核心,加上阿奎坦尼亞和西班牙邊區[12],構建了西法蘭克王國
  • 以萊茵河以東的奧斯特拉西亞為核心,加上盟友阿勒曼尼亞(施瓦本)和拜恩以及新近歸附的薩克森、圖林根和潘諾尼亞,組建了東法蘭克王國
  • 而帝國的核心,強大的奧斯特拉西亞的主體部分(包括亞琛和梅斯),加上勃艮第、普羅旺斯和富庶的倫巴第,組成了中法蘭克王國——她的國王,也是皇帝

法蘭西作為一個由西法蘭克演化而來的國家,只是法蘭克帝國三個繼承國中的一個,從這個意義上說,法蘭西只對「高盧」西部有宣稱權利,對於高盧東部的中法蘭克則沒有。法蘭西的君主更不直接擁有擔任皇帝的權利,因為這個殊榮只屬於佔據了法蘭克首都亞琛和古羅馬首都羅馬的中法蘭克王國。

法國的東部邊界,從北至南:斯凱爾特河 ( Scheldt) 、默茲河 ( Meuse) 、索恩河( Saone) 和羅納河 (Rhone)。


洛泰爾林吉亞的混亂和中世紀地理知識的匱乏

洛泰爾林吉亞在經歷了一任皇帝的統治過後,被再次劃分為三個部分傳給皇帝的兒子們。後來又歷經了一系列變動——多半是繼承人的早夭和先天疾病以及他們親屬的貪婪,處在東西兩法蘭克王國之間的洛林王國——此時僅僅包括了低地國家、阿爾薩斯、洛林和萊茵蘭,陷入了混亂、分裂和不穩定的狀態。德意志[13]和法蘭西立刻開始介入到爭端之中,並開始尋求吞併這個富裕而代表著正統性的中間王國。

經過兩次分贓大會(劃掉)劃界條約:

870s,Treaty of Meerssen

880s,Treaty of Ribemont

洛林——此時分為上洛林和下洛林,完全的併入的德意志王國之內,法蘭西仍然只是西法蘭克——只掌握高盧的西部。

然而,西法蘭克和後來的法蘭西的學者(或僧侶)並沒有對地理上的界限有著如現代人一般深刻的認識,在漫長的時間之中他們逐漸把「高盧」和「法蘭西」混為一談。在公元 1114 年,弗萊辛的奧託 ( Otto of Freising)描述皇帝穿過萊茵河,從德國進入法國。佐丹勞斯則用高盧這一詞語指稱萊茵河以西的土地[14]。「高盧大體而言是歐洲的一個地區,東邊是萊茵河這一大河」 ( Gallia large sumendo est Europe provincia,habens in orienteRhenum,magnum fluvium) 。布魯內託·拉蒂利 ( Brunetto Latini) 大約在13 世紀中葉寫就的作品中就顯示了從高盧向法蘭西王國的轉變。「在德國之外,跨過萊茵河,就是法國,過去被稱作高盧」( Apres Alemaigne,outrele Rhin,est France,qui jadis fu apelée Gaule)[15]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巴塞羅繆斯·安戈裏克斯就寫道,「法蘭克王國……擁有萊茵河,德國則在其右岸……西邊的兩條大河———羅納河和萊茵河穿越了兩國的邊界「。這一轉變也就完成了。在修道院僧侶作家的學術圈之中,由於他們對古典作家以及中世紀歷史的知識匱乏,萊茵河就完全被理解為是法國的邊疆。

法蘭西王國東向擴張的宣傳工具

17 世紀的時候,法國的外交政策獲得了新的活力,並且也在考慮向東部擴張領土。這一政策的主要鼓吹者黎塞留、馬薩林 ( Mazarin) 和路易十四都未顯示出受到任何法國命定的觀念和信條的啟發,他們的政策是經驗主義的。「自然邊疆」顯然是一個具有深厚基礎的「夢想」,並且被宮廷食客和文人們大肆吹鼓。雅各·德·卡松 ( Jacques de Casson)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百合花再次在萊茵河盛開的前景而歡欣鼓舞,奧博裏閣下 ( Sieur Aubery) 也是如此,但他的主子卻將他送入了巴士底獄。

無論是從民族語言上還是從法理上說,法國對萊茵河邊疆的追求都沒有任何依據。即便在當時,這種觀念都沒多少重要性。誇誇其談者在尚未對法國歷史進行充分回顧的情況下,就輕率談論法國在萊茵河的 「命運」

引用我在這篇德意志四至點考:馬斯、默默爾、埃施和貝爾特說過的話:

默茲河[16]流經的地區長期處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西部邊疆,流域內大多數地區卻屬於羅曼語族(除了下游地區屬於日耳曼語系的荷蘭語)的一些小諸侯國,很容易被重獲新生的法蘭西王國所接納和整合。流域內的城市串聯起了從北義大利至荷蘭的西歐重要商路,又與從波羅的海到北海的主航道向垂直,雄踞孚日山地-洛林高原-阿爾薩斯-阿登山地之上,地勢險要、商貿發達,為德法必爭之地。勃艮第公國、洛林公國、德意志諸帝國和法蘭西王國/帝國/共和國,都曾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軍事榮譽。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完整的掌握了默茲河流域,那麼其至少在加洛林帝國的前領土上佔據了相對優勢。

儘管中間王國的歷史如此錯綜複雜,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掌握了該地區的強權都擁有了成為「西歐皇帝——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的權利[17]

參考

  1.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West_Francia
  2.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Gaul
  3. ^僅為古代地名,與凱爾特人分佈沒有綁定關係
  4. ^從比利牛斯山到羅納河谷
  5. ^今法國阿基坦大區
  6. ^北義大利波河平原
  7. ^作為一支中日耳曼人
  8.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Burgundes
  9. ^今整個法國南部
  10. ^北義大利和中義大利
  11. ^https://en.wanweibaike.com/wiki-Germania
  12. ^March,行軍,引申為邊區
  13. ^還沒改名,此時仍叫東法蘭克
  14. ^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Scriptores,ⅩⅩ,p. 359.
  15. ^Li Livres dou Tresor,edited P. Chabaille ( Paris: Collection de Documents inédits sur lhistoire deFrance: 1863) ,p. 167.
  16. ^與洛林王國的地域高度重合
  17. ^翻譯成人話就是他們都稱帝了


寧 是 不 是 想 1 8 1 5 歐 陸 風 雲 線 上 模 聯 抄 作 業


北至休達 南至好望角 西至甘比亞 東至索馬利亞


東起莫斯科,西達北美洲。南至好望角,北平不列顛。


向南擁有伊比利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向北擁有低地地區:法荷戰爭,遺產戰爭,拿破崙時期對低地的兼併。

向東擁有萊茵蘭與波河平原: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東部邊境,義大利戰爭


拿破崙已經實現了,甚至超額完成任務了,但自己玩火,給玩沒了。


東至萊茵河、西到比利牛斯山,北臨大西洋,南到地中海。


路易十四想再多也沒用,又黑又綠的蘇丹國已蔚然成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