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查到N多的惡性通貨膨脹的例子,比如維基百科上的惡性通貨膨脹。

但是很難查到惡性通貨緊縮的例子,在歷史上出現過惡性通貨緊縮嗎?在惡性通貨緊縮下,人們的生活真的痛苦不堪?經濟衰退能和通貨緊縮構成因果關係嗎?


有記載的歷史沒有出現過字面意義上嚴重通縮。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一旦發生的極端通縮,就會出現一丁點錢就買下整個市場交易品的情況,而市場上的人並不是傻子,沒有人會這樣交易,所以實際上是不可能出現的,正常市場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必然會出現通貨實體載體切換,比如金子不足用白銀,白銀不足用銅。

一定的字面通縮在金屬貨幣的時候應該是出現過,比如由於貴金屬財富的過度集中導致的市場上流動量減少,或者由於當時生產力發展略快于于貴金屬供應發展,但僅僅是一定程度上的。

另外通縮和通脹是對於通貨本身來說的,當辛巴威出現了相對辛巴威幣的極端通脹時,同時也就出現了對米元的嚴重通縮;當一麻袋辛巴威幣買不到一個包子時,同時就出現了10米元買一條人命的情況。


一、通貨膨脹和緊縮主要發生在資本主義經濟環境

除開戰爭和天災。

自然經濟環境下,即使商業停滯,人們仍然擁有生產資料土地,可以通過自給自足的方式維持工作和生存。

但是商業時代,貨幣系統出了問題,人們已經成為了無產階級,工作和生活都依賴於商業經濟,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而資本主義興起不過是幾百年的時間,發展的太快了,以至於掩蓋了很多經濟問題,直到二戰才顯現出來其嚴重問題。

二、通貨緊縮常常發生於人民財富被大量掠奪後

除開戰爭和天災。

讓人民失去財富的一般是通貨膨脹和物資炒作。

比如中國九十年代初的嚴重的通貨膨脹過後,伴隨著國企下崗,內地的人們在花光了積蓄後又失去了收入來源,於是消費能力迅速下降。

而荷蘭鬱金香炒作,美國股市崩盤,日本房地產崩盤,中國房地產崩盤,香港金融危機,等等等等,都是一波操作帶走了大量財富,市場上沒有貨幣流通了,於是出現緊縮。

你們現在看到的幾萬十幾萬一平的房子,在97年到2005年接近十年時間裡都是僅僅維持建安成本和一般的利潤水平。

我在2016年寫過一篇文章就認為中國的這次房地產泡沫會造成通貨緊縮,現在看來已經兌現了。政府這兩年已經通過大量投資基建來應對了。

三、惡性通貨緊縮會被政府組織及時遏制

鬱金香炒作由於涉及的人和地區很小,所以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

而美國股市崩盤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讓人意識到通貨緊縮的可怕。

人類很快就找到了對付通貨緊縮的方法,那就是大而不倒,和拉動消費。

所以二戰之後,最著名的惡性通貨緊縮就是日本的地產崩盤了,讓一個世界第二經濟水平的國家原地踏步30年,也可以說是相當惡性了。

四、惡性通縮的恐怖

最嚴重的的通縮肯定是戰爭造成的,大家都看過1942,當市場失靈的時候,物資奇缺,為了生存,人們可以賣兒賣女,在這部電影裏體現的非常感性。


第一次修改:我錯了,審題達到了如此粗糙的地步,怪不得原來考試老是犯審題不清的毛病,現在依然是這樣……

重新答覆一下這個問題:歷史上最著名的惡性通貨緊縮應該是1929-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具體題主搜一下吧,網上蠻多新聞的,鳳凰網還做過一個專題,我回頭把鏈接發一下。

手動分割線

我的一篇文章可能能回答一部分問題。暴走經濟學——惡性通貨膨脹

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80年到2016年辛巴威的通貨膨脹瞭如下圖所示:

2008年,辛巴威官方給出的通脹率為231000000%……

辛巴威人民日常購物的方式都是這樣的

這樣的

不同時期的辛巴威兌美元比例是這樣的

知識點:

惡性通貨膨脹沒有一個嚴格的規定,但一般來講,每年的物價上升比例在50%以上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惡性通貨膨脹

惡性通貨膨脹的起因其實是因為政府為瞭解決財政赤字問題而大大增加貨幣發行量,導致市場上的貨幣迅速貶值。

其實貨幣代表的政府的信用,貨幣的迅速貶值其實背後是政府信用的迅速貶值。

2009年,辛巴威宣佈津元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之後一段時間,美元、南非蘭特、波札那普拉、英鎊、歐元、澳元、人民幣、日元、印度盧比先後成為了辛巴威的法定貨幣,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九種貨幣共存的國度。


我國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的惡性通貨膨脹事件,我們以大明寶鈔和金圓券為例

1、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布的唯一紙幣,當時明朝缺銅,名太祖朱元璋下令成立寶鈔提舉司,開印寶鈔,由於濫發寶鈔,縮水嚴重:

從鈔錢比值看,洪武八年(1375年)鈔1貫值錢1000文,以後一直縮水,到宣德七年(1432年)值錢5文;弘治元年(1488 年)值錢1文;

也就是說,從1375年至1488年的113年間,大明寶鈔貶值了1000倍,平均每年貶值8倍,也就是說1元錢一年後價值1毛多錢。

2、金圓券

500萬元金圓券

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發布金圓券,原計劃發行20億元,後來到了1949年6月,發行總額達130多萬億元……

國民黨執政後期的紙幣的迅速貶值。當時發工資都是這樣的:

和這樣的

買東西是這

甚至還有當積木的

國民黨後期兒童用紙幣搭積木

從以上內容我們知道,政府一定要嚴控貨幣發行量,保持一個相對溫和的通貨膨脹率,才能不斷刺激社會經濟正常發展,否則帶來的將是經濟的大崩潰。

好了,今天的「暴走經濟學——惡性通貨膨脹」就介紹到這裡,

歡迎關注公眾號:「大白講金融」,將會用最簡單的圖文介紹經濟學知識額!


史上最經典案例,請看Milton Friedman 寫的神書《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第七章:The Great Contraction 1929 - 33


明朝末年的白銀究竟哪裡去了? - 歷史

17世紀的時候。荷蘭鬱金香泡沫。這麼典型的例子

如果需要我解釋的話我在跟你說。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百度什麼的


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通貨緊縮。

之所以要推行這套理論,就在於維護貨幣發行權的合理性,那是所有政權的終極意義!!!
發生於每一次世界大戰前

在中國近代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大的「窮國的順差」,由於長期以來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國民的購買慾與需求並不高,再者,由於外國商場對於中國瓷器,茶葉,香料等的依賴,大量進口國內商品,我國只賣出自己的商品,很少買進或者根本不買進國外的商品,而且,我國的產品價格十分低廉,有巨大的價格優勢,形成了所謂的「白銀時代」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當時我國仍處於所謂的地大物博中,外交關係一直是送出的臣服關係,我國的很多國家財政在這樣的外交貿易中白白流出,而後到了英國鴉片後,白銀出超嚴重,後期一兩白銀甚至頂兩三千銅錢過。而大清納稅看白銀,民間小額交易靠銅錢,直接導致大清老百姓稅負痛苦指數上漲幾倍,所以百姓便將白銀這個貴重金屬作為貨幣儲存,白銀價值高。

在錢少物多的這樣的形式下,通貨緊縮便不足為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