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7)》發布會在京舉行。

  據基金會中心網數據中心實時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國範圍內已經註冊的基金會數量達5545家,比2015年同期的基金會數量增加674家,年增長率為13.84%。其中,全國共有1565家公募基金會,佔全國已註冊基金會總數的28%;還有3980家非公募基金會,佔全國已註冊基金會總數的72%。同2015年相比,非公募基金會數量在全國已註冊基金會總數中的佔比增加4%。但是!中國貧困人口約3046萬人!相當於一個重慶市!


想先說明我的一個看法

公益並不是一定要直接促成改變。

公益,尤指第三部門對改善社會問題所做的努力,公益的目的是要解決社會問題,幫助弱勢羣體,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但我並不認為公益可以完全解決社會問題,因為無論有多少支教組織、志願者,助學捐款,也無法直接解決貧困、教育等問題,第三部門的力量至少在中國還是很弱小的,這與我們跟歐美社會的社會制度歷史沿革有關。

想在此贅述一下我的理解,公益的很多領域嘗試都是先於政府發揮社會服務福利職能的,作為力量強大的第一部門,或者資源巨大並且以利益最大化的第二部門—市場,都無力有效創新地採取措施去嘗試解決社會問題,也只有在這一點上,第三部門也就是社會服務機構公益機構NGONPO(在名詞概念上可能有差別),纔有足夠的優勢。

以題主所說的基金會為例,中國基金會的數量在不斷迅猛提高,目前六七千左右,但跟美國還是有十倍左右的差距吧,再加上兩國人口總數社會發展現狀等因素,質量上可能也不止十倍,差距很明顯,六七千基金會數量一點也不多,數量也不能決定質量,這當然大部分由歷史制度決定,具體不再展開。

所以中國的公益只能走自己的道路,學習借鑒也強調本土化。

綜上所述,公益發揮的作用更多的是去嘗試創新,去撬動政府和市場的力量資源,從而使公益項目的效益更大化。

貧困人數並不是衡量公益的標線,中國公益的力量還比較弱,公眾認知和影響力更是弱,只能說任重道遠,需要一代代公益人的努力

——————分割線——————

以上均屬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中國那些賠本的出口企業和那些你們認為效率低下的國企,為什麼明擺著虧錢賠本,政府也不讓他們關門?政府依舊大把大把的支付巨額出口退稅和虧損。就是因為你直接發錢給老百姓他們沒事幹就要惹事了,就會有了依賴!為了維穩。


簡單說,就是公益基金會裡,直接和扶貧有關的太少,而且公益組織做扶貧本身就有天然缺陷。

公益也可以扶貧,但公益不只有扶貧,你關愛動植物也可以搞個公益組織的

而扶貧這個事,一般的公益組織做不到,也就是小打小鬧,扶貧的成本是很高的,中國有句古話叫「救急不救貧」因為救急是一時,救貧容易是一輩子,甚至他的兒孫你都得管,這就不是一般組織能幹的。

扶貧本身是個長期的活,還得短期見效,得有政策傾斜,還得提供後續的致富途徑,既要解決現有勞動力的就業,也要解決其子女的教育問題,你可以說,扶貧本身就是個多領域參與的系統工程,單一組織只能在某一個點發力,適用性就會很有限,只能針對特定人羣,而扶貧哪怕是一個村子裡的人,需要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會有區別,所以這事基本只能政府直接強力參與,憑單個組織的能力,幾乎無法完成。

中國貧困人口多,是中國地理的複雜性,封閉性導致的,中國很多地方,真的是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沒有皇帝去管過的,那些地方不是現在窮,而是窮了幾千年了,不說別的地方,就在西藏,青海你想找窮了幾千年的地方,比比皆是。農奴制才消失多少年啊?貴州苗寨,2個村子之間語言都不通,那真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歷朝歷代,中原打成狗了,都沒人去的地方,他怎麼能不窮呢?這種地方是少,但架不住中國大啊,貧困人口絕大部分是集中在山區的,東拼西湊下來,幾千萬人就出來了。

這種地方你指望公益組織,那也就是提桶油,扛袋面,或者架個太陽能發電,好點的幫著指導下養殖,力度不夠的。

所以纔有精準扶貧,這種政策,人類歷史上就沒有過,資本主義更是連想都不要想,這事沒啥可說的,真得感謝政府。


中國的十幾億的人口,你說貧困人口只有三千多萬,這個數據我覺得不準確的。

為什麼還是有很多貧困人口,其一,公益不完全是解決喫飽穿暖的問題,還包括疾病、就業等問題。其二,公益無法讓你富起來,只能解決貧困人羣的基本生存問題。要想富起來,還是要靠國家,靠自己奮鬥。


因為中國很大,人很多


謝邀!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因果關係,因為貧困人口太多,貧富差異太大,纔有的做公益。

做公益只是某個人、某團體、某組織的小範圍活動,脫貧還得政策支持纔好。


第一,

解決中國貧困人口的問題,主要力量不能靠中國的公益組織或NGO什麼的。在社會大背景下,我國激活區域經濟,引入資本,貧困地區脫貧等問題,情況各異,非常複雜。有的利用先天優勢,有的是政治政策,有的是把握好機會,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

第二,

中國NGO及相關的組織其實處境艱難,略顯尷尬。很少出現純粹運營公益組織的機構,逐步做大做強的。

一般能把公益組織做得有聲有色的,公司主營業務可能都不是慈善事業。可能是披著某個外衣,有了多餘的錢,為了塑造企業高大上的社會形象,或者為了討好政府,「順便」做了一些公益事業,表表自身姿態。這樣的企業很多,有私企,有外企,有合資企業,不列舉了。


emmm,大一學期末參與學校ccba志願者,然後退了所有社團專心做志願服務,又遇上一個老油條,從此踏上公益不歸路。

首先,志願服務和公益是不完全等同的,因為志願服務是你業餘時間去做,而做公益的人是要以此生存的,公益人沒有工資,只有補貼,明面工資不高,而且有時候還不被受服務對象理解,所以純公益既不賺錢也不討喜,因此真正做到純公益的沒多少,既然做純公益的沒多少,你又渴望有什麼好的成效呢?

既然做不了純公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做公益呢?我告訴你,是因為有很多很多很多人,都是滾蛋,騙政府和一些投資人的錢,具體流程不告知,總之裡面還有利益集團的默許,公益事業表面繁華,實際稀爛,連政府自己都稀里糊塗給了錢,每年年審那些成績照片報告隨便看一看就以為做的很好,實際上也就呵呵,更何況其他的主體支持的公益呢?(不排除有些做的很好的,比如古天樂、胡歌之類的,純公益很少炒作,因為與其花錢炒作,還不如把這筆錢投入山區更為合適)

至於我國優秀的西部計劃,就我個人淺薄的瞭解,有些就是當地的窮苦學生自己把自己支援回去,有了份鐵飯碗罷了,很少有學生真材實料能幫忙踏出貧困,畢竟自己本身就是窮苦家庭出身,沒有致富的實力和眼界(眼界,這個很重要),也就是說本身能力不足,而且跟所學專業有關,你指望一些學著社區、計算機等等的學生跑到山溝溝裏給你造財富?還不如多發掘一批農業學生到山溝溝去做農產實驗啥的,順便帶著致富。


公益慈善整體在國內部分地區還是屬於欠成熟狀態。而且公民普遍存在誤解。公益志願,不僅僅是獻愛心?公益是可以與任何行業相關,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有效方式,獻愛心,捐款捐物是一方面,除了物質方面。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產品。

地方政府層面

公益深入社區,還有各種團建活動。都是希望辦得越多越好,但是我要關心我們的受眾到底是什麼情況,一場活動辦下來。缺乏實際效果。這是得關注

企業層面

公益成為自身宣傳的熱門點,1+1>2,公益這玩意的確給企業帶來了好的名聲。所以關注的點,做點好事還能帶來更多的利益為什麼不幹?

民間社會組織

怎麼說呢,政府給補貼,自己拉贊助。一個職業的民間社會組織的公益人。在二線城市,的確是很有錢了 ,一方面幫助政府,還有基層社區。另外一方面自身的發展也同公司一樣不是十分成熟。

基金會

基金會這東西,通常一些大型集團,願意來做這些。但是我們看到的效果,並不是很直觀。除了少數宣傳做的很好。與企業相同,總結一下,公益對他們來說是附加產業起的作用是1+1>2的作用

高校

高校學生社團,沒有大學生是絕對不行的。年輕力量是帶動各行各業,各個家庭改變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學生普遍容易被當做免費的勞動力。使得公益志願在於社會組織合作的時候很喫虧。而且大學生公益受眾都是學生,普遍面向社區等大眾時候沒有規劃。而且學生社團流失人才嚴重,學校團委也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