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的城市規劃里,總是承受著各種各樣的地理,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從而只能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進,修修補補,但是交通似乎一直是堵的。如果在一座全新的城市,例如雄安,規劃好道路等基礎設施,能夠做到不堵車嗎?


首先需要定義什麼是不擁堵,如果不擁堵的定義是平均速度為30千米/小時的話,其實美國很多的郊區都達到了這樣的標準。

我覺得不擁堵的決定因素有兩點:1.平均車輛擁有道路里程;2.工作和居住區區位差異。第一個是基礎要素,在車輛保有量較低的情況下,通過合理的道路規劃的確可以達到不擁堵。但是一旦擁有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合理的道路規劃對於擁堵的影響因素就會成近指數遞減。第二個是改進措施,我一直認為職住分離是影響交通的最為重大的因素,嚴重的職住分離會大大增加人們花在路上的時間,例如現在的北京。空想社會主義者傅里葉的居住區試點可以看做一個較為理想的鄰里模型。也只有在消除了區域差異以及社會生產資料極大富足的情況下,這種低密度的鄰里模式才能夠在真正實現。在這種模式之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才能最大程度上消滅擁堵。


題主的假設是一種終極思維,如果題主把題目改成「城市規劃師能不能規划出一個不堵車的城市?「這樣會更合理點。

只有一種可能。例如,在一片空地按1000萬人口去規劃一個城市,而實際上只讓10萬人在裡面生活,而且這十萬人是平均分散在這個區域內生活,再假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讓他們聚集在一起,這樣的話,城市發展一百年估計都不會堵車。但是,這種脫離實際的假設就沒有意義了。

個人認為實際是不能的。深圳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三十年前的深圳跟現在的雄安沒有本質的區別,從一個漁村一躍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都市,幾乎也是從一張白紙開始規劃。但是你看現在的深圳上下班高峰期一樣會堵到你沒脾氣,不過相比很多一線城市,深圳交通擁堵程度真的要很好多,這得益於深圳超前的城市規劃。

首先,規劃師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也承擔不了這樣的重任。誠如我在另一個關於城市擁堵問題回答里說的,城市擁堵有社會、經濟、制度、規劃、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城市規劃師在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規劃師不是神。

其次,城市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把控。規劃師能做的是多學點真實有用的知識,有寬廣的視野,在規劃的時候為城市的發展留有餘地,將來城市發展不至於太擁堵。或者在擁堵之後,重新規劃的時候能結合現狀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這才是腳踏實地的做法。可以多了解一下深圳的城市總體規劃,個人認為是目前國內做的最具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規劃之一。

最後,擁堵並不一定全是壞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認知提高的途徑,也是社會前進發展的重要動力。城市擁堵,才會想到去發展公共交通,才會有交通方式、交通工具的革新,要不然社會可能還停留不堵車的封建社會。


不能因為道路與城市空間不是分離的,城市空間是城市居民複雜而又異質活動的容器。因此,擁堵本身其實不是規劃的問題,而是整個城市乃至個人管理的問題。例如,設計再好的道路,遇到頻繁變道,行動猶豫遲疑的司機,都會造成擁堵的蝴蝶效應

因此城市規劃(此處特指白紙上畫圖的藍圖式規劃)根本不能徹底解決交通問題


接著 @超級城市 的思路試答一下。影響城市交通擁堵程度主要有兩點關鍵因素:道路交通設計和城市規模。

好的道路交通設計(例如目前提到的緩解交通擁堵的「窄街區密路網」、「TOD發展模式」、「綠波交通」等)確實可以提高車輛的通行效率,軸向發展的路網結構和公共交通的優化也能起到抑制私家車的發展,緩解城市擁堵問題。

然而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人口規模。目前交通擁堵不僅僅是道路交通設計的問題,還是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私家車保有量的增多,城市原先規劃的道路面積不夠用導致的。如果能夠準確合理的預測城市的人均私家車保有量、根據城市預計的人口規模,去給足相應地道路面積,再加上科學合理高效的道路交通設計,應該能規划出相對不堵車的城市。但是,道路面積在城市用地面積中所佔的比例也有一個範圍限制,不能完全根據人口規模來增加道路面積。

此外,上述理想情況不易實現,除了題主提到的現實中城市會受到地理,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還與城市規劃難以準確預測城市人口和私家車保有量有關,除非採用其他手段進行城市規模的控制。


有一個叫模擬城市4的遊戲,最後的問題都是交通問題

假設極端一點,城市只有公共交通(公交和地鐵)和慢行系統的話。。。


好的道路設計只能提高通行效率。堵車的本質是車多路少。一個城市如果不堵車,一種情況是車少或者效率高,另一種情況是路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