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的提問有概念錯誤。

網路文學是以網路為媒介,在互聯網上生產,傳播,閱讀和批評的文學作品。

純文學的對立面是非純文字,是商業化了的文學。

傳統文學是偽概念,目前沒有這種提法。

網路文學和純文學不是一個緯度的東西。一個是以傳播媒介為基準,一個是以主導意識形態為基準,無法進行類型溯源歸和對比。

其次,你大概想問,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類型角度看,文學一直是多元發展的,類型會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演進,呈現出不同面貌。

互聯網是新的文學生態圈,是之後文學的陣地。但是目前的網路文學形態不是未來文學的形態。

目前的網路文學是網路上創作的通俗文學,在實質上沒有呈現出任何新的東西。

唯一可以預測的是,目前網路文學生態圈的運作形式,被重構的創作,傳播,閱讀,批評,這些權利場是未來文學生長的基礎,但是是非內容層面的。

最後,文學的形態,特別是內容形態取決於人。

可以向上溯源,目前人類社會的共同問題是什麼?目前人類共同面對的哲學性困窘是什麼?中國的社會和人的共同精神表徵決定了文學的內容形態。

媒介,類型,資本一直演變。

唯有心靈,是文學永遠的方向。


受歡迎的傳統文學都是暢銷作品。

目前網路文學比傳統文學之間,有一個深度挖掘的不足。

網路文學一個是更新速度快,一個是文字容易激發讀者的想像力,可選擇的比較多。

畢竟電影電視劇動漫,是不夠看的。

當然隨著短視頻的出現,對網路文學市場也有很大的衝擊,包括一些有趣的事物等等。

總之就是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

網路文學雖然還是以休閑娛樂為主,但是已經不能算是主流的事物了,但是它不會徹底死掉,因為有的東西無可替代。

網路文學主要是構建在網路媒介上面的一個,發表作品的地方。

就是說,傳統文學未必不能進入網路文學當中。

因為網路文學包容性很強,當然,不是指市場包容性。

現在寫偏向傳統文學的作品的作者一樣會撲街。

但是事實上,傳統文學選擇出版的話,也是很難的,另外就是書店面臨著倒閉的威脅,紙質書逐漸淪為小眾,手機之類的科技發達,包括聽書軟體的發展,時間久了,會慢慢的讓傳統文學更加的難受。

那網路這個包含很廣的平臺,還是需要傳統文學注入的,這樣一來看傳統文學的讀者也會來網路上進行閱讀。

相當於從紙質跳轉到網路,但是本質上作品是沒有變化的。

那麼紙質書會徹底淘汰嗎

不會的,紙質書還會有,但是應該是從網路這個基本,發展出紙質書的出版比較好,目前網路文學是這個路子的。

其實很多人買了紙質書也不會看,很多人真的只是收藏而已。

買回來了放在書架上,翻閱的次數卻寥寥無幾。

總而言之,網路文學可以喫掉傳統文學,因為網路文學並不僅僅指的是一些龍傲天,小白文這類的網路小說。

本身,其實傳統文學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傳統文學也是要考慮暢銷問題的。

當紙作為媒介的時候,不足以帶動足夠的銷量,轉戰到網路也是並無不妥的事情。

網路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增強了傳播的廣度,但是卻容易出現盜版。

這方面尤其是一些散文一些詩詞這種情況最為容易發生,本身這種作品長度就不長,很短,隨便就在貼吧,在很多地方,比如我在知乎裏都可以直接貼出來,進行轉載。

這種傳統文學是生存條件比較難的。

而紙質書,也只能算是粉絲為一個作者買單的情況,很難有一定的銷路。

至於小說之類的,則未必是這樣的,只要是好的作品,寫出來了,它值得暢銷,應該暢銷,讀者們喜歡看,讀者們覺得它有深度,無論它的媒介是什麼,都無法更改它是一個好作品的事實。

只能說今時今日,競爭比較激烈。

畢竟很多東西已經不再是躍然於紙上,而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畫面。

並且在朝著多元化,低門檻的方向進發。

漫天的事物,雖然有很多是垃圾,但是有很多卻對於個人來說,是足以消磨時間,令大腦內的興奮物質進行分泌的。

總而言之,就是能夠帶來快樂。

文字雖然看似簡單,實際上文字組成的東西,卻可以抽象,這種抽象的體驗是其他的事物很難取代的。

另外就是IP的發展了,好的文學作品,還是會誕生出IP的。

總之任重而道遠,其實網路小說目前來說,訂閱應該也是在爆降,原本花費3小時每天閱讀小說的人,很多不讀小說了,有的人只看半小時,一小時,有的人雖然還在看,但卻並不算是特別的多了。

尤其是5G到來以後,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者還是努力增強自己的寫作實力,構思能力,寫出更好的作品出來,讓自己變得無可替代。


網路文學不能代表傳統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純文學作品的出路沒有變化,仍然是在作品的深度上進行挖掘。

突破口在哪我也不知道。

市場的話,你大概是想問受眾?

傳統文學的受眾和網路文學的受眾有較大區別和少量的重合。

總體來說,傳統文學的受眾比起網路文學的受眾必然是極少的,我沒有看到相關的統計數據(實際上也沒法統計),但是體量大概連1%都不到。

傳統文學的閱讀門檻是比較高的,與這個時代所有資訊都越來越便捷和傻瓜式覆蓋的習慣是相悖的。

但這不代表傳統文學會被取代。


能不能代表不知道。出路也不知道。

網文,我基本沒看過。電視劇《琅琊榜》和《慶餘年》,劇情都很不錯。平時壓力大,看看這類電視劇,也挺好玩的。故事都非常緊湊。《慶餘年》的敘事方式,和《呼嘯山莊》,以及《天龍八部》有相似之處,或者作者借鑒了名著。

傳統文學,目前有鐵西三劍客,很多人更看好雙雪濤。想陶冶情操,知道東北下崗潮往事,以及嚴肅科幻文學作品的,可以瞭解他們。傳統文學作品,文字信息量大,想像力不弱於通俗小說。

至於新世紀,校園欺凌帶給人的影響,以及底層xing生活,以及戀愛備胎等看似「苦咖啡」的題材,幾乎沒人去寫,或者根本就沒人去寫。因為當代知名作家都是精英階層,不太可能去寫這類作品。

當下時代,其實要寫的事情多了去了,有些題材不方便說,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代表著各種需求。沒有誰高誰低。

有人說,文人相輕,這是不對的。有人能寫出某類題材、並且寫得特別好的話,我會為這個人搖旗吶喊,雖然多我一個不算什麼。


沒有網路文學也沒有什麼純文學,只有好的文學作品和糟糕的文學作品。而且也不存在什麼突破口,,市場就在那裡,好的作品有人買,糟糕的作品沒人買,僅此而已。


純文學和網路文學的關係好比當年的唐詩對宋詞,亦如文言文對白話文。

隨著網路發展,現在碎片化信息式攝取與通俗網路文學的洗腦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這是時代交替的必然

可以肯定的是,純文學作品不會消亡,但衰敗的可能性很大。

兩者很大的可能是相互融合,互相進化。


從古到今,說相聲,說評書之類的講故事養家餬口的人非常多,一直很熱鬧,但能代表文學嗎。

其次,精神是會升華的,小時候喜歡打打殺殺,喜歡名,喜歡利,喜歡做各種夢。

中年以後呢?還能做多少夢呢?

老年以後呢?

這些不是市場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