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题主邀请

我的体会是:醍醐灌顶经常发生阅读一本书的时候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读到了一本书《你一年的8760小时》

按理说以现在的年龄,早已对这种励志类书籍绝缘,

那天却倚著书架一口气读了大半本。

图片来自网路

作者是个新疆小伙,名叫艾力,

全名努尔艾力·阿不利孜,来自乌鲁木齐,是新东方一名演讲及培训师,2014年因参加「说话达人」选秀节目《奇葩说》而成名,并成功进入五强。

一度以为青年人的日常就是:

吃鸡、刷抖音、王者农药;

废柴、毒鸡汤、佛系生活。

这个新疆小伙的自立自强,不懈努力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成功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功的人比你更努力。

艾力经历让我看到了当代青年完全不同的一面!

联系到这几年来荒废的时间,突然有一种深深的自责和不安

再不努力,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和激情,

半年过去了,读了数十本书籍,

开始用心的经营知乎,开了自己的公众号,

在网上报名学习写作、新媒体等课程

想尽一切办法来跟上这个时代。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醍醐灌顶。


融会贯通,常常发生在系统的学习一系列的知识以后

从艾力的书里,我不仅得到了动力,还学到了方法:

——三十四枚金币时间管理方法。

就是把时间从早上7:00到晚上12:00,共十七个小时分成34枚金币,

睡觉前看看金币是怎么花的,并用不同的颜色归类,

总结一天的收获,增加成就感,提高生活效率,通过记录改变人生。

这个方法太好用了,让我每天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于是萌发了想要多学习时间管理知识的想法

光读这一本书就能融会贯通是不可能的。

半年的时间里,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的《战胜拖拉》

发现艾力的三十四个金币理论很大一部分借鉴了书中的时间管理方法。

随后又读了日本杂物整理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

学到了如何进行做到减法人生,通过外在的行为达到内心的控制。

重新读了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本书十年前虽然读过,但是被我归类为心灵鸡汤,一直束之高阁,

这次读完之后,才发现书中的理论一直被成功人士广为应用,是人生管理的底层逻辑

其他的如《自控力》《复盘》《不抱怨的世界》《影响力》等书籍我就不一一贴图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读了这些书以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时间管理、人生规划的困惑早就有了答案,

而且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在名人传记、回忆录中反复被提到过

就像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讲到的:

七个习惯的原则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上每一个痛苦而又繁荣的社会。

这些原则并非我首创,我只是发掘并把它们整理出来而已。

如果说什么是融会贯通和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做事的时候,很多事情堆在一起,你理出头绪,一件件做好,就会有这种感觉,我喜欢王阳明,总是希望能做到知行合一,然而我再怎么看关于王阳明的书也做不到,就是因为读书只能掌握方法,要想真的知道,要在事上磨练。所以想突然能够豁然开朗,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主要还是靠事上磨练。


找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当你找到这本好书时,你会发现困扰你很久的疑惑会在刹那间豁然开朗,别人的一两句话就把你冥思苦想好几个夜晚的问题解决了


记得小学有一节语文课,老师问我们「领悟」是什么意思。我作为一个特别热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一连举了很多次手,

「是知道?」

老师笑著摇摇头,「不是。」

「是懂了!」

老师若有所思,「好像有点接近了,但还差一点。」

「那是不是理解?」

老师依然说:「不错,但还是差一点。」

无论我们说什么,语文老师都没有认可我们的答案。

直到多年后的某天回想起这个故事,突然豁然开朗,才知道老师的用意——领悟就是这种感觉。


这是两个问题。融会贯通和醍醐灌顶是两回事。由于我们知道了一加一等于二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一加二等于三,这叫融汇贯通举一反三。这种时候经常都有啦,只要我们爱学习,知道该如何学习聪明的学习,融汇贯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醍醐灌顶的境界就要高很多了,通常指的是你对一个问题的大彻大悟,完全的了解和明白了某件事情的真相而使你彻底清醒过来,这叫醍醐灌顶。说实话,我还没有过这种感受。但我觉得,要想醍醐灌顶,除了对事物本身要有正确客观的理解外,还得放空自己的内心,我们活得太浮躁,内心被各种欲望包围,很难做到内心澄明通透。所以很难有达到对一个问题醍醐灌顶的境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