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沒消停過,所以想痛都痛不起來。

真要評價,倆字,垃圾;四字,一堆垃圾。

在最需要同舟共濟的時刻,首先為了擁立潞王還是福王,馬士英和史可法幹了一仗,幸好史閣部能力雖然一般,還知道進退,沒有釀成大禍。

然後史閣部督師江北四鎮,完全無法節制任何一人。所謂江北四鎮,抗清、抗大順都沒起什麼作用,自家開片倒是熱火朝天,比如李闖降將高傑就伏擊同是四鎮主將的黃得功。

大家窩裡斗得熱火朝天,所以什麼打黑槍坐視不救那更是家常便飯。

然後南京還無視反對,別的不幹,先把官民切齒痛恨的錦衣衛搞起來,至於整軍備戰?不存在的。

然後搞出個「太子案」。是不是崇禎的太子不知道。反正馬士英認為不是,而左良玉認為是,搞得一團糟。馬世英下令處斬,左良玉就帶兵勤王。左半路病死,他兒子一怒之下帶著十多萬明軍,降清。

這麼大批明軍降清,南明第一任皇帝,弘光帝也就翹了辮子。

哦,這位弘光大爺繼位以後幹了什麼呢?勵精圖治整軍備戰?不存在的,迎老母,立皇后,選美女,除了作死,他什麼都沒做。

然後就是浙東的魯王朱以海和福建的唐王朱聿鍵大打出手。你說我譖位,我說你造反。你殺我使臣,我干你總兵。

就這麼幫玩意兒。

除此之外就是爭權奪利。按理來說,危如累卵朝不保夕,掙個屁的權奪個屁的利。

偏不。鄭芝龍和黃道周就齟齬不休。最後鄭芝龍降清,黃道周倒是滿腔忠烈,帶著幾千老弱病殘,「北伐」,死在江西安徽交界處的婺源。

這還沒完。

唐王魯王都死了,監國桂王朱由榔急匆匆跑到廣西,唐王弟弟朱聿鐭在廣州繼位。

朱由榔不幹了,命令朱聿鐭去帝位。朱聿鐭當然不幹,於是又打起來了。兩方在廣東三水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清兵輕輕鬆鬆佔了廣州,因為廣州根本沒兵。

南明的軍隊在哪呢?不說了嘛,在三水開片呢。「攘外必先安內」。

朱聿鐭死了以後,南明終於只有一個皇帝了。

皇室終於消停了。

大臣幹起來了。

孫可望和李定國這對張獻忠的老部下,老同事開打了。最終孫可望降清,大批文武被屠。

阿彌陀佛,我已經不知道怎麼描述這幫玩意兒了。

這裡說明一下。孫可望是個垃圾,李定國卻是個英雄,曾經於桂林、衡陽兩戰,『兩撅名王』,殺死清定南王孔有德、清宗室親王尼堪,一時間南明聲勢大振,據說多爾袞還考慮與南明劃江而治。這是南明歷史最燦爛的一頁。

但最終也無力回天。

不過可笑的是,我們偉大光明正確的電視工作者,將這麼一個英雄變成了太監,好像叫什麼《龍珠傳奇》。

最終1662年,永曆帝被從緬甸擒回,吳三桂將之用弓弦絞死在五華山,南明這場鬧劇宣告結束。

1683年,最後一個打著明朝旗號的台灣鄭氏降清。

你說,從頭到尾不消停,一筆爛賬,你告訴我,什麼時候最痛心?

南明?除了悲劇就是慘劇,把人性的惡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文選投敵

投降的武將太多了,但白文選這種和滿清打了一輩子仗甚至打到緬甸去了的將領投敵。。。

天不佑我大明啊


我個人覺得是永曆帝出逃緬甸時馬吉翔,李國泰借廷臣和隨從人員生活困難之由向永曆帝要錢,這個時候永曆帝屢經劫難自然沒什麼錢,禁不住馬李二人相逼,一怒之下將黃金鑄造的國璽投擲於地,讓二人鑿碎分與眾人,期間掌印大臣李國用還扣頭極言:「臣萬死不敢碎其寶。」可是馬李二人毫不顧社稷危亡與君臣之禮,上前鑿碎國璽拿回分與親信。

每次我看見這段東西是是真的痛心疾首,南明史是真的太虐心了


大家要看清樓主的問題是一刻啊,?

最痛心的一刻是張煌言被叛徒擒獲的那一刻。


個人認為是李定國病死。


內都太嚴重


從頭痛心到尾,要說最痛心的,那應該就是弘光朝廷一系列看不懂操作和無窮無盡的內鬥

講道理,弘光朝被滅了,南明基本大勢已去,沒有和清朝平分天下的希望了


南明的操作比崇禎還爛。


老圖新用


前方在打戰,文人在爭權奪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