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還以爛片為主,劇情都經不起推敲,當然我不否認他們都是演技派都是影帝,這種高曝光對他們真的好嗎?只要提到他們能聯想的代表作都是幾年前十幾年前的作品。討論帖沒有針對哪位明星的意思,我本人對古天樂跟張家輝也是非常的肯定!


倆個字:恰飯!

1.對於港星來說,賺錢手段太少

現在大陸明星賺錢靠哪些?1.出演電影,電視;2.出席各種綜藝節目,3.出席各種商務活動,4.商業代言,5.成立工作室,進行影視投資或者新人挖掘。(暫時就想到這些,歡迎大家補充。)

對於港星來說呢?好像只有1,3能賺錢了,甚至3如果你不是大咖都沒有人邀請。

在這張2017年中國明星代言排行榜上,古天樂,張家輝都沒上榜

所以不拍電影,你咋賺錢?

2.很多香港影視人靠他們恰飯

先說一個事實:現在港片在香港基本上收不回成本,想要收回成本,只能到大陸,到東南亞,到日本,到韓國上映,但因為總所周知的原因,香港年輕一代木有人,所以想要讓這些觀眾進入電影院,只能靠古天樂,張家輝等人的號召力了。

沒有張家輝,古天樂的電影,有人看嗎?沒人看代表收不回成本,收不回成本,電影公司倒閉,公司倒閉,一大批電影人失業,一大批電影人失業,港片徹底崩盤!

3.高曝光真的好嗎?好!

高曝光對於演員來說,鍛煉了演技的同時,吸引了流量,不管流量是好是壞,你不能否認,你讓別人記住你了,而影視圈最怕的就是被人遺忘!

高曝光對於影視工作者來說,鍛煉了能力!即使將來有一天港片徹底崩盤,他還能來大陸混口飯喫。

就拿導演來說,在《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你知道林超賢拍了多少部電影嗎?24部!

這些電影你看過幾部?再降低一點要求,聽過幾部?沒有前面的鋪墊,我想林超賢沒有今天的成功!

ps:很多大佬都說基本看過,那換個問題,你認為不是爛片的有多少

當然對於古天樂,張家輝這樣的影帝來說,經常拍爛片是會降低號召力的,對於個人信用是很大的傷害,但是為了港片的發展,為了香港電影公司活下去,他們沒有太多的選擇!


可能是因為,你看的港片還是太少……

然後,我們又習慣了大陸或好萊塢某些演員一年或幾年憋一部鉅製/經典/爆片的節奏

但是,香港以前的出片量和出片效率不是這樣的!

拖得久的那是王家衛,王大師!

香港還是太小了,從一個片場換到另外一個片場,也沒多遠,搞不好沒出影視拍攝基地。

大不了到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取景,其實也沒多遠,跟上海到北京的距離差不多。

對於香港演員來說,有工開就不錯了,不是每次都搞藝術精品的。

要恰飯的嘛

覺得張家輝、古天樂高產其實是因為,

其他的香港電影我們都怎麼不待見了!

看來看去就勝劉德華、梁家輝、林家棟了。

港真,你看過幾部曾國祥演的電影?

對,就是《七月與安生》 《少年的你》的導演,曾志偉的兒子。

他都算香港新生代的主力軍了

再這麼一想,陳偉霆都比他咖位高啊

白T恤的這個啊

謝邀!

不敢想像,這一批影壇中堅分子之後,香港電影真正走向沒落。

我私以為,只要香港電影工業還保持旺盛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就算不侷限於香港本土,在內地也可以獲得長足的延展。

可是目前的情況是,除了這一批影壇中堅分子,當然也包括整個電影工業裡面的演員、導演、編劇、剪輯、配樂等等,後面那呈現的都是長長的空白期。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還在不斷「消費」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餘溫而已,餘溫過後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

於是纔出現了不少喜歡香港電影的人士的疑問,為什麼近幾年來來去去都是這些演員的電影,而且還是不斷的重複、組合,也許間隙碰到一些新聞報道說:「XX演員和XX演員十年後在XX電影作品重聚」,或者是「XX演員和XX演員經典重現,影迷大呼回憶殺」。

是的,這就側面證明瞭,還是那一批影壇中堅分子在支撐著所謂的「香港電影」。

所以,剔除香港本土電影,廣義上的香港電影,能夠拿得出手並且票房還有點保證,不至於讓整個電影項目還未立項就賠錢的生意,就只能依靠他們了。

於是我們看到張家輝,看到古天樂,看到劉青雲,看到吳彥祖,看到謝霆鋒,看到。。。。,正是他們在捍衛香港電影工業,讓我們看到香港電影工業其實還是獨樹一幟的,假如缺失了某一個環節,那一種味道就蕩然無存了。

於是悲觀的說法:為什麼近幾年張家輝古天樂等一眾影壇中堅分子如此高產,其實那不正是代表了香港電影工業黃金時代最後的餘溫嗎?


因為這是香港電影人最好的年代,最好的盛世。

很多人可能要出來說:你有病吧!港片都爛成什麼樣了?你還在這吹捧如今是港片盛世?!

請注意,我說的是『香港電影人』,而非『香港電影』。正所謂國家不幸詩人幸,作品的匱乏低質,其實未必代表演員過得不好。

相反,由於內地經濟起飛,二三線電影、網劇、付費電影的流行,以及各大商家如雨後春筍的出現,其實是把香港本來較為貧瘠的電影界,捧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位上。

這個高位上面,你隨隨便便拍一部三十集的爛劇女二,比你在tvb拍一部所謂的「童年回憶」九分劇,片酬要多100倍。沒錯,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倍。

香港以前的一眾經典作品,其實一直是以量大管飽又低價,在東南亞及臺灣地區抗擊西片的。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周星馳一年拍10部戲這樣的盛況。我們看的爽了,但藏在背後的,其實是演員的無奈,因為他即使做到了巨星的程度,片酬也就是現在一個電視劇小花十分之一的水平,那不多拍也不行。

更何況以前還有黑幫進駐電影市場(當然這個影響其實比大家想像的要低),以及盜版碟商騎臉吊打的窘境,現在都一一解決,市場也從以前的幾千萬觀眾,變成了面向14億,一下子增長了幾十倍。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以前香港電影的老人,出來多拍戲,是再簡單不過了,沒有人跟錢過不去。在他們看來,這就像是以前種的樹,終於結了果的收割過程而已。

至於爛片多,也很正常。老一輩的導演都老了,因為本來就是40歲的幕後來執導20歲的演員。現在當年的20歲演員都已經4/50歲了,那當年40歲的導演,現在都只能跟老年癡呆症做殊死的鬥爭了,體力心力都已經不再是那個年代。相當於是有一個臺前的班底,看似與當年香港電影一樣,但內部的變質嚴重,再加上內地審核制度比當年臺灣的戒嚴時期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臺灣時期起碼允許民國後成精),也是一道電影的催命符,一羣老弱病殘在鋼絲上跳舞,想讓他比年輕人跳的歡,那是不可能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澳門風雲》系列與《賭神》系列。一樣的臺前幕後——王晶率領港片大元帥周潤發,加上演技派喜劇人家輝(兩個家輝的功能在裡面是一樣的),加上當時得令的女星(當年張敏,如今景甜),加上帥哥跟班(第三部老跟班劉德華甚至直接上陣),加上動作搞笑賭博元素。這麼多相似之處,按理說影片質量應該差不多吧?

但很明顯,兩者之間,質量起碼差了10個《千王之王2000》。因為賭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可以拿出來說的事情,大陸是不允許的。你只能改成慈善晚宴的時候,大家隨便鬥個地主。而王晶也已經過了挖空心思想笑料的奮鬥期,而是安心的養老,網路流行語隨便匯到一塊兒,也能混個十億票房,你讓他怎麼積極進取?所以以前的王晶電影盛產經典笑話,如今的王晶電影本身就是個笑話。

因此,這種情況只能歸結於,或者感激於祖國真的強大了。但與此同時,港片質量的急劇下降,也不得不歸因於,祖國確實強大了。


因為香港影壇沒人了,你回想一下現在香港有什麼年輕的男演員。

陳冠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已經證明他復出無望。余文樂?當年和陳冠希一起出道,知名度和演技都沒達到陳冠希的程度,如今也是半紅不黑。李治廷?當年《歲月神偷》還是非常驚艷的,但驚艷完一次之後就沒有下文了,現在他好像主攻內地綜藝了。

所以香港電影公司的老闆拿到導演的劇本後,可能還沒看,就開口問,你這次男主角找的是古天樂還是張家輝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