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鼻音不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拼音記不住,還有一種是發音上混淆。

第一種,拼音記不住,沒人能幫你,老老實實查字典吧。

在記憶上有兩個技巧:

1、參考這個字的另外半邊讀音~~如果那半邊你知道的話~~因為漢字有很多是形聲字,聲旁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提示發音。

舉個例子:「請」的半邊「青」(qīng)是後鼻音,「請」推測後鼻音的概率更大。「霖」的半邊「林」(lín)是前鼻音,「霖」前鼻音的概率更大。

2、尋找方言和普通話的對應關係,部分方言的韻母和普通話存在音繫上的對應關係,如果你的方言剛好有,讀一讀方言的發音,大概就能判斷出前鼻音還是後鼻音。

不過最簡單的其實還是查字典,或者下載一些可以在漢字上直接標準拼音的APP,新華字典APP查字很方便,百度漢語APP還有「拍照識字」功能,直接能文字拍照識別出讀音。

第二種,發音上混淆,重點介紹一下。

太多人問過我:老師我前後鼻音不分怎麼辦,但是很多人並沒有區分,到底是前鼻音讀成後鼻音,後鼻音讀成前鼻音,還是前後鼻音混讀?

下面我根據這三種情況一一拆解一下原因和解決辦法。

1、前鼻音全都讀成後鼻音

前鼻音的發音要領是,發音結尾舌尖抵住上齒齦。

但是!!!很多人即便做到了這個動作,聽起來還像後鼻音,原因主要有兩個:

? 舌尖前伸上抬的動作趨勢不夠明顯。

有些學習者因為舌尖無力,上抬動作趨勢很不明顯。解決方法是,多練習口部操的伸舌動作,把力量集中在舌尖,加強舌尖力量。

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發「滴答滴答」這樣的音,這是你一定會讀的。在發音的時候把注意力集中在舌尖,感受舌尖的狀態,這就是~~舌尖上抬。

努力讓「滴答」每個字更乾脆有力,你的舌尖就會越來越有力量。

另外,要有前伸的動作趨勢,這一點,目前還沒有哪個普通課程教過,但是很有效!你可以試試發完音把舌頭吐出來,基本上讀出前鼻音是沒有問題的。

? 舌面整體上抬

有些學習者做到了舌尖上抬抵住上齒齦,但他不光舌尖上抬了,整個舌面都抬起來了,聽感上就會覺得像後鼻音。看下圖,發前鼻音的時候,只有舌尖上抬,舌面是不跟著整體抬升的。

原因也是舌尖力量不夠,舌面來幫忙。這種情況,加強舌尖力量,舒緩放鬆舌面,一般就能解決。

找到前鼻音的感覺,還有一個「誘導法」,適用於 n 發音沒問題的學習者。以 an 為例,具體方法是:連續發 a、na 並逐漸過渡到 an、a

an:a+na+a+na…→ an

另外也可以反覆練習你能讀對的音來找感覺,一般像 ün 這樣的韻母是大多數人都能讀出前鼻音的,可以反覆練習這個韻母找「對」的感覺,然後類推到你有問題的發音上。

2、後鼻音全都讀成前鼻音

這種情況更加多見,特別在 eng、ing 這兩個韻母中更經常出現。

後鼻音發發音要領是「韻尾舌根上抬」。後鼻音讀成前鼻音的原因相對簡單,就是舌根力量不夠,上抬不明顯。

一般情況下,我們靠近嘴唇的發音部位都是相對靈活的,越往後越不容易控制。所以關鍵是練習「舌根上抬」的動作。

怎麼練習?單獨練習你可能找不到感覺,方法還是,用你能做到的去找感覺和類推。

插一句,如果練習普通話有捷徑的話,通過你會的去找感覺類推就是捷徑。完全不用去跟著別人讀,每個人能讀對的音都比讀錯的多得多,利用好它們,可以幫你解決很多問題。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很多人高效提升了普通話。

關鍵來了,從哪裡找抬舌根的感覺呢。我們發現,在發 g、k、h 這樣的舌根音聲母時,也需要抬舌根,並且 g 這樣的音人人都能發對。

圖片來自《漢語普通話圖解課本》

所以,可以通過大幅度誇張地發「ga」音來感受並鍛煉舌根上抬,直到熟悉這個動作,能自然控制,然後遷移到後鼻音的發音中,搞定!

後鼻音練習也可以用「誘導法」,具體做法是:

ang:a+g+鼻音+a+g+鼻音…→ ang

3、前後鼻音混讀

「混讀」的意思是,有時候把前鼻音讀成後鼻音,有時候又把後鼻音讀成前鼻音——這意味著,前後鼻音你都是可以發出來的,在發音能力上沒有問題!!

那問題出在哪兒呢,如果拼音記憶也沒問題的話,原因就出在聽音能力上!!

一旦你培養了聽辨能力,能聽出自己發的是前鼻音還是後鼻音,再和當時的發音動作相聯繫,很快就能確定,當你的動作狀態是這樣的時候,發出來的是前鼻音,是那樣的時候,發出來的是後鼻音。輕鬆解決!

第三部分,介紹一下前後鼻音發音中容易出現的其他問題。

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歸音不到位,第二,整體帶鼻音

1、歸音不到位,也就是韻尾的動作沒有做到位。

比如前鼻音發音的時候舌尖上抬趨勢不明顯,只是鬆鬆垮垮低低地一抬,很容易給人感覺發音不完整,後鼻音發音的過程中舌根上抬不明顯,也是一樣的感覺。

原因要麼是舌尖或者舌根力量不足,要麼是唇舌比較懈怠比較懶,還有的是沒有歸音到位的意識。

2、整體帶鼻音

前後鼻音只有韻尾是鼻音,也就是發音末尾才有氣流從鼻腔出來,前面是不帶鼻音的!

很多人對此理解有誤,發整個韻母都帶著鼻音,這是錯誤的哦,前面的主要母音正常發音就好了,只要韻尾動作要領到位,發音就不會有問題。

總之,區分前後鼻音,第一步,明確問題的表現形式;第二步,探究背後的發生原因;第三步,根據犯錯根源匹配練習方法,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利用你現在會的動作去類推不會的。

不光前後鼻音,所有糾音的過程都是這樣的,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關於藍色清泉:幫助 1萬+人提高的普通話/表達力導師

●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碩士,普通話一級甲等;

● 國家官方漢語考試 HSK YCT 研發員,微軟教你學中文APP內容研發員;

● 在行高分行家,「職場充電寶」「正好有空」「選擇自己」等平台分享導師,線上線下課程學員 10000+● 喜馬拉雅FM 官方認證優質主播、蜻蜓FM 認證主播,累計播放量 500萬+;● 官方廣播電台記者,10年來採訪數萬人,播發稿件 200萬+字。


前後鼻音的區分在於舌位。我去搬一下《漢語拼音》詞條的描述:

n: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氣流從鼻腔通過,同時沖開舌尖的阻礙,聲帶顫動。

an: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後舌尖逐漸抬起,頂住上牙床發n的音。ang: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後舌根抵住上軟齶,氣流從鼻腔泄出,發後鼻音尾ng的音。

其實也不用去搬,這些還是比較熟的,這裡只是想給題主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很多知識是可以在網上找到相對比較準確的答案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好了,我們具體看一下前後鼻音的差別(拼音詞條沒有單獨把後鼻音拿出來,因為在漢語拼音里後鼻音不是單獨的聲母或者韻母,只是作為韻尾出現),最大的差別在於——

  • 舌尖抵住上牙床
  • 舌根抵住上軟齶

如果是前後鼻音不分,其實這兩行短短的字就是答案。

當然,並非知道了發音的要領就能準確做出發音動作,從而把前後鼻音區分開來,說話是一系列複雜精細動作的組合,這句話的重點在於「一系列組合」和「精細」,如果題主從來沒發過前鼻音或者後鼻音,那麼對這個動作可能不像想像中那麼容易,而且在實際日常說話中,一個發音動作的完成一般都是非常快的,然後就要接入下一個動作了。

因此,就要慢慢練習,不要著急,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知道我們小時候學說話,可是要兩三年才能把音發準的。

當然,除了前鼻音或者後鼻音根本就不會發的情況,也有兩個都會發,只是分不清哪個字是前鼻音、哪個字是後鼻音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日常+字典慢慢記憶就好了,當然也不用真的買本字典,互聯網如此發達,隨便一搜索就能找到準確的字音,還有示範讀音呢。

——————

想了想還是要補充一下,一般來說前後鼻音不分都和小時候的語言環境有關,比如小時候學說話學的並不是標準的普通話,學的語言中就沒有前鼻音或者沒有後鼻音,後來再學普通話時年齡已經比較大了,因為年齡大,習慣不好改,而且肌肉協調性也沒那麼好了,所以學起來比較難。

而要補充的重點在這裡,雖然「前後處鼻音」多是上面提到的幾種情況,但也不能排除如先天齶裂等因素造成的鼻音異常,還需要再了解一下具體情況才能進一步做出判斷。


不同人對於前後鼻音定義可能不一樣。

從語音學來說,前鼻音後鼻音指的是音值。

而從民科來說,前鼻音後鼻音指的是普通話「in/ing」的區別了,這個屬於音系學。

就拿大多數北方話來說,實際上所謂的「前後鼻音對立」是指音節對立,對立是有的,但不是前後鼻音尾的音位對立。一個音節對立,不一定音值對立。

舉個例子:一個胡建人說普通話「剛剛」,他讀成了[ka?55 ka?55],另一個北京人卻聽成了「乾乾」。北京人一臉懵,胡建人也一臉懵。

問題:

胡建人分不分前後鼻音?——分啊,他們可以準確分出-n/-?,[ka? ka?]不是後鼻音嘛?

但為什麼北京人會聽錯?——因為那個胡建人讀的是前a,而北京人習慣是把「剛」讀成後a。

結論:

北京人不分前後鼻音韻尾,但是北京人分前後鼻音音位,因為北京人的「干」是讀[ka?n],「剛」是讀[kɑ??]。具有音位價值的音素是[ka?]和[kɑ?],核心對立音素是主母音,韻尾並沒有對立價值。

有些人覺得是[kɑ??],都可以吧,反正是後a這個母音不能換。

我測試過很多北方人(有三四十個樣本),西北、燕京、東北,比較典型的號稱「區分前後鼻音」的地區,然而實際結果是:「干」讀成[kɑn]會被當作「剛」,大多數人有點猶豫,不敢肯定。而「剛」讀成[ka?]會被當作「干」,也是同樣的,有很多人猶豫不決。「三上悠亞」讀成[sa? ?ɑn iou ia],完全毛得問題,並不會理解成「桑扇悠亞」。

我們可以對比粵語人士的讀音,「間」就是很緊的[a]母音,而且鼻化性質很弱,甚至沒有鼻化,但是[n]尾是實打實的[n]。對比「間[kan]」和「更[ka?]」,無雜質的前後鼻音。

所以真要說分前後鼻音的地區,最好還是看粵語。畢竟粵語的「馨」都是讀後鼻音的hing。

而且所有粵語口音中,有70%是完全保留三套鼻音及其所對應的入聲尾的(m n ? p t k)。

(當然粵語中,法讀[fat],凡讀[fan],這種老生常談的問題就不說了)

當然,你如果粵語把「香港」讀成hoen kon,也不會產生什麼理解上的問題,並不會帶來誤解,因為一個音節的辨識,並不單單是一個韻尾就可以確定的,別人也可以通過其他音素的結合來確定你想表達什麼,畢竟人的大腦可以腦補,這就好比看著馬賽克你就知道畫面里大致是個什麼了(你懂的)。

但是,以上的測試也是有意義的,可以證明北方話的音節對立,不是單單靠韻尾是前鼻音還是後鼻音,而語流中測試出來的前後鼻音差別,僅僅是語流作用,「前母音接n,後母音接ng」&「接n把母音前化,接ng把母音後化」都是相輔相成的。

PS,我不是粵吹,我甚至是粵黑,我只是在陳述事實。


我覺得這個東西生下來分的清就分清了,你成長的地方方言分不清這輩子都分不清。

我讀大學去外地之前根本不知道還有前後鼻音這種東西,因為我們這邊的人完全能分清楚,在我們眼裡這是完全不一樣,毫無相同點的,根本理解不了分不清的人。

到了大學才知道有前後鼻音這個概念而且很多人分不清楚?分不清的人英語in和進行時怎麼讀?


「前鼻音」發音時有閉舌的動作,鼻腔不主動顫動,「後鼻音」發音時沒有閉舌的動作,但有舌根抵合軟顎的動作,且鼻腔主動顫動。

貓嗅狗:普通話發音原理(16)——自然閉舌元輔複合音?

zhuanlan.zhihu.com圖標貓嗅狗:普通話發音原理(19)——口鼻複合母音?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