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超級好,把這個問題弄透了,對英文發音超有幫助。漢語母音開始的音確實比較少,像a/an/ang/o/ai。然而,英文輔音開頭的字恐怕也是遠遠多於其母音開頭的字。那麼是什麼造成中英文發音差異呢?我想以下幾點是最主要的:

先說漢語的特徵:

1. 漢語的發音節奏來自於漢語每個字的發音長度基本相同,所以說漢語時,有點像用槍按照同樣的時間間隔往外發射彈球,節奏感是基本均勻的,嘟-嘟-嘟-嘟。當然,可以特意不按照這個節奏說,天-安-門,故意說成:天-安安安安-門是可以的,但是就會形成外語式的口音,俗稱發音不地道,不純正。這是很多西方語母語的人很難克服的,即使他們每個漢字的一二三四聲已經很准、聲母韻母很准(其實這樣的老外已經很厲害了),但是還是很難做到把每個字等節奏地發送出去,沒辦法,母語的影響太大了,於是形成口音。

2. 第二個,漢語的字與字之間,不會在普遍意義上形成連讀,好難哦就是好-難-哦三個字,字與字之間界限是分明的,英文則會把hao nan o說成hao-na-no.難的結尾的輔音n會和哦的母音o連在一起,英文在說話時字與字之間是追求零界限的,這是老外說漢語造成口音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第三,中文講究字正腔圓,好的普通話是要把每個字的每個音發足(北京公交報站名的售票員不算啊:)),所以很少會大面積弱化每個字本來就存在的音。這個老外不太習慣。於是會形成發音不清晰有時聽不懂的口音。

再說英文。

1. 反觀中國人說英文,即使每一個字發音都已經很純正,也會受到母語每個音等時常、不連讀的強大影響,口音往往會出在這裡。英文的一句話聽起來像一根非常有彈性的橡皮條,每個母音都可以隨著說話人的語氣做節奏和長度上任意變化,伸縮性很強,一句話甚至可以看成是一個超級長的詞。漢語則像一根串滿珠子的項鏈,每個珠子就是一個字,珠子的直徑是不可以隨意伸縮的,不然會顯得很做作,像三流朗誦表演。這個除非是深諳英文發音之道的人,很難完全適應。比如what are you doing? 其實說出來更像一個長詞:whadyedoing?

2. 英文單個母音音節的長度真的是隨意拉伸。比如即使是教材里說的所謂短母音,在發音時長上是可以發很長的,如把shit發成sh-iiiii-t來加強感嘆,把big發成b-iiiiiiiiiii-g來強調特別大,或者sooooooooo big至於你想發多長,取決於說話者的情緒和語氣。這個彈性非常大。那麼漢語是怎麼把這種誇張的語氣表達出來呢?通過語氣助詞。太-大-了-吧!通過給大加上太、了、吧來實現,當然可以重讀太並適當拉長太的發音,但是無法做到像英文那麼肆無忌憚地拉伸,可以說成taaai,但你要是說成taaaaaaaaai,估計整個飯店人不回頭都覺得你聽起來像老外。

3. 還有就是弱化,尤其是t這個音,如果後面緊跟一個輔音,會干擾英文的連讀,還有H音和th音,如果前面是輔音d,也會干擾連讀,所以經常被弱化到基本不存在。比如just so so會說成jus』soso。let』s get him會變成』s getim, go get them會說成go getem.

4. 英文的母音經常被變成另外一個音,來適應他們無縫隙的橡皮條的感覺,也就是說會故意不把一個母音發到位發滿,也就是逆字正腔圓。如 out of here, of的o完全會變成?這個短音,聽起來是out?-vear。追求字正腔圓的發音習慣者會在這裡受到一萬點暴擊。

欲把英文說地道,有個看山不是山(48個音都不能做到完全發准)、看山是山(把48個音全發准了)、看山卻又不是山的過程(真正母語人把詞放到特定的句子中,很多時候不是按每個字單獨的發音來的,變音的地方特別多)。當然這是針對青春期以後開始學習的練習者的,嬰幼兒請忽視這點,你們那麼小,對口音有超級模仿能力,憑感覺即可,無需看這麼多道理。

如果對系統地學習這些東西有興趣,油管上有一個米國大姐做的系列教學視頻,搜Rachel』s English就能找到,她講解得非常詳細,看過你會受益無窮。


漢語拼音的y,w是隔音字母,不妨視為i,u。這樣,以母音字母i u開頭的字並不算少。

漢語拼音(普通話)中,如一音節以母音字母a o e開頭,那麼其後只能跟n ng和其他母音字母。比如a開頭,只能有a ai ao an ang這五種情況。這就大大限制了a o e開頭的音節數目。而且漢字是單音節,不可能像英語那樣,a下面還有about above等多音節辭彙。所以,我們a開頭的就只有這五種。

漢語拼音中,如一音節以輔音字母開頭,那麼其後選擇要多得多。但是半母音字母y w(漢語拼音中稱為隔音字母)可以歸到此類。


謝瑤環,

環境制約語速,語速制約送氣模式,送氣模式制約口腔肌肉類型。


漢語和英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所以差異不能簡單得用音節配列規則來比較,我覺得你說的差異不是因而是果,比如現代漢語韻尾只有n/ng,而英語只有v等極少數輔音不能做韻尾,然而古漢語入聲沒消失的時候也和英語類似,後來才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我覺得根本原因是英語是表音語言,靠音素組成音節,再多個音節組成文字,而漢語是表意的,形聲字比例並不大,而單個漢字形態上由多個部首部件構成,所以容納了很大的信息熵,也就不需要複雜的音節組合和發音變化來承載語義。漢字普遍單音節,無韻尾,而且音節內部嚴重壓縮。


根據不足。下面粗略統計,沒有考慮詞頻、字頻:

在通用規範漢字表8105字的範圍內,有1294種帶調音節(對應8828字次),其中又有126種零聲母音節(也就是母音開頭的,對應1215字次),佔9.7%,對應字次佔13.8%。

英語方面,我根據12dicts-6.0.2中的American-2of12inf統計,為15957/81883=19.5%。

英語母音開頭的詞比同類漢字多5.7%,算多嗎?

原因更可能在於:漢語詞以單音節、雙音節(且主要是兩個單音節鬆散拼合而成)為主,音節末尾一般是母音,此外只有鼻音n、ng。而英語詞音節長度就比較多樣,而且整體性強,導致詞內音節輕重差別大;輔音結尾很普遍,前後詞連讀普遍。

老北京人吞字嚴重,相聲里說的,「建國門」說成jiangeme,豎起耳朵聽像「見過沒」。南方人把「這樣子」說成「醬紫」。不過畢竟很少見。


最大差異是漢語是等音節語言,英語是不等音節語言。表現在:

漢語的單字都是聲母+韻母一個音節構成,即使有些字的音是單個聲母的音,也要強行配上一個韻母構成一個音節(整體認讀音節)。這樣,漢語句子中的每個單字的讀音時長是相等的,因此漢語是等音節語言。

英語則不然,英語每個單字可以包括多個音節,每個音節除包含有一個母音外,還可能包含一至多個輔音,這些輔音中只有母音前面緊靠母音的輔音才和母音拼讀成一個音,其他輔音要單獨讀出來,而且輔、母音的拼讀和沒有母音的輔音的讀音時長不一樣。這樣,英語句子中的每個單字(單詞),讀音時長就是不同的;即使都是一個單音節單詞,在讀音時長上也有明顯區別。因此,英語是不等音節語言。


不是。漢字是一字一音一拍也就是一字一拍而不管一個字有多少個音素,即使有意加長也只會拉長尾韻,絕不會把「太」這個音發成「他意」。英語則不一樣,每個音標都要讀出,例如英語you讀音[ju:](一烏)會長於漢語拼音的you(右)。


個人認為這個想法沒有什麼道理,人完全可以用自己語言的節奏來讀其他語言的東西。

日語的音節結構和漢語類似,兩國人民說英語的語調可是天差地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