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極為在意別人的感受的人 與人相處時 如果察覺到對方有一點不快 就會馬上自我反省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好 甚至之後很長時間與ta聯繫都帶著一份尷尬和小心翼翼 有時候覺得是自己太敏感 過的很累 這樣在意別人的感受 有用嗎


其實,人類所謂的痛苦,磨難與快樂,對生活樂此不疲,都是人類內心對外界現象的認知而已。

最簡單,一個人的戀愛過程,就是把異性的戀愛對象不斷符號化的認知過程,你的愛、你的恨、嫉妒、吃醋、不安、迷惑、興奮、快樂等等,都是你的生命意識空間被激發以後,一種亢奮的激烈運動罷了。所以,戀愛活動,才是人類具有的一種強烈的精神活動,而這一活動又是以動物生殖與性慾本能為基礎的!

根本上,人類只是一種會思考的南方古猿罷了!人類個體的意識空間的發育程度與大智慧能力,才是每一個個體進化程度的決定指標!這一指標,就是對外界世界理解能力、解構能力、融合能力基礎上的符號化進程高低與深淺!

一個具有大智慧的聖者,他可以理解世界的一切現象,解構並解讀世界的一切現象,這就是一種平等性智。而不是被世界的一切現象捆綁,從而不斷地在自己意識空間中固化這一現象的影響,執著與這是好的,這是惡的,導致自己生命活力的不斷枯萎。

一個具有大智慧的聖者,他可以解構並解讀世界的一切現象,並且把他們融合於自己的意識空間之中,這就是一種大圓鏡智。中國的禪宗,就是融合儒釋道文化的結果,唐宋文明就是一種世界多種文明形式、中國漢族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融合的結果。

所以,一個成熟的個體,雖然還是具有痛苦、磨難與快樂的情緒,但他被會被痛苦、磨難與快樂情緒境界捆綁,而是可以融化痛苦、磨難與快樂的情緒,從而增長大智慧!舉例子,王陽明,李鴻章,曾國藩,皆是如此的具有大智慧的聖者!

----------------------------------------------------------

一切痛苦與快樂,無非是人心識空間的變動而已。

受外界牽引、攻擊、破壞、引導,有了不同的轉變與感受。參禪悟道,無非是加固自己的內心空間,也就是這樣而已。

很深刻!

但是,參禪悟道,不是是加固自己的現在煩惱內心空間,而恰恰是要止息內心的煩惱、痛苦與快樂。

只有悟道了,你才可以心如止水,照見五蘊皆空,魔來降魔,神來降神,自然【求得心安而已】,在生活中你才可以如魚得水,獲得無上的智慧!

這就是金庸小說中的【最上乘的功夫】,不動而威力震撼江湖,氣場極大!

古今世界,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起變化的,只是你的心!

起變化的,只是今世你的心,不再是前世的你的心了!就這麼簡單。

---------------------------------------------

人遇到的痛苦,磨難,人生變化,精神崩塌,本身即是賭上性命的過程了。

生活、精神、環境如果偏向痛苦,那麼人選擇逃離也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如果偏向快樂,對生活樂此不疲,對一切也就充滿興趣與好奇了。

其實,痛苦,磨難與快樂,對生活樂此不疲,是生活的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罷了。

舉例子,你發財獲得10000萬,自然很快樂。突然,你遭遇破產,10000萬失去,負債10000萬,自然痛苦萬分。那些炒房客,股市期貨的炒家,就是如此。

又比如,做大官,自然很快樂。突然,你遭遇被查的命運,,自然痛苦萬分。所以有那麼多官員,得了抑鬱症,選擇跳樓,跳河自殺!

這才是深觀之,,痛苦,磨難與快樂,對生活樂此不疲,是生活的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罷了。

---------------------------------------------------------

認知是人類意識構成的重要部分。500年來人文主義在全球片面的發展的結果。把人視為一個符號、一個工具、一顆螺絲釘,這是傳統腦認知科學的核心思想。

對於人的認知的發生、過程的與作用,傳統的腦科學主流是建立於行為主義心理學與牛頓經典物理基礎之上的。對於人類是一個宇宙生命體的一部分,人類的意識與認知是建立於生物社會化行為基礎之上,傳統的腦科學主流理論基本沒有思考。

傳統認知心理學中占支配地位的觀點是符號加工模型。

符號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從本體論上假設了記憶、思維、情緒、意志等心理過程的存在。這些心理過程在本質上涉及的都是對符號性認知表徵的運算和操縱。認知心理學的主要工作就是揭示認知表徵的本質和運算與操縱的具體程序。受計算機科學和資訊理論的影響,傳統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計算性質的,即涉及的是對符號的操縱。(計算機的)通用問題解決程序提供了人類認知的模型,兩者在解決問題方面是類似的,即都是一種計算……」

計算機的計算過程是對抽象符號的處理。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據一定的規則對數字或符號進行加工處理。數字是一種符號,字詞也是一種符號。符號的意義在於它所代表的事物,其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換言之,符號的意義是由功能標準所決定的,即它能代表什麼或表徵什麼。

符號具有表徵(representation)功能。對這些符號的處理是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的,而這些規則是由計算機的程序設計者決定的。計算機的中樞加工單元(CPU)根據這些規則對符號進行處理,符號輸入的單元和符號輸出的單元在功能上與CPU保持獨立。CPU的運作不受這些單元的制約。

此外,符號和它所表徵的事物之間,即索緒爾所說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是一種任意的、武斷的關係。一個符號可以代表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可以由不同的符號來代表。符號與表徵的事物之間沒有本質的聯繫,其關係完全是任意的。

  「數字計算機革命導致了這樣一種信念,即人的認知類似於計算機,這意味著,信息可以根據任意的符號(0或1)和來加以塑造……」]。以這樣一種方式看待認知過程,則認知同身體的關係就被完全割裂了。

既然認知是對錶征物的加工和處理,那麼認知發生於中樞神經內,與身體沒有任何聯繫。

符號的抽象特徵使其脫離了身體屬性,身體本身的各種體驗和感受經由神經系統轉換為抽象符號,這些符號和身體體驗和感受之間不再有本質聯繫。

其結果是:認知的研究完全可以不考慮身體的影響。認知就像計算機的軟體,運行於大腦和身體之中,但是卻不受大腦和身體的物理結構及其屬性的影響。

作為一種軟體性質的功能,當認知運行於人腦時,是人的認知,運行於電腦時,是人工智慧。以這樣一種觀點看待認知,則從理論上講,認知可以運行在人腦、電腦、矽片甚至木頭上。認知作為一種軟體,同運行這一軟體的硬體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認知完全可以是離身的或無身的,認知發生於大腦,運作於大腦,身體的影響可謂是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人類意識符號模式,人類意識只不過是物理的生物電過程,生物化學的離子通道的開閉過程,人類最終可以依據此生物意識的機理,研發出人腦級別的生物計算機,並製造出擁有人類自由意志的AI機器人。這就是21世紀AI行業的從業者,認為AI機器人最終要超越並代替人類的哲學基礎依據、腦神經科學的基礎依據。這種思維理論已經作為了整個人類文明與認知意識科學的主要成果,佔據了全球的主流文化。

當然,這是500年來人文主義在全球片面的發展的結果。把人視為一個符號、一個工具、一顆螺絲釘,這是傳統腦認知科學的核心思想。

傳統腦認知科學從根本上說,就是在認知科學研究計算與認知、符號結構與認知、心智結構和聯結主義、語法理論、模型論語義學和其他語義學、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腦與認知等開展研究。

傳統認知科學研究以破解人類心智的奧秘為目標,最終要製造出一種人工神經網路系統。根據塞爾(JohnR.Searle)的人工智慧模型,目前的計算機系統是沒有智能的,而人工神經網路系統卻是具有人類大腦功能的智能系統。只需設想一下人工神經網路系統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人類現實生活中可能的應用。

把人視為一個符號的學說變種學說,2017年已經是AI行業的核心思想,一切行為、認知、情緒、思想概念、自由意志都是數字元號,都是生物電壓與離子通道開閉過程,只要找到合理的網路構建與計算機演算法,AI機器人超越人類只是時間的等待問題。

傳統腦認知科學與造出超越人類的AI機器人的偉大藍圖,是可以實現的嗎?

造出超越人類的AI機器人的目標真的可以實現嗎?

------------------------------------------------

佛法雲,一切法如幻如電,均是泡沫!

傳統腦認知科學與造出超越人類的AI機器人的偉大藍圖,是建立在牛頓物理經典世界之上的,是與現代相對論、量子理論的現代物理世界嚴重衝突的。

對於傳統腦認知科學提出挑戰的,來自傳統腦認知科學的內部。第一是具身認知思想理論,第二是鏡像神經元的發現。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稱「具體化」(embodiment),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認知是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的認知。身體的解剖學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運動體驗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和看待世界,我們的認知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它不是一個運行在「身體硬體」之上並可以指揮身體的「心理程序軟體」。「具身認知的研究綱領強調的是身體在有機體認知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同傳統認知主義視身體僅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為的效應器的觀點截然不同,它賦予身體在認知的塑造中以一種樞軸的作用和決定性的意義,在認知的解釋中提高身體及其活動的重要性。

傳統認知主義的基本信條是「認知是可計算的」。依據這種觀點,認知過程類似於計算機的符號加工過程,都是一種對信息的處理、操縱和加工。儘管兩者的結構和動因可能不同,但在功能上是類似的,即都是一種「計算」(computation)。計算機和人腦都是加工和操縱符號的的形式系統。

認知心理學的聯結主義模式並不接受符號加工模式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所作的類比。它主張大腦是由天文數字般的神經元相互聯結構成的複雜信息處理系統。因此,聯結主義建構了「人工神經網路」,力圖體現大腦神經元的並行分散式加工和非線性特徵,研究目標從計算機模擬轉向人工神經網路的建構。試圖找尋認知是如何在複雜的聯結和並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湧現(emergence)的。然而,無論聯結主義的研究風格與符號加工模式多麼迥然相異,兩者在「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方面是相同的,認知在功能上的獨立性、離身性構成了二者理論預設的基礎。

具身認知的倡導者對這種離身的認知提出異議。「心智鎖在身體之中,在任何時候,它都佔有一個特殊的空間,且面臨一個具體的方向。這些不可否認的事實形成了具身認知的部分基礎」。具身認知的思想家主張思維和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和發端於身體的,身體的構造、神經的結構、感官和運動系統的活動方式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世界,決定了我們的思維風格,塑造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如果我們擁有蝙蝠的生理結構,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同我們身體的解剖學結構是完全一致的。

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心智之所以從根本上是具身的,並非僅僅因為心智的過程必須以神經活動為基礎,而是因為我們的知覺和運動系統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種基礎性的角色"。「基於這樣一種視角,具身認知拒絕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在知覺運動系統的背後存在一個『心智』,這個心智具備各種形式命題和推理規則,指揮著前者的運作。無論我們心目中的那個理性的、基於規則的和推理的東西是什麼,它都完完全全地嵌入我們的身體活動中」。

一句話就是我們是人這種生物,人這種生物的生物結構、感知結構決定著人類看到的世界,必定是人類感知構造與系統所構築的世界。宇宙生命體是統一的,宇宙的隱蔽秩序是唯一的,但是生命的具體構造是不同的。

老鼠的構造、老虎的構造、黑猩猩的構造、人類的構造的不同,就引發了在同一的宇宙量子場的宇宙生命秩序,坍塌為老鼠的感知意識世界,老虎的感知意識世界,黑猩猩的感知意識世界,人類的感知意識世界。

---------------------------------------------------------

生物的意識感知認知過程,確實是生物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是可以表達為0或1的符號,但是符號本身是假設的,符號本身是沒任何意義的。這就是佛法說的,一切法均是無所得法、無所住法,因為一切法均是人類的符號、名相的假設。一切法的本質是不含宇宙真相的,一切法的本質只是宇宙真相的映射與鏡像而已。

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在人類認知活動的背後,是人的心靈心智在起作用。

認知科學在看待人類自由意志與心靈心智問題上,發生了根本性的兩條道路的分歧。

一種是傳統認知科學,也稱為干認知科學。持干認知科學觀點的認知學家,常把人腦和計算機類比,藉以來解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的聯繫。

大多數DCS的支持者將腦視作一台通用的生物計算機,能夠運行多種軟體程序,由於同樣的計算機程序可以在諸如Macintosh和IBM等不同的通用計算機上運行,DCS認為腦的實際結構對於理解精神過程無關緊要。

一種是具身認知科學,也稱為濕認知科學。濕認知科學根據對真實的腦進行研究的結果,提出了關於意識精神狀態本質的不同看法。多年前,神經科學家就了解到,刺激、損傷或腦內神經化學的輕微改變可以影響人體精神的幾乎所有方面。比如,一定劑量的氟氧苯丙氨(Fluoxetine)能夠緩解多年的抑鬱。對腦進行電的或化學的刺激能輕易的改變感覺和知覺。我們對現實的體驗更多地依賴於身體內部的化學反應,而不是身體以外的外部世界。「外面」世界的信息輸入對於意識體驗的形成甚至是不需要的。

我們精神的意識特性,比如感覺和情感,與腦的物理和化學結構組成密切相關,它們的產生無需任何外界信息的傳入。我們能在夢中看見紅蘋果,而此時並沒有光線進入眼睛。

濕認知科學的主要結論是,精神的意識屬性,如感覺和情感,是腦的物理和化學組成的產物。這一看法與干認知科學將腦視為通用計算機的看法截然不同。傳統的干認知科學認為,計算機和人腦中並沒有紅色,而只有代表這些外部世界屬性的符號。相反,濕認知科學的研究結果則清楚地表明,意識體驗是神經系統的產物,即使在缺乏環境信息輸入的情況下,也能夠被腦的化學或電刺激所誘發。濕認知科學本身沒有解釋我們怎樣或為什麼擁有意識體驗,但它明確的闡述,意識體驗是由人腦的神經活動產生的。

具身認知科學或濕認知科學,已經得到腦神經科學的強大支持,默認模式神經網路DMN,腦暗物質存在,腦暗能量耗費大腦90%的能量證據,就是證明了大腦存在一個基礎的默認的構造,這個構造就是心靈心智,人類的心靈構造--默認模式神經網路DMN,是人類認知、情感、思想概念、自由意志的基礎,大腦神經元的物理化學過程,不過是反映出人的意識活動的運動過程。認知的符號不代表認知的內容。

---------------------------------------------------------------


你的原意思是問:別人是否會體諒你或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那我明確告訴你:沒用

為什麼沒用?雖然人之初性非惡,但欺軟怕硬卻是動物的本性

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但也只有少數有修養的人才能做到明辯是非、不持權壓人(你自己可以試著把一件事盡量公平公正的處理好,就知道有多困難了),而這種人一般很難遇到,即便遇到,也不一定就知道或懂得他,因為每個人思考方式不一樣,具體事件時的想法和做也都不一樣。再說了,要別人體諒你,憑什麼呢?還得靠你自己自重自強,一個自甘低賤的人,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你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在無限度的討好別人。時間長了,別人會認為,你本來就是如此(懦弱),對你的態度強硬或過分一點也無所謂,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在別人面前,你自覺不自覺的就成了一個下等人。工作生活當中,本來不是你的問題,也會懷疑到你身上或認為就是你的問題,甚至有人為了推卸責任也會故意栽贓嫁禍給你,反正你老是「出錯」,就算最後搞清楚了不是你的錯,但你作為一個下等人,得罪了也就得罪了,沒什麼不得了。

討好其實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行為,如果你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家裡寵物,特別是狗,討好主人是一種常態,其他動物也有類似的行為,特別是在求偶時期,人類也是一樣的,只不過人類的目的更加複雜罷了。總之,討好的目的其實是想將來在與對方的關係中獲得某種「利益」,這種「利益」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正常情況下,大家見面,問候一下,相互寒暄一下,都算是一種討好行為,實際作用是,見面開始,先有個好的氣氛,使後面的接觸能夠更融洽;如若一開始大家都沒個好臉色,接下去的狀況可想而知了;所以,適度的討好行為是可以的。

但有些人就不這樣了,他把別人的討好行為理解為自己高對方一等,尤其是雙方的地位不相等時更甚。因為我有權,有令對方恐懼或需要的東西,既然對方有求於我,我也就自然高他一等,他必須得對我低聲下氣,我可以要求他甚至命令他做我想要他做的任何事,而對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如果雙方的社會地位長期穩定,這種不正常的關係也就變得越來越正常合理,思維思想上也就固化了,現在社會上的奴性現象基本都是這麼演化來的。

我認為,無論雙方的社會地位如何,建立關係後,把握一個大致的平衡度(地位不等也有不等狀態的平衡方式),只要不過分,接下去是可以愉快「合作」的。但如果對方自為以是,逾越界限,過分「索取」不該有的「利益」,那麼,既然給你臉你不要臉,那我也不必再考慮什麼面子問題了。當然,撕破臉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你得考慮好自己敢不敢且舍不捨得付出這種代價。

其實對於這些現象,我們只要了解到其實質是怎麼回事就行了,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對事物本質的正確理解,如何把握做事的分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持一定的距離是有必要的,而維持的方式就是禮,這是雙方都能接受的,過分則失。你對自己過分的反省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正確看待問題本身,正確分清自己的責任,即不要推也不要攬。與人相處守禮有度,談話溝通有理有據,做事穩重有條理,久了,別人自然不敢輕視你。


謝邀。你都說了很累,肯定用處不大。而且別人真的那麼小氣的哦,你看到了他一點點不爽,所以他可能當下的確是不爽,但不代表不爽就會放心上,或者怎麼樣你。正常人都有個脾氣性格加情緒的,如果你認為必須在意她們的那些種種,其實無形中你就把別人設定成小心眼愛記仇的形象。然而事實是可能別人不爽一會兒過了也就過了。如果每次不論大小事都記著你的仇,那麼那樣的人也不值得交對吧?而更多正常人除了惹到關於尊嚴,底線,任何,原則這些外,其他的根本就是特別小的事,那他們根本不會放心上,你還那麼在意,那麼小心翼翼,說句大實話:那你不就是內心戲太多。別人什麼都沒想,你一個電視劇都編出來了。所以啊,不是批評,純屬忠告:別想太多。你稍微少想點,其實你就覺得一切都很簡單,沒那麼複雜也沒那麼嚴重。

還有,學會擴大自己的圈子,多找點事做。如果你相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麼讓更多有意義的事填滿你的生活。你也不會有機會和條件去加內心戲了。祝你快樂!


注意力過度是一件壞事,可以練習不要讓自己掉進壓力的旋渦之中。

在TED上,希恩莉亞貝洛克: 為什麼在壓力下會表現失常以及如何避免。

她說到注意力過度集中會導致失敗的結果,因為太想要完美,注意很多細節,所以失敗了。避免壓力導致注意力過度失敗的方法是讓自己在練習模擬時盡量貼近正式情況,或是不注意看起來必要但是不必要的細節。

時刻的自我反省,聽起來就像注意力過度,希望能幫上你。

https://go.ted.com/CtsN


時刻自我反省是好事,但也不要成為一隻驚弓之鳥了呀,太敏感也不行喲!做自己最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如果不是你的問題,你不用太關注別人的感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