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得到」平台、喜馬拉雅平台、以及知乎上,很多人講思維方法、認知論,但聽過、看過之後,發現並不能對自己生活有多大改變,甚至還不如學一門專業技能來的更實際,為什麼呢?


學習了很多思維方法,但如果不能自己獨立回答這個問題,就說明還欠缺思維能力。

方法到能力,這是本質的分割線。

方法是別人總結的,能力是你自己內化生成的。

人的思維繫統分成兩類:

1、有意識思維繫統;

2、無意識直覺系統。

方法是前者,能力是後者。

當你有意識的學習別人總結的思維方法時,大腦神經迴路產生了初次的碰撞、形成了淺淺的連接,但這個神經連接非常的弱,可能睡一覺就消失了大半,過一個月完全不記得了。

而吃喝拉撒、打球、跑步、買東西算錢、用語言聊天、熟練運用軟體P圖、專業人員的熟練工作技能,這些都成為了你身體的本能,你只需要意識的啟動與覺察,並不很費力就能做到上面這些事情,這就是第二種思維繫統「無意識直覺系統」,到生成你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就像直覺一樣隨意使用,這才是能力,你才能真正受用。

思維方法、認知論、方法論主要起到指導作用,它非常的抽象概括,需要和具體的科目、事物、工作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

所以落腳點不要在學習多少方法上,方法甚至可以是無窮多的。

落腳點可以在能力提升上,評估自己現有的能力水平,鎖定你期望的目標水平;

找到差距,反思現有方法是否有效,尋找學習更科學高效的方法。

只有這樣有的放矢的學習思維方法,才能對自我能力發展產生如虎添翼的作用。


這是因為「認知論(epistemology)」與「方法論(methodology)」往往盤桓而上,導致思維產生了混亂。試以「象學」的建構陳述之。「象學」是理論(theory),但「無象」卻不是混亂(anarchy),亦非「非理論(nil-theory)」,而是一個融合了「方法論(methodology)」與「智慧(wisdom)」的「認知論(epistemology)」,並層層迴上,在「邏輯敘述」的「方法論」裏,以「文學」的「非邏輯敘述」方式表述之。這如何得以敘述?因為一切「與心不相應」的事物與現象在內部幾動之前並不存在,曰「無象」。

「無象」依存於「象」,不能獨立存在,因此「無象」不能真實存在,超越時空,不具形式,不是「象」的否定,也不是「存在」的否定,更不是「存象」的否定,因為要否定這些現象,必須先肯定這些現象可以被否定,但其實這些現象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暫時的幻相。

何以故?「無象」者,本來就沒有「象」也,或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執象」的東西存在,所以也沒有「象之消亡」的現象;「無象」現前,並不是說「象」已消亡,因為從來就沒有一個稱之為「象」的東西在那裏,更沒有一個外力使「象」隱藏了起來。

「象」之所以被執其為「有」,乃因有一個「存象」的東西被認知,然後被誤解,再然後,就陷入永於止境的幻境,但不要忘了,「無象」與「象」同時併存於「存象」裏,須臾不能相離;換句話說,「象」不能離開「無象」而存在,「無象」也不能離開「象」而存在,兩者互存,此生彼生,曰「象、無象」,其間有「幾」,不動,虛而不屈,「象無象」如如不動,一動,動而愈出,只能為「象」,「無象」乃泯,「象無象」於焉整個隱藏了起來。


這一類技能,最好是有教練來輔導,光靠看書可能是比較難提高的。

找不到教練的話,有一個一起抬杠的杠友也可以。


謝邀!隨手一寫:表達者和接收者對同樣文字的含義不是一個層次。

打個比方:學霸和一般學習者對「努力學習」這四個字具體的內在含義是不一樣的。學霸分享經驗時,表達都是有一定概括性的。這種概括性表述,大部分人聽了都點頭,但背後在具體和細節上的理解可能存在巨大差異。

再比如:「天道酬勤」和「天道不酬勤」。在不同的情景、條件和語義下,都對。但具體所指,每個人的理解差異巨大。

這種差異來自於很多方面,尤其是個體的知識、眼界和經歷。

但在具體的技術性領域,因為會探討非常細節和具體的內容,所以語義和背景差異較小,因此接收者會覺得進步或獲益明顯。比如「如何使用PPT」「如何把提拉米蘇做得好吃」。

到頭來:道術都得練。道的東西是需要悟性、時間和經歷配合上的,急也急不得,先淺淺地知,然後對其理解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有個乎er說得好,大意:明道而求術,學悟兩相宜。


舉個例子,我小學升初中的時候,考了一個全鄉第一。當時真感覺沒咋地。十年後,我回到家,看到之前的課本作業。突然發現,之前自己是那麼努力。各種的模擬題,各種的練習冊,做了幾十本。落了厚厚一堆。現在看了都感覺有點懷疑那時候的自己當時為什麼那麼努力。

這就像老師經常給學生講:要多做練習題。多做模擬題。

老師說了,但是聽者總以為聽了就行了。其實任何的成功都是做出來的。絕對不是嘴皮子上說說,你聽聽就行了。因為別人嘴皮子上的經驗,對於你來說只是理論。只有把別人的經驗總結變成自己的實踐過程,才真正可以通往成功之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