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一樣,階級矛盾的時候,李定國是反抗暴政的草根英雄,民族矛盾的時候,李晉王是華夏文明的中流砥柱。古今完人,無過於嶽鄂王李晉王。

遺憾的是李晉王沒有國府幸運,致使神州淪喪,蠻族毀滅文明,率獸食人。蔣光頭萬般不是,堅持抗戰,站隊正確還是有功的,毛爺爺審時度勢,有進有退,弔民伐罪更是有功於國,大功於民。這一次,天佑中華。


有啊。或者說根本就是一模一樣。

李晉王當時代表的是農民軍(紅軍)與明軍(國軍)是不共戴天之仇。雙方便是敵人。這個時期,階級矛盾佔據主導地位。

而後滿清入關剃髮大屠殺(日軍侵華)。國內的主要矛盾由階級矛盾為主轉化為民族矛盾為主。於是為了大局著想形成了抗清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認南明永曆帝(蔣光頭)為旗幟。發動全面的反攻。

諸公意下如何?


有的人啊,一面說南明內訌,一面說南明李定國與南明官僚集團不存在鬥爭,兩頭的話都說了,這人是劈兩半了吧?

有的人啊,一邊說階級鬥爭過時了、看看現在的史學理論吧,一邊又說,李定國就是勝利了,也不過是新的地主階級。

第一,那到底有沒有階級鬥爭呢?

如果沒有階級鬥爭那一套,為什麼不是農民階級勝利而一定得是地主階級勝利呢?

第二,誰說你堅持的就是現在的史學理論呢?現行的史學理論他們也得堅持實事求是而不是「意識形態」主導啊!那種「一定要堅持意識形態」的「純意識形態論」肯定不對,那種「一定要高度敏感意識形態」的「純反意識形態論」也一定不對。飯喫多了會死,不喫也會死。這麼膚淺的道理,我覺得是不用教的。然而還要講。

第三,更何況,流行的不等於就是好的。流行感冒也很流行啊。

所以現在的理論問題,不是階級鬥爭的理論過時了,而是走向了引導矛盾發展方向為主的方式,對於矛盾的運行發展不再以簡單的對抗性方式處理了。

就好像農田施肥,原先比較直接,直接上氨水,後來發現不行,太簡單粗暴,浪費很多。後來就上銨肥。再後來發現還是太簡單粗暴,就開始搞複合肥、緩釋肥。手法是越來越高明。難道高明的手法是覺得施肥的矛盾消失了、不存在了嗎?不是,而是施肥的矛盾有了更好的處理方式。

這很「高深」、以至於無法理解嗎?

最可笑的地方在於,因為李定國的年代還沒有後來發生的事情,就認為李定國時代的事情和後來時代的事情沒有相似之處,這種理由站得住腳呢?周武王當然不知道唯物主義,但是他就是在當時的時代排斥了周公旦那種事鬼神的行為。而周公旦當然不知道後世有那麼一些人反對唯物主義鼓吹神祕主義有神論,但是他就是批評周武王不能事鬼神、宣傳自己能夠事鬼神比周武王高明。

古往今來的一些事情存在相似之處,這是可能的情況。到底是不是相似,首先要看他們的具體做法,而不是單純看時代。

這種說法真的不是故意擡槓嗎?很難說。

李定國在民族災難面前,放棄階級矛盾為主的路線,轉而採取聯合其他階級的路線,這一點和當年我黨的做法是相似的。

至於李定國在勝利後會怎麼樣,和這件事情有關係嗎?轉移視線、帶偏題目,是沒有意義的。

何況,既然某些人以所謂李定國勝利以後還是會變成地主階級的所謂「治亂循環」的、比幾十年前的「階級鬥爭論」還要「古老」的、據他說是「當今最新史學理論」的觀點,將問題引向李定國勝利後,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倘若李定國可以勝利,重建時有極大概率會對明代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

有些人有一個奇怪的錯誤觀點,就是「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一定會被篡奪」。

這種觀點存在的年頭不短了。

在建國後我國一些學術領域裡唯物史觀發展得還比較粗糙的時期,這種觀點還是很流行的。

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事情沒有這麼「令人沮喪」。

比如說,西漢建立時,似乎是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地主階級篡奪了。但是仔細考察那個時代就會發現,當時的時代是「封建世襲貴族統治時代」。換言之,當時地主階級屬於革命階級。

那不等於說革命勝利了嗎?

就是後來隋唐建立時,也存在類似問題。遊牧民族入侵是以部落貴族體製為基礎的,轉化為地主制那不是社會進步嗎?

就好像資本主義革命在封建時代就是社會進步一樣,明明是進步力量獲得勝利啊?

要說秦漢時代沒有發生共產主義革命,那不是廢話嗎?近代資本主義革命也沒直接建立現在高度繁榮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啊,特別是沒有建立北歐那種第二國際式的半資本主義半社會主義的高福利社會啊。現在吹資本主義的人,不都是很喜歡用北歐那種「赤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來舉例的嗎?他們怎麼不用「純」資本主義舉例啊?

給出一個高標準,然後說失敗了。對於當年剛開始學的一部分學者來說,這可以理解。畢竟,剛入手,還不透徹。對於幾十年後的今天的人來說,還停留在這個階段,甚至還倒退了,那就是真的能力問題了。

中國歷史的歷次王朝更替都在講一個道理:

反動勢力建立的王朝勢必是倒退和衰落的,革命勢力建立的王朝勢必是強大和繁榮的。

比如說,以封建地主革命推翻封建貴族統治為標誌的西漢王朝,非常強大。以豪強地主反動奪取社會治理權的東漢王朝,非常虛弱而且短命。

比如說,以打擊封建地主兼併為特點的北魏、隋唐,就是空前強大,結束了東漢失敗以來的社會危機。以不抑兼併為特點的宋遼金,就菜雞互啄,輕鬆被極度落後的蒙古滅掉。

比如說,以野蠻掠奪為特點的蒙古,固然取代了孱弱地宋遼金元,但是統治沒多久就被農民起義徹底幹掉。而以農民起義為主建立的明朝,馬上形成了打擊抑制兼併、極力維持自耕農社會的政治體系。

比如說,以八旗奴隸制度為特色的後金,始終窩在東北苦寒之地做個新西夏。等到清朝建立以後,就注意改變統治方式,能夠吸收封建地主統治的一些優勢,就憑藉自己相對於明朝君主制度的一些優勢而成功入主。

比如說,清朝由於自身的制度問題,始終無法跟上近現代社會發展步伐,就遭遇了資產階級的反對,於是走向滅亡。北洋政府由於既不能滿足資產階級的利益、又不能滿足無產階級的利益,也不能滿足外來殖民勢力的利益,而被國民政府推翻。國民政府同樣如此,於是,對內,在上層遭遇了軍閥混戰,在底層,遭遇了長期的紅色革命反抗,對外,遭到了外來殖民帝國的直接打擊。最後是誰結束了這一亂局?不就是滿足了社會革命需求的我黨嗎?

有人說,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反動統治者之所以取得的社會治理成績不好,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就像班級裏的差生,所以考試總是倒數。那為什麼沒有人說,我黨帶著你們所謂的「差生」,現在的成績是世界第二呢?

咋著,在某些人的嘴裡,現在史學界已經公開反對黨的理論基礎了?

咋著,在某些人的嘴裡,我們中國就應該是「差生」?

按照「以己度人」的理論,別人是不是差生我不知道,但是最大的可能,也應該是你們是「差生」才對。


有的,都是反抗侵略者


當然有了


有的,不同的是蔣光頭真的是運氣爆棚,沒有法西斯在世界戰場上的潰敗,中國怎麼樣還不好說。戰後蔣光頭一下就被推到了前無古人的歷史高度,畢竟這個國家還從來沒能在淪陷了一半領土後還能重新光復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