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人推荐白蕉、邓散木的《钢笔字范》,1949年出版的。不管内行外行,都能看出来这两位书法家体现出来的硬笔书法水平远高于庞中华。为什么没人重印《钢笔字范》,在市场上吊打庞中华?当然,49年出版的字帖讲的是繁体字,可能不适合当代的应用。但是,80年代很多和白蕉、邓散木水平相仿,至少不差于田英章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其中有人不善于,或者不屑于写硬笔书法。但是就算其中一小部分乐于放下架子,写写硬笔,不就能在市场上吊打庞中华么?为什么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这种人没出现呢?为什么直到田英章现身,才正本清源,体现出传统书法家对硬笔书法专家的「降维打击」?(我非田粉,用田英章代表包括卢中南等有传统书法根底的硬笔书法家。)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题主的问题还是上图这样的。由于不知道这个「过」字的意思是「过秦论」的过,还是「有过之无不及」的过,所以就帮题主按最通俗的想法把「过」改成「超过」。

前面有答主已经提到,邓散木、白蕉两位先生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离世,自然不存在80年代出新书的情况。80年代初由于刚开放不久,大量的创作还没来得及出现,文革以前不少书籍倒是得以重印。在题主提到《钢笔字范》以外,还有一本邓散木编写的《钢笔字写法》重印了,并且近年又重印出版了一次。

这本书的说明写于1981年,印刷出版于1982年。里面明确提到,原书是写于1959年前后。1959年是什么背景?是第一批简化字已经公布使用,书法界的主流仍是民国甚至前清过来的一批老先生,社会上的书写习惯仍有很多旧时代的痕迹,书写工具的发展还与80年代初的情况有较大差距。

从这本书的内容不难看出,当时还存在简体与繁体混用的情况,一些字的写法也与现在不同(像「角」内部的一竖不穿出,「压」仍写作「压」),毛笔字的特征非常明显,颇似毛笔字的小楷。而里面使用的钢笔,还是需要蘸墨水的,所以写出来的字要比自来水笔大得多。正如题主提到的,邓的字有非常明显的传统书法积淀。然而,这种写法快不得——学的过程快不得,写的过程也快不得。

80年代出版的硬笔字教程如雨后春笋,庞中华的字帖能脱颖而出有很多因素。除了从毛笔书法借鉴过来的硬笔字写法不完全适应新时期的书写需要外,还有两点比较重要的因素:

一是庞的字帖是真正意义上的「字帖」,是可以直接描红和临摹的,而非一般的教程甚至教条。他的字相对规整,既不同于邓、白等前辈较高门槛的传统书法套路,又不同于其他一些教程的接近不规范的龙飞凤舞,更不同于后期田英章等先生为典型的带有欧体字约束性的写法。以80年代普遍的文化水平来看,庞的字更简便易学。

二是庞有机会通过电视这一当时最先进的媒体进行传播。目前网上还看不到庞中华先生最早的讲座录像,但从90年代的书法讲座来看,他的表达和教练水平不可谓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电视节目不同于如今的网路直播,不是随随便便一个阿猫阿狗都能上电视教人写字当明星。

关于「传统书法家降维打击」和「传统书法根底」的问题,也很值得探讨。事实上,「传统书法家」不是没有开展书法教育特别是硬笔书法教育,教硬笔字也不见得没有传统书法根底。

上海的钱沛云先生,他师从任政先生,就是现在写了电脑上的行楷字体的那位。还有一位中学时期的语文老师叫于漪,是国家授予的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他的字帖和教程等著作也不少,并且在电视上也留下许多印记。

目前在网上也能找到庞的毛笔书法作品。在其电视讲座中,也有使用毛笔的画面。汉字书体的变化是与书写工具有很大关系的,不能把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割裂开,认为从事硬笔书法的就缺少、没有甚至一定没有「传统书法根底」。

经历过抗战和文革的一批老书法家、老教育家,在80年代仍然参与社会活动,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他们为拨乱反正后的书法教育也作了很大贡献。比如现在还能看到启功先生的书法讲座视频,对书法用具和入门作了详细的讲解。叶圣陶先生题字的这版中学生字帖,至今仍加印发售。没有他们的努力,中国的书法教育不可能在区区三四十年就普及并蓬勃发展起来。

最后提一点建议,当我们回顾不同时代的书法、从事书法学习和日常书写时,尽量多加观察了解和分析思辨,少用对抗性的、形而上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把字写好就行了。


别的不说,只说说邓散木白蕉编的《邓散木白蕉钢笔字范》

先上图

《字范》中白蕉书

《字范》中邓散木书

从上面的贴图大致看出这么几点:

1、使用繁体字

2、保持了古典书写习惯,即竖向书写,行间自右向左排列

3、文字内容均为古典文献摘抄或古代书法名迹的摹写

4、更多保持了毛笔书法特征

邓散木、白蕉都是上世纪著名的书法大家,艺术大家和传统学养丰厚的文化名人。他们书法水平之高,自然是无可置疑的。但就《钢笔字范》而言,显然与当今的硬笔书写习惯多有背离。

首先,是繁体字,大陆自上世纪60年代推行简化字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简化字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识读繁体字就已经是一重麻烦,更何况书写。

其次,当代汉字书写习惯是左起横排,虽早已出现,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才成为汉字书写和排版规范。《钢笔字范》成书于1949,其时,书写方式是横排和竖排均有,作为主流文化人的白蕉和邓散木沿用竖排方式是很自然的,也显示了他们的文化身份,然竖排方式的缺乏预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今中小学生从识字之日起就习惯了左起横排,再让他们看这种竖排字帖,会有一种天然的隔膜。

再次,此帖所选内容均为古代文献或名帖临摹,比如白蕉书《节袁粲妙德先生传》、《袁弘论佛说》等不但古典,而且偏门,还涉及佛道;邓散木书多为临帖,比如临黄庭坚跋文,李邕云麾碑也不是中小学生可能熟知的碑帖,《兰亭序》邓氏称《禊序》,的确「禊序」、「禊帖」、「临河序」这些都是兰亭别名,问题是,普通人哪里知道这些,看到「禊序」二字还不徒增狐疑。虽然,《字范》选用古典文献内容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但对于今天普及实用硬笔书写而言则显得不那么通俗,不通俗则不近人,不近人自然不易流行。

最后,就书法本身而言,这二人的书法都在以钢笔尽力模拟毛笔的书写状态,尤其是邓散木。邓氏那些笔画带有明显粗细的行草书或楷书字例,显然有描的成分在里头。这种书写方式早已不能适应以实用为目的的硬笔书写要求了。

总之,尽管邓、白二人的书法水平很高,但他们70年前出版的《字范》已经不适合今日硬笔书写的要求,严重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当然,作为一种参考资料,这本《字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你要明白,被你所熟知的所谓的书法家,实际上是书法领域的社会活动家。

在社会活动这方面,白蕉去世于1969年,邓散木去世于1963年,他们都是已故书法家,他们所需要进行类比的是诸如华世奎、于右任、吴昌硕、沈尹默、李叔同等等已故书法家,而非和在世的书法家进行类比。

此外,不管你同意或者不同意,硬笔这东西,到目前为止,没有经典作品。

甚至硬笔书法是不是书法,都存疑。


硬笔也有难易,这个难易取决于内涵。古帖含量越高就越难。一流书家出帖,你说他是按经典古帖来写还是考虑大众接受能力呢?按经典写,普通人学不来的,一个字甚至一笔都写不像。学习过程非常挫败,自然也不好卖了。按大众喜欢写,那又和庞中华有什么区别呢?何必自降身份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1、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年广久卖个傻子瓜子就被抓过。一般人不敢下海;

2、庞的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听说是找了文怀沙先生背书,还与王正良争硬笔书法协会的正统招牌;

3、庞在军队推广硬笔书法,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4、函授方式也是当时最流行最有效的方式,就如今天的网路直播。

5、庞直接以简体字和小学课本为例,深得中小学老师的支持。

6、庞字单个来看非常工整,习字都是从单个的字开始的,所以很有市场。

实际上,庞的字和庞氏习字法教学法并不好。我当年读初中时,班主任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两个人的硬笔字帖:庞中华、顾仲安,我当时一念之差选了庞中华,于是一误就是十五年,十五年后才纠正过来。那位老师自己学的是范曾体,更难看,但当时范曾很火。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大厂做宣传,经常做墙报和起草文件之类的专业写字工作,那时电脑很少,有也用不起,遇到一个专业书法家,他跟我说庞字是误人子弟,我当时还不相信,若干年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庞字缺点:

1、写不快;

2、做作;

3、不连贯;

4、没有章法;

5、与毛笔字相差太远,实际上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是相通的。

6、毫无艺术性可言。

不喜勿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