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寧願本土冒著被核報復的風險 也要偷襲


以前海洋漁業部門的人去向漁民們宣傳「有計劃有節制的捕撈海洋漁業資源,給子孫留點飯碗」,結果被漁民們一句話就噎回來了:

「我都餓死了,哪還有什麼子孫!」

日本在1941年10月也是一樣的境地。


真不怕的只有夢想著「去南京搶東西睡ez girl」的法西斯人渣,所以他們死不足惜。而且大多數都死得很慘,令人挺高興。


首先,當時的日本政府、軍部就是在賭。

最好一開始就能把美國打傻、打懵。逼迫美國坐下來和談,以換得美國追認日本在東亞、東南亞的利益。

如果不能在最初階段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那日本就要涼了。

當然,我們都知道了:日本並沒能將美國人打懵,反而刺激美國爆兵。

日本沒有真正理解美國的戰爭潛力和工業產能。而且,在對日美工業能力進行比較時,日本犯了一個錯誤:雖然日美的比較是對同一時期產能的比較,但是,日本從「九一八事變」後,基本上工業生產的大部分都是圍繞著戰爭進行的(即日本當時工業是準戰時體制),而美國卻是和平時期的產能(援助英國的很多都是淘汰物資)。

換句話說,日本的產能基本上已經擴大,而美國還在慢悠悠地過輕鬆日子,根本就沒有擴產。而一旦擴產,馬上就產能就會增加很多倍。即使用同一時期日美的產能進行比較也是不能反映實際狀況的。

還有一個影響日本產能擴大的因素,在於日本國內資源的貧瘠。最後日本的戰略物資缺乏到什麼程度?有這樣一件事情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在戰爭後期因為缺少鋼鐵,於是號召全國的民眾蒐集鋼鐵製品用來鍊鋼。最後連國會的木門都被拆下來,以獲得門上的鐵釘。。。。

所以,實際上日本是被美國的工業生產給「淹死」的。

至於核報復,那個年代日本人哪裡知道有什麼「核」呀。題主是站在上帝視角說的吧?

到了最後日本人的「本土決戰」也是建立在竹槍、石灰包、口哨,也就是所謂的「板載衝鋒」(人海戰術)的基礎上的。。。。。


日本通過侵華,獨佔了列強的在華利益,這點令美國十分不滿,美國雖然對日本出口石油和廢舊金屬增強其國力,但是美國指望的是依靠日本將佔了在華利益最大份額的英國擠走,然後美國再擠走日本,取而代之,結果日本賴在中國不走了,這點讓美國相當惱火。而日本還同時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還發生過日本飛機空襲行駛在中國內河的美國炮艇的事件等其他負面事件。

在這一系列負面事件影響下,美國切斷了對日本的廢舊金屬和石油供應,日本是特別缺油的,同時它的戰爭機器需要大量的石油,特別是它龐大的艦隊需要巨量的燃料,它的戰爭工業也需要巨量的廢舊金屬來製造坦克,飛機和戰艦,而美國對這兩樣物資的供應,特別是石油的供應佔到了日本石油收入的80%,如果說鐵礦啥的還能從中國掠奪(即使如此,在嚴重落後的中國也需要首先投入巨量資源來建造礦坑和冶煉工廠),石油實在是無跡可尋

美國對日切斷石油供應等同於把日本逼到了絕路上,日本自己的戰略儲備頂多讓它的陸軍和艦隊再用兩年不到,一旦石油用盡,日本的艦隊就將動彈不得,甚至日本都無法將從中國掠奪的資源送回本土,到時候美國艦隊自然可以施施然跑到日本打死魚,日本的艦隊只能當靶子

這種情況下日本的想法是:唯一獲得石油的方法就是入侵基本都是列強殖民地的東南亞,同時離日本十分近的菲律賓就是美國的殖民地,如果不首先偷襲美國,那麼入侵東南亞的第一時間日本方面就要面對從珍珠港出擊的美國戰列艦隊,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把美國戰列艦隊全部擊沉在珍珠港的戰列艦大街(地名),不但在一段時間消滅和癱瘓了相當部分美國海軍,進而打擊美國民眾的士氣,之後海軍力量嚴重受損而且民眾士氣低落的美國一定會接受日本方面的議和。如果議和成功,不但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軍事資源對日軍來說是予取予求,最重要的是作為戰爭潤滑劑的石油來源日本不再受制於美國,屆時在和美國對峙期間若能成功消化掉中國和東南亞的資源,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以整個亞洲的力量來對抗美國,豈不美哉?

當然結果是雖然美國海軍力量嚴重受損,但是民眾反而羣情激奮,議和更是想都沒想,整個國家機器都轉入了戰爭模式,太平洋戰爭開始了……


因為日本當時已經陷入了困境,不和美國開打,死路一條,會被活活憋屈死。和美國開打,打不過。所以只能採取偷襲這樣的非常規戰術博得一線生機。偷襲珍珠港這單次戰役來看,超額了完成了為日本博得一線生機的任務,但是其後面的戰略以及戰況走勢逐漸偏離原先的預想。

首先,日本人在想什麼?他們不怕美國人報復?怎麼可能不怕。日本人甚至從來沒想過在長期時間裡戰勝美國,日本人只敢想再短期內對美國人形成暫時的優勢,依靠暫時的優勢來獲得利益,然後想辦法死守或者談判。

這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賭國運,自己告訴自己日本必勝,但實際上卻遠不能必勝,只能把各種自己有利的客觀條件往上湊。自己騙自己,運氣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而偷襲珍珠港,為什麼不怕報復,就是因為日本往裡面放了好幾個「假如」,如果這幾個假如成真,那麼日本纔能夠守住。

日本人的戰略就是,偷襲珍珠港,短時間內癱瘓美國海空軍在西太平洋活動的能力,利用這個制海制空優勢,迅速佔領東南亞地區和西太平洋島嶼,這裡有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膠等資源,並且可以建立多層島鏈防禦。長時間是打不過美國的,但是等美國反應過來,也許自己已經建立好了島鏈防禦。而美國雖然實力強大,但也許在攻擊過程中遭受重大損失,美國人就會反對這場戰爭而談判(美國人確實經常這樣,因為美國對傳統殖民地並不熱衷)。而一旦談判,也許蘇聯人就會因為自己和美國的潛在矛盾,而幫助日本斡旋。到頭來日本把拿到的利益吐一點給美蘇,自己還能剩不少。

這就是日本人的如意算盤,但可惜的是,日本人的好幾個"假如"都沒有發生。日本人很快患上勝利病,沒有及時轉攻為守,拿了這個又要那個,最後在瓜島拼掉了銳氣。美國人也沒有陷入厭戰情緒,反而戰意高漲,蘇聯人也沒想著幫日本斡旋,而是在最後關頭來分日本人的蛋糕。


首先日本奇襲珍珠港的時候受到核報復的可能是0—1941還沒有原子彈這種高科技。

其次嘛,日本人自己也知道打不過,海軍裏一部分人的打算是在拿下南洋之後之後逼美國和談。但是呢美匪這種東西在華盛頓以北全部變成核廢土之前是不可能認慫的。

在1941年日本人必須拿下南洋以維持帝國戰爭機器的運轉,這意味日本必須和大英以及美匪起衝突,奇襲珍珠港只是不得不開戰時的戰役-戰術方案。

大日本帝國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賭國運之後走到了這一必然毀滅的路上,那也是自找的。所以顯而易見的把日本帶到這條路上的天皇-華族-軍部-無恥政客當然是罪無可赦的。


開戰前日本的局面是美國靠石油禁運掐住了日本的咽喉,選擇有三,一是開戰,南下奪取東南亞的資源,為此要向英美荷開戰,二是認慫,退出在中國的佔領區,三是繼續耗著,等一年後石油儲備耗完等死。認慫是不可能的,又不肯等死,那就開打拚一下唄,反正最差也就是個死


被美國斷了石油,和其他很多戰略物資。被美國封鎖了商船航線。

不打的話,還能撐半年,之後必敗。

後來就急眼了,也未必斷定自己會贏,總之急眼了。


??? 是日本偷襲珍珠港。

不怕啊,因為日本就是要美國報復,以實施淺進邀擊戰術摧毀太平洋艦隊。這種戰術與日俄海戰類似,就是邀請敵人的艦隊到自己的地盤決戰。

而且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是構建絕對國防圈。為什麼有個防字,就是防美國。換而言之就是讓美國來報復,日本進行防禦。

從一開始,日本就是給了美國大漢一嘴巴,然後抱頭等著被揍的。


你要拿磚去敲一個睡著的世界武術冠軍的頭,敲死他就能獲得萬億家產。怕不怕?(不怕是腦癱)敲不敲?(日本人敲了)


歷史沒學好啊。


石油等戰略物資被禁運和封鎖後,日本的選擇已經不多了。

1.迅速認慫,當時日本也不知道認慫要到什麼程度,可能是退出中國華北恢復77前狀態。

2.迅速幹一票,打通南太平洋資源區,必然要和英美荷等國家開戰,但是贏了就有石油和鐵礦。

3.拖著,啥也不幹,包括慢慢談也算這種。等一年多以後就沒的選了。

首先3肯定是不能選的,要認慫也是早點認,至少手上有牌能談條件。

其次,1後來我們都知道是對日本比較好的(天佑中華幸好沒和談),但是對軍政各位大佬自身來說就不一定了。當時日本國內刺殺主和派大臣的學生甚至軍人,經常能被特赦或者減罪(理由千奇百怪,這人不到20歲太年輕,那人沒人教育太可憐之類的),並且能換個地方混還成為名人。本質上日本雖然列強末位,但社會結構的文明程度不夠高,在下克上的特有體質下戰略決策是比較失效的,類似於現在的某些狂熱粉絲組織,就算裡面有很多理性的人甚至領導人很優秀,也防不住狂熱分子就是能混得更好,嗓門更大。

最後,2的選擇在當時的日本看來並非那麼不堪。一是南洋的資源是夠的,日本後來也的確佔領了,問題是日本沒有多少現代戰爭後勤學的概念,原油能挖出來不代表能運回本土,運回來了也不意味著能生產好並且再分到各地,後來的確被美國潛艇飛機炸得雞飛狗跳。二是甲午海戰,日俄海戰日本都賭贏了,誰知道太平洋海戰能輸呢?(所以這麼執著於艦隊決戰,那都是勝利經驗)。三是日本從一戰到二戰都是準戰時經濟,用這個已經擠不出水的數字,對比美國不緊不慢的日常經濟數字,配合上日本人特有的精神勝利法(美國少爺兵不能打,國民不能喫苦,工人不能加班之類的),看起來差距也不是那麼大。

《華盛頓條約》規定的日本海軍噸位大約是美國7層,與此時的實際情況相當。美國還有大西洋艦隊過不來(日本人:太大的戰列艦過不了巴拿馬運河,其他的肯定打不過帝國的大和級)。如果這時候把太平洋艦隊被偷一波,看起來能打嘛。。。

事實某種程度上也證明瞭這一點,不過雖然南雲忠一運氣好沒被發現,但還是沒偷好,航母沒偷到(那時候也不太重視航母),油庫船塢等沒炸到(除了南雲保持實力外,據說和日本人不重視後勤也有關)。

後來其實山本五十六所謂的一年半也沒有撐到,美國那些被日本人刻意忽略的優勢,累積起來在珊瑚海,中途島和瓜島一點點把IJN消磨殆盡。當然後來我們知道哪怕珍珠港油庫被炸航母被毀,太平洋上日本也得輸,不過是也許可以死得體面一點罷了。

但日本人那時候並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沒人敢戳穿帝國無敵這件皇帝的新裝。


日本偷襲珍珠港,目的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讓日本海軍可以南下進攻東南亞國家,獲取石油及其他的資源,擴張自己的佔領區。


1,那個時候還沒有原子彈。就算有了日本人也不知道你有。哪來的怕核報復一說。

2,偷襲的目的是把美國航空母艦在內的全部太平洋艦隊主力全端了。如果這個計劃成功了,那你拿什麼去報復人家。你美國就算再有工業能力,加足馬力生產,人員要招募、培訓都需要時間。

至於說航空母艦不在,沒完全擊垮美國人的艦隊,後來被搞,那是另一回事。


不是不怕報復

山本想的是一舉殲滅太平洋艦隊有生力量

避免其對於南亞的資源掠取受到太平洋上來的威脅

有點類似東鄉平八郎的豪賭,雖然都是賭贏了

但產生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

可能也是跟時代背景有關吧


在餓死之前賭一把,或許會有活的希望。


怕。

其實偷襲就是個在必輸的賭局上賭運氣。博弈考慮是這樣的:不開戰,日本必輸;開戰,日本最終也要輸。但是開戰後,運氣好可以贏一年多。因此賭一把看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能否讓美國人求和。

這個思路,跟當時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期是一樣的。在那兩個戰爭中,日本國力達到了崩潰的邊緣,甚至出現過搶米事件。只是因為對手提前認輸,日本以小博大賭贏了而已。但日本人因此認為自己天下無敵。

結果導致同美國開戰前日本(除了幾個明白人之外)的整體膨脹和集體自大。但是在進行作戰戰略的時候,山本五十六明白的說過 只能為帝國贏一年多,後面就要看命運了。

所以,日本的明白人其實一直在害怕報復的。但是其他人就帶著狂熱無知無畏。


一個人騎在老虎背上,下來是死,不如賭一下,


因果順序搞錯了。

搞清楚,先是日本侵華、擴大戰爭規模、入侵越南(法屬印度支那),全面影響美國在華利益,之後纔是美國全面反制日本,全面鋼鐵石油禁運。

最後的結果是,日本不得不報復,發動戰爭。


怕。偷襲珍珠港其實就是一豪賭。山本五十六是非常明智的,沒辦法,不賭,死。賭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