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清朝是否屬於中國這個有爭議的問題,最近在看顧誠的《南明史》,很壓抑,清初之勢摧枯拉朽,即使實行了剪辮、屠城、圈地、逃人法等引來眾怒,也未泛起太大浪花,清迅速撲滅,當時的漢人到底怎麼了。


南明潰敗一點也不壓抑,甚至可以說是意料之中,因為人要吃飯。

但先澄清一點,明軍戰力並不比清軍差,具體內容我不贅言,以下這位朋友說的非常清楚。

李夢陽:明末時為何明軍野戰打不過八旗兵??

www.zhihu.com圖標

同時顧城先生在南明史也反覆說到清軍戰力不算很強,這個已經沒有爭議了。

但是清朝確確實實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而且是最巔峰,真心沒有之一,我不是清吹。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清朝解決了中國從秦漢到明朝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保證皇權至上的基礎上保持一隻戰鬥力強大的部隊。

就兵制而言,衛所制和府兵制比較相似,這是前唐和前明強大的原因。這種兵制的好處是國家不需要承擔太多財政壓力,他們平時耕種,自己種田養自己,戰時召集到一起,而且沒有工資。朱元璋自誇道「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但這種依賴土地國有的制度,後期都因為土地兼并被私有而失效了。唐明最後都不得不放棄這種兵制,改成募兵制。

唐朝因為幅員遼闊不得不實行節度使制度,為了方便行事,玄宗晚年讓節度使掌握行政 司法 地方軍隊權力,因而地方做大爆發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依然沒有解決募兵制帶來的財政問題,募兵制就是發工資給士兵。

中唐以後唐朝第一大問題就財政問題,朝廷第一大事就是財政改革,財政的改革一直到宋朝從未停止,最著名就是王安石變法。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任命劉晏改革鹽法,整頓漕運,平衡物價。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適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再次改革開始實行「兩稅法」。兩稅制非常重要,有興趣可以看下面。相比比較籠統的生產力概念,推動歷史發展的核心更容易理解為針對人口規模的稅制改革與兵制改革。

光圀:士族地主階級在唐末、五代之後就不存在了嗎??

www.zhihu.com圖標

唐朝後期,先後對鹽、鐵、酒、礦等實行專賣制度,並且課茶稅與關稅等。

五代十國時期徵收住稅(商業稅,根據進貨數量收稅)。

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詔所在不得苛留行旅齎裝,非有貨幣當算者,無得發篋搜索。又詔榜商稅則例於務門,無得擅改更增損及創收」,正式將商稅列為國家固定賦稅收入。

宋朝的稅收極其繁雜,不過商業稅佔比比較大,也算相對成功。

不過,宋朝卻不是一個成功的王朝!而且很失敗!最重要原因是文弱!宋朝極度文弱,而且過於恥辱,到明朝建國之時,兵制基本沒有採用宋朝,而是結合唐 金 元兵制創造了衛所制度,也沒有採用讓宋朝矯枉過正文弱的更戍等法。

光圀: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www.zhihu.com圖標

但地方總體明朝參照了宋朝的制度,將行省分給三司聯合管理,布政使管理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都指揮使管理地方軍事。都指揮使負責大概一省衛所的練兵(明清練兵特別多,並且常常能練出強軍)、漕運、屯田,巡撫、以及軍隊內的刑獄等,但除了固定時間的巡撫監察,遇到一些重大事務,都指揮使司也不能自行決定。如果遇到戰爭爆發,都指揮使司是沒有權力指揮作戰,需要讓位給朝廷臨時指派的總兵官。因此明軍即能保持相對較強戰力又能保持控制武官不做大。

但明宣宗以後,衛所官侵佔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之事常發生。因而,宣宗開始明朝失去擴張動力明朝日漸保守。如果玄宗年間,應對財政問題選擇放棄擴張,唐朝同樣不會爆發安史之亂,但唐朝選擇依然擴張,從玄宗年間的情況來看,實際上唐朝選擇比較正確,節度使制度能保證軍力擴張,但長此下去危機皇權。明宣宗彷彿是唐玄宗穿越過來上天給了他第二次選擇機會,這次他選擇了保守,退出安南,放棄東北,西北,廢除鄭和下西洋,選擇雖然窩能,但國家能長存。這是同一件事,歷史給出的第二次選擇。

英宗正統年間(1136年—1449年)就開始有募兵之舉,就是當兵吃餉,不用世代為軍,各地方自行募兵。

光圀:明宣宗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www.zhihu.com圖標

但是明朝對於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鮮有改動,不像中唐以後各個時期皆有財政改革。

原因是

1.明朝的官僚總體水平不高,明朝內閣必須是進翰林院庶吉士出生,鮮有基層經驗。

2.內閣建立國家能自助運營,明朝太子很少參政,因而明朝皇帝水平不高。

3.內閣總體沒有大的決策權,關鍵部分還是皇帝決定。

這就造成明朝幾乎一直僵化等死的局面。

但出現了一個意外,就是一條鞭法!一條鞭法說白了就是直接收白銀。為什麼說意外呢?他推廣到全國跟萬曆皇帝年幼不能理政有非常大的關係,張居正就是攝政王。

嘉靖九年(1530)十月,為了應對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桂萼首創一條鞭法,他在《任民考》疏中提出取消照黃冊派定年份輪役的老辦法,改以一省之丁糧供一省之役。

時戶部尚書梁材根據桂萼的建議,規定了新的賦役征法:「合將十甲丁糧總於一里,各里丁糧總於一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總於一府,各府丁糧總於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內量除優免之數,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斟酌繁簡,通融科派,造定冊籍,行令各府州縣,永為遵行。」根據桂萼的意見頒布的賦役征法奠定了「一條鞭法」的基本原則。

桂萼在改革方面承續了賦和役合併以及化繁為簡的趨勢,把各種役目並為一項,按丁糧一次編定,俱於秋糧徵收。

「一條鞭法」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一條鞭法的實行標誌著賦稅由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徵收種類由繁雜向簡單的轉變。

嘉靖四十年至穆宗隆慶1567~1572)的十多年間始逐漸推廣。

張居正在萬曆六年(1578)下令清丈全國土地,清查溢額脫漏,並限三年完成。

可惜,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逝世,張四維為內閣首輔,力反張居正措施,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涉及部分攤丁入畝,如果保留,很可能沒有清朝)失敗,但一條鞭法保留。

張居正改革後,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張居正改革為明朝至少續命五十年。因為張居正改革,萬曆才有能力發動萬曆三大征。但萬曆三大征僅援朝之役就耗資700萬兩,寧夏之役耗資200萬兩,擂州之役耗資至少200萬兩。後來的遼東戰事、國內民變,大量消耗軍費開支。天啟、崇禎年間因軍餉不能及時發放,兵變時發,兵士索餉嘩變,遍及各地軍衛。

崇禎十七年,因湊不齊一百萬犒軍軍餉延誤了調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入京,而又放棄了明王朝的最後一顆救命稻草。

如果有所了解靖康恥應該知道种師中因為沒有錢犒賞大軍,結果軍隊分崩離析,兵敗身亡,從而敲響了北宋滅亡的警鐘。

沒有軍餉對於募兵制簡直不可想像的。

崇禎元年,寧遠士兵因四個月沒有發餉發生軍變。

崇禎二年,皇太極入寇京師,

山西援軍因三天換防三天沒有軍餉,搶劫周邊百姓,最後全部潰逃。

陝西三邊援軍因將領剋扣軍餉嘩變。

甘肅援軍還沒有到蘭州即因為糧餉不到兵變潰逃。

崇禎三年 東江兵變、龍武營水師嘩變、薊鎮嘩變,皆鬧餉。

崇禎四年,孔有德因部隊給養不足,又當地人摩擦巨大,發動吳橋軍變。明廷喪失兵力數萬人,良將十多員,戰艦、大炮、糧錢無算。從此登萊荒蕪,東江動搖,遼東海上牽制不再被提起,戰略進攻更是無人問津。

這只是前四年的,終崇禎一朝因糧餉問題的軍變從未停止!士兵飢苦,賣兒鬻女屢見不鮮,狀況十分凄慘。

李自成第二次捲土重來,崇禎元年即欠餉四十個月的陝西三邊毫無戰力,而後同樣欠餉的宣府 大同望風投降,李自成的的湊餉方法無非殺富濟貧、追賬助餉 。無獨有偶,崇禎十五年(1642年)孫傳庭拜陝西總督,他不斷擴充自己的軍力和糧餉。西安周圍原屯積軍隊2.4萬,田地二萬餘頃,後來田地都歸屬於豪門,兵丁只是虛設在花名冊上。孫傳庭接管這裡後,強殺土豪,得士卒1.1萬,年收稅計銀14.5萬兩,米麥1.35萬石。

李自成起義口號是「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從口號來看,李自成已經不可能得天下了。李自成採取的是追贓助餉」和「三年免糧」政策,這種政策不會長久。

因為三餉並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清兵入關後﹐為籠絡人心﹐曾下詔蠲免三餉﹐但沒有認真實行﹐特別是遼餉中的九厘銀﹐不久即被編入《賦役全書》﹐成為田賦的正式份額﹐終清一代﹐再未蠲除。也就是說清朝從入關開始都在收三餉一直到清帝退位!明朝問題恰恰是沒錢,稅根本收不上,完全被官僚集團中飽私囊。不是三餉高壓迫人民!而是不斷膨脹的文官集團層層盤剝如同癌細胞一樣侵蝕大明王朝。

光圀:你覺得哪一個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www.zhihu.com圖標

同樣,南明也不可能得天下!因為南明沒有解決萬曆後期的財政問題!士兵同樣沒有飯吃!

兩蹶名王(孔有德 尼堪代表清軍最高戰力),天下震動的李定國多虧了雲南沐家兩百年的積累,他不用考慮餉銀問題,沐天波為明朝盡忠到了最後。稍有糧餉迸發出戰力使清軍幾乎打算放棄西南。

除滅兩帝、反清歸明的李成棟,其實投降清朝很滋潤,天天有糧餉。只是分配不均,不服氣而已。明軍還在患寡,他只是患不均。

前清政府開始也認為是稅負過重導致了民變,後來發現根本不是!問題恰恰是沒錢給軍隊,沒錢濟災。

因而,清初開始特別注重收稅,清初至清末清朝一直想辦法理財收稅,之前說的三餉也成為正式稅收。

雍正時期,攤丁入畝。

清朝後期在打開國門後,開始有了鴉片稅等新稅種,同時對於關稅、鹽稅等稅目的稅率都比明朝時期更高的多。

同時清朝剝奪了縉紳們的免稅資格。明朝時,官員和士紳都可以免繳賦稅,為了免稅很多農民把土地掛在士大夫名下,而士大夫們則不斷兼并購買土地。有明一代,田地共十分,七分屬於士大夫,兩分屬於藩王,一分才用於交稅。

明朝長期稅收300萬兩,一條鞭法後700萬,巔峰萬曆30年巔峰2300萬兩,而清朝在「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清廷每年財政收入都在8000萬兩白銀左右,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更是逼近9000萬兩。

而清軍收編明軍的綠營比八旗戰力更為強勁,康熙年間八旗已經不堪重用,康熙平三藩到嘉慶平白蓮教,綠營成為清軍主力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後才逐漸被地方團練代替。

另一方面,清朝八旗王公貴族都是行伍出身天然有平衡文官的能力,因而清朝文官不敢如明朝一樣肆無忌憚。

因而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巔峰!

李自成、南明並沒有解決明朝以來的財政問題註定一敗塗地。從理財能力上看,清》順》南明!軍事能力同樣如此。

很多人看南明史,談什麼民族劣根性,什麼是民族劣根性,要吃飯生存也是民族劣根性?莫非其他民族不用吃飯?

明朝中後期的哲學思想和學術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由此衍生出東林黨復社實學,黃宗羲,顧炎武,顏元等人的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注重現實的思想,都是實學的一部分。實用主義,識時務者為俊傑!「水太冷,不能下」的錢益謙,歷史上而非小說里的屢次想出仕清庭而考不上的復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都是其中的代表!

我是王陽明粉,王陽明思想核心被歪曲成這個樣子也是醉了,還是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骨頭比較硬,像文天祥一樣,明知不可為而之的氣概讓你敬佩。

但這都不是大的關鍵!關鍵是地主階級,對他們而言只是換了個主人,不侵犯他們利益到死的地步,他們都沒有問題。晚唐以後的地主階級普遍反抗性不如之前士族強,因為他們也不如士族有財力戰鬥力,沒有統治階級會對這樣的人動刀子。自古以來,小而多難以整合的散戶是不可能對抗的住大資金的機構的。

其實清朝一定會屠城的!

清朝統一戰爭大概分三個階段!大體入關以後不怎麼屠城,想籠絡人心,潼關打的那麼辛苦才屠了七千人。後來南方大規模屠城,最後西南又很少屠城。為什麼?

攻下潼關後清庭發現人心不靠品德籠絡而靠錢糧籠絡!但明顯沒有那麼多錢養這麼多綠營(明軍投誠),怎麼辦?

這時越富庶的地方就像狼嘴裡的肉。於是從南下攻南明開始清軍開始大規模屠城,目地是搶劫分贓,減少吃飯的嘴!最著名的就是揚州十日!以後江南望風投降。這不符合清軍的預計,於是清軍想起來「剃髮令」。清軍於公元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為了籠絡人心廢除了!但到了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意思不需要籠絡人心了!旋即南方各地發生暴亂。結果清庭高興壞了,7月9日,清庭嫌暴亂不夠大!頒布更厲害的升級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本來平亂無非讓步!要麼廢除,要麼漸進式逐步推行,沒聽說過升級刺激的,這不是火上澆油嗎!他就是要找個理由讓南方全亂,他來平亂!

可能這些人到死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這是滿清版的成化犁庭!每次看南明史,我就想起龐青雲殺降。他們以為是分配問題,實際上這純粹是供給問題。

隨後淮南、江南、湖廣皆發生大規模屠城。總之越富庶的地方越屠城!其實就是要你命,搶你錢糧罷了!石崇到死才知道,奴輩利吾家財!可是這些人到死都不知道什麼原因。

順帶說下,西方政治學有特別嚴重的零和博弈思想,簡單說就是財富總和不變,我富是因為你窮;你過的好,我必定過的不好。從這個角度分析西方明目張胆的自私,很多東西都能理解。

(原創) 美國總統奧巴馬說13億中國人都富裕了就是世界的災難!?

m.tiexue.net圖標

脫離動員能力和生產效率談思想,相當於雞湯工資帶白條

明末漢族人的思想狀況叫做「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除此之外,無論多少文體兩開花,吳三桂終究還是物流大隊長,貳臣傳也沒冤枉多少寒素清白。

滿清八旗早期的生產組織形式就是比宗室老爺和清流們先進,有更高的動員能力和生產效率。

八旗也好,守土官長也好,四大家族也好,成為落後的組織和生產形勢的時候,自然而然的被先進的組織和生產形勢淘汰了。先進的殺落後的,必然是萬民所指,所向披靡。被剝奪了「民」籍的遺老的裹屍布越臭,就證明他們被淘汰的越對。

不喜歡留辮子的,厭惡文字獄的,不能把你們的痛恨變成「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如何證明你們是更先進的生產和組織形式?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在工業道德中是萬惡不赦,南明的吊「民」伐罪在哪裡?

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能哭出百萬雄師光復先洲?他金聖嘆要是真有本事未卜先知,能把自己哭死?


反抗的真的是少數人,封建時期的百姓可沒受過愛國主義教育,誰坐皇位我還不是一畝地二分田?日子能有什麼區別?犯得著拿命和官老爺兵老爺們過不去?

客觀看待歷史,任何事都是有前因後果蝴蝶效應才導致的,並不是思想狀況導致的。


南明這一段,真是滿目都是淚。

清朝統治者是很狡猾的,入關之後,充分吸取了蒙元滅亡的教訓,蒙元是高高在上的佔領和掠奪,清廷雖然本質上也是這樣,但採取了「合作和分享」這一策略。

清廷統治者深刻地認識到,漢族地主階級是中國的統治階級,雖然當時沒有「階級」這個概念,但不影響他們理解這一點。所以,他們採取了和漢族地主階級合作的道路,並通過科舉和設立漢大臣等一系列措施來分享政權,讓漢族地主階級參與到國家統治這一活動中來,自然也就會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認可。

當時的漢族士大夫們,歷史局限性讓他們看不到滿清統治的危害,認為就是一次改朝換代罷了,沒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所以面對清的優勢軍力,南明摧枯拉朽式的就滅亡了。

但是,漢人中依然有很多人不滿意清的統治,清廷兩百多年統治中,反清復明一直是中國國內鬥爭的主線,即使辛亥革命的爆發,剛開始也是歸於這一矛盾下的。從這個角度上看,漢族依然是最終的勝利者,並且最終同化了滿人。

我統計了一下,歷史上但凡外族進犯中原地區的,呆的時間越長,滅亡的越徹底,蒙古統治的時間少些,到今天還能留點渣,這點渣還是蘇聯從火堆里刨出來的死灰,滿人統治的時間長,直接就是連渣都沒了,哈哈。


思想狀況:

1、求老天爺不要降災了,容小民活個命。

2、求地主老爺、官老爺不要加賦稅少漲租子利息。

3、求闖王麾下的將士老爺只拿財貨就好,糧食和人留下,不想跟著闖王吃他娘穿他娘。

4、求滿洲的老爺給留下頭髮。

5、求南明和綠營的老爺留下一條命。

然後到了清初活下來的如願以償達到了一、二條。

為什麼輕易被滅?

這條不成立,雖然不像宋朝打的那麼久,但抵抗時間也不算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