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是在什麼原因下導致?有什麼是我們國家可以借鑒的?


因為()導致群眾的政治冷漠以及大規模自組織能力喪失,並且不想為保衛此政權付出實際行動。


「蘇聯共產黨是唯一一個在自己的葬禮上致富的政黨。」

——【美】弗蘭克·奇福德


蘇聯忠實地履行了「進一步,退兩步」的戰略方針……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過程。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取代國家資本主義。

在蘇聯存在的時期,國家資本主義是資本選擇的俄國發展道路,這個道路幫助俄國在短時間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並且充分發展了俄國的資本主義,但是國家資本主義有其局限性,在一定階段之後,不能繼續成為最有利於資本增值的模式,因而資本選擇了利於其發展的資本主義的第二個模式——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能夠在此時期最大程度的發揮在國家資本主義時期積累起來的物質基礎。

這就是資本的邏輯。

你以為蘇聯戰勝了資本主義?錯,蘇聯是有史以來第二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大的資本主義企業,斯大林是史上最成功的總經理。

應該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集團??、布爾什維克公司??

所以那不叫解體,那叫倒閉。


趙老太爺們想換新屋子了。


「掌握」和「擁有」是不同的概念。

「擁有」是一個法律規定,這一概念隨著私有制誕生,也終將隨私有制消亡;

「掌握」是一個客觀狀態,這一概念象徵著人類勞動的水平和成果,是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的國境線。

在蘇聯,國家機器歸勞動者「擁有」,但卻未能被勞動者「掌握」,這就是一切失敗的根源。

公有制領域,真正已經被「掌握」的東西,是不可能退回私有制的,比如Linux。

但是需要補充一點,那就是說,因為「掌握」是一個客觀狀態,那麼就必然需要按照客觀規律,按照一定的科學路徑去達成,並且這個進程也必然地會受到許多現實條件的制約。

因此即使我們知道蘇聯的國家機器過去確實存在這樣的缺點,但也不好因此去苛責古人。當然,那些主觀上阻礙這一進程的個人除外,這些人我們有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叫做走xxxx道路的xx派。


敵人太狡猾

群眾太冷漠

盟國太沒用

可樂太好喝

漢堡太好吃

總統是卧底

小弟是叛徒

錯的不是我,是世界,這個世界配不上這麼好的蘇維埃


我覺得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不是體制僵化

而是社會主義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

正如巴黎公社失敗根源一致

畢竟相隔四十六年間並不能使生產力躍升至足以進入社會主義,不是嗎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蘇聯在沒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情況下搞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反映出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的荒謬。

所以我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隨生產力發展普遍進入的過程,正如工業革命後全球生產力躍升,全球相繼結束了封建主義。

同理,進入社會主義的過程應該是:生產力高度發達,各國議會中無產階級逐漸占多數進而改變國體,全球相繼進入社會主義。

但目前來看,奴隸制時代和封建主義時代動輒千年,即使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資本主義時代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結束。


蘇聯解體前夕曾經發起公投,保留蘇聯的意見在蘇聯人心中佔有絕大多數,但蘇聯依舊解體了,核心原因在於解體更符合蘇聯統治集團利益。一切禍端早在列寧輸了選舉後解散議會的時候埋下,避免這件事發生的道路都被堵死了。

唯一需要銘記的就是斯大林那句:投票的人什麼都無法決定,計票的人決定一切。


當時的美國,充分採取了各種輿論戰術,通過各種媒體和信息渠道將美國的繁榮、美國的強盛及其背後的自由經濟體制、美國特有模式向蘇聯轟炸式宣傳,使得蘇聯掀起了一股「崇美」狂潮,煽動了蘇聯選擇走美國模式道路的意願,從而為下一輪金融戰役的勝負打下基礎。

同時,美國派出了大量美國專家潛進蘇聯,與蘇聯內部腐敗勢力裡應外合,在內外夾攻之下,蘇聯相信了自由市場、金融開放、才是繁榮的基石,甚至連必要的金融監管都被說成是集權復辟。

於是,無序的金融開放就此展開,尤為著名的是那場轟轟烈烈的「五百天計劃」——

將蘇聯的國企分解為有價債券發放給全民,徹底完成私有化,從而讓蘇聯一舉進入「公平的自由市場」階段。

每個蘇聯人都收到了這筆有價債券,大約是每人1萬到1萬5千盧布不等,當時約合3~4萬美元。

面對這筆飛來的「橫財」,他們自然是歡欣鼓舞,然而卻絲毫沒有想到,他們手中的這筆有價證券,即將成為徹底瓦解自己國家經濟的一個致命武器!

這時,故事的主角,金融戰的主力部隊——一批私人銀行家閃亮登場。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機構等外資金融機構在蘇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現代經營管理、私人銀行服務、國際標準結算、免費的咖啡、高檔的營業場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

這些外資銀行通過在發達國家市場磨鍊出來的一整套的營銷手段,使得永遠需要排隊的蘇聯國有銀行黯然失色,他們通過這些迷人的手段成功收買拉攏了蘇聯企業和蘇聯人民的儲蓄,蘇聯的存款發生了大轉移。

除此之外,這些外資銀行家們又通過「灰色的回扣和各種小費等」手段,也向蘇聯中央銀行、國有銀行和金融機構大肆套取、借貸到巨額的盧布款項。

彈藥已就位,一場真正的金融屠殺正式開始。

當蘇聯人民還在為自己手中免費得到了有價債券、成為「國企的主人」而歡呼雀躍時,大規模唱衰盧布和前蘇聯國有企業的「研究報告」開始充斥國際金融界——

前蘇聯國有企業根本沒有自生能力」,「前蘇聯國有企業債券被嚴重高估」,「盧布需要重新定價」,「盧布應該採取更加自由的市場化浮動」。

國際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和國際金融媒體的負面報道鋪天蓋地,蘇聯國企債券的價格也隨之一瀉千里,蘇聯人民慌了,開始瘋狂地拋售手中的債權,而債權的價格則進一步暴跌。

這時,外資銀行家們再度登場,用借來的別人的錢(蘇聯人民、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錢),以撿白菜一般的價格,收購了這些債券。

至此,我們看到曾經是幾代蘇聯人流汗流血犧牲營建起來的強大的國有工業體系,其所有權徹底發生轉移。也就是說,蘇聯的國民經濟和國家工業,就這樣被蘇聯人從自己手中全部賣掉了!

此時的蘇聯人民才意識到,當初他們在外資銀行所品嘗的「免費咖啡」,原來都不是免費的。

但若是蘇聯政府能能夠及時出手,採取必要的金融監管——緊縮盧布銀根、大幅提高盧布利率、取消盧布美元自由匯兌、嚴厲打擊黑市美元交易債券交易和灰色金融市場等等,賣國至少還能賣出個好價錢。

非但如此,雖然那些外資銀行家們手中拿到了巨額債券,但是並不是現實的金錢,而且他們當初為了攬儲和貸款許下了高額的利息,本來根本沒有能力清償!

在正常的金融監管之下,沒有償債能力的他們只能宣布破產,甚至連當初從美國空運過來的免費咖啡機都要進行拍賣,而那些剛剛購得的私有化債券,也會奇蹟般回到蘇聯政府的手中。

如果一切按照正常的故事腳本運行,歷史就會完全改寫!

可惜,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果。

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及的「美國專家」嗎?

在他們的鼓吹下,金融監管已經被視為阻礙蘇聯強盛的最大絆腳石,任何政府的干預都被視為不可饒恕的「集權式的壟斷行為」。

同時,他們還滲進高層,利用政治家不關心經濟只關心權利的弱點和其他的利益手段,掌握了了引導改革時期的蘇聯政府金融決策的真正主導權。

於是,整個人類金融市場上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終於發生了:仍然明顯有利於蘇聯的中央銀行的情勢下,蘇聯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根據這場偉大的金融戰役的總指揮美國的「友好」金融專家小組完全出自「友好目的」的建議——蘇聯銀行決定進一步放寬對盧布和美元自由匯兌的監管,以更加自由和開放的兌換來「對抗」美元和盧布的地下黑市交易!

再堅固的堡壘,也抵不過從內部的攻擊。

完全開放之後,盧布開始了大崩盤——從1盧布兌換2.8個美元,迅速崩盤突破為100盧布兌換1美元。

當年,蘇聯人民爭相前往私人銀行進行存款,而此刻,卻是爭相排隊以不斷貶值的盧布兌換美元。

只是現在,這些私人銀行家們,不再露出迷人的微笑,不再提供免費的咖啡。

最悲哀的一幕發生了——所有人的終生積蓄,瞬間隨盧布崩盤而貶值280倍,社會市場價格體系崩潰,蘇聯的金融體制至此全盤崩潰!

那個不可一世的債權國家在一夜間負債纍纍,強盛的國家瞬間崩塌,由此陷入了一系列深刻和複雜的社會動蕩。那個超級大國,徹底消失了!

而那些外資銀行家們,從蘇聯人民、企業、金融機構那裡高息借來的債務,此時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

然而,嗜血的金融家門並沒有就此收手,他們還發動了最後的金融清剿。

趁著金融監管的空白期,這些私人銀行家們除了在主戰場——「匯率兌換市場」之外,還開闢了輔戰場——「金融黑市」,再加之媒體的大肆渲染,盧布的暴跌更是慘不忍睹。

「賣出、賣出、賣出!」蘇聯人民已經無法理智思考,動用一切他們可以動用的力量,拋出每一張盧布,買進美元。

甚至在和平空間站裡面的宇航員都焦急地動用秘密軍事波段,向在地面的朋友求助兌換自己在銀行的盧布!

市場則是「暴跌、暴跌、再暴跌!」,盧布從此陷入絕境,再無抬頭之日。

這時「美國金融專家」立刻「及時地」提出了「新的友好建議」:

貨幣改革——用1000舊盧布更換1個新盧布,然後把匯率定在5個新盧布:1個美元的基礎上進行浮動!

在這個「有效制止金融動蕩」的措施執行後,整箇舊盧布實際貶值就達到了14000倍

全面崩盤、慘不忍睹!

這些外資銀行家們,用世界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超低價格,「買』「(不如說搶)進了當時以低標價格出手、總計不到十萬億舊盧布標價的全部私有化證券,而這些債券證券所涉及的權益內涵則囊括了整個前蘇聯國民經濟體系中有價值的一切!

蘇聯積攢了70年的財富,就這樣被一群瘋狂的金融大鱷們,以不到1千萬美元的價格,劫掠一空!

這是人類史上最驚心動魄的金融戰,這是人類史上最慘痛的金融教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昔日與美國角力的最大巨頭蘇聯已然轟然倒塌,而現在正與美國並立世界雙雄的我們,一定要從中汲取教訓,這樣的悲劇,決不能重蹈覆轍!

首先,要警惕那些潛藏的「內鬼」。

福爾摩斯有句經典的名言,莫里亞蒂教授之所以是倫敦犯罪界中最偉大的罪犯,是因為他在整個倫敦的罪犯中他毫無名氣。

再堅固的堡壘也抵不過從內部的進攻,回顧整個金融戰爭,可以發現,那些潛藏的外國勢力與內部的腐敗勢力裡應外合,是導致整個大國崩塌的關鍵因素!

另外,金融監管不可或缺。

若是蘇聯當時有必要的金融監管,若是蘇聯當時能夠有所作為,不但可以力挽狂瀾,甚至可能扭轉戰局、改寫歷史。

然而,在西方勢力的有意渲染和肆意詆毀下,金融監管竟被視作阻礙國家發展的「絆腳石」,必須堅決取締,這才導致了悲劇的無可挽回。

必要的金融監管是對金融亂象的有力出清,能夠有效管控市場經濟中的外部效應。那些鼓吹絕對自由的人,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對經濟一竅不通。


對內不思發展經濟,對外窮兵黷武,戈爾巴喬夫低下的執政能力根本無法掌控變化中的蘇共,葉利欽這些頂層公知帶路黨的顛覆性行為。819事件即使成功,也挽救不了病入膏肓的蘇聯!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句話,政治體制改革要穩中求進,發展絕對是硬道理,窮兵黷武沒有出路!否則程咬金三板斧一通亂砍,傷了誰不曉得,遲早活生生把自己掄暈、累死!以此與美國共勉!!


因為十月革命,否則不會發生蘇聯解體嘛

要是蘇聯永遠存在,符合辯證法嘛?


官僚主義是關鍵(核心原因),至於這個官僚主義是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爭議很大,羅莎盧森堡同志覺得是列寧時期(蘇俄建國),托洛茨基同志覺得是斯大林時期,現在大多數人覺得是赫魯曉夫時期


三大原因,缺一不可。政治危機、歷史遺留和民族政策。

蘇聯解體,亦即蘇聯政權以解體的方式結束。

蘇聯並未遇到真正的經濟危機,人民基本都是有活干有飯吃,解體以後俄羅斯等國出現經濟危機,那是後話。比起其建國初來說,經濟好太多了,但普通人不傻就能察覺和當初畫的豐滿大餅比太骨感了。

經過幾代人的時間驗證,尤其是其前期統治者本身也要求對標美歐,國民中的絕大多數正常人已經對空中樓閣不切實際的理論已經不感冒了,政治危機顯現。

在勃列日涅夫二十多年執政後,安德羅波夫執政不到半年去世,契爾年科執政一年去世,這種換代在古代君主交替中屢見不鮮,但在自稱更民主的國家裡完全就是諷刺,看看美國選舉里最近的實例:2008年小夥子奧巴馬和老頭子麥凱恩競選,兩人都攻擊對方的年齡(一個太年輕,一個太高齡),為此奧巴馬搭檔選的拜登是老頭子,麥凱恩搭檔選的佩林是沒滿四十的女性,完成了年齡的平衡。

蘇聯制度下形成老人政治踩到雷,既得利益集團也自覺熱鍋上的螞蟻,不變革就是等死。變革成了找死,也是後話。

有人總拿解體前的民調顯示人民不同意解體來證明蘇聯未失民心,這可不是北美西歐,在不知道你賣啥葯的情況下和你玩真心話大冒險?完蛋以後「竟無一人是男兒」還不足以說明人心?

至於為何不是像波蘭那樣疆域不變改變政體,而是解體成十幾個國家,直到今天還有喉舌學者在研究其中的階級問題。

一來是歷史事實擺在那裡,俄羅斯在十七世紀起的兩百多年間快速擴張,吞併了波羅的海沿岸和黑海沿岸以及中亞和西伯利亞的國家,這些新征服地的居民基本保有自身的宗教語言民俗,有其族群認同。

二來是其民族政策不行,同化新征服地的民族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毀衣冠民俗,毀文字語言,副作用是初期的強烈反抗和對應的屠殺,只要歷史書上避重就輕掩蓋下,一百多年效果就有了。

但蘇聯不同,實施著一套自認為非常高明的「多元一體」民族政策,多元為實,一體為虛。原有民族差異實實在在用制度利益保留和強化,新的郭嘉認同停留在刷標語喊口號做宣傳盼大餅上。甚至還無中生去創造民族,在內部打造出萬國來朝的太平強盛之態自娛自樂。

「多元一體」並非首創,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範圍內爭霸失利後轉向搞「二元一體」變奧匈帝國,優待少民寒了基本盤德意志民族的心,那一點點優待填不滿匈牙利捷克等少數民族的胃口,朝廷里外不是人,最後國家有難一拍兩散。創造空中樓閣理論的空想家完全忽視了民族問題。但信徒們奉為圭臬,於是沿著空想家拍腦門的解決思路,最後和奧匈帝國殊途同歸了。


經濟失衡,民族複雜多樣,歐美製裁


想了很多,但總覺得不夠系統。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權力異化。

看看周圍,有沒有因為權力異化作死的個人和組織,甚至企業。忘了初心,都要死的。美國也一樣,也要死。


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簡單歸咎於幾個因素實在過於偏頗,民族問題,種族問題同樣也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在蘇聯經濟遭遇困難後,不僅僅是諸加盟共和國獨立傾向加劇,就連俄羅斯本身對蘇聯的認同感都在變得稀薄。

蘇聯是由俄羅斯人創立的,也是由俄羅斯人毀滅的,俄羅斯人,抑或羅斯族人對蘇聯的態度,是決定蘇聯存續的重要因素,蘇聯是俄羅斯對外擴張的表現,當俄羅斯無法支持這樣的擴張後,蘇聯應聲倒下。

曾幾何時,面對其他列強的肢解,全俄團結在俄共布身邊,創立蘇維埃政權,最終經過幾十年鬥爭確立了蘇聯的大國地位,可到了世紀之交,再沒有一個俄羅斯人願意為保衛蘇聯的完整而做出任何犧牲了。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以列寧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內有白軍等反動勢力的反撲,外有外國帝國主義勢力的干涉,危在旦夕。列寧為了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全國的各種資源,頒布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這實際上是一種國家資本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並沒有消滅剝削,只是用國家來代替地主和資本家剝削人民。甚至國家剝削人民的力度一度超過了地主和資本家。不少地方居然還出現了起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難以為繼,列寧不得不實行新經濟政策來安撫人心。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實就是在國家掌控經濟命脈的情況下借用資本主義的工具來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使蘇俄的經濟得到一定恢復,但也同樣給蘇俄的生產關係帶來巨大傷害。

因為俄國是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環節,生產力遠遠落後於老牌帝國主義。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不得不長期與帝國主義共存、鬥爭。這就需要革命政權不能立刻廢除資本主義工具直接實行共產主義,反而要用資本主義工具保護自己;建立一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寧去世以後,蘇聯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開啟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民主和自由。但在當時,蘇聯的外部環境十分險惡,這樣的政策是必須的。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可以將國家的各方面資源有效調動起來,集中力量重點發展重工業,快速推進蘇聯的工業化進程。

1931年至1937年蘇聯經濟的快速發展,正是斯大林模式作用的充分體現。蘇聯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工業發達的工業國家。

超級工業化,又稱之為斯大林工業化,是十月革命以來俄國社會所經歷過的最為劇烈的社會變革,也是斯大林為數不多的貢獻。

其實超級工業化原本是托洛茨基提出的方案,而斯大林最開始是反對超級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主張對富農做出更多讓步。之後的改弦更張,很大程度上是面臨1928年糧食危機的一種倉促反應。所以儘管「斯大林工業化」部分兌現了托洛茨基的主張,但斯大林也僅僅完成了物質積累的任務。

超級工業化的另一個方面:主體建設(重建蘇聯階級力量,讓無產階級成為蘇聯政治主體),卻被斯大林給刻意無視了。這對蘇聯乃至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托洛茨基提出「超級工業化」的初衷是短期內通過」剪刀差「榨取農業剩餘,為工業發展積累足夠的資本。然後用現代工業來壯大工業無產者的階級力量,重新啟動因內戰而不得不終止的民主進程。

同時,工業的高速發展也將反哺農業,為農業生產提供足夠的現代農業生產工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農業集體化才有可能順利展開。

可惜斯大林一開始就將農業集體化和超級工業化之間的關係給割裂了,他先是通過行政命令強制農民加入集體農莊,但這時蘇聯的工業水平根本無法提供足夠數量的現代農業生產工具。

在工業生產尚未充分發展的情況下,斯大林就強行推動農業集體化,充其量只是將個體農民集中看管起來進行強迫勞動。推行農業集體化的目的變成了加強政權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以便於強化剝削。

對於農民而言,所謂農業集體化,就意味著自己的土地、牲畜、農具都被政權無償剝奪,自己淪為沒有人身自由的農業奴工,領著低於合理水平的工資,農民的尊嚴自由受到極大的摧殘,生產積極性大受打擊。

如此一來,蘇聯農業的生產效率不增反降,集體農莊不再是現代農業生產的試驗場,反倒成了監禁個體農戶的勞改營。

既然工業化的目的是為了重建蘇維埃民主,那麼在實施過程中就必須充分發展產業工人的無產階級力量。所以托洛茨基主張,由產業工人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來決定工業化的進程。

蘇聯在工業社會的物質基礎充分建立起來的同時,發展無產階級力量,經濟生產與社會管理也將充分民主化,削弱官僚集團的生存基礎,為政治民主化掃清道路。

斯大林作為一名獨裁者,他所理解的工業化就只有物質主義,並不包含民主政治。這不可避免的導致他以行政命令、強制勞動等自上而下的方式強行推動蘇聯工業化。

由於蘇聯的生產力條件很低,所以需要維持龐大的官僚隊伍。由於前期戰爭頻繁、鬥爭激烈,軍事委任製取代了民主選舉,官僚隊伍得不到新鮮血液。時間一長,國家機器就被官僚既得利益集團掌控。國家資本主義也就蛻變為了官僚資本主義。

官僚資本逐漸佔據蘇聯經濟的主導地位,控制著重工業、能源、金融等國家經濟命脈。政權與官僚合二為一,實現權力與資本的一體化。官僚利用權力壟斷國家市場,形成官商一體的局面。

蘇共上層己經徹底腐化變質,他們認為共產主義制度已經制約了他們利益最大化,同時害怕自己將來會被清算。

於是蘇共上層解散了蘇聯,東歐各國正大光明的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他們認為,只有這樣,他們的利益才能最大化、合法化,並能傳給子孫。

曾經人類文明的燈塔、勇氣的證明、歷史的奇蹟,偉大的蘇聯就這樣落魄的摔下歷史的舞台。


原因很多

只說幾條最重要的

第一:出了個SB領導人

這一條比接下來所有的加起來都重要。沒有戈地圖蘇聯就算慢慢衰落也不會是這樣暴斃。

第二:民族問題

過於照顧少數民族導致主體民族不滿/相近民族沒能得到融合/各民族人口增速差異較大,主體民族比例逐漸下降/

第三:思想混亂

這個和第一條有關,但是思想混亂並不是從戈地圖那會才開始的,從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開始,在思想領域蘇聯就一直處於動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更加劇了混亂。而且蘇聯對內宣傳工作一直做的不好。

第四:強力部門衰退

克格勃主席,國防部長等等一干人加起來都沒能幹掉戈地圖,可見強力部門在政治鬥爭中衰退嚴重,當初赫魯曉夫是怎麼被做掉的來著?

其餘的原因都可以導出到這四條直接原因身上。


謝邀。看到很多答主都關注的是蘇聯內部因素,我覺得外部因素也比較重要。

美國在冷戰期間在歐洲一直設有自由歐洲電台(Radio Free Europe, RFE) 和美國之音(VOA) 歐洲分部,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廣播。一方面宣傳資本主義陣營本就領先的方面,一方面報道蘇聯方面的負面信息。在布拉格之春等一系列運動的背後就離不開這些媒體的煽動,包括暗示美國可能軍事介入等等。 他還有一個很多人都熟悉的親戚,叫RFA,乾的是一樣的事情,相信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剛才看了一下,這種冷戰時期的產物竟然還在。作為歐洲的最後一塊硬骨頭,相信大家都知道現在這家媒體的「主攻方向」是什麼。給大家看一下今天的網站首頁截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