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說:「你們這代人啊,

就是活的太明白了,所以什麼都得不到。我們當年都糊裡糊塗,該結婚結婚,該工作工作,現在什麼都得到了。


小白兔做了胡蘿蔔餡餅,小熊做了蜂蜜棒棒糖。

有一天,小白兔開心地跟小熊說,我拿我最大最香的胡蘿蔔餡餅換你的最大最甜的蜂蜜棒棒糖,好嗎?

小熊想了想說,好啊。於是,小白兔把自己最大最香的胡蘿蔔餡餅給了小熊。

可是,小熊留了一個心眼,把第二大的蜂蜜棒棒糖給了小白兔。

晚上,小白兔睡得特別香,因為她換到了全世界最大最甜的蜂蜜棒棒糖,可是,小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總覺得小白兔拿了小的胡蘿蔔餡餅換走了他第二大的蜂蜜棒棒糖。


不惑這個說法是《論語》中來,孔子總結他一生學問經驗的時候說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被引用成年齡的代稱,但要知道,那是聖人的學問軌跡,不是你的,換句話說,就像小說裏的天才模板一樣,和普通人完全兩回事。 因此如果你說的不惑就是指四十歲,那我們的四十歲當然不會變早,總還是那麼多時間。如果說這個不惑代表的是一種學問和思想的境界,不客氣的說,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活明白呢!難道一個又不讀書也沒思想的人,隨隨便便活到四十就可以不惑了? 很多你覺得早熟的人,不過是信息獲取多一點,乃至做事的辦法多一點,好一點,會做人,但對於人生真正的大問題,跟這幾種又還不相同! 學問要解決的就兩件事:1.你要做什麼 2.你要怎麼做。前者屬於而立層次,後者屬於不惑層次。因此雖然有人接收了許多信息,但不過相當於一個硬碟,並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麼,更不用說不惑了!

回到問題本身,信息的泛濫在某種程度上並沒有幫助我們尋找到人生的目標,就像給你三個選項選一個和給三萬個選項選一個一樣。而立不能達到,不惑就更無從談起,所以我認為現在人普遍的不惑之年是變晚了,個例的話就各種各樣,失去統計的意義了


這話也是有道理
愚昧的人還是愚昧,智慧的人一直智慧。
信息量大了所需要的自然也就多了。
你不說我都沒發現,差不多吧,要不有佛系青年了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