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喫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喫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喫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

濟公禪師有云: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必定落魔道。

這著名的偈子一直被人誤解,只斷取前兩句而不知道還有後面的,其實後面這兩句纔是濟公禪師想要說的,切忌不可妄學。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故事

國王姚興覺得大師是個聰明絕頂的人,沒有子嗣的話,實在太可惜。於是專門送他十個美女,強迫他還俗。大師只好接受,從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見到大師這樣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開始破戒納色。有一天,大師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兩碗水,水中盛滿繡花針。大師當眾吞下一碗針,聲稱誰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們個個面面相覷,方知大師境界之不同一般。

由於許多人對大師的行為頗有爭議,大師接近圓寂前,為證明他所譯的經論正確無誤,就在眾人面前發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譯的經文沒有差錯,屍身焚燒之後,舌頭不會焦爛。」果然他圓寂後,屍身都燒成了灰,唯有舌頭沒有燒壞。(轉自網路)

沒那個本事的話,咱們生死凡夫還是依凈律儀,奉行五戒十善,老實唸佛纔好。

不喫素是為了凈化自己,增長福報,培植慈悲心,食肉會增加慾望,並且結下怨結。著名故事兒孫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就是說的因果輪迴真實不虛。退一步講,不能斷肉就先食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喫素有幾種解釋1.慈悲護生 2.在楞嚴經的解釋又有不同,和殺戒有關

濟公是濟公啦,不能一概而論呀,就像好別人能努力一下考清華,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考不上清華,即使考上了也要付出多倍努力。

想喫素沒有大方向的錯誤呀,去做就好了^_^


喫素:激素過多不利於禪定;捕殺獵物不利於慈悲。

乞食僧和三凈肉,早期佛教僧侶不積私財以乞食為生,所乞到的多是民眾的剩飯廚餘,其中混雜有肉沫、油葷業很正常(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非為我所殺)。有一種說法: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粥中就含有肉塊。

隨著寺院經濟的發展僧人積累財富逐漸不在乞討,日常的喫穿用度也有了保障,便有條件對喫食設置一些限制。

至於濟公本就是杜撰的人物,聽說其原型是一個刻守清規且醫術高明的僧人。


六祖說,佛自在心中,而我們大部分人都看不到,所以學佛之人就會通過各種條條框框去約束自己,以求尋到佛的蹤跡,即便叩拜姿勢有所偏差亦能造成心理負擔,更何況喫肉了,此類修行就如神秀的循序漸進觀點,神秀認為修行是一個刻苦而緩慢的過程,寫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四句偈。我認為神秀的觀點適合慧根不夠的修行人,通過日常點滴不斷努力,所以喫素就是其中一項清規戒律而已。而濟公顯然明瞭自己心中的佛,他頓悟成佛,明瞭佛的真諦,就如六祖的觀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世界無論多麼五彩斑斕,亦不能遮擋他的心,他的眼睛。所以喫肉不會給他造成任何心理負擔,所以就有了那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濟癲大和尚做過一首佛偈:

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皆墮入魔道。

已經告訴你不要去學他了,你為什麼還要去?

濟癲已經自性圓融,諸法無漏,

所以人家喫什麼都無所謂。

你呢?

能明白自性是什麼不?

年輕人,不要什麼都看表面。

真心學佛的話就守守佛家的戒律,

比妄想好多了。


學佛本來就不是必須得喫素,但濟公這樣的高僧大德喫肉喝酒並不是我們喫肉喝酒的理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濟公在喫葷食前都會念經超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