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針對把脈的位置,回答問題的中醫粉請切題,不要扯其他的。


呵呵,把脈診病,發明那麼多醫療檢查儀器真是白瞎了。聽說有的儀器幾百萬上千萬,不及中醫一隻手,白瞎了,費錢。


中醫粉們的答案真是一個人一個樣

為啥沒打起來呢


哈哈哈哈哈,最有趣的是,看看下面各位中醫粉的回答,各不相同。不知道哪個纔是真正的中醫。

別人行騙吧,好歹也找幾個同夥,串通一下演個戲。

而中醫行騙,連串通都懶得串通了。純粹就欺負中醫粉不會去思考。


網文寫得多了,

玄學信手拈來:

講究整體,把脈,把五臟六腑,把經絡血脈,把天,把地;

跳動的是陰陽變化!不是單指血管跳動!不是西醫的局部思維。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簡直是送分題。

眾所周知,脈診靠的是醫生的手指(準確的說應該是手指皮下的感受器及相關神經結構)接觸反饋,這是一種原理已經非常明確的機制,大概在中學就會學到。這是一種將一定強度的物理刺激轉變為神經信號的過程。

所以如果認為是經絡在跳動(前提是一些中醫狂熱信徒認為的血管跟經絡無關),那麼說明經絡可以被物理手段探測

但這明顯與一些中醫狂熱信徒的觀點——經絡無法被探測、發現與觀察——產生了矛盾。

那麼誰說的是對的?

還是說,都對?反正經絡就是無法被落後的科學手段發現,無法通過解剖學找到,但偏偏就能被老中醫的手指摸到……喵喵喵?就是這麼不講道理的麼?

那麼可以嘗試再導出一個可能的結論:脈診依賴的不是物理刺激,而是精神力量、魔法力、查克拉之類的玄學力量,那麼中醫就實錘玄學(我們都承認科學確實管不到玄學,科學在玄學面前不堪一擊,看我寫輪眼大隕石星落術!)

但這又跟一些狂熱的中醫狂熱信徒認為的中醫也是科學的觀點矛盾。

當然了,這依然也跟更多中醫狂熱信徒認為的科學不能用來評價和解釋中醫的觀點矛盾。

emmmmmm,怎麼涉及到中醫,就哪哪全都是矛盾呢?


目前答案大部分(包括題主)是在口嗨的其他行業從業者,基本沒有專業醫師。正經答題的有幾個認證的中醫學子和中醫師。

所謂切脈,摸的是橈動脈搏動、周圍小血管搏動、皮溫、皮膚性質改變、皮下組織變性、是否有汗。

大體上,是摸橈動脈搏動,包括節律、深淺、波動形式、振幅等。

而有些疾病情況下,橈動脈周圍的細小血管也會有不同的改變,精準脈學對這個部分尤為深入,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皮溫、皮膚性質改變、皮下組織改變、是否有汗也是一些疾病的特定表現,有助於診斷。


我的提問雖然經常只是簡簡單單一句話,但是已經足以把很多人問得啞口無言。

比如上一個問題:經絡如此重要,為什麼外科手術從來不考慮經絡?

就沒有幾個人敢正面回答。

好了, 回到今天的問題:「中醫切脈,摸的是血管在跳動,還是經脈在跳動?」

再次強調,我沒跟你討論經絡是不是血管,我只討論:「中醫切脈,摸的是血管在跳動,還是經脈在跳動?」

就只討論把脈的地方是屬於經絡還是血管,別跟我扯其他的。

《難經.第一難》雲 「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 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大家注意看最後一句,說寸口是「手太陰之脈動也」。寸口,是在「手太陰肺經」這一條經脈上,並且能夠搏動。

那麼「手太陰肺經」是什麼玩意兒喃?它是中醫經絡系統「十二經脈」中的一條。

也就是說,把脈的地方,把的就是經脈的其中一條。而且,把脈,就是感受「手太陰之脈動也」,也就是古人白紙黑字寫了手太陰經在把脈處能跳動。

那麼問題來了,初中生物知識告訴我們那裡是橈動脈血管在跳動,中醫又說是手太陰肺經在跳動,到底是誰在跳動呢?

如果有人說,說脈搏跳動的位置,正好手太陰經也在那個地方跳動,各跳各的,互不影響。

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手腕的動脈如果斷了沒法跳了,手太陰經也會繼續跳,互不影響嘛!

我搞不懂了,請高手給出解釋。

最後再次強調,我沒討論經絡是不是血管,我就問把脈這一個地方,中醫是根據動脈血管跳動作出的判斷還是經脈跳動作出的判斷。


經曰:『診灋常以平旦』。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

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彊弱,形之盛衰。以此曑伍,決生死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

  •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
  • 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 上盛則氣膈,下盛則氣脹。
  • 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氣病。
  • 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
  • 緜緜其去如弦絕,死。

經曰: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以知

  • 陰盛,則夢大火燔灼。
  • 陽盛,則夢大水淹沒。
  • 陰陽俱盛,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爲保。

  •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
  • 夏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 冬日在筋,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案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

何謂也?

言以脈而知內臟之彊弱盛衰也,當以陰陽,時序五行爲之綱紀矣。

知之陰陽時序,五行之綱紀。

以明其內中之循,動也,違時則爲病。

此六者,持脈之大灋。

  •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環消自已。
  •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今不復散發也。
  •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隊若博。因血在脇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痺。
  • 脾脈搏堅而長者,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
  •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耍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心脈堅而急,病曰心疝,少腹當有形也。何以言之?心爲牡臟,小腸牝之爲使;故曰小腹當有形也。

胃脈鼓而長,爲實爲脹。弦而長,爲氣爲痛。細緊爲冷爲痛,沉而細長,爲虛爲泄。故病形成而變。風成爲寒熱,癉成爲消中,厥成爲巔疾。久風爲飧泄,脈風成爲癘。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故傷巽坤之風,而爲癰腫,坎震吹來而爲筋攣骨痛。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氣乏而神彊,病不久也。

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神持而邪淩其氣,此久病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神氣俱衰,此久病也。

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脇也。

尺外以候腎,

尺裡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以候肺,內以候胷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胷候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麤大者,陰不足而陽有餘,爲熱中也。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爲厥巔之疾。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爲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有脈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浮而散者爲眴僕,諸浮不躁皆在陽,則爲熱。

其有燥者,在手陽脈之中也。

諸細而沉者病在陰,則其爲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陰脈之中也。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洩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

滑者,陰氣有餘也。

陽氣有餘,爲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爲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內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冷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案而至骨,脈氣少者,腰背痛而身有痺也。


經脈是摸不到的,摸的是血管。


狹義經脈就是解剖學上的血管,廣義經脈是經絡的意思。


即是血管在跳動,也是經絡在跳動。

即不是血管在跳動,也不是經絡在跳動。

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場合,答案是不一樣的!

不要有思想的侷限性!

白馬非馬,是馬也不是馬,不是馬也是馬。

中醫切脈,切的是薛定諤的脈。


脈的節律、形狀、次數以及脈上皮膚的溫度、乾癟、濕潤程度,綜合評估脈的左右上下信息,從而獲得具體人的生命信息。


當然是橈動脈在跳。

因為橈動脈在跳,不是你胳膊跳,所以你沒有胳膊。

不要跟我說其他的,現代醫學從來沒有胳膊這個名詞,解剖也只發現了手臂,胳膊是偽科學。

真是一個完美的邏輯。


動脈血管的跳動,作為一個寵物醫生可以告訴你,西醫也要摸脈,貓狗的股動脈,根據脈情況做一些判斷,但是認知比中醫要少!


這兩個衝突嗎?

經脈的跳動,在寸口表現為血管的跳動,就這麼簡單。


摸的就是血管,包括血管的粗細軟硬,血管內血液量的多少,血液流動的流暢度,脈搏的快慢,跳動是否規律,搏動的力度大小,搏動的位置深淺等等,中醫通過這些現象來判斷人體的整體狀態,其中有一套理論體系。


經,絡,脈是三個概念。

雖然經常是把經稱為經脈,把絡稱為絡脈,但是嚴格意義上經,絡,脈並不是一個概念。

脈,又稱脈管,這個是血管。中醫摸脈常用的三個脈是寸口脈,趺陽脈,人迎脈。這三個脈就是橈動脈,足背動脈,頸動脈。

中醫不把摸脈說成摸經和摸絡的原因就是經和絡並不是血管。


二者都不準確

準確的表述應為:醫生將三指放在患者手腕寸關尺三部,以此獲得的感知作為診病的依據

仔細品品,裡面的內容很多,絕不僅僅是血管、經絡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小明看到了小紅,心生愛慕

到底是小明的眼睛喜歡小紅?還是手喜歡小紅?是喜歡小紅的眼睛?還是喜歡小紅的手?

這麼說脈學的確有點玄

玄是說不清楚,但是又的確可以感知到

裡面也許蘊含著我們容易忽視的東西


摸的就是主動脈,但經絡的範圍比主動脈要廣。


你可以自己摸摸自己的脈象(用正確的方法),經常摸,找找規律,生病的時候 脈象是啥樣的 等等。

脈學大概也是古人這麼總結出來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