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控制声带厚度,用更薄的声带、更小的气息支撑,或者用更厚的声带、更大的气息支撑,来获得达到Hc音高的振动频率。

第二,声带不是一个只能厚或者只能薄的状态,可以同时具有厚和薄两种属性,且可以调整比例,用声带的不同形态来控制泛音构成,产生不同的音色,这中间咽音也会起重要作用。

最后,用通道的形态来修饰音色。

所以用假声、弱声、平衡声、强声,去唱Hc,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使声带的整体振动频率达到Hc的频率;音色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制造声带上更复合的厚薄模式。

一个能用假声唱Hc的人,一定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混声的Hc,区别只是先天条件和技术、机能开发程度的不同,所能产生的最终音色不同。

腔体、位置等等,并不是本质的说法,而是一种体感性质的总结。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音调的产生,一般共鸣的矢量重心都是要落在鼻腔的后壁。不信的话你同时用假声唱《死了都要爱》,用关闭唱《死了都要爱》,用真声过载唱《死了都要爱》,我们虽然色泽不同,力量不同,最后的气的矢量重心却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气最终一定停留的是眼睛大概高度的后面。

1过载态度:B4、C5,在换声点以上的部分,当然在某些气位较高,或闭合颗粒较细,或咽壁力量较大的条件的人,在短暂不而盘旋的旋律型可以选择,例如华晨宇《挑衅》,《烟火里的尘埃》,《寂寞先生》可以接著咽壁扯上去,不过也容易伴随著尖锐死板,缺乏色泽挪移和控制的情况。而曹格的《寂寞先生》采取了更多的假声比例掺入,通过更多的压缩气息的行为来增强质量,在保证一定的力量的机会下,我们更加有动态,有方向性,相对得到了一个平衡的声音。所以说同样的歌不同的人也采用了不同的混声态度。华晨宇这种态度出现的B4行为,一般会出现一个声嘶力竭的抬头,面目狰狞的表情,发力一般较慢,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力续航。

质量:相对靠后,撕扯,音量相对容易较大,但缺乏方向感。

2关闭/压缩态度:当然旋律型稍微复杂了一丢丢,过载,拉扯的僵化感会限制你的操控。例如林俊杰《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周杰伦的《发如雪》《一路向北》,林子祥《敢爱敢做》这些动作,这个动作,更像是你一个不容易定义声带的动作是偏真还是偏假,更多的力量是你的横膈膜和声带形成压缩,口腔的气团通过咬字形成压缩的力量,再通过twang定位高位置重心的行为。当然这种行为,也有闭合多一点的类似陈羽凡,也有气息量多一点松一点的例如胡海泉。但总体来说,最大的发声主力还是压缩行为。一般会出现一个,笑著哭,憋著劲的囧表情。而这个动作也常出现在大歌歌手,和美声通俗歌手的动作中,例如韩磊歌手《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同样采用了压缩动作

质量:保持一定的力量和下盘,但却采用了一个,偏假声掺入的趋势,进而在压缩这个维度上下功夫,给以高位置空间,和低位置空间的质量呼应。音量大小随空间和压缩度控制,但不容易转音。

3假声硬化: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头腔共鸣,我们要将声带更多的采用假声一侧的动作,一些力度更大的比如平安《我爱你中国》,张杰《最美的太阳》,这里依然存在著真字头和压缩。而随著真字头和压缩的减少,我们也可以获得熊天平《雪候鸟》,张信哲《不要对他说》那种相对轻盈些的质感。而林志炫《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王力宏《你不知道的事》就再少一丢丢,真字头,而仅仅保留闭合的摩擦,形成鸡尾酒唱法的混声,而周杰伦《断了的弦》,嗓子就要再空出来一些,而仅仅保留鼻腔的哼鸣。

质量:加力时体现头腔亮度。减力时体现柔美飘逸的效果。

4真声弱唱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是以真声状态启动m2的,目前遇到的B4,C5,以一个中音条件的歌手很少有这样做的,不过偶尔在齐秦的演唱中G4A4附近有类似的行为做法。也就是用声带较薄的点位,偷著喊。尽量躲著唱,而撕扯感。

质量:更大层度的以真声的姿态统一前面的段落,活得一定的集中且飘逸的效果。


许多人对声乐或者现代流行声乐有著误解

现代的流行混声模式并不是美声模式,以及传统的古典模式

美声的模式中,他们对音量音质的追求十分极端,所以会用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和打磨自己的声带能力

因为越大型的声音,越是难以控制,而美声对控制的要求同样极端

所以才会有多久多久才能上一个半音的说法

但现代声乐不一样,我们依靠的是麦克风扩音,不需要那么大的声量

而在较小声量的模式中,混声更多是一种模式

你学会了这种模式,声区就会自然的链接

而不是纠结在哪一个音区动弹不得

建议还是好好找个流行的声乐老师学一学真正的流行声乐,对你的认知会有很大的颠覆

可以私聊老羊咨询声乐问题


通过训练


先学弱声 头声

然后再加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