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有華北就是中華正統,除非佔據華北的不是漢族政權,感覺到對南方像蠻夷一樣看待深深惡意


直接噴一下 @父慈子孝孫仲謀 。啥都不懂出來強答什麼。感覺神論可以選入年度笑料集錦,收藏一下。

啥叫正統?正統本義出於血統。《通典·天子為母黨服議》譙周注云:「舊說外祖父母,母族之正統;妻之父母,亦妻族之正統也。」再如鄭玄所云「上嗣,祖之正統。」很顯然都是血緣繼承宗法的概念。

而現在討論的正統更多是合法性的意思。正統本義的血統就決定了蜀漢是有理由聲稱正統的,為啥,憑的就是劉備的帝胄血緣,宗室身份。

所以謝陛說:

即使昭烈不興於涿郡,忠武空老於隆中,或者劉琮終據乎荊襄,又或劉璋終守乎岷益,亦能抗魏與吳,成鼎力之業,則余亦必以正統歸之。何也?表焉雖僭,猶皆帝胄,原與昭烈同例,非他姓比,蓋本《春秋》主魯且先同姓之義,即如人家繼祀,或以疏屬而越近屬,縱為失次,尚未奪宗,豈不勝於為盜有乎?

按照梁啟超在《論正統》中所概述的,正統一般而言有如下幾條理由:

  1. 得地者;
  2. 據位久者;
  3. 有前代之血胤;
  4. 據前代之舊都;
  5. 後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
  6. 持中國血統者。

瞅瞅孫吳沾上哪一點?

又或者饒宗頤所總結的,正統理論依據主要有二:

一為採用鄒衍之五德運轉說,計其年次,以定正閏;

另一為依據《公羊傳》加以推衍,皇甫湜揭「大一統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歐公繼之,標「居正」、「一統」之義。

孫吳有靠得上哪一邊?

至於洋洋自得地說「東吳是曹丕親封的吳王,鐵打的正統」。毛線的正統。

段長基《歷代統紀表序》的凡例里,寫的明明白白:

列國吹啥正統,往臉上貼什麼金?


這個爭論本質上就是以禪讓為法統來源還是以血緣為法統來源哪個更合理。漢魏禪讓是夏商周三代以來第一次以禪讓形式為政權變更並完全成功(王莽被複辟了,自然被打死打臭)的事件。所以以誰為正統其實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歷代對禪讓這一行為本身的態度。

兩晉至北宋以曹魏為正統,都是有歷史原因的。兩晉實際的政權法理來自於曹魏禪讓,曹魏不是正統,他們自己就說不過去。隋唐北宋本身的皇位也來自禪讓。他們必須承認禪讓這個形式合法性。否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南宋失去了中原地區,必須以血統論來保障自己的合理性。所以,以季漢為正統。

元是異族入主,官方以魏為正統,民間以季漢為正統。本質上是官方與民間對南宋政權的不同態度。

明清立國本身沒有經過禪讓,選擇更加強調皇權血緣延續的血統論更加有利,也迎合了程朱理學的思想。故以季漢為正統。

至於孫吳,反正歷代都不想見某個軍閥,有點兵力和財力就稱帝吧....雖然這事很現實,很常見....

簡而言之,對於歷朝而言哪個於己更有利就選哪個。當然,對於現代人而言,其實誰是正統無所謂。或者都是華夏正統政權。


這是什麼神奇的腦迴路

那麼我還要告訴題主一點:雖然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族打成一團,有不少還稱帝,但他們全部都認同正統在東晉。

魏之所以被認同為正統,是因為劉協禪讓給曹丕,所有儀式是做足了的。你可以認為劉協那是被迫,但是儀式已經做全套了!

而且,魏國實力是最強的!

要說正統,請問劉備的帝位是哪個皇帝傳給他的?孫權的帝位又是誰傳給他的?你得練成一條線才行。

有一艘船,叫忒修斯之船,當它的零件舊了,就換上新的,終於有一天,它所有的零件都換成了新的,已經跟原來的船沒有一點相同了,但它依然是忒修斯之船,正宗正統的忒修斯之船,甚至你換一個名字,他都是正統忒修斯之船的改名。如果有人問忒修斯之船呢?你的回答必然是指向這艘船然後說它改名字了。

哪怕把替換下來的最初的所有零件拼在一起拼成一條船,還叫它忒修斯之船,它都不算正統。

前者是曹魏,後者是劉備。


看了好些答案,我只想說:

分裂時期所謂的正統,和南北方無關,和軍事實力無關,和經濟實力無關,和人口總量無關,要不然怎麼解釋南北朝的南陳是正統呢?

於三國時人而言,「正統」只和立場和利益有關。

曹魏代漢,行的是堯舜之事,三讓後受,程序感十足,有什麼用呢?南邊的名臣勇將們會認嗎?

不能認,自己的屁股坐哪邊,哪邊就是天命和正統。反正正統不正統,全憑一張嘴。

劉備繼承漢統算是順理成章,姑且不論的話;孫權要稱帝的時候,道理不也一堆一堆的?之前向大魏稱臣的事早就選擇性遺忘了:

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為民。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咸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曆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惟爾有神饗之,左右有吳,永終天祿。

——大帝的告天宣言

至於那些三家之外的半獨立勢力,自己稱不了正統,那最佳方法是認為你們三家都是正統,如果只認一家,如何給自己謀取最大利益呢?

劉備死後,雍闓造反,李嚴寫信給雍闓,他回復說:「現在天下有三個正統,邊遠地方的人不知所歸。」潛台詞是我可以抱的大腿有三家,我得選選。

時雍闓等聞先主薨於永安,驕黠滋甚。都護李嚴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闓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其桀慢如此。

——《三國志.呂凱傳》

對於後人來說,雖然有條件更客觀地看待前朝的「正統」問題,但依然擺脫不了立場和利益。

司馬光作《資治通鑒》,講到為何以曹魏為正統而不是季漢時,頗做了一番長篇大論。

老實說,司馬光的觀點,總體上講還是比較客觀的。司馬光認為:

「周、秦、漢、晉、隋、唐都曾混一九州,可謂當之無愧的正統,但其他時代,誰是正統就說不清了;

凡是不能統一天下的勢力,無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都只相當於古代的列國,不能只以一國為正統,而把其他國家當做僭偽;

但要記述這些分裂時期的歷史,總得有正統和年號才行。漢、魏、晉、宋、齊、梁、陳一路傳下來,隋滅陳、唐得天下,經歷五代傳到宋;

既然漢、晉、隋、唐、宋是正統,那麼當然也就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正統,以他們的年號來記事了。」

所以在司馬光看來,以魏為正統,就是為了方便記述歷史,並非尊魏而輕吳蜀。

那麼為什麼選魏,因為魏的合法性不僅來自於之前的漢,也來自於之後的晉,這兩個都是大一統朝代。

這點是關鍵,和屁股有關。正如後周的正統性不僅僅來自後漢,更是來自司馬光的大宋。司馬光告訴我們,正統不僅要靠繼承,更是靠倒推而得。從哪兒開始倒推,自然是從自己屁股底下開始了。

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據漢傳於魏而晉受之,晉傳於宋以至於陳而隋取之,唐傳於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年號,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資治通鑒.魏紀一》


中華民國的法統從哪裡來呢?

從清帝的遜位詔書來。從而保證了中國的版圖和民族的統一。因為那時很多少數民族,比如蒙古、新疆、西藏,效忠的是清朝皇帝,而不是某個國家概念。

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是後來才完成的。

曹魏同理。

任其他人再怎麼攻擊,漢獻帝的禪位詔書是合法的。

所以法統在曹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