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今年4月,当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中央银行除了宣布降息1码,总裁杨金龙还亲自写信、打电话给各家银行董事长,期盼各银行配合政府的纾困政策。为什么连央行都要敦请银行协助纾困呢?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台湾的「间接金融」根深柢固,「直接金融」欲振乏力。

台湾的直接金融占比屡创新低,现在已跌到了两成以下,这代表著台股的筹资功能不彰,但相对地,我们又看见金控获利频创新高,这种过度倾向间接金融的状况只会让台湾资本市场更形跛脚,企业因为筹资不易,只好让资本支出缩水,这不但和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向渐行渐远,还会造成产业创新转型的停滞不前。

那什么是直接金融?这指的是企业能够直接在公开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来达到筹资目的;至于透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款取得资金的方式,就叫间接金融。这次疫情,美国联准会(Fed)可以透过无限量的QE,借由收购政府、民间债券,甚至收购垃圾债来提供企业需要的流动性资金,就是因为美国的直接金融占到了87%,不像台湾的间接金融比重仍然高达约82%,这导致了政府无法采用QE 购债模式,只好请银行协助纾困,提供企业需要的流动性资金。

曾经,很多人问我:台湾的科技产业为什么会成功?有人说是当时的政府政策,有人说是台湾人才的助力,我个人觉得其实90年代的台股筹资功能功不可没,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才是让台湾科技产业能够起飞的真正英雄。

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很难说哪一面才是正面,但它们同样重要,而且不可偏废。而今,美国直接金融占了87%,邻近的新加坡59%、香港70%,南韩58%,大陆的资本市场改革又箭在弦上,直接金融实力与日俱增,这个世界,适合间接金融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我相信直接金融的实力将是未来几年全球产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如果直接金融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台湾提升直接金融那么难呢?一般来讲,每个社会都一定有很多的人和机构有多余的资金需要投资出去,但同时又有很多的企业和个人、家庭缺少资金,需要融资。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功能本来就是把这两边撮合在一起,让资金能够从剩余的一方移转到短缺的一方。

台湾的闲置资金之所以选择银行作为通道,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民间资金、没有熟悉产业金融的人才掌握风险,更没有培养足够的产业趋势调研人才,在「不投资最安全」的错误思维之下,当然就希望所有风险都能够由银行来承担,而政府也以为做好紧扣银行风险的关卡工作就万事OK,这不但错误,也是台湾始终打不开间接金融死结的一个原因。

不幸的是,今年的疫情来袭再一次凸显了台湾过度依赖间接金融造成的筹资不正常、不健康的现象,台湾中小企业明明面临资金告急,甚至有些「惨业」出现倒闭潮的现象,但银行满手的现金,却又因为风控法遵的种种要求,除了难以开展新业务,让自己被卡在中间进退失据,更让中小企业的借钱仍然困难重重。于是乎我们看见政府官员一个个汗流浃背的站台新创圈与各个论坛,虽然挤出笑容比著胜利的手势,努力强调政府对于中小企业与新创的支持,但整个新创圈与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仍然困难,各个金融机构仍然只能不动如山。

事实上,随著科技和金融数据的发展,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困难早已下降,这让直接金融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推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空间也在加大,这是台湾发展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机,只要能够让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变重,直接金融的比重就会增高。直接金融的比重增加,自然就能触发上市公司的股票动能,也可以激发企业透过股市增资、发债的意愿。台湾现在全球贸易排名高居第18名,直接金融的比重却只有17.71%,这绝对是一个不正常,也不健康的现象。

在疫情过后,金融发展将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影响重大,台湾不应该只满足于经贸与国际接轨,直接金融的比重也应与世界接轨,改善直接金融匮乏症,就是台湾现阶段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