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叔本華的幾部作品感覺一些想法特別契合現在自己的狀態,又看到很多人說叔本華的哲學理念很毒,所以在一個三觀即將要定型的年紀,在思考自己的生活狀態有問題還是叔本華的哲學真的很毒。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

我同意叔本華所說的,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覆無常的慾望的桎梏。一個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裡的人渴望逃避喧囂擁擠的環境,而到高山上享受幽寂的生活,在那裡,透過清寂而純潔的空氣,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於那似乎是為永恆而設計的寧靜景色。

叔本華有句名言:「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這句話在我年輕時就啟發了我,並且不斷地在人生艱難的時刻成為我和許多人的慰藉以及忍耐的源泉。


思想從來談不上適用與否。「適用」這一視角已經外在化地把思想和世界當成了倆東西,認為可以把一個安裝到另一個上

然而是這樣嗎?

思想為我們開啟了一個視野,從此形形色色的人和物都獲得了不一樣的形態,展現出新的意義關聯

但也不是說,思想是思想,世界是世界,彼此不相干。

思想改變了人的感知,新異的感知呼喚出不同的行動,行動自然而然就在這個世界上發生了。感動,感動,不就是先有感,後行動嗎?然而這年頭更多的是感而不動,裝裝樣子罷了。(當然了,這不是說,被叔本華感動了就立馬原地涅槃……那就成衝動了!畢竟靜心一想,叔本華他老爺子也沒涅槃不是嗎~)

所以我想指出的問題是,思想和世界的關係絕不是認識指導實踐那種模式……巴拉巴拉……誰要相信啊!

感知牽連起世界和思想,引發行動。所以世界和思想是彼此滲透,共同發生的過程。你在世界上遭遇的種種現象把你帶向了某種思想,讓你能對那思想保持開放,形成理解。因此,這思想不再是空洞的教條,或者高高在上、令人膽寒的真理,那思想已然融入了你的感知、情況和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該如何做?不是進行「應用」然後「推而廣之」,這都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那套實驗、計算的模型對我們的心靈造成的擾亂

雖然不是在討論叔本華的哲學,但我覺得這樣的回答更加直面你的問題,並且破除了無意義的問題,好讓心靈圖個安生。


當然適用,事實上能在史上留名的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必然是符合這一要求的,區別只在於受眾的多少而已,但至於適不適合於你,這要你自己下判斷。

說到底為了生活的基礎,人是不能擺脫世俗的,叔本華自己也是因為有父親的遺產和得當的管理,才得以一生心無旁騖地研究哲學。在經濟上自立是正常人生的必經之路,無論你看不看得起或者能不能容忍世俗,都不應該讓其過分影響自身的基本利益——當然這不一定是最正確的做法,但往往是最有效率的選擇,就是這樣。


哈哈哈……

同樣是軍事天才。吳起就像個神經病,這一點像西方哲學家。姜太公、孫武等人也不比吳起差。

作為天才,思想有異於常人,但不應該把有異於常人作為自己的追求。

哲學思想各有差別,不見得只有一家可以解決問題吧。選擇上也得選「中庸」一點的,過於偏激未必是好事。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我這裡有一篇:簡析叔本華的哲學思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