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如今日益健全和開放的市場經濟可以相結合嗎? 他的表現形式和當今社會文化相呼應嗎?


90後

小時候就在看戲了。我爹愛唱歌,小時候不懂歌里的感情,看得懂戲裡的故事,喜歡戲曲動作、唱段(不過還得承認我的音樂啟蒙老師是我爹)。我們那邊的優勢劇種是豫劇,次為評劇、越劇、黃梅戲。京劇的受眾比較少,但是我最愛京劇,因為後來識字了,喜歡京劇的詞,而且京劇的唱腔更精緻一點,發音也相對容易(楊派、裘派看得比較多),小時候最喜歡花臉的唱腔,旦角和小生的扮相。我是農村人,小時候我們那娛樂活動比較單一,看電視算是孩子們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人家播啥我們看啥,至於喜歡啥那就憑各人了(除了戲曲,我還喜歡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紅歌……一度很鄙夷老爹喜歡的劉歡等人的歌,覺得那些感情太平常,不像愛國主義情感那麼崇高……後來被飛兒樂團啟蒙入坑了,現在我也喜歡劉歡……)。

中學的時候發現自己真的喜歡戲曲,學會一首歌可以開心一天,學會一段唱可以開心半個月,甚至更久……戲曲唱腔有嚼頭,耐琢磨;戲曲唱詞是和故事一起的,歌曲更側重感情,也更靈活一點,戲曲唱段的感情多半糅在腔里。

讓我感興趣的就是戲曲獨有的美啦!我喜歡漂亮的、假的、浪漫主義的東西,戲曲裡面的旦角形象很多都是浪漫主義的,男性角色很多是現實主義的君子,是有缺憾而完整的形象(兼有理想的一方面,現實的一方面),當然也有也有包拯、諸葛亮這些很完美的形象。

戲曲表演是虛擬的,需要觀眾去想像。某種程度上說,戲曲可能是最接近文字(劇本)本身的戲劇形式了,因為文字是想像的藝術。西方戲劇(話劇、歌劇、音樂劇等)寫實為主,很注重舞台布景;戲曲以實寫虛,一桌二椅輾轉騰挪。

戲曲是綜合性藝術,歌舞並重,融合了曲藝和雜技,給人以立體的視聽享受,又融合通俗藝術和文人創作,雅俗共賞。戲曲本身是方言的衍生藝術,是方言的活標本,古代口語的活化石。方言是中國人的寶貴財富,其他國家很少有如斯發達且成熟的方言藝術,只是它大部分時候沒有得到應得的重視。

其實戲迷也不是只對戲曲感興趣,比如我,也喜歡音樂劇、歌劇、舞劇等,你問我「懂嗎?」我未必懂,再說,何謂「懂」呢?開心就完了唄


是早上醒來馬上會在腦子裡響起來的聲音,還有焦慮的時候,到凌晨三點腦子裡的京胡還在拉。

京劇給我的印象是很有趣很漂亮很好聽,聽到好的總會忍不住在心裡"哇",然後控制不住露出笑臉,心情愉快。

對京劇感興趣的原因,沒接觸前一直覺得京劇可能就是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或者咿咿呀呀根本聽不懂的東西,有一天看了一眼真正的京劇,發現京劇真的很好懂很有趣,人物也塑造得很可愛,順順利利就能看完兩個多小時的演出。

當時就覺得我可能只喜歡這一齣戲,然後在網上找了視頻,反覆聽了幾個月,有一天睡不著,突然想不然我看一個新的吧,才發現原來京劇都這麼有趣,又好看又好聽。

至今記得第一次看京劇,那天我也是第一次戴了隱形眼鏡,我覺得世間萬物都被放大了,所以當我坐在第三排最中間,看到一個老生走出來站定的那一瞬間,我覺得他好大好精緻好有精神,沒什麼文化,心裡只能喊著"哇——"

感謝我的隱形眼鏡,加了一個buff,顯得台上的演員真的好大離我好近,給我的震撼感迅速↑↑↑

這麼多年了,那個老生的形象還是清晰可見,說起來我對那個演員並沒有特別的喜歡,但那個形象我永遠記得。


90後,好聽,好聽,好聽,好聽,扮相好美,好美,好美,如果能重活,我要學京劇,一定要學!


喜歡戲曲,京劇的話喜歡唱腔和身段,青衣,老生唱段最喜歡!


作為一名90後,京劇對我的印象(緩慢的、老邁的、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唱什麼、我相信許多自稱為內行的人一樣也懵)因為他的主幹角色奠定了他的表現形式(老生)絕對的主角角色(可以塑造的角色相對廣泛)

活在當下這種任何形式都講快的都市中

這種藝術形式適應當今的趨勢 和市場的優勢嗎? 只是覺得京劇其實還很年輕,只是還沒有經過當今市場的洗禮還不那麼市場化。 衰老的只是他的展現形式。 杜國楹老師那句。你在鳥巢搞京劇,(可能送票都不一定能爆滿吧)。 杜老師,您覺得中國的京劇,可以向小罐茶那樣再次走向世界的巔峰嗎。


感興趣的是衣服好看。

但是只是看著還行,真穿起來太不方便。

弄一個掛那當裝飾品還行。

至於聽。沒興趣,太難聽了,我也沒耐心聽。

有時候調台聽到調一圈回來那一句還沒完。

太無聊了。我也沒覺得好聽,也聽不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