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修行有諸多的障礙,但是出於世俗的責任,再者也是因為缺少離家出家的勇氣,而選擇在家修行,著需要很多的時間精力來讀經思維禪修,獨一靜處、專精思維、不放逸住,在擔負必要的家庭和工作的責任的情況下,能讓大家都接受的不得已折衷的方法就是假意稱病減少幹擾。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在家弟子為不上戰場殺人,而說謊稱病逃避兵役呢?或者在家弟子面對暴徒強姦、奪命等傷害,用說謊的方法避免傷害呢?

作為在家弟子,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矛盾?


不管你為了啥,妄語就是妄語。

在家生活是不可避免會遇到衝突的,比如你的例子,要麼殺生要麼妄語;更普遍的還有要麼喝酒要麼妄語,等等。所以世尊才會說這樣的話:

聽聞那個法後,他於如來處獲得信,具備那獲得的信,他像這樣深慮:居家生活是障礙,是塵垢之路;出家是露地,住在家中,這是不容易行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的磨亮海螺之梵行,讓我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

——中部27經

當你修行至初果,你會對佛、法、僧產生凈信。這時候你會無條件的發自內心的相信世尊說的話,儘管有些事情你暫時還不瞭解。比如,你很可能並不知道妄語會造成具體什麼惡果;然而由於信力的緣故,你會因為這是世尊制定的戒而從內心認為不妄語是絕對正確的。

然而處於某種原因,你不得不違反戒律。這個時候你的內心會非常糾結,因為「遵守戒律」這件事情在你看來如同喫飯一樣:偶爾餓一兩天沒事,但是總要忍飢挨餓肯定接受不了;另外,隨著你對佛法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觀察,你會對「世間是苦」這件事有更加切身深入的感受,對戒律的重要性有更明確的認知,對梵行有更強烈的渴望。這會讓你產生諸如這樣的想法:如果有行圓滿梵行,完整遵守具足戒行的機會,你願意用一切來換。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一旦有機緣,你就會自然的出家。

所以,我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沒有好辦法解決這種矛盾,你就盡量別妄語就行。


令心無比的正直、清凈,不說任何虛妄不實的話,是通往解脫基本的修行。

菩薩在被授記後心完全地正直、有決意,雖然偶爾會犯錯,但菩薩絕不可能違犯的只有一條:離虛妄語。

虛妄語是極端傷害心的正直和清凈的。

在嘗試了以清凈心禪修之後,就會明白,任何值得追悔的行為、語言都將是禪修的障礙。持戒、省思、致歉、遠離是明智者的選擇。

怎樣是持戒的利益呢?

持戒帶來善心的生起,帶來對心最基本的保護。

持戒能令人知道慚愧,知道怎樣是對不起自己,應當尊重自己(慚),怎樣是對不起別人,應當尊重他人(愧)。

當有慚愧生起時,心將生起善,如果伴隨著對於佛陀、佛陀教法、正法之僧的信心,善心就能在生活裏經常生起了。當然,想要在不善的海洋(世俗生活)中持續生起善是非常困難的,應當通過四念處的修行,提升「念」,有唸的心將持續生起善,在面對不善的行為、語言和意圖時感到痛苦,下不去手、說不出口、不願意那樣思維。

在踐行五戒時,主動地做到遠離傷害、遠離虛假之後,慢慢地,會培育起來心正確的傾向:

當有作惡的機會時傾向於不作惡,知道作惡帶來心的不快樂。

當心自發地做到在細微處不傾向傷害、不傾向虛妄時,心會具足於善,以善的力量心會不斷地提升。

在落腳的時候會自覺地避開螞蟻,真實的語言不需要矛盾而說出口。並且,為自己正直的行為、言語感到快樂。這是屬於勝利者的快樂。

這樣就完成了戒清凈帶來心清凈的最初的清凈之道。

不傷害他人者,同樣不傷害自己。遠離傷害,獲得心的獨立、自覺,會導致心的福報功德增長——帶來這一生和下一生,乃至長久的快樂。

這時,最重要的正見就樹立了,叫做深信因果。

如是,戒的清凈帶來解脫的前行。當心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做無慚無愧的事情,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為了欲求傷害自己的正直、清凈時,就可以依靠戒清凈的力量達到如理作意——戰勝自我。

能勝我者,能夠抵達一切苦的解脫。


我們看佛經需要考慮時空背景。在家修行諸多障礙, 那是對印度社會而言, 男的要耕地, 女的亦沒什麼自由, 農民工人的生活佔了極多時間, 因此在家生活會有諸多障礙。但對現代人來說, 除了農民那些, 很多在家人在修行, 出家在家的障礙已沒有很大的差距了。出家人(南北傳)在寺廟裡的工作, 現時隨時重過在家生活。

在家修行, 把日常生活也依巴利聖典的&&>, &&>來修行的話, 在家的生活修行會變得較容易。讀經思維是為禪修或修行作出正確的選擇, 獨一靜處, 蓋著眼不理外界事就是獨一, 心靜的就處於靜處了, 能如是修, 即不放逸, 不放逸的該是心, 而身的不放逸該是多做事, 身做心靜, 專一而作, 否則獨處一處, 心亂不靜, 也枉然。修行該重戒, 犯戒修行, 心能安? 不會的。無須犯戒去修行, 當下持清淨戒在當下修行, 心專一, 以身作當下事, 作得好就增加修行資糧了。犯戒修禪只會心亂吧了。南傳國家沒有軍人嗎? 一樣有呀。保衛國家是軍人的責任, 殺人須具足幾個條件, 軍人為國而殺敵, 跟無故殺人是兩回事。要精進修行就少想無謂與不實際的問題。假設性問題, 亦跟你無關的, 就沒必要去想。

謝邀!

真的嗎?真的是為精進修行嗎?

先檢點此心。

再討論妄語。

人啊,狠起來連自己都騙。

不過話說回來,誰又還不是在騙自己呢?

以為有身,以為有生……

所以流轉。

都是自取流轉啊!

苦~~哇~


你已經犯下妄語了

你實際上還是對在家生活或是身體有執取

比如說當兵打仗

只要殘障就可以不當兵

你可以割斷自己手指頭將自己變為殘障

經藏中不是有記載有位辟支佛為了讓行乞地方的一位女士不要喜歡他而挖出自己眼睛嗎?

至於在家生活

你還對你的親朋好友有什麼執取需要他們的地方呢?

是需要食物或是怕壞了自己的名聲亦或是其他?

愛緣取 受緣愛

可以自行用十二因緣分析自己為何還無法出家的原因

與其糾結有無妄語(從十二因緣角度看糾結有或是沒有是因為有執取)

不如面對自己還沒有辦法出家的事實

就拿知乎來說吧

我現在還在刷知乎 在這裏回答你的問題

2018年整整看了四千六百多萬字

為了看知乎 我需要手機電腦網路電

要支撐這些生活都需要我去工作賺錢

也因此我到現在也還是無法出家

不過我也在慢慢戒掉知乎

以前關注了話題和人有上千個

目前關注的人專欄總計不到十組了

等到哪天就永遠離開知乎了

早日戒斷這些原因出家個人認為纔是最好的辦法

我自己也還在路上 共勉之


如果真的為了修行而必要要妄語,那就接受自己目前的妄語戒無法守圓滿的因緣,去懺悔,希望佛菩薩加持自己,讓自己有智慧和能力遠離這種境地,然後精進地去修行就好了。

據我所知,菩薩在為救其他眾生的身命,而不得不妄語的情況下,是可以開許妄語的。但是如果是是為了自己的身命利益,那麼就不開許。

所以,到底算不算妄語,衡量自己的心地和境遇,就可以知道了。

但是我個人覺得,守戒確然很重要,然而在某些我們無法守住戒律的時候(比如自己左思右想都找不出什麼好辦法),那麼就坦然接受自己不得不觸犯這些戒律的事實,去懺悔,去精進,去想辦法讓自己不再陷入這種困境和環境裏去。

沒有必要自我安慰說因為我是為了修行,所以犯戒也不要緊,也沒有必要過度自我責備,我犯了戒修行一定無法精進了。能夠持戒圓滿的是利根,是法器,我等凡夫,持戒持不好是常態。所以,就接受自己是個持戒都持不好,心力也十分軟弱的凡夫,然後去朝著持戒圓滿的方向努力就好啦。

不要自欺欺人認為自己沒犯戒,也不要自我貶低以為自己如何如何糟糕,如實而且客觀地去看待自己,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啊。


獨力完成自己的世間責任,不再節外生枝,合理安排獨處的時間!在家弟子的守戒確實難度大,然而為何要故意稱病呢?故意就是另有隱情,有所顧忌,有所不捨,自己追溯一下吧


該工作工作,該修行修行,佛法不亂世間法纔是正確的修行方式。我覺得只要認真修行,不在於形式上的多少。


在於你啊,難道世間任何事物都能夠圓滿嗎?一個完美主義者無論是生活還是修行中執著於細微的東西時,往往後面還有其他大的不得了的洞沒去抓沒去堵,單單修行這件事情就已經放棄了很多東西了,所以在於取捨而已,如果你認為通過避世獨坐能讓你修行進步的收益 [公式] 你不說謊帶來的效果,去做無妨礙。古德託病避免帝王宰相召見的比比皆是,因為他們認為益遠遠大於弊而已。而且專從戒律上講,要自己心裡知道這件事情,並向佛菩薩懺悔,表明自己暫時無法做到圓滿。妄語戒中有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噁心。在家人最好承認自己是學佛,我相信為你好的人也同樣會尊重你的信仰,哪怕是剛開始出於好心而阻止,最終肯定能接受的。公開自己的信仰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說句不好聽的話:在這個社會裡,沒人會那麼的關心身邊的人的,大家都忙著賺錢養家,最多開始八卦下,然後就習慣了,不要把自己看的那麼重,直接說自己最近對佛教感興趣了,去研究了就得了。


賢友,那是妄語,跟為了什麼沒關係。

緩和矛盾的辦法,有。

這樣做:只是去做而不告知原因,或者即使詢問原因也只是以笑笑作答,或者說自己要休息一下,自己要獨處一下,自己要去走走,除非再三詢問才告知是怎樣的休息、怎樣的獨處、怎樣的走走。為什麼再三詢問後會告知呢?因為有再三詢問的因緣,或許自己的告知能讓對方也走上親近佛、法、僧的道路。或者說,就是單純地想離遠點,這樣子的話。再或者就說去拜佛。

如果非要稱病的話,也可以直接說,心生病了,自己要去醫治它。很少有人會問為什麼,如果碰到問的,直言心中充滿苦,如何不是病?

同樣的道理:

為了不上戰場殺人,不想服從兵役,那就堅決不去,直言不願傷害生存類的生命。

面對奪命的傷害,也許會下意識想逃跑,但意識到後,會以正念正知接受。

不喝酒,直接說不喝。

後面一點就有些爭議了,為此匿名,省麻煩。

個人在個人的使用過程中,不認為個人使用盜版犯了不偷盜這條戒。

到目前為止,不論看到別人怎麼說,我也無法認為在個人使用盜版的過程中犯了不偷盜這條戒。

因為在知道這條戒前後,心裡都沒有因之生出慚愧和後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