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那些年,你給自己挖過哪些坑。


不逛知乎之前,認為自己是個大佬,看完知乎裏的回答,我對戶外的情況一無所知


裝備,這東西永遠是在不停迭代,根據個人經驗來看,一個出行頻率一年6次左右,每年兩次8天以上長時間戶外徒步的人羣,裝備應該大概可以組合成以下3套:

1、春夏秋短途裝備

2、春夏秋長途裝備

3、冬季裝備

大概數量如下:

大小登山包各一,分別為30L,70L

登山鞋2雙,低幫中高幫各一

帳篷1個或者兩個

睡袋3個,溫標-20、-8、5,最好加一個STS升溫內膽,這樣夏天直接用

硬殼、軟殼、羽絨、內衣若干

剩下的均為增加戶外舒適性的裝備,隨心配


13年第一次去庫布其紮營,背了一個自駕的氣墊牀。

晚上被凍醒好幾次。

從那以後,我就知道戶外的裝備,真不一樣。

還有揹包。

14年,參加領隊培訓。最後實訓,重裝紮營,包不給力。差點沒累死。

後來,果斷入了一個格里高利。


沒有經驗的徒步愛好者小白,對路上可能要發生的狀況不能合理的設想到。除了基本的裝備工具,徒步路上雙腳經常會被磨出水泡,需要多準備幾雙襪子、紗布、消毒水等用品,如果是山林裏徒步,注意蚊蟲叮咬和放擦傷所需藥品,如果是戈壁沙漠徒步晚上需要睡帳篷,一定要帶能禦寒的衣物,因為晝夜溫差大會被凍s,無論是去哪裡專業的GPS定位遠比指南針和地圖好用的多,基礎的戶外衝鋒衣類型也很有講究,如果不懂可以去門店裡問專業人士,如果是長距離徒步請注意身邊的水源,可帶壓縮食品,行徒中一定要注意好人身安全,和身邊的人留下行程蹤跡,打字太累了給個贊同唄,更多詳細內容可下方評論討論


我的裝備史都是坑。從小癡迷衝鋒衣,覺得有了一件衝鋒衣在戶外我就無敵了,而且對於衝鋒衣的性能我只關注防水。

衝鋒衣

我的第一件衝鋒衣是駱駝的,那時候對我來說戶外只有兩個品牌一個駱駝一個探路者,三年後在青島的地攤上100塊買了北面,毫無疑問是假貨,穿了一次就丟掉了,然後換過大螺母,遺落在了西藏,然後在尼泊爾買了北面,尼泊爾買的北面讓我清楚地意識到了透氣的重要性,因為那是第一次在天氣不好的時候穿著衝鋒衣徒步,這件衣服防水是真的,但是它不透氣,外面水進不來,裡面在下著雨,後來丟掉了。接著始祖鳥的官網告訴我衝鋒衣有軟殼和硬殼,很多論壇給的建議是軟殼適應性更強,而且沒必要買硬殼褲子,好的嘛,我買軟殼衣服,然後在雪山上遇到了暴風雪夾雨,零下的溫度全身濕透,透透的,軟殼招架不住極端天氣,整整凍了我一天,手拿出來就沒知覺。然後我買了硬殼衣褲,除了gtx別的材料一律不看,硬殼衣服只認準始祖鳥,gtx pro材料,現在硬殼衣褲都是gtx,手套和鞋子也是gtx,我打算把帽子也換成gtx,但好像沒必要。

是從那次全身濕透開始,所有的裝備全部更新,核心裝備只買大品牌,貴也要砸錢,出行多天的時候硬殼始終放在包裏備用,平時就穿著棉衣,而且鳥家的棉衣和羽絨服做了防潑水處理,有一定的軟殼的功能。而從開始攀巖到現在,我所有的技術裝備都是petzl的,只因為我信任這個品牌,(除了第一次買的主繩是迪卡儂的,用了一次丟掉了,因為繩子總是打結),只要主鎖掉在地上一次我就會毫不猶豫的丟棄。

露營

關於露營三大套,我在另一個回答中有寫過,所有的在露營中覺得冷,感覺潮濕,睡的不舒服,帳篷遇到大風等極端天氣就不靠譜等等的問題,都是因為露營三大套買的太便宜,100塊錢的帳篷和2000塊錢的帳篷在日常沒什麼區別,但是一旦遇到大風大雨之類的極端天氣,區別就很容易看出來了;睡墊也是,我有過很多次泡沫墊睡覺不舒服,充氣墊大半夜漏氣後背貼地面,結果一晚上睡不好的經歷,直到換成了TAR的墊子,睡的又暖和又舒服,搭配著MSR那絲滑的帳底,還有早上起來紅白搭配的光,一陣微風從窗戶飄來,跟之前那種帳底跟草蓆子一樣糟雜早上起來帳篷不透光不透氣墊子漏氣後背壓地面的經歷一比,就是五星級酒店和路邊黑旅店的區別,更不要說極端天下下我那五星級酒店依然安穩,而路邊黑店要麼被連人被吹走,要麼帳篷倒塌帳桿折斷。

而便宜的和貴的區別在哪兒?拿睡墊來說,有一個保暖性能的指標R指,R值越大越暖和,越適合氣溫過低的環境下使用,而市面上很多便宜的的睡墊R值都達不到2,這類墊子在夏季用是沒問題,而在春秋冬使用會背後發冷,而像TAR,BA,STS這種價格貴到嚇人的墊子,會通過改變結構,添加薄膜增加厚度等等的方式使R值可以超過4,但是重量卻很輕。像TAR的充氣墊根據身高分成大中小半,還專門設計了適合女性身體的墊子,並通過改變墊子表面達到既保暖又透氣,重點是還耐磨,這些東西在便宜的墊子裏是不會被考慮進去的。

而對於睡袋,溫標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貴的在保暖的同時考慮輕量化,溫標標的很靠譜,它說舒適舒適溫標5度,極限溫標-2,那麼在5度使用是沒問題的;而便宜的睡袋,除了重,溫標基本是亂標,而且跨度很大,它說舒適溫標5度,極限溫標-15度,在10度的環境下都會覺得冷。

還有一個東西:

頭盔,好多人不喜歡戴頭盔,因為戴上確實蠻醜的,但是這個東西在我不幸跌倒的時候真的可以保護我的腦袋,特別是看了一個攀巖者的短片之後,那姑娘沒戴頭盔墜落然後腦袋被摔的不成人形,從此野攀、飛拉達必戴頭盔,事實證明它確實保護了我的腦袋。

更新:關於主鎖,下面是說明書,petzl的建議是要預防主鎖墜地,丟棄標準第二條是主鎖沒有通過安全檢查或者覺得它不可依靠的時候,而主鎖墜地後外表可能沒問題,但是裡面很可能有問題,沒有設備通過眼睛我無法檢查出來,所以保險起見我會直接丟棄。


簡直太多了!!!!

關於帳篷:

去沙漠旅行的時候一直用的是那種比較便宜的帳篷,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特別冷,但是因為對帳篷不太瞭解,默認就是帳篷本來就不像家裡邊的房子一樣那樣暖和。

所以一般睡覺的時候都戴著帽子,把衣服還要蓋在睡袋上面。

直到有一天我去朋友的帳篷裡邊拿東西,進去之後發現裡邊特別熱。 它的防潮墊兒是充氣的帳篷特別暖和。我才意識到每次去沙漠受了多大的罪。

關於衝鋒衣:

還有關於衝鋒衣的選擇,因為第一件衝鋒衣質量特別好,就是防風,但是特別透氣。基本上二三十度的時候也不需要把衝鋒衣脫掉。於是默認所有的衝鋒衣都是這樣的。直到有一次買了一件粉色的,特別好看,但是質量不是很好的衝鋒衣,爬山的時候被風吹了個底兒透。 一點都不保暖,身上出了汗,就被風吹的特別特別冷。

關於登山鞋:

防滑!防滑!防滑!登山鞋的選擇一定是防滑的鞋,之前徒步的時候,因為有的地方要過一條小河,大家需要踩著石頭過河,親眼見到一個小姐姐掉進河裡十多次,最後她直接放棄治療,從河裡走過去了。而且經常會遇到下雨的情況,下山的時候路會特別泥濘,這個時候如果鞋子不防滑的話特別危險。一般剛剛接觸戶外的小白,可能不會太選擇刻意的鞋子去登山徒步,建議一定要挑選好鞋底。

關於登山包:

因為自己並不是狂熱的戶外愛好者,所以之前並沒有置備特別多的裝備,揹包一直背的是雙肩揹包。 然後之前去爬五臺山的時候,裡邊裝了三天要用的衣服水和喫的。 雙肩揹包他自己在腰部沒有一個分擔壓力的那個吊繩,所以我整個揹包都壓在我的背上。爬北臺的時候坡度特別陡。所以沒走幾步都要趴下來休息一下。 整個人累到要死,真的。直到後來自己買了登山包,把腰部的繩扣在一起的時候,感覺整個世界都亮了。才發現原來揹包可以如此輕鬆。

關於登山杖:

我覺得關於登山杖的誤解是所有新手都會犯的錯誤吧,覺得爬山的時候依靠自己的力量爬完纔是最牛的。用登山杖都是弱者。然後喫的虧多了,受的苦多了,就發現巧用裝備和工具,調整登山杖的長度,完成一次徒步爬山,都是需要經驗和專業知識。也是一件特別了不起的準備工作。

關於補給:

水袋絕對是一個神器!!然後關於喫的,我建議不要帶麵包這些有油的食物,因為你在爬山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喝水嗓子就會被糊住,難受的不要不要的。剛開始每次爬山的時候都要帶餅乾帶麵包,到後來的時候臉皮厚了就開始蹭隊友。哈哈哈哈!


最近對戶外運動、野營比較感興趣,來看大佬們分享的乾貨!


拿著登山杖上山嫌沉扔了,下山下不去


用GORE-TEX品牌,超級棒~


隨便聊聊我比較基礎的經驗。

1、護膝。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夏天坐辦公室吹吹空調都覺得膝蓋疼,成都周邊兩日遊的四人同山沒戴護膝,一方面因為徒步勞累另一方面陰冷潮濕,坐車回來的路上膝蓋裏轉筋!那種感覺就是廢了,特別特別疼,從此日常跑步、爬郊區的山用迪卡儂輕薄的護膝,爬山用厚的、固定性強的護膝,爬山之後毫無反應感覺很nice。

2、護踝、高幫登山鞋。我是國家級崴腳隊員,右側腳踝習慣性崴腳,韌帶撕裂之後長上了但是某些特定角度穩定性很差,加上從小平原長大不習慣走崎嶇的路or小腦不發達身體協調性差?這次去雅拉雪山又不小心崴腳了,就普普通通的石頭路,一下子又要傷好幾周的時間。從此我就決定小鍛煉戴護踝,徒步爬山穿高幫登山鞋,給我固定腳踝、提高穩定性的作用。

3、防紫外線墨鏡。說實話以前我去了那麼多地方基本上不戴墨鏡(很蠢),因為沒有特別長時間看雪吧…這次雅拉進山之前在溝口的小賣部買了20塊的墨鏡湊合,真是管了大用了,這條線路看雪的時間應該超過三四個小時,走下來我們幾個眼珠子都紅了,眼睛很疼。其他隊友據說三個人得了雪盲症。回來買個超級防紫外線的墨鏡!!!不然瞎了就慘了。

4、雪套冰爪。首先說,之前我們屬於輕裝一族,有嚮導和馬匹,我們無需親身負重,徒步期間包裏寧願放好多零食,都不願意多收一些雪套、冰爪一類的,買了放在家裡就不受重視了。當然,在走到雪線之前沒有這個擔憂,直到被別人趟出來的路,還能讓我褲腿和鞋襪都被雪淹沒濕掉了,纔想起後悔。而且本人很菜,走冰雪路段很衰,有備無患,一些有坡度的冰雪路段,有冰爪+登山杖就確保無虞了。


本人想說的剛好相反:不要過度迷信裝備!不要過度迷信裝備!不要過度迷信裝備!當然,說的是大眾性戶外活動。

在強調裝備之前,應該先確認,這件裝備真的必要嗎?有沒有不專業,但是更簡單有效的解決辦法?

事情是這樣,15年三月本人計劃從太原出發,先去東北,然後沿海往南一直騎行至拉薩。

提前一年準備,作為剛入坑的新人,為了應對一年四季,颳風下雨下雪下冰雹,趟泥涉水等變化,前後陸續買過如下裝備(只列跟本話題相關的):

準備的是這樣的(照片找不見了想像一下):

1.鞋。2500的登山鞋,牌子忘了,質量很好,很重。1000的探路者徒步鞋,鞋輕,不防水,鞋底太軟。不到一千的棒椎哥休閑鎖鞋,兩側透風,鞋底硬。

2.手套。半指手套兩副(春夏用),全指手套兩副(秋一雙,冬一雙,冬天的是全防水的,保溫非常好)。平均一雙不到三百塊。

3.駝包。大小各一套,都是比較實用的。

4.其他。諸如各種帽子,擋風防雨的,保暖的……

以上多數是途中陸續被高人指點買的……

實際快到拉薩時是這樣的:

說重點:

1.鞋只留了鎖鞋(兩側帶孔透風),手套留了半指,長指各一副,帽子只留了頭盔,其他的包括駝包全陸續寄回家了。

幾乎所有關於頭,手,腳的防風,防雨,保溫問題,通通都被一個東西解決了!!還不需要花錢,而且幾乎沒重量!!

塑料袋,就是常規買東西後的塑料袋。

下雨,大風,下雪時,頭盔裏鋪塑料袋,再放上頭巾。手套半指外面套全指,再套塑料袋。鎖鞋透風,先穿普通襪子,再穿加厚襪子,再在鎖鞋外套塑料袋。。。

行李則是,先把東西分類分別裝小塑料袋,再通通放到帳篷的袋子裏……體積比駝包小了太多,不怕雨,風阻也降低很多……

到了拉薩打包時,車和所有行李總共不到11公斤……

不知道這算不算對裝備(選擇)的無知。

有時候簡單的辦法也許是最有效的,不要過於迷信裝備。

以上。


十船九雨,懂的人就知道,回來後兩個教訓。

1.南方多雨,防水裝備,有備無患。

不防水褲,不防水鞋,不防水包,一次性雨衣。

亂石坡開始下雨,除了上半身全身濕透(幸好穿了衝鋒衣),鞋子裏整個腳都泡水,濕冷至極。

風大霧大雨大登頂,無法停下休息怕失溫,走在最前面自己看軌跡找路,走錯又走回。

幸好晚上帳篷,防潮墊,睡袋給力讓我暖和一晚。

第二天出太陽邊走鞋子邊幹,爽了。

※教訓:回家後立馬下單衝鋒褲,防水鞋,超強防水雨衣

2.野外裝備的顏色選擇可能降低風險。

走到一片沼澤地路跡不明顯前方大片牛羣,快要路過時突然大牛們猛地向我奔來,背著20多斤濕鞋的我拼了老命才逃離到機耕路。

可能是我走錯路進入牛羣領地,而且背著紅色雨罩的大包,拿著2根紅色登山杖。

※教訓:少買紅色裝備鬥牛,少買黃色裝備引蜂(偏偏我的包都是這些顏色 )

3.對了夏天到了,蚊蟲,各種蛇就更加危險難受了。

防蚊水,蛇葯備起來,很重要。


想搞個浪漫去沙漠露營,選了個好看的帳篷,結果沒考慮風大,通風口直往帳篷裏灌沙子。怎一個慘字了得。滿嘴滿鼻子沙子根本沒法睡覺啊啊啊……幸好是自駕去的,回車上睡了。早上醒來,那輕飄飄的帳篷已經被沙吹得變形,還埋了一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