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國內疫情已經基本穩定,有什麼有效的宏觀政策能刺激經濟?


眼下就一條,構建全民按收入比例支付的福利經濟,形成以財政投資為主的普惠性福利體系。

主要覆蓋六個方面,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司法,三農。讓我們的年輕人不必為活著而奮鬥,理想本來就是一種更高級的消費和投資。

因為當以外部循環為主體時,需要對內壓低要素價格換取出口優勢,就是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剪刀差轉嫁到內部剪刀差。

我國現有產業鏈和全球市場已經足夠支撐內部循環為主體的內需型經濟,不必像80年代那樣用赤字支撐。這個鏈條下一是局部尖端產業缺口,二是缺少保護海外市場的軍事投送缺口。這兩個只能是慢慢來,統一臺灣倒是能很大程度上緩解。

眼下的實力以及足夠開始構建福利經濟。


越來越多的人正翹首以待,期盼火熱的消費趕快到來,來拯救自己的工作,穩定自己的收入。

當前經濟面臨的很多問題,如增長、就業、收入等,消費都能藥到病除。問題是,在人們期待消費復甦時,每個人正變得精打細算起來。你精打細算過日子,別人也正有此意,究竟誰來擴大消費呢?

消費決策,分散在千千萬萬的人手中,激活消費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本文希望論證的是,結合當前國內經濟情況,要激活消費,牛市必不可少。某種意義上,激活消費的意義有多重要,長牛慢牛的政策基礎就有多堅實。

破解循環論證難題

促消費,首先遇到的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循環論證難題:激活消費,以收入穩定為前提;收入穩定,以就業穩定為前提;就業穩定,離不開活躍的消費。最終就是一個無解的循環論證,靠消費促消費。

遇到這種情況,靠市場自發調節是沒用的,只能靠外力扭轉局面。

先來看一個大家喜聞樂見的例子:牛市是怎麼起來的?

牛市的啟動,離不開大規模資金注入,資金流入又以樂觀的心理預期為前提,而只有牛市來了,市場心理才會從悲觀轉向樂觀。於是也得出一個與促消費相似的結論:靠牛市啟動牛市。

如果只能靠牛市啟動牛市,我們就看不到牛市了。每隔幾年光顧一次的牛市,是怎麼來的呢?有人歸結為否極泰來,熊市到頭,牛市自然就來了。這只是一種類似宿命論的結果描述,不具備任何可解釋性。

事實上,熊市跌到最低點時,人們無比悲觀,覺得世界末日到了,市場籠罩在恐懼之中,並不會自動觸發什麼「否極泰來」的上漲。市場之所以會反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走的投資者都離場了,留下的,要麼是走不掉的,如上市公司的股東,要麼是套牢裝死、甚至做好準備傳給下一代的股民,還有極少數抄底待漲、根本不打算離場的聰明資金。

此時,持股者都是不會離場的「強硬派」,對壞消息脫敏,大盤就跌無可跌了,形成了所謂的「鐵底」。

市場處於「鐵底」時,跌不下去,卻也很難漲起來。遇到好消息,指數往上跳一跳,但很快又會跌下來。此時,扭轉局面需要靠大玩家,如著名投機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所說:

「真正的轉折一般依靠大玩家,作為股市上的先鋒,大力買入,推動股價上漲」。

大玩家的大力買入,推動股價上漲,量價齊升,形成牛市初期氛圍,帶動市場情緒。牛市氛圍吸引更多資金湧入,於是,牛市啟動了牛市。

同樣,走出促消費的死循環,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外力。

這次不一樣

靠外力重啟低迷的經濟,我們對此並不陌生,凱恩斯主義是這麼倡導的,各國政府也一直是這麼做的。

以我國為例,每當經濟陷入低迷,降息、減稅、貸款投放、基建投資等刺激政策就會出臺,且每次都不負眾望,成功拉動經濟復甦。

這一次變得尤其困難,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已經從投資轉向消費。投資為核心驅動力時,政府可直接下場,通過修路建橋蓋房子等基建投資拉動經濟;但如果基建投資接近飽和,增長源頭主要依賴消費時,面對民眾消費意願不高,政府卻缺少直接下場幹預的手段,「牽馬到河易,強馬飲水難」。

某種意義上,經濟驅動力由投資轉向消費,使得這一次的經濟刺激與以往不同,難度更大。

消費的活躍,以穩定的收入預期為前提。政府雖然不能直接代替民眾消費,卻可以通過「穩就業」來穩定民眾收入預期,穩住了就業,就穩住了消費基本盤。

穩就業就是穩企業,核心手段是減稅、降費、續貸。其中,續貸尤為重要,理論上講,只要貸款資金跟得上,企業沒有訂單也能活下去,過去我們講的很多基建相關的「殭屍企業」,便是這麼續命的。

所以,只要決心夠大,金融資源跟得上,穩就業是能做到的。

從各產業吸納就業情況看,製造、建築、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教育等四個行業居前;從單位GDP吸納就業指標看,教育、水利環境、公共管理、衛生、建築等行業居前。未來,這些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有望得到更多的金融資源支持。

難以琢磨的消費心理

只要就業穩住了,消費就不會大滑坡,但還不足以讓消費活躍起來。

通過穩就業政策,假定消費者能穩定地獲得100元收入,但究竟拿出80元還是40元用於消費,其實是個消費心理問題。

消費心理非常複雜,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市場波動,還是微觀層面企業經營的失敗,很多時候都源於未能有效把握消費心理,如凱恩斯所說:

「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和唯一對象。……雖說賺取利益是僱主們最關心的問題,可他們生產的產品是否能幫他們牟得財富還是得另當別論的。在經過從生產到消費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消費方向的改變與否,市場需求量的多少,則完全看投資者的眼光和預見能力了。」

企業預期消費者喜歡A,消費者卻喜歡B;企業預期消費者會擴大消費,消費者卻縮衣緊食;……種種不匹配,都會造成企業的失敗。

此外,這種影響還是相互的。當企業預期消費低迷時,為規避風險,會減少投資,解僱富裕勞動力,從而減少消費者羣體的購買力,導致消費更加低迷。

就當前情況看,激活消費慾望具有很高的緊迫性。如果消費遲遲起不來,企業沒有訂單,靠減稅、降費、貸款三板斧穩就業,終究是一時之舉。最終,缺乏訂單的企業難免破產,還會以不良貸款的形式反噬金融體系。

減稅、降費、續貸的組合拳出臺,就業算是暫時穩住了,各方期待的是消費趕快活躍起來。從時間窗口看,等待時間可能不會超過半年,時間一長,穩就業的各項措施就會功虧一簣。

曲線促銷費,牛市很重要

兜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激活消費者的消費慾望。

消費慾望,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心理。扭轉消費心理,常常讓人有無處下口之感。如果消費者不願意消費,出臺再多的促消費組合拳,也很難成功。

怎麼辦呢?不妨學學互聯網企業。

Tik Tok的全球風靡告訴我們一件事,大概沒有人比互聯網企業更懂用戶心理。互聯網企業的成功祕訣並不複雜,就是站在用戶的視角想問題。凡事不要先想著企業的目標,要看用戶想要什麼。順著用戶來,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同樣,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激活消費,要達成這一目標,走直線是行不通的,要曲線救國。

消費者想要什麼呢?疫情之後,面對不確定的內外部經濟形勢,消費者不想花錢買買買,只想提升財富安全感。所以,要想激活消費,只能先滿足消費者對財富保值增值的訴求。

就國內民眾而言,財富保值首先想到的是房地產,但房地產單價太高、負債週期太長,對普通消費有顯著的擠壓效應,把財富保值的資金渠道從房地產引導至股票市場,纔是真正的雙贏:既能快速實現財富保值增值要求,又對消費、投資有切實促進作用。

所以,這一次雖然激活經濟的壓力很大,但「房住不炒」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堅決。政策真正想做的,是引導資金流入資本市場。只要資本市場活躍起來,企業可獲取不需償還的資金,短期內沒有訂單也能維繫運營;民眾也達到了財富保值增值的目標,財富增值的目標實現後,被壓抑的消費慾望自然也就被激活了。

屆時,消費被自動激活,企業營收增加,估值修複式上漲,形成正向循環,新一輪繁榮也就開啟了。

曲線促消費,牛市很重要。

治本之策

面對大蕭條後全球範圍內的信心危機,凱恩斯曾提議道:

「一種激進治癒影響當代世界經濟生活的信心危機的方法,是允許個人把收入用於消費或預定某種特定美好前景又有能力購買的資本設備的生產,而且要使得個人除了這兩種選擇之外,別無他法。」

凱恩斯提到的兩個選擇,就是消費和買股票。如果個人資金只有這兩個選擇,即便短期內消費意願低迷,那資金也只能流入股市,同樣能助力經濟走出蕭條。

某種意義上,我們當前在做的就是這件事情。隨著各地對「房住不炒」的貫徹,貨幣流入房地產的水龍頭已經收緊,個人收入要麼直接消費,要麼炒股買基金,要麼購買銀行理財。而銀行理財資金投向,也在更多地向資本市場傾斜。

當然,靠牛市促消費只是金融層面的措施,金融層面的措施終究治標不治本。要恢復各方信心,中長期看,關鍵還是靠產業升級,靠創新驅動,靠提供真正契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與服務。

凱恩斯曾說,「之所以會存在失業問題,是因為人們都想要月亮」。人們想要月亮,無人能造月亮,所以才產生有效需求不足,一邊是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一邊是工廠沒有訂單,工人失業。

某種意義上,根本不存在需求不足,消費者之所以不消費,只是因為企業提供的,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近期,身邊很多小夥伴換手機都在買華為。試想一下,如果不是華為提供了消費者想要的,我們激活的,就只會是對蘋果的消費,不會是對華為的消費。


據我所知下半年很多大工程已經加班加點的在幹,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價格也開始升溫。

但這些只能說是在慢慢復甦

如何刺激經濟呢?

還是老三樣,生產、消費、儲蓄。

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生產,其次是消費,所以復工復產的同時應該鼓勵消費。

怎麼做是關鍵,前一陣子銀聯廣發消費券,形式很好,但不是人人都知道,也不是人人能搶到。各地政府也有類似的消費券發放,但這些消費券總金額很低,無異於石沉大海,連個花都沒起。

我的想法很簡單,學學老外,發2-3個月補助,差不多3-5000人民幣。以消費券的形式發放,不是現金,並且要嚴抓通過消費券套現行為。這樣,錢只能用於消費,效果應該不比前幾年幾萬億差。

狗頭保平安


這是經濟領導小組和發改委要考慮的事情。我們普通民眾,知道個啥呀。

從目前的新聞上看,我關注到的政策是有,

1.刺激消費,很多地方在搞消費券。

2.基建項目。尤其以5G為代表的所謂的「新基建」

3.貨幣寬鬆。中小銀行定向降準。

4.「穩」就業。研究生,專升本擴招,醫療體系擴招,鼓勵高校畢業生參軍等等。

5.國家兜底,大力發展防疫經濟,既是防疫的必須,也是經濟困難時期的一種補充。

也許還有其他和後續。


就我淺薄的城市經濟學知識,大疫情過後,首先應該主要抓糧食種植,去年的蝗災,今年的春耕,糧食主產國進出口問題都堆積到一起。這幾年國家每年都釋放政策扶植髮展糧油副食以及水果等產品,而豬的養殖剛緩過勁來,牛肉估計會飛漲,家禽年前就爆發過禽流感,進口的魚蝦在海外疫情好之前是沒戲了,而巨大的國內國際市場需要第一產業來配套。

隨著兩會的召開,估計第一項政策就是大力鼓勵農業,同時檢查精準扶貧的成績,未來類似拼多多、淘寶這些電商平臺與農業結合更貼切。估計政策上會扶持並提供刺激計劃。

工業發展還是這幾年的老調子,供給側改革,產業提質升級以及進一步將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入內陸不發達地區。目前定然是與國際疫情市場需求提供產業服務,如防護服、口罩、醫療藥品、呼吸機等,這一票工業出口估計能賺回第一季度的虧損,甚至能淘換更好的東西出來。而其他產業,我個人看好創新科技型產業(國家政策扶持),電子商業的競爭會更激烈(這次疫情電子商業平臺的威力國家看在眼裡),同時藥品、能源、冶煉、發動機等傳統弱項會重點扶持。一般製造業會進一步要求提質升級,淘汰低端產能。

預計國家會以戰略合作形勢與西方國家開展一定程度的合作,找到精尖端能協作的共同點,彌補國家的產業弱項。同時中國基建會進一步進入一路一帶地區,高鐵訂購也會開展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現在針對疫情的備戰態勢,近期內估計軍工企業會優先啟動起來,成為看不見的產業內容。

服務業可以說損失慘重,201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9%,比工業產業還高14.9個百分點。考慮到疫情慢慢結束,迎來的報復性消費高峯,以及無法去海外的旅遊市場需求。只要國家解除疫情禁令,國內旅遊市場會出現井噴現象,特別是獨特資源,比如西藏、新疆、海南會迎來旅遊潮。但能否彌補第一季度損失,還真不好說,旅遊這個東西存在一個容納度的概念,一旦某個區域超過容納度,體驗非常不好。

所以旅遊市場只能看下半年能否回血,而消費市場井噴一下就會回歸理性,現在政府已經推行消費券,也是害怕疫情導致收入降低過度影響了消費水準,不過總體是虧定了。

電商及網路消費會進一步擠壓傳統商貿市場,商家生意會更不好做,租金反而會增加,不知道國家會不會出臺扶持政策。

綜上所述,國家在疫情後期,兩會後的包括應該是優先提出多種農業硬性激勵政策,對工業產業繼續執行供給側改革的策略,並進一步接軌國際市場。對消費類扶持多採用軟刺激(比如消費券、票補貼、加大假期等)。房地產實在看不懂,今年是否會提出房產稅是關鍵。以上個人的報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