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縣城二甲醫院為例,典型的風寒感冒,西醫卻給開出來的蒲地藍口服液和清宣止咳顆粒。或者總是推薦感冒兒童服用豉翹顆粒。百度一下很容易發現這些葯的藥性與適應症而且清宣止咳顆粒盒子上標明用於小兒外感風熱咳嗽等癥狀。當然,百度搜索也會遇到醫生在線回答患者提問的時候出現此類問題。真是讓人撓頭啊!

換兩個大神的吧

關於鮮竹瀝口服液是否適合風寒感冒患者服用。


作為中醫,我竟然覺得圖片上說的沒毛病。畢竟製藥廠也不分寒熱,只以有效成分論,除去一兩句看起來像中醫術語的東西不講,剩下的按現代醫學對症治療處理。而那句中醫術語只有一個意義,看起來是很厲害的中藥。更何況中醫治感冒也不講這個,「諸治熱病,先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只是大部分臨牀上是現開方,有個體化加減更適應不同情況而已,也並沒比西醫開中成藥強太多。

既然是感冒,那就默認是外感病吧。既然分寒熱,那就認為這裡面在說外感風熱吧,但是病機上真的存在外感風熱嗎?兩個性子發散的東西導致出現病態的癥狀表現?即使從口鼻毛竅進去了,那不是出場汗這點風熱邪氣就散了嗎?《傷寒》桂枝湯證叫太陽中風,可病機不是風熱外感,是營衛不和來著。說溫病,人家的核心是伏邪啊,病人有基本體質因素要考慮,通俗點說也該算是一種在裏的證被透出來的表現,不能說是外感。六經它要從太陰開始,也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其實就是一回事。就一般理解來看,外感表證突出表現是什麼?發熱惡寒,發熱也不是說風熱,即使熱多寒少,也沒說這就叫外感風熱啊,桂枝二越婢一湯嘛。就算退一步講,風熱的另一種情況,平素痰火鬱熱在內,又風寒所束,更不得發越的,甚至有可能閉出便祕,這也說不上是風熱外感吧。或者提起風熱就是熱極生風了,純純的裏證,都沒啥可說的。(本段核心:為什麼說沒有風熱感冒)

小桂子說得好,「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裏」,先是感冒,然後出現頭痛而昏,或咽紅幹疼癢,或汗多,或咳痰咳血,或目赤,或涕濁,或口渴喜飲,或發狂,或發斑疹等。大概普通人會覺得這依然是感冒,只是重感冒而已,是風熱型。但是醫生得能下這已經入裏了這個結論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基本都是病毒感染,這會兒繼發了細菌感染,出現咽炎、扁桃體炎、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甚至血液感染的情況了。這病都進展了咋還能是一回事呢?畢竟對中醫來說外感病並沒有分成寒熱這兩個型,而是把傳變中這樣兩個時間關係上一脈相承的先後兩個階段拿來論治而已,然後隨口起了個約定俗成的民間名字,不代表它內裏的實際情況,《中醫內科學》教材對此有說明。(本段核心:所謂的「風熱感冒」是什麼)

插一段,也並不是所有醫生都靠譜,畢竟曾經中國醫生特殊時期也打過雞血,喝過苦鹵。很多醫生自己也分不清感冒咽炎,細菌病毒,一統抗生素先上去,就和很多家庭的固有錯誤觀念一樣。這確實會導致錯誤用藥,可見終身學習和繼續教育培訓對醫生來講多麼重要,前一天的知識可能都錯了,需要時時更新。

人發燒了脈會隨之浮緊數,不是脈沒用,治個感冒還需要平脈辨證有沒有這麼麻煩?無論什麼樣的脈難道應急降溫有什麼問題?還是抗病毒加對症治療得方法有什麼問題?不是什麼樣的人只能用麻桂劑不能用桑菊銀翹,不如說它只是一個時機的選擇問題。舌苔也不能做為依據,不論病機寒熱,口腔常駐菌羣變化,或飲食減少,都會變黃最後變黑,這是西醫說的「黑色發展期」,《中醫基礎理論》講過,最有效的還是患者的主觀化描述。別提中國人不是有能挺著肯定不看醫生的傳統美德嗎?先喝薑湯發發汗沒好,再自己選擇藥物喫了沒好,纔去問醫生,能知道這會兒大半病程就已經不是老早就自愈了的普通感冒了吧。綜上所述,感冒沒有「風熱」,求醫問葯的「感冒」已經不是「風寒」。(本段核心:為什麼中成藥大多是針對所謂「風熱感冒」)

說說這幾個成藥,清宣止咳顆粒所謂的風寒感冒用了基本沒問題,盒子上描述的癥狀也與一般人理解的風寒感冒沒什麼太大區別,除了主治輕微咽喉癥狀這一點之外。看看方子,麻桂劑加減來的,沒有一派寒涼,比例不錯。豉翹顆粒稍微有點問題,它治一些納呆腹脹便祕之類的,沒出現的話這就是不對症亂用。蒲地藍以咽喉癥狀為主,差不多也不太對證。鮮竹瀝,這個東西問題更大些。沒有配伍牽制,用現代醫學的話就是容易過敏,容易刺激消化道,導致個胃疼腹瀉急迫什麼的,還是個處方葯。百度看病本身就不靠譜,這沒檢查病人就推薦處方葯有那麼點不負責任,出問題了還要處理嘛不是。再有一個就是同類藥物用太多可能涉及重複用藥,特別是中西藥物之間相互反應的機理很多未明,不是很建議使用。

別說感冒不分寒熱是院校教育不好,感冒分寒熱纔是院校教育沒學明白。按古籍一脈流傳學過來的中醫都沒有講這個的,這純粹是民間俗語如「熱傷風」之類反哺現代中醫的現象。如果治感冒看個中醫開口閉口都是寒熱,直接調頭出門就行。基本功不紮實,不可信。無非就是一些臨牀試驗盲和強加因果怪罷了。臨牀評價很難,是藥物無效還是藥物毒副作用,或者只是單純的病程病勢發展導致,並沒有一定客觀的標準去衡量。


首先,感冒無葯可治,所有的藥物都是為了緩解癥狀,讓人不那麼難受。

然後,感冒不分寒熱。

所謂的寒熱是一種錯誤的總結分類。

人體感冒的過程會有不同的表現,有些人提前發現感冒,有些人感冒發現得晚一些。

因為發現的早晚不同,癥狀不一樣,於是就變成了寒熱。

這就好比青蛙和蝌蚪。

老中醫認為,青蛙是一種生物,蝌蚪是另外一種生物,兩者差的這麼多,怎麼可能是一種生物?


這把我挺西醫,雖然我看不起他的內科學,但是人家西醫的藥理學,葯動學,安全生產標準,確實比中醫先進。

人家西醫不是不分寒熱,人家是對藥物的認識更加深刻,不僅僅侷限於寒熱。人家認識藥物的化學構成,進去人體的待謝途徑,作用位置,血葯濃度,作用效果,半衰期。

中藥的所謂四氣,五味,是歸納總結式的認識。是分類認識法,是在許多搞不清具體的情況下,無奈的描述。就好比,中醫只認識到這個人是個女的,性格怎樣,家世如何。西醫卻能連身份證號,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在哪,交過幾個男朋友,父母都叫什麼,幹什麼的,家裡幾套房,都能詳詳細細的說出來,並且記錄準確。

中藥,大多數是複合葯,搞清楚這些,以目前科技水平還是不可能的。西藥大多是工業提純品,少數複合葯,認識比較簡單。這就造成了中西醫各有各的特點,西醫治病,精準確切,看準了什麼病,說是用多少葯,一點都不能馬虎,說幾點好就幾點好,缺點是目前內科真正能達到這個認識的疾病還很少。中醫的葯是對自然界物品的分類認識,中醫內科也是對自然界疾病的分類認識,大概認識了,什麼類型的葯,對應什麼類型的疾病,具體哪類葯裏的哪種有效成分治的是哪種病裏的哪個分支,認識的並不清楚,但是我們分類全面,經驗豐富。這就是為什麼好多西醫根本就查不出是什麼毛病,中醫卻能憑藉中藥應對。我們不用知道它具體是什麼病,只要大概知道他是什麼分類的就行了。因為西藥是化學葯,純度高,所以沒人敢以葯測病,因為萬一試錯了就掛了,很容易出事,所以西醫養成了極致精細縝密的思維邏輯。不搞清楚問題在哪,沒人敢隨便用藥。中藥大多是天然葯,用水煮出植物,動物裏溶於水的成分,實際湯劑藥液裏的有效成分濃度極低,相對安全,相對成本比較低,所以先給給葯,以葯測證相對安全。所以中醫大夫敢於瞭解一個大致的輪廓就給葯。中醫創造了六經辨證,臟腑經絡辯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辨證方法,其目的就是儘可能完善準確的分類,提高用藥有效率。把未知的疾病放到已知的系統裏分析歸類,找到對應的藥物。中醫的歷史上絕對誕生過數不勝數的天才,創造了可靠的分類方法(也就是辨證法)。所以現在中醫辨證的準確率也很高。


感冒通常是病毒引起的,哪有什麼寒熱。。。。


雖說很多病在中醫是看症不看舌脈就可以治療的,但是我打心眼裡不是特別認同不分寒熱。

臨牀上確實比較模糊。首先應該注意小孩傳統意義上是純陽之體,雖然現在很多因為餵養不當小孩子也有很多人陰寒的,但是小孩子人體積小,抵抗力差,疾病很容易傳變這點是不變的,所以即使是典型的風寒,為了防止下午就傳變轉熱了,很多醫師在給小孩開藥的時候還是以清熱消積為主。

傷寒二三日就有熱象出現,即使一開始是典型的風寒,大部分人在開始喫藥的時候也已經寒熱錯雜了。不論風寒葯還是風熱葯,最終都是發汗藥,而外感的解決方法就是發汗。

所以很多寒象很明顯的患者喫了風熱葯也好了,只是病程更長,所以我還是不贊同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