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異國他鄉長大的華裔後代們,對中國懷著怎麼樣的感情?


就舉個例子吧,我是是馬來西亞華人。我的的中學中文老師,在班上突然哭了出來,我們同學都嚇呆了。

待課堂完畢後,我去問老師怎哭了。

老師說,你們這些兔崽子,真不好好努力,中文怎能這樣差。我們華人不能忘根,不能忘本啊。

現在想回去,老師骨子裡是要有多大的情懷才能哭出來啊。

~~~~~~~~~~~~~~~

看了這樣多朋友的鼓勵很是感動。真是榮欣成為華人。謝謝大家的點贊。

除此之外,也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另一半是為泰國人。她有名女兒。我們在一起之後,我把她帶來馬來西亞接受華文教育。來到這裡大約八歲,現在九歲了。當時花了好多心思在陪這位小女孩學習認字寫字,用著不同方法盡量讓她學習我們的語言。認識各個不同的部首,記著各種聽寫。真是不簡單。畢竟華語也不是她媽媽的語言,只好親力親為。

我一直對她說。你會泰文的話,你可以看幾千萬人些的書。但是你會中文的話,你能看幾十億人寫的書。眼界就不一樣了。這裡有些這小孩的一些功課。分享給大家看看。

也沒有給她太大壓力。也沒有急著她快速學習。畢竟語言需要沉澱的吧。希望她長大了能去中國那裡求學。先把她的底給鋪好。=)

這個就是那小女孩。


我是馬來西亞華人,還是學生,是這裡的第五代華僑,曾曾祖父具體怎麼過來的我也不清楚。但從小奶奶一直讓我記住我的祖籍就是了。

我父親還挺嚮往中國的,如果經濟負擔得起就會帶著我們到中國旅遊,影響下我們一家都挺喜歡中國的。我姐姐就到中國去留學了。

再說說我班上,大家都同樣是第四或第五代,都很嚮往中國啊。說起志願的話都是中國那裡的大學,北大清華浙大什麼的。

歷史課本上中國歷史也佔了蠻大一部分,我們的中國歷史雖然沒有中國人那麼強,但基本功還是有的。學校也給我們上中華傳統文化課,學習儒家思想什麼的。校方也很提倡,學生手冊上印著完整的弟子規和解說。

同學之間對中國的事情也很關注,ummm可能有些敏感但私下也會討論中國和香港最近的事情。悄悄說一句,大家都很支持中國和香港警察......

就說到這裡,老一輩的那些真正來自中國的有沒有對中國的感情我倒是不知道,感覺那些大部分都真的很大歲數啦。我自己本身是很喜歡中國的,也希望以後能到中國留學!!


老華僑,那些偷渡或者再早一點的勞工,就是費心思留下來的華僑,他們的後代急於跟中國撇清關係的多,就是所謂的香蕉。後來通過留學工作留在海外的華僑,對孩子的愛國教育就比較重視,孩子也大都記得自己是中國人後代。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在英國留學的時候,認識一個華裔妹子,她父母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移民到了英國的華人,雖然很早就離開了中國,但是因為從小就在上海長大,所以還是保留了一些國內的飲食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她爸媽都會去一趟中餐館。

英國首家海底撈開業的時候,妹子跟我說,她那吃不得辣的老母親竟然吵著要跟她爸一起去吃火鍋。

上一代人對中國的感情,我覺得其實挺複雜的。記得以前在倫敦的時候,有一年去妹子家裡過聖誕節,跟她媽媽聊到中國的發展,我說上海是中國現在發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有沒有考慮過回國養老呢?

那位阿姨沉默了好一會兒,我意識到自己可能說錯了話,趕緊道歉,阿姨卻嘆息著說了一句話,「中國,是回不去了的。」

而我的那位華裔朋友,出生在英國,長大在英國,無論是語言、教育還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幾乎都被西式化了,雖然也能說一口不太流暢的中國話,但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發展都是一片空白的,反之,對英國的歷史文化倒是很有了解。

此外,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有一次在學校碰到一個俄羅斯男孩搭訕,他問我們是不是中國人,妹子脫口而出就否認了,她說自己是英國人。

俄羅斯男孩有些疑惑,我猜他應該是看到我朋友長了一張亞洲臉,在我跟他解釋她父母是華人以後,俄羅斯男孩臉上的疑惑才消失。

朋友私下跟我解釋,她沒有惡意,只是下意識說了自己的國籍。

我其實沒有任何責怪她的意思,也能理解她潛意識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的行為。中國人喜歡說落葉歸根,但是對於已經身在異國的華人華僑來說,根已經沒了,只是一片飄零的葉子,故鄉,大概率是回不去了的。

而他們的後代,是在全新的土地生長起來的,紮根也是扎在別處,我很難想像他們對中國能有深厚的感情。


你和別人差很多,別人同情你幫助你。

你和別人差一點,別人歧視你嘲笑你。

你比別人強一點,別人妒忌你仇視你。

你比別人強很多,別人羨慕你尊敬你。

這就是人性,海外華僑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國家危在旦夕之際,捐飛機捐大炮的是他們。

改革剛開放,投資辦廠的是他們。

十幾年前,嘲笑我們沒廁所門的是他們,撇關係的香蕉人也是他們。

現在,說我們暴發戶沒素質,宣揚我們威脅論的也是他們。

所以,再熬熬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