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大師的演繹版本,不知道各位對曲子都是如何理解與處理每個小節的呢?


理解巴洛克-古典主義的最快捷方法是讀一些那個時期的文學,特別是看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文學是最直接的表述,最容易理解。建築的視覺化是最突出的,比繪畫對基礎的要求更低。

巴赫的音樂就是典型的上述風格。強弱均衡穩定,當然也可以像巴洛克那樣鮮明對比。緩急也是一樣,不慌不忙,不急不慢,甚至有點單調,有一兩個焦點段落就可以了。

這樣說,很可能還是不得要領。沒辦法,藝術就是不可言傳的。還是讀讀文學看看建築吧。複雜一點的看看繪畫。邊看邊悟,然後去聽歐洲人的演奏。最後,多元思維框架裏你就很接近巴赫了。藝術心理學就是這麼說的。


前面一堆dalao都在談巴赫的復調性,但是題主問的這一首C大調前奏曲其實屬於很膾炙人口且很浪漫的曲目,很多人把這首曲子當做流行來彈。所以我就從實際操作上來談談吧。(僅代表個人處理方法!!)

前面幾小節,深夜踩了踏板

(為了方便錄製用單手)

個人的處理方法

曲子主體部分就是每小節一個反覆兩次的分解和絃。首先可以看到左手部分(就是下面那兩個低音)。位於每小節開頭的那兩個音,作為曲子往前進行的和聲,必須要凸顯出來,彈得穩重一些。

之後到了右手。在每小節第一次我不會把左右手過渡得很連貫,而是讓左手強一些,右手進入得弱一些,以體現右手是一個不同的聲部。之後右手旋律往上升,可以漸強,之後在最高點可以彈重一點,去和左手的和絃呼應。之後那三個音可以弱一點,製造出一種「迴音」的感覺。

然後每小節重複第二次的時候,因為和絃沒有變,所以不用凸顯和絃的變化,這時左右手可以銜接得絲滑一點點,當然音量也可以輕一點點。

後面的處理方法是一樣的,至於幾個調性變化的地方,可以重點突出。

結尾部分

結尾部分前面一小節可以彈得連貫一點,後面一小節漸慢,自由發揮。結尾處手小夠不到十度的,可以試試彈成快速琶音。

至於踏板的話,可以像郎朗那樣踩一半。但是無論如何一定要乾淨,不能渾濁。

最後,劃重點:

小節開始突出低音

右手漸強,「迴音」效果

反覆時要彈得連貫

踏板要乾淨

最後再次強調: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免得dalao說我彈得太菜誤人子弟qwq)


我可能會被噴,不表達感情認真的選好版本按照譜子本身上面的東西求一個「本真」而不是我自身的感情和情感,而且我認為在鋼琴演奏中自身的情感要比音樂的本真更廉價,所有的感情都是很廉價的。只有自然的本,和真。


整體和主題動機要有搖滾樂的心態 所有終止式要有殺馬特的中二 各聲部出現動機、或者低音有旋律性的時候要配上爵士樂solo的自信; 以及必要的對位法的學習和對全歐洲古典舞、民族舞所有節奏的瞭解

另外,這是前奏曲。序曲是有段落的。


你好我是肖老師,巴赫作品的重點在於多聲部、對題互答式的豐富層次,反而在強弱情緒的表達上沒有那麼突出。

巴赫作品的旋律性不是特彆強,不像其他作品一聽就能馬上找到主旋律線,是需要「細品」聆聽才能欣賞。

正因為這些特點,一部分人不是很喜歡學習和演奏巴赫的作品。但是也因為這些特點,才讓他的作品更有魅力,逐步學習和掌握之後會越聽越喜歡。

巴赫作品的譜面標記強弱表現比較少,在彈奏時要有意識控制力度和音色,盡量做到平和舒緩。


十二平均律序曲???????

這位同學,《十二平均律》是JS巴赫,根據24個大小調入手,每一個調都包含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曲的鍵盤樂作品,在巴赫的年代是為羽管鍵琴創作,後世發現不僅適用於羽管鍵琴還適用於鋼琴。

序曲:歌劇、清唱劇、芭蕾舞劇等開場時演出的樂曲,由交響樂隊演奏。也指用這種體裁寫成的獨立器樂曲。

所以,麻煩修改一下問題,先把基本概念搞清楚。

而且,十二平均律那麼多首每首的處理方法也不一樣,你是想問哪一首呢?

最後,自己認真學習專業的音樂知識,不要總來逛知乎。

西方音樂史稀碎,就不要誤導小朋友了。說實話,對鋼琴老師的要求門檻太低。一些小朋友連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也怪不得彈什麼都覺得沒意思了。


你這個問題,我寫一萬字的論文都回答不清楚,你還是請個師傅來好好上課吧!


聽聽巴赫的康塔塔,每個聲部都是一個單獨的人唱,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鋼琴也一樣,先把每個聲部單獨拿出來彈出唱歌的起伏,然後再精神分裂的拼在一起整體再微調一下


1.劃分大小樂句,搞清楚每段旋律的走向(否則過於混亂,完全不知道彈到哪裡,就會很獃滯在彈整體而不是旋律的線條流動)

2.分析曲式,屬到主等和絃強烈的歸屬感要有概念,其實這和第一點有點疊加,歸屬感就表達在大樂句裏的結束和下一部分的開始。

3.前奏曲就按照右手小提琴,明亮的音色,左手大提琴,低沉的音色去想像,無限趨近。(鋼琴就厲害在它能模仿想像各種音色,例如人聲,不同樂器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