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決定了下限,米決定了上限


卸腰

但你打開了一個話癆的話匣子,以下長文預警??看官們自求多福。

老實說,取決於你餓不餓,是不是隻有這一碗米飯可選或是還有眾多食物可供選擇。

米飯這種東西,幾乎可以說放在哪裡都算是「主食」的。當然有些人做飯做菜比較精緻那種可以把它做成點心一樣精美,那種另當別論。但是我們必須留意一點:在一頓飯的過程中,決定美味上限的,絕對不會是「主食」這種東西。

而決定美味下限的往往是「主食」。

所以題主,當你問得出這樣一個問題的時候,在我的臆想中,你已經是開始在追求自己起碼在生活水平中的「食物美味水平」裏整體的提高了。

那麼我得告訴你一件事

除了技術方面(如何洗米),客觀因素方面(加熱方式,鍋具,米的質量與種類,水質)之外,還有一樣東西會完全性決定它的「美味程度」。

那就是心態。

其實這早在星爺的《唐伯虎點秋香》電影裏有所體現:唐伯虎在圍觀華太師隊伍初見秋香時,並不覺得有如何漂亮。但當眾人一起回頭時,那種襯托出來的經驗,是讓唐伯虎再見傾了心的。

所以,在這裡我要告訴你的就是,如何使一碗平平無奇隨便做出來的米飯都能顯得好喫的一種「邪門歪道」。

因為你隨便一搜都能搜得出各種好電飯煲以及各種煮飯的方式,但是一定不會有人告訴你:怎麼搭配才能讓「米飯」「更加好喫」。

就像淘寶上那麼多衣服那麼多模特,卻還有那麼多人買不到搭配不出符合自己風格的衣著一樣。

沒錯。「搭配」很重要。

在我國,「陰陽相濟」是一門「平衡」之道。

而這種「平衡法」,其實同樣蘊藏在我們日常的飲食生活中。

比如「糖醋」,裡面的「甜味」和「酸味」就是「陰」和「陽」的兩面。

但幾乎沒有人能留意到裡面其實還放了「鹽」作為「橋樑」。

那麼,我們首先需要從一頓飯中所需食物的選擇,味型以及做法當中,來判斷,如何使得「米飯」的味道能「比之前更加好喫」。

撇開其它的食材和做法不談,起碼我們對於米飯是確定的,做法也是確定的。那麼就得從它的特性上來開始著手。

一碗米飯(只是普通型,沒到「好」的地步),它應當是水分適中,不粘團也不硬芯,顆粒分明地熟透了的。

那麼米飯中富含的澱粉質使得它在我們嘴裡咀嚼的時候,會與我們唾液中含有的「澱粉酶」發生「糖化作用」,也就是說,澱粉酶會把大米飯裏的澱粉轉化為葡萄糖。

那麼其實這裡面就很明確了一件事

首先我們的配菜,就需要做成與「微甜」不衝突,並且可以起到加成作用的味型。比如說,鹹香型,蒜香型,又比如說,香辣型。

其次是在口感上,要避免做成「和顆粒感米飯違和」的菜式。比如說以大量肉為主的手把肉,再比如說過於清淡的湯羹類「文思豆腐」(當然這個一般家庭也不會做)

好的,那麼我們現在基本可以確定出來一個基調了:首先要「口感不衝突」,其次是「味型要互補」,那麼還有最後也就是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當然是盡量讓這口米飯多在嘴裡停留一會兒,讓它多被咀嚼一陣子,讓它和唾液多反應一會兒以充分釋放它的美味啦……

所以

選擇相對有嚼勁一些的,脆口一些的食材來做米飯的配菜,很重要。

還有就是如果你決定了配菜會是湯羹類(湯汁多的,比如咖喱牛肉,又比如番茄牛腩,番茄雞蛋)的,那麼你一定要記得煮飯時,水比平時稍為少放一點,讓米飯稍硬一些。理由下面會有解釋。

還有就是別忘了,做菜時,你最好先在嘴裡填一口米飯,再來嘗菜的味道。這真的是一個小訣竅。

因為

你白嘴時嘗到的菜的味道,配米飯喫,就顯得淡了。

面對一道這樣的菜品和米飯相搭配時,你一定會更多地選擇多喫菜而不會更多地去喫米飯。換句話說就是你不是在「喫飯」,而是在「喫菜」。「君」(米飯)和「臣」(配菜),反了。

所以,在你做飯嘗味時,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就要讓它和米飯進行搭配,不然一定會淡。

吶,王剛師傅有個視頻,是教大家怎麼做蛋炒飯的。那裡面的很多食材其實都是可以很大程度突出「米飯」這位「君」的美味的:臘肉(鹹香,有嚼勁,需要多咀嚼),廣式臘腸(酒香,以「糧食發酵後香型」來提升「米飯」的香味深度,同時存在「甜味」用來提升米飯的「甜度」,至於嚼勁方面不再重複),玉米粒(爽脆口感,而且香甜口感對米飯的味道再次進行提升,同時與臘腸的「甜」形成呼應)。

最後這道炒飯的精髓是什麼?

還是星爺的電影《食神》,裡面講得就很清楚:「要用【隔夜飯】來炒啊!」

為啥要用「隔夜飯」?

隔夜飯會因為蒸發而流失水分變得略硬,這就使得你需要更多次咀嚼來讓它在你脣齒之間釋放它的美味。

沒錯。

其實說穿了就這麼簡單。

但做得到做不到每頓飯你都這麼用心去對每個細節進行設計,就看你對生活的態度了。

這就回到了這篇話嘮文字版最早的話題:心態。

只要你希望讓你愛的人喫到你所做的菜品,從中感受到你對他的心意,那麼,哪怕你一開始會失敗,但當他喫到你最終成品那一剎那,我相信一切都會值得。

前提是你得先過自己那關,而不要拿人家當試驗品

(逃)


一碗米飯的好喫程度,取決於煮的人。

我看到底下很多評論,每個人的理由都很有意思,比如,有的人覺得,一碗米飯的好喫程度取決於煮的人的心態,有的人則認為是米本身決定的,還有的人會覺得一口好鍋,能逼出米的香氣。。。。。。

說實話,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沒錯。一碗米飯好喫的程度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但我個人更偏向於相信,是受到煮的人的影響。

對生活充滿幻想與希望的人,即使生活在最黑暗的地方,也能發現生活中那點微弱的光亮。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是寄養在外婆家的,跟大部分留守孩童生活的地區一樣,偏遠的小鎮,有一片很大的農田與稻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人在田埂裏勞作,小孩子成羣結隊在田邊或者池塘邊玩耍,一條羣內守護者大黃狗跟在一羣小屁孩後面撒丫子跑的很歡。

(圖片來源於:太平洋攝影博客,農村土狗,長得都差不多哦)

印象最深的,還是大家的日常生活很像小學語文課本里描述的場景,林深鳥啼、池塘有魚,一家老小,炊煙裊裊。

在外婆家成長的那幾年,雖然物質貧瘠,但卻是整個童年最開心的時光。

老人家佝僂著背給四五歲的外孫女做飯,食材全是我們在農田裡現摘的蔬菜,一顆顆水靈靈的很翠綠,大米是隔壁鄰居自家種的,顆粒飽滿,屬於市面上完全能買得到的普通食材。

我外婆的手藝在當地享負盛名,祭祀供神專用供品(喫的那種)會做,當地特色小喫、還有剪紙(hhh有點超幹了哈),做得惟妙惟肖,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她在廚房裡用柴火燒出來的米飯,一碗白凈的米飯,有淡淡飯香,配上潮汕佬橄欖菜,類似下面這種。

真的可以一口氣喫兩碗大米飯,因此,我小的時候有點微胖。。。。

越是簡單的烹調方法,越考驗一個人的功力。

外婆做出來的米飯,有柴火味,能逼出大米更深的米味,而且,還有一種我描述不出來的軟糯口感(有點小嚼勁那種···)她偶爾還會刮刮我的鼻子,臉上的皺紋笑成溝壑,然後說:囡囡是個貪嘴娃!

後來長大了,離開外婆回到爸媽身邊,總覺得喫再好的米飯,心裡還是覺得差點什麼。

大概是,沒有農村竈臺那種煙火氣息,沒了田間摘菜的樂趣,沒了外婆獨有的做飯方式,有種懷唸吧。


取決於你。

米為五穀之首,是人類最重要的主食。「無米下鍋」是我們能夠形容窮匱的最究極句式。

一種米養百樣人,從南到北,無論中西,即使被改變成千百種形態,即使只是一口也好,我們總是無法不倚賴這一點兒凝結自陽光和雨水的米的香氣。若是長久喫不到肉,我尚且可以活得好好的。可若是長久喫不到米,恐怕就要抓心撓肝,思念成瘋。

米的妙處不僅在安身立命,更有趣味的是當它落在飯碗裏時並不總是一種味道。這樣普世的食物,卻常常只出演餐桌上忠誠的配角,總覺得有點兒埋沒。不如試試用9碗姿態各異的米來唱一唱主角,和凜冽冬寒溫柔對戰。

原文發表在我自己的公眾號 路卿卿(id: jiudianzhong),歡迎關注,不歡迎轉載。


1st dish丨美齡粥

一說起喫粥,可能就不免想到善心人士施捨救濟的場面,那稀湯寡水的模樣,總覺得委屈又潦草。

不過你也必須得承認,有些粥還是好喝的。潮州人擅長煲砂鍋粥。輔料多選蝦蟹,必須要非常新鮮。煮粥講究現喫現做,煮好的粥得粒粒分明,切勿把米粒熬得綻開。白日裏大魚大肉喫的膩,宵夜用這碗粥潤潤腸胃,十分合宜。

北京的臘八粥最熱鬧。把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白果、花生……連同預先泡好的五穀雜糧一齊用微火燉,從半夜一直到第二天清晨纔算熬好。一碗軟糯稠厚的臘八粥,既供奉祖先神靈,又供奉身體這座廟宇,頗有懷古之風。

民國時有一道著名的「美齡粥」。據說有段時間宋美齡女士不思飲食,府裏大廚專為她研發出一款粥。宋美齡喫了覺得神清氣爽,很是喜愛。再後來逐漸流傳至民間,正是這一碗可開胃消食、滋補養人的「美齡粥」。

看起來樸素的白粥,裡頭的講究其實驚人。先把糯米和粳米以2:1比例混合,涼水泡發至少兩個小時。鐵棍山藥洗凈蒸熟,去皮壓碎成泥。先在鍋中倒入豆漿和涼水煮沸,再放泡過的兩合米,沸騰後拌入山藥泥,小火熬煮,攪拌啊,攪拌啊,攪拌啊......就這樣煮上大約20分鐘,等粥湯濃稠細緻了,此時落幾粒冰糖調味,最後用枸杞點綴。核桃酪一樣的口感,嬌俏且清爽,難怪讓民國女神也愛不釋手。

2nd dish丨核桃飯糰

《小森林》中的核桃飯糰,是市子在收割稻穀的時節帶去田間地頭享用的午餐便當。

▲ リトル?フォレスト 夏?秋

通常我們喜歡熱而勁的食物。像剛撈出鍋的油炸鬼,剛揭籠的灌湯包子,剛出爐的蛋撻。可偏偏飯糰這玩意兒,就適合涼著喫。

最普通的飯糰,只要把熱氣騰騰的米飯晾到手指溫度,調入壽司醋,再捏成球狀或三角狀就行了。可是這樣的飯糰不怎麼適合單獨喫。煮一鍋核桃飯吧。下田上山,郊遊勞作,只需揣著幾枚核桃飯糰,既可撫慰空虛的胃腸,又可療愈空虛的嘴巴。

核桃飯糰首先需要煮飯。乾坤都在這鍋飯裡頭。首先把生核桃仁用蒜臼細細搗碎成泥,偷懶用料理機恐怕口感有差。像平時煮飯一樣淘米添水,再把核桃泥放進去,我還愛再撒一捧葡萄乾。米和核桃仁的比例是10:2或者10:3,淋入一小勺醬油和味淋,如果沒有味啉就用米酒加點紅糖代替。等飯煮好了再趁熱翻勻一些。初次捏飯糰的人最煩米粒粘手,弄得一塌糊塗,我的辦法是先在手上抹一點兒橄欖油,製作過程便十分順遂。

「香味濃鬱,口味醇厚,味道一級棒。」市子這樣形容道。不如,你也來試試看?

3rd dish丨一顆番茄燉飯

你一定聽說過一顆番茄燉飯。這世上能比它簡單粗暴兼具營養豐富的食譜也沒有幾個。我一向偏愛功夫菜,總覺得一道菜做得費時費力,才能凝聚上做菜人的心意,纔是一道好菜。在一顆番茄飯紅遍大江南北的當口兒,還十分鄙夷它的粗陋。後來有段時間學業十分忙碌,常常淪落到嚼著幾片兒黑麥麵包和狂灌黑咖啡度日,每每回想,直覺得眼淚都要往下淌。等回了家再沒力氣折騰,怎麼辦?腦海里飄過六個金光閃閃(可能是餓的眼冒金星)的大字:一顆番茄燉飯!

在一顆番茄的基礎上用冰箱裏有限的食材做進階,也算不辜負我追求「費功夫」的小怪癖。

把米淘凈,倒入電飯煲,水要比平時煮飯少一些。加一小碗玉米粒、豌豆粒和胡蘿蔔丁混合的速凍什錦蔬菜。撒幾滴香油,一小勺鹽,磨些黑胡椒,這時候再把整顆帶皮的番茄中間劃一個十字,放在鍋中央。合蓋,按下煮飯鍵。

這樣就煮好的一鍋飯。整顆的番茄已經被蒸得軟爛多汁,用木勺囫圇攪拌一下,再燜上5分鐘,讓番茄的酸甜充分融進米粒,盛出來添一把翠綠的蔥花,用勺子舀一口,竟然有點兒義大利燉飯(Risotto)的意思。慚愧慚愧,低估了你這許久。

4th dish丨臘味煲仔飯

喜食臘味,其實是貪戀一股煙薰香。在住平房、燒柴火的過去,灌好的香腸被懸掛在竈臺頂上,木柴的煙火氣長久地燻烤著香腸,賦予香腸獨特的煙燻氣息。

米飯可配百樣菜,可臘腸最好的歸宿只有米飯一途。你想模仿地主家的傻兒子空口吃臘腸,只能品出鹹味。混上其他材料炒盤菜,只會覺得一層油膩糊住了喉頭。都是浪費。

必須得把臘腸和米飯一起蒸煮,讓高溫充分催發出香腸裏的肥油,讓煙薰香氣浸透每一粒米,讓米飯平衡臘腸的鹹,讓臘腸給予米飯油亮光澤。每每揭蓋,香氣撲鼻,食指大動。

砂鍋底抹一層薄油,米合著水倒進去,猛火燒沸再轉中火。等米飯蒸得穿了孔,成蜂巢,就是現在,鋪入切得薄薄的臘腸。待聞到飯香,再把火轉小,在鍋子邊沿淋一圈兒油,這是產生鍋巴的關鍵。聞到一點焦糊香氣的時候煲仔飯就算大成了。若想搭配些汆過的青菜,也不能放早了,利用砂鍋的餘溫燻一燻足夠,要保留爽脆的口感和嬌俏的翠綠纔好。把調好的醬汁趁熱澆進去,嘶啦一聲,熱氣薰騰。用筷子胡亂攪拌一陣,正是最佳賞味時刻。

5th dish丨年糕

就品種而言,米有粳米、秈米和糯米之分。就形態而言,米有千面不同。

把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再加鹼熬製,冷卻切塊,就成了米豆腐。把米碾磨成粉,用水調成糊,上籠蒸熟後壓成片狀,再劃細條,就是新鮮的河粉。把糯米經反覆浸泡、細磨、過濾、烘乾,產出糯米粉,可以搓湯圓。把粳米用水浸泡一週,和水磨碎,壓去多餘水分,置蒸籠中猛火蒸透成糕,是寧波慈城年糕的雛形。

烹調年糕的花樣又有很多種,且鹹甜皆宜。例如嗜甜的可以做糖炒年糕或者紅豆湯年糕。嗜鹹香的可以做薺菜肉絲炒年糕或者雞汁年糕湯。嗜辣的還可以做紅彤彤的辣炒年糕。雖然名字叫炒年糕,其實是水煮而成的。把年糕、高麗菜、洋蔥和大蔥一起煮開,多放辣椒醬,少擱鹽,還必須挖一勺糖添進去,再甩幾滴魚露更佳。等煮得湯汁濃稠也就可以關火出鍋了。

6th dish丨米線

少年時代,學校裏會統一訂購午餐盒飯。用不鏽鋼的飯盒盛,半盒白飯配半盒炒菜,裝得滿滿的,湯湯水水都混雜在一起,之後用能保溫的泡沫箱子抬到教室門口。泡沫箱子被反覆使用,非常油膩,並且總是散發出令人不悅的腐敗味道。

每日對午餐的深惡痛疾最終終結於外賣業的蓬勃發展,不過,同現在相較,當時的選擇度還是低的可憐。最受大家歡迎的餐食要數米線。一則因為米線即使泡在湯裏久些也絕不會泡爛,二則因為作為外賣餐食,米線的熱度也保持的最好。

有兩家店最有人氣。一家叫麗虹米線,另一家叫滇竹米線。前者湯水清澈且鮮美,只是米線較細。後者是偏鹹的醬油湯底,米線粗且易吸取湯汁,非常柔韌爽滑,只是喫著喫著,碗底就只剩下兩三口鹹湯了。於是我就覺得很惆悵,經常被困於是喝好湯還是喫好粉的選擇題裏。

像麵條一樣,米線的喫法也可以被發揮到極致。把米線在開水中稍煮後撈出,之後涼、燙、鹵、炒無一不可。米線本身是沒有什麼滋味兒的,全憑調配得當。涼米線,潑上辣子、酸醋和花椒,最適合粘膩膩的苦夏。過橋米線,在滾沸著雞油的砂鍋裏燙薄薄的肉片和青菜,再下米線,非常鮮美。鹵米線是指將米線焯水以後拌入滷汁、鹵料的一個做法,跟炸醬麵、熱乾麵是一個道理。我最喜愛炒米線,把汆熟的米線過涼,炒鍋燒熱,依著喜好來炒點兒菜,像是韭菜啊,豆芽啊,白菜啊,油菜啊,都可以。然後把米線倒進去翻炒,簡單用醬油膏調味就很好喫。

7th dish丨越南春捲

越南春捲,與中國春捲最大的不同在於餅皮並不用麵皮,是用稻米磨漿製成的米皮製作的。春捲是非常有手工感的料理,像中餐裏的餃子一樣,薄薄一張皮,可以包裹千變萬化的餡料。內容、形狀、大小皆要隨個人喜好而異,每一枚都彷彿沓著製作者的基因,可以自成一個完滿的世界。

親手製作越南春捲並不複雜,還頗有趣味。先準備好餡料,或焯熟或炒熟,切記要保持清淡調味。然後用溫開水把米皮泡軟,平鋪,擺好餡料。先把下端的米皮慢慢撩起來,蓋住內餡,然後朝上緩緩捲起一週,再把左右兩邊的皮朝當中折起,最後把米皮全部卷完即可。別急著喫,還得調個蘸碟。1匙生抽、2匙白醋,少許蒜末和小米椒。齊活。

8th dish丨糖水湯圓

北方喫元宵,南方喫湯圓。

元宵,是把固體的甜餡切成小立方塊,蘸水,然後放在盛著江米粉的簸箕裏滾,邊滾邊灑水,讓餡料表面裹滿乾粉,呈球狀,可以煮,也可以炸。滾元宵既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技術活,且元宵是不能冷凍的,會產生裂紋,餡就流出來了,所以只能現喫現做。

湯圓就沒這麼嬌氣,搓制難度不大,速凍也不影響風味。只要記得,用糯米粉和麵糰時必須得用熱水,否則會粘黏的一塌糊塗。

湯圓可以有餡兒,也可以無餡兒。餡兒呢,最傳統要數黑芝麻餡。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混合豬油、白砂糖揉成團,再像包餃子一樣,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個糰子狀。自從得知湯圓餡裏要擱大量的豬油,就不敢多喫了。

甜餡湯圓本身是甜的,所以湯裏不需要再加糖。若是無餡兒的小湯圓,湯可以用紅糖、幹桂花來煮。還有一種很妙的搭配,是把小湯圓和孝感米酒一起煮,叫做醪糟湯圓,或者酒釀圓子。

9th dish丨江米條

從前母親管得嚴,每年大喫特喫膨化食品的機會只有春遊、秋遊兩次。雖然童年時覺得很遺憾,幸而後來沒有變成喝著可樂、喫著「上好佳」長大的娃娃。佔據我記憶裏零食排行榜第一名的,是江米條。小時候不喜甘味,每年的生日蛋糕,無論買多小一隻,也總要剩下。唯獨江米條,雖然也甜,我卻很鍾愛。

糯稻脫殼的米,在南方稱為糯米,在北方就稱為江米。江米條就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傳統小零食,在我家算是春節過年必備之物。誰不知道這油炸的糯米條子只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大集成,對身體毫無益處。可從小養成的口味,已經很難戒掉。小時候愛喝飲料的人,長大了也只好果汁汽水不離手。小時候愛喫漢堡薯條的人,長大了也很難做一個愛喫蘿蔔愛喫菜的乖寶。

把糯米粉和融化的麥芽糖一起揉成光滑的麵糰,擀成片,切長條,搓圓,再斬成小段。炸的時候要涼油下鍋,等面段慢慢浮起來,呈金黃色,撈出控油。還要用白糖熬稀薄的糖漿,把炸好的面段放進去,均勻地裹上一層,再放到砂糖裏滾一滾,等晾乾放涼,就可以開喫了。又香又甜又脆的江米條,咬一下就碎在嘴巴里,糯米的焦香被釋放出來,小時候總會捨不得囫圇嚥到喉嚨裏去。

薯片、巧克力、威化之流如今在零食界大行其道,小孩子是不是已經不認識江米條了呢?

祝好胃口!


還可以來這些地方找我玩兒:

微信公眾號:路卿卿(id: jiudianzhong)

微博:路卿卿_Cyan

知乎:路卿卿

Instagram: luqingqing.life

B站:路卿卿CyanLu

合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我覺得米比較重要吧,有一次去朋友家喫了天津小站米,蒸米時飄出的香味整個小院都能聞到,就是那種米的清香,喫到嘴裡甘甜,滿腦子飄的都是米香。但是就那一次,之後回來再買米時也專門買過各種小站米,但是都沒有那個香味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也問過朋友,他說得用新米,剛打掉殼,蒸飯才能那麼香,超市賣的米打掉殼時間太長了,所以香味淡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