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靠蜀漢一國之力,不能。

陸遜的戰役指揮能力在三國是翹楚,別指望他犯錯。

在對手不犯錯且兵力還比你強的情況下,想贏?沒可能。

劉備其實也是慢慢推慢慢打,等著曹丕動手後逼東吳把果子吐出來,沒想到曹丕動作太慢,而陸遜找到機會直接來個趕盡殺絕。其實還是拖太久了,士氣沒維持住,懈怠了才被陸遜找到機會一波推。

其實夷陵之戰對孫劉都很尷尬。劉備想著曹丕你趕快動手,進攻方大軍長期駐紮難免出錯。孫權則擔心曹丕大軍壓境,這樣一來就不得不和劉備議和。不過大體來說,劉備方是有戰略優勢的,但被陸遜打了個慘敗改變了一切。


要帶就帶上復活的法正,其他帶誰都不行。劉備伐吳缺的不是一個兩個將軍,是一個出謀劃策且知道怎麼讓劉備聽自己策略的智囊。漢中之戰斬夏侯淵的時候,曹操就說劉備沒這麼大能耐,這肯定是別人的計謀(法正)。漢中之戰能贏,一半歸諸葛亮的後勤,剩下一半里有一半歸給法正的智謀和對劉備的規勸。有一次進攻曹軍不利,對面箭如雨下,劉備打上頭了,自己就是不退,法正這時候沖在劉備前面說,主公你都在衝鋒,那我更要衝在前面,劉備真怕法正出事就帶著他趕緊撤了。只有法正能勸劉備,也只有他知道怎麼勸。夷陵之戰前不是沒人勸過劉備,制止出戰的有諸葛亮趙雲,打仗的時候黃權勸劉備坐鎮後方,自己率前鋒試探(這雖然也贏不了吧,但是至少能保住有生力量,或許就可以拖到曹丕進攻)但劉備不聽啊。


打敗不可能,但不會全軍覆沒的,劉備最大的敗筆不是失敗,而是死了太多人,還有將軍


張飛對戰局影響不大,真正影響大的武將是關羽文是法正。

夷陵之戰最大的翻盤點不在於戰場上,本來就是進攻有沒有多大的兵力優勢,戰場上失敗才是常態,而重點在於政治對決。

對於蜀國比較理想的結果是:

1、蜀國進展順利吳國被迫割地賠款。

2、戰局僵持吳國拖不起被迫割地賠款。

因為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很微妙,除了魏國有兩線作戰的能力其它兩個國家都不行,魏國進攻蜀國會比較麻煩,但是進攻吳國卻比較方面,這是地理上決定的。

魏國是怎麼想的?對於魏國最理想的是他們兩敗俱傷,然後一鍋端了,魏國撿了一個大便宜。

如果蜀國進展過於順利魏國會忍不住至今發兵瓜分荊州,吳國肯定扛不住,魏國撿一個小便宜。

最壞的結果是吳國守住了,並且幾乎沒有什麼損失,這樣想撿漏就很難了。

所以第一條很好理解,同時第二條中兩方僵持不下魏國早晚會坐不住的,兵力被牽制住了也是很危險的,反正是打不過與其便宜魏國還不如還給蜀國呢。

其實魏國一直在等時機,主要不是魏國出手太慢了,畢竟發兵不是一天兩天的是,而是劉備敗的太快了。

其實只要劉備敗的不是太慘,能夠在魏國進攻吳國的時候組織有效進攻,吳國就也必須低頭,只能說是可惜了。

劉備戰術上犯了兩個很大的錯誤:

一個是水軍上岸沒有水陸並進,關羽是很好的水軍將領,有他在水軍應該會更好的用武之地。

另一個是劉備浮躁了,劉備最聽法正的話了,兩個人甚是投機,有他在很大概率劉備會沉穩很多。

諸葛亮與尚書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及漢主伐吳而敗,時正已卒,亮嘆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

陸遜能力也很強,如果有他們兩個在的話較大概率會拖得吳國忍不住耗不起。


沒個靠譜軍師十萬個張飛也不頂用


如果張飛活到明末,他有可能幫助袁崇煥打敗後金。


不能,你帶李嚴去應該沒問題


蜀漢國力不如東吳,一個張飛沒用。就是關羽活著也打不贏東。


夷陵之戰要大敗陸遜 你就是 關羽 張飛 黃忠 馬超 趙雲 五虎上將 一起上都沒用

為什麼沒用?因為 劉備需要的是 國士無雙的韓信 而不是 這些聽指揮的武將

當然 就算 三國所有武將(三國 雖然 名將如雲 但是真正擁有歷史極的最頂級軍事能力 的卻一個也沒有 )的軍事能力加起來 我看也不如一個韓信 來的管用


陳壽這個人寫三國志捧蜀,妙就妙在春秋筆法,你看猇亭戰死的大將傅彤,張南,馮習,投降的杜路,劉寧,彷彿地下冒出來的一樣,之前默默無聞啊,提都懶得提一筆。劉備傾西川之精銳,集一生積蓄,打斷了脊椎骨把自己氣死的大戰,帶的都是些無名下將,死了就死了唄。每一個沒死在戰場的蜀將,陳壽要按圖索驥編各種小故事吹捧一番,這些實打實劉玄德的大軍重將,三國志里連個屁都懶得給人家多崩幾個


不能,老張去了也是送人頭,帶上的這個人必須軍事洞察能力強且劉備肯停聽他話,所以除非帶上諸葛吧,或者是法正龐統復活帶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