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所以就先關注了,想佔個坑慢慢來答一下。

我的回答方向是以學術角度 - 也就是我只使用目前心理學研究已有的發現來回答問題,而沒有證據支持的觀點我無法評價

童年創傷性經歷(childhood trauma)對成年後的影響應該也一直是心理學一個非常熱門的議題。有許多研究都關注童年創傷性經歷對成年人的各種影響,比如心理疾病的發病,比如一些特定的性格特質或者是自殺傾向等等。

首先想先強調一下心理學尤其是精神病理學(psychopathology)對成因的觀點:

Oxford Text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iatry and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nd ed):一切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成因都有兩種: Proximate cause 和 Ultimate (evolution) cause,姑且翻譯成就近因素和究極因素吧(如果有更合適的翻譯麻煩告訴我)。

Proximate cause包括基因因素(當你出生的時候你的基因組成),表觀遺傳 (即使同樣的基因型也會有不同的顯型),童年創傷性經歷(正是題主的問題),以及其他生活經歷(例如家庭背景,父母教育,各種事件等)。而究極因素則偏向於進化論:人適應能力與環境的不匹配(類似於某個特定環境裏的優勝劣汰,不能夠適應環境的人不容易存活,又比如免疫缺陷),次優設計(現有研究不多,暫且不表),以及妥協設計(比如早產,此處就不討論了)。

另外一種來自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觀點總結為:心理疾病的形成與生理、家庭以及學校相關的因素密切相關,例如:營養不良,生理疾病和缺陷,遺傳因素,大腦損傷;或是家庭事件,父母教育,教育程度等。

雖然不同的觀點可能總結出了稍有不同的因素,但可以從中得出的結論是:心理疾病的形成與很多種因素相關 - 是基因、環境及自身發展的複雜影響,而並非單一因素就可以直接造成一個後果。結合題主的題目:童年的創傷性經歷的確會增加一個人成為變態的風險 - 但那並非絕對的,有許多其他的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在。注意:是增加風險,而不是果斷可以確定會讓一個人成為變態。(再換個極端點的說法,童年非常幸福的人,也有可能變成變態,殺人犯,或者家暴者。ps:我只是說理論上有可能)


其實問題的回答到此就結束了,以下是回答的延伸:

http://Childwelfare.gov是美國政府官方保護兒童權益的機構,2004年他們的信息傳單上提到以下一些保護因素:(Mrezek Mrezek, 1987)也就是說當遭遇了童年的不幸以後,如果個人或是外界幫助到以上幾點,可以保護一個人在未來的發展。

  • 孩子可以意識到危險並且找到應對的方法 - 例如許多自我保護的訓練
  • 讓自己遠離那些過於強烈的情緒(通常是不良的情緒) - 能夠轉移注意力到正面的事情上,而不被負面情緒持續影響
  • 與外界(包括父母)建立至關重要的支持關係 - 能夠找到一個支持孩子擺脫這些黑暗過去的人或機構
  • 展望一個沒有施暴者的未來並為之努力 - 經歷了童年的不幸不代表自己就此毀滅,能夠意識到這點,並將接下來的方向投放在一個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的未來裏,才能讓自己擺脫泥沼。

那麼既然題主問的是成為了變態,那麼我就理解為是以下特定行為並做一些目前已知的研究總結:反社會人格(sociopath),暴力傾向及行為(aggressive),以及犯罪傾向

  1. Wermer 1989: 一個長達32年的縱向實驗,從1955年收集698個在夏威夷島出生的嬰兒數據,到1986年的跟進。33.3%的嬰兒纔出生後被認為是「高風險」的孩子,因為他們經歷了中等到嚴重的童年壓力,包括:家境貧寒,母親沒有受過正式教育、家庭環境複雜(家庭不和、家庭分裂、離婚等)、以及父母酗酒或父母有精神疾病。而這33%的孩子裡面,又有33%(也就是698個人裏10%+)成長成為了沒有任何問題的成年人。實驗總結出以下保護因素:1. 個人因素:比如天生的活力和社交能力、中等偏上的智力、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力;2. 與他人穩定的感情維繫,無論是父母、兄弟姐妹、還是配偶;3. 外界的支持,無論是來自於學校、工作,亦或是教堂,這些地方給一個人的能力和決心給予反饋與肯定。
  2. Lynskey Fergusson, 1997: 在1025個經歷過童年任何形式性暴力的18歲年輕人裏,有24.3%的人沒有任何形式的心理疾病(抑鬱、焦慮症、行為障礙)或是濫用行為(酗酒,嗑藥)或是自殺史。而相關的因素有:遭受性暴力的年齡,父母的照顧以及與其他不良同齡人的接觸。
  3. Whitfield et al., 2003: 經歷了任一種童年不幸的人(三種:體罰、性侵以及目睹父母家暴)都會大約兩倍增加成年時遭受或實施親密關係暴力的幾率。而同時經歷過以上三種童年不幸的女性有3.5倍的幾率在成年時遭受或實施家暴;男性有3.8倍幾率。(被試人數:8629)
  4. Roberts et al., 2010: 在同樣在過去一年經歷過應激事件的成年人中,有過童年創傷性經歷的人更容易實施家庭暴力
  5. Bevilacqua et al., 2012: 實驗發現,男性羣體中同時擁有FKBP5基因與童年創傷性經歷的人更傾向於有明顯暴力表現和暴力史。
  6. Howell Miller-Graff, 2014: 在321個18-24歲的美國大學生中,所有人都彙報自己曾在童年遭受過某種童年傷害,最常見的(93%)是來自於同齡人和親戚間的傷害,例如校園暴力或者被男/女朋友打;第二常見的(83.3%)是受到常見犯罪傷害,比如被故意擊打、或者被偷竊;第三常見的(69.9%)是間接傷害,例如目睹某人被故意傷害,目睹某人被槍擊等。以下因素與成年時的恢復力(Resilience應對壓力的能力)相關:虔誠(宗教信仰方面);情商(重點是認知、管理及應用情緒)以及朋友的支持。

以上。

最後祝好。能夠定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從外部環境的影響來看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種巧合與契機,這些巧合與契機在人們信念形成的過程中產生深或淺的影響。

就拿經典電影《心靈捕手》的例子來說,如果年輕的天才沒有遇到數學教授,那麼他最終的歸屬很可能是一個普通的臨時工,每天酗酒打架,跟不同的女人上牀,最後死於街頭鬥毆、酗酒或藥物濫用。

他遇見了數學教授,教授把他引進的更高端的層面,假設他沒有遇到那個心理諮詢師,那麼他有很可能成為一個內心充滿矛盾與憤怒的高功能型混蛋,借用某人的話來形容:好比教會一個聰明的大猩猩使用機槍。

直到他遇到老諮詢師,諮詢師用自己最真誠的情感去接納了真實的他,幫助他和他一起將那些痛苦的根源挖掘出來,並在他最脆弱的時候給予他最有力的肯定與陪伴。再加上天才本人天賦異稟理解能力超強,最終敞開心扉接納了自己與這個世界。

現實中的情形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肯定是沒有什麼突出的天賦,外出求學打工的人也沒有願意真心支持自己的朋友,也沒有從天上掉下來溫柔可人雙商逆天的白富美愛上自己,也沒條件接受電影裏的那種心理諮詢服務。

更多情況下是不得不去面對來自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攻擊與傷害,被忽視,物質方面長期處於被剝奪的狀態,找不到一個讓自己得到歸屬感的地方。去那些傳銷團夥、基督教會裡你會發現到處都是這樣的人,靠著虛無的想像哄騙自己把時間磨過去。

另外就是最貼近父母本質的一些氣質構成一個人的人格基石,或者說核心人格,摘一段《沉默的羔羊》中的話來看:「鷂鴿分為膚淺和深沉兩種,但是兩隻深沉的鷂鴿結合後,它們的後代往往會俯衝撞地而死,史黛林是隻深沉的鷂鴿,只希望她父母中有一個是隻膚淺的鷂鴿。」這裡所說的「深沉」指的便是這種氣質。

上面所說的契機與巧合在很大程度上與人格基石有直接的因果關聯。

對於「膚淺」的人來說,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在尋找的過程中或許遇見一個願意接納自己的人或團體,進而因此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與人生價值。即使沒有經過任何對自己內心深度發掘的過程,但這並不妨礙他心滿意足的生活下去。或許這其中會伴隨著一些童年傷害帶來的影響,比如臆症,在後面的生活中也是可以自愈的。

擁有「深沉」人格的人更傾向通過長期的自我挖掘與自我審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正確的引導之下,這個引導可以是一個擁有經驗的先行者,也可以是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系統課程。很多時候沒有外界的援助,他們僅憑自身的感受進行著艱難的挖掘與修補,比如電影《超脫》裏的男主角。

至於分析一個擁有極端病態人格的犯罪者,單從童年角度分析,則需要根據具體的經歷去看,被毆打、被性侵、被遺棄、被監禁,是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目標被有序地精神控制?還是當作宣洩情緒和性慾的工具?其中是否存在宗教或文化方面的影響?是否被強迫使用精神藥物?是否存在大腦發育不良或被受傷的經歷,家族遺傳的可能性…等等等等,另外還需根據其他階段的人生經歷以及其作案過程去印證先前的推論,沒有具體案例是無法得出結論的。


謝邀。

我個人覺得,

這個和一個人在童年之後的少年時期以及青年時期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係。

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之所以健康成長,是因為有莎莉文老師的關愛和呵護;

愛因斯坦小時候因為智商不夠被退學,也是他母親親自在家教他學習。

所以說,在一個孩子三觀正在形成的時候,周圍其他人的看法和做法真的很重要。

一念之差,就是地獄。


取決於所接觸的環境和自身的基因。


後天的遇到的「美麗」

如果一切都只是感受到社會的黑暗,你會變成美國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小丑,被社會黑化。

如果一切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柔,你會變成愛迪生一樣,就算自閉也能和科學活的很開心。


後天的信念和思維很重要,只要不放棄自己,積極生活,一切都會是陽光的!


有的人在努力面對,並且自我治癒,可能會很難,但是也在一點點的走出童年。

而有的人,因為身在地獄,所以也想讓別人和他一樣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