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是人類通過實踐得出來的規律,在第一個面臨事情變化的人,他並不會知道其有原因,只不過他總結了,通過人類漫長演化,逐漸可以遺傳了,變為基因里的一個片段。


變化是什麼?從A到B,這裡面有生滅運動。生滅運動就必須有原因,而且是他因;否則就永恆靜止(只有A)。生滅運動對應原因(他因),永恆靜止對應自因。

我覺得這個問題在巴門尼德時已經討論清楚了。所謂存在,所謂理念,所謂最高形式——理性神等等,但凡涉及以永恆、絕對、無限等等概念的,其必然是「不動的動者」、「自因」。

我不用查字典都敢猜測,希臘語中變化、原因這兩個詞會有詞根或詞源的聯繫。


問題:「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是先天命題;

消解:如果有外文(我限於英文)這事兒很容易說清;

1、可作個提示:i 心裡 i 經驗 i 里外 1人物 e後來有愛心;

2、按照這個順序,應該先經驗 1 人 e 後經驗愛卻變為恨;

3、原因為心,而不是人了,先驗命題不能絲毫 non 只能 yes 吧?


因為如果一個變化,而沒有原因,這是無法想像的,世界也會崩潰。

你人類一開始並不知道原因,通過實踐才知道原因,這是指具體的原因,或者說特殊的原因

也就是說只是沒找到原因罷了,沒找到,不代表原因不存在。

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是指一種形式,或者理解為架構,人類及一切動植物,包括純粹的物理自然世界,都在這個形式的統轄之下開展運動,沒有這個形式,就沒有現在我們所見的世界。

這就是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的根本含義,它必然是先天的,準確的說,是先驗的,也就是可以理解為一開始設定好的,沒有這個,連人類都不可能存在。

像這樣的形式規律,一共有四種,統稱為充足根據律。

在哲學家群體中,最早提出來的是萊布尼茨,當然亞里士多德也描述了這一形式,只是沒有固定為一個統稱概念,但是只有叔本華詳細具體的研究了這一形式。

我認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所有哲學的關鍵鑰匙。

有興趣可以讀一讀,它的全稱是:《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

歡迎關注公眾號:TKOP520


首先,你所說的是獲得性遺傳,而非達爾文意義上的物競天擇。這種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對於進化論的錯解。並不存在,後天獲得的規律被轉化為基因遺傳。而是應當是基因發生突變,突變基因適合環境變化,得以遺傳,在物種內進行擴展。因此按照達爾文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說法不成立,恰恰康德的說法有可能成立。

其次,為什麼每一個發生的事物都有其原因是先天綜合判斷?

其一,他是綜合的。因為發生的事物之中並不包含著原因,我們並不能從發生這個概念獲得原因

其二、他是先天的。因為我們無法通過經驗歸納出這個結論,因為你不可能把每一個發生的事物都看一遍,是否存在原因?而這條理論又是成立的

所以他是先天綜合判斷。

為什麼,他必須成立,而不能不成立,康德並沒有加以深究。

而馬克思自己對於達爾文有很多批判,核心一點就是人的位置問題。在馬克思看來,人是高於其他動物的,且人的本質是他的社會性,這就必然引出一種推論,就是我可以通過短時間內改變社會來完成人自身的進化,這當然埋藏著20世紀的一系列問題。

而達爾文強調,人和動物沒有區別,人的進化同樣是漫長的。絕不可能通過短時間內完成進化,他就可以傾向於保守主義者的觀點。


因為一堆人根本不知道康德的「先天」,A priori,是什麼意思,連半吊子水都沒有就開始猛晃,我也是醉了。

不懂你就別說啊。真當康德是心靈雞湯,認識字就能看懂還能被感動?

康德的先天與生物遺傳之類概念半毛錢關係沒有。

他的先天指的是在經驗之前。在有任何經驗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模態。而且,你要搞清楚康德的立場,他是討論人類認識能力和方法入手的,換句話說,當他討論先天後天這類概念的時候,他只討論人類是如何思維的,而並非這種思維究竟是否與物自體完全吻合。(即便他說的吻合也不是我們與外部世界的吻合,而是現象符合我們自身認知的結構)所以,這類沒法用「是否真實」「是否正確」來評價這種思維方式是否正確,因為人類如何組織自己的思維結構並無正確或錯誤的方式可言。

連題面都不懂,再往下寫就沒有設么意思了,這個問題太深,簡單回答容易有偏差,建議去看看鄧曉芒的康德入門書,看個半年再來顯擺。


去看看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大概你會有點啟發,康德的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對盧梭的致敬。盧梭在文章中提出原始人沒有語言,所以論定沒有記錄和傳播知識的途徑。然後他論證為什麼人能夠掌握採集果實和獵殺動物的技能,得出你所說類似的結果。這個問題在現在可以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來研究。他們統一認為,一定有某種原因或者說是潛藏在我們基因的某些片段決定我們擁有這些行為。更直白點說,他們認為人類所擁有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是先天就有的,只不過人與人開發這些潛力的程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結果不同。這裡你可以再聯繫一下先驗論這一哲學核心觀點來思考,結果大概差不多。


這個是從康德提出的「原因-結果」範疇,進一步衍生出的原理(可以看下《純粹理性批判》)。「原因-結果」範疇可以說是預設在人的認識能力中,作為先驗的東西預先放在那裡的,在認識的過程中參與構成我們的知識。其實康德並沒有去證明,這也就是說他其實沒有駁倒休謨的原因。


你的想法很正常,不要太在意康德的想法,他的奇怪的想法多的是。你能獨立思考,很棒。


8:06更

「每個變化都有其原因」,等價於哲學家最常討論的因果律。

因果律說白了就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就已知的無論中西方的哲學家,我想沒有人對這一條有過懷疑。因為一旦這一條也被懷疑,那麼一切的理論都無從談起,無論是對歷史的總結還是對未來的演繹,都不會存在,那樣一個人即使連吃飯都不對了,因為餓的原因不是因為要吃東西,不必要去管,所以這樣的人,在人類的最早期,第一批人類中就已經被淘汰了,那麼沒有被淘汰的,自然都是信奉「餓了就要吃東西的人」,所以這些人可以存活下來,留下後代,不過有些人還是不明白餓了要吃東西究竟是不是先驗的,如果不是,那麼這些人早就因為飢餓而湮滅了,如果是,那麼存活於當今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這條鐵律的明證。

任何人,無論年齡大小,無論是否受過教育,都會在餓著的時候去覓食,甚至動物也是如此,只要有活動的能力。這就是「因果律」的最直觀的證明了。


原回答:

我們為什麼要總結?為什麼回去總結,那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裡,先天的就認為,現在的變化是因為過去的原因引起的這樣一條先驗的邏輯。

試想,如果我們的頭腦中沒有這條邏輯,就像不可知論和信奉宿命論的人,哪怕一件事情發生了一百多次,他都不會去試圖反思和總結這件事的規律,因為他不相信人類可以左右命運的安排,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

還以一種情況就是先天有智力缺陷的人,由於先天原因造成大腦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因此失去了一部分的先驗的邏輯能力和潛意識,這樣的人是可憐的,也是沒有機會去總結和反思事物背後的規律的。

除了上述兩種人以外,還層有過吃一塹,不長一智的人嗎?恐怕是沒有了,因為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都知道哭了就有奶喝,有了奶喝就不哭了,在他的先驗里,媽媽給奶喝就是因為自己的啼哭換來的,所以才會在飢餓的時候大聲痛哭引起媽媽的注意,這就是人的應對每一個變化都有的一個原因這一先驗理論的印證。

試想如果嬰兒的啼哭換不來媽媽的乳汁,那麼他的哭聲就會減少,頻率和聲調都會降低,因為知道這樣做了,也換不來任何東西,倒不如省點力氣的好。

再說一個耄耋老人,只要他還不糊塗,還有清醒的意識和頭腦,即便是卧床休息,也善於利用這個理論,作為判斷事物的前提和依據,比如今天的兒女送飯的時候,臉上的表情不太舒展,那指定是遇到什麼愁人的事情了,要是今天的飯糊了,那指定是有別的事兒分心了,在對規律的使用和掌握上,老人的能力甚至比年輕人還要厲害的多。

綜合以上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一個有意識的人,在他的潛意識裡,先驗的認為,發生在自己的身邊的任何變化,都對應著一個原因,無論這個原因書是因為自己還是因為別人,變化的原因總是必然的存在的。

PS:反思一下,如果變化無原因,那麼人類就不會去學習歷史,不去反躬自省,不會去進步,不會去主動的從事改造世界的活動了。這顯然是符合事實的,所以不予採納。


你理解錯了,他說的不是你理解的意思。

首先第一點,「他是個男的」跟你知不知道他是男的是兩碼事。

也就不存在什麼你沒見過他不知道他是男的這碼事

其次根據你的表述你對先天命題的理解也不準確

用你例子粗淺的說就是第一個面臨事情變化的可以被稱作人的認知個體如果不知道事物變化是有原因的話,他根本不會去尋找原因,他不是通過學習來明白這一點的,所以實際上你跟康德的出發點也是相悖的。

即你認為認知個體是通過學習得出一個經驗,即事件與事件之間存在因果性這個結論。

假如你是對的,我們目前應該可以通過實驗證實,存在這樣的個體,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這一條定律「事物之間存在因果性」

它可以被轉化為一個認知心理學問題。

我覺得你可以嘗試設計實驗來證實你的思路。


他在說,任何事情都有原因,是我們與生俱來先天植入的認知程序。。


因為這裡說的是「每一個變化」。劃重點:「每一個」。這意味著此命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這兩個特性就決定了這個命題是先天命題而非經驗命題。

至於你所說的人類進化積攢下來的內在認識結構,這是經驗的,再積攢一萬年也是經驗的。因為你是在用經驗的方式來認識人類的認識方式,因此得到的認識結構也只能是經驗的認識結構。這種方式恰恰是康德就他的目的而言所反對的研究方式。因為經驗的東西無法為經驗的東西奠基,只有先天的,也就是普遍必然的東西才具有為經驗的,特殊偶然的東西奠基的資格。


人類的認識依賴於因果,你能想像無因之果嗎,很顯然,沒人能,就像是沒人能想像不存在空間一樣,所以,每一個變化都有原因是個先天命題


你沒分清先天這個概念。

先天是指脫離經驗也可以認識的什麼什麼。

回到問題,這個命題按康德來說當然是個先天命題。為什麼呢,因為你認識這個命題的時候不需要經驗進行參考。反面例子,後天命題諸如這朵花是紅的認識的時候顯然就需要經驗參考。


你還是是從經驗層面去探討問題的。康德說的是認識論。這是先驗的,也就先於經驗。

康德的意思是,因果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條件。

注意啊,因果是我們認識事物條件。

所以沒有被因果聯繫的事物,我們是無法沒有被因果聯繫的事物。可我們一旦認識了某一事物,那麼事物就必然包含了因果聯繫在裡面。

此外康德的其他範疇大約也是這個意思。你不要猜想它們對不對,到底有沒有,它們是認識的條件,而不是認識的結果。

就像我覺得橘子很好吃,但並不是橘子本身很好吃。而是我有味覺,可以品嘗到橘子味道,並且我個人還喜歡吃橘子。

即,我有味覺是條件,橘子好吃是結果。但大多數人,把這個過程弄反了。


因為康德的思維很不嚴謹,什麼是變化,什麼是原因,如何連接? 都給不出來,就是空口白牙地說。只有現代科學才能給出嚴密的回答。


物之規律


因果律和我們說的因果不同,後者容易和日常的語言混淆(隨意的稱呼原因和結果)。而因果律本身不是經驗規律出來的,但一切知識卻以因果律為可能知識的前提


您好,請問您學過人教版的哲學與生活嗎?如果沒有,我將回答這個問題。


你的理解錯了,在康德那裡因果律和絕對時空是先驗(transcendental)的而不是先天(a priori)的。

「先驗」是經驗認識的形而上學基礎,指的是「使得經驗認識成為可能的條件」;而「先天」則是認識方式的一種,指的是「可以不依賴於經驗而認識」(不過很大程度上康德本人並沒有清楚地區分「先天」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上的不同意涵,這一點要到Kripke的《Naming and Necessity》里才有更清楚的闡釋)。

當然,這很大程度上也不能怪你,是翻譯的鍋。a priori一般就是翻譯成「先驗」,只不過在康德的翻譯上約定俗成會翻譯成「先天」。很多學者提議將transcendental翻譯為「超驗」而將「a priori」統一翻為「先驗」。


因為所有運動變化都在時間裡。。

人不可能脫離時間認識運動變化。。

而一切運動變化都是被早先時間中的原因引起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