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幾道《思遠人》一詞中有「紅葉黃花秋意晚」之句,全觀整首詞「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或可感凄涼之意,但倘若將該句單拿出來看或放入其他情景中(如深秋之時賞菊品蟹作樂)也可能會有其他意趣,在我看來此句並非絕對的悲涼之景,那麼作為該詞的首句又是否可以說是具有渲染離別之悲涼氣氛的作用?


「葉子紅了,菊花開了,無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兒還沒有消息」這個整體才能體現悲涼。單單一個紅葉黃花的晚秋,並沒有什麼悲涼的,興緻來了還能賞賞紅葉菊花呢,是不?


你放詞中,肯定有,這個是環境襯托感情的手法。

單個摘出來,其實也有,畢竟詩詞的很多詞語都不是簡單的一個詞語,更像是一個精神象徵。譬如秋意晚三字,憂愁之意在言外。
沒有。詞以整體意思為要,單獨首句而言,只是單純放背景,便於後續跟進,只有聯繫後文才會知道感情主題。即使不從語句來看,單純其作為首句的位置,也可以知道這一點。當然不一定正確,簡單交流一下我的見解,起筆可以景語起筆,可以情語起筆。景語起有兩種,所謂面式起句和點式起句,起句一般不會太高,否則後面一旦思力不至,就容易斷了氣。所以說,起筆就放上感情色彩或者烘托情感氣氛應該不會太多。倒是每片的結句會更常見些。詞這種長短句跟詩不同,吳梅詞學通論中有講,全詞共有幾句,應將意思配置妥貼後,然後運筆。因此,從各句的位置大概也能判斷出來了。
謝邀。我認為開頭這一句很好地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自古逢秋悲寂寥」;也點明了思遠人的原因:秋深了,但遠人還未有任何歸音或來信,所以淚眼研墨,鴻雁傳書,盼早歸。一般春夏是勞動,出遠門的季節,而秋冬該是休憩,歸鄉的季節了。


謝邀感嘆有,悲涼略勉強
有,但是是一種空乏的氣氛。不過你讀到這句,有感覺,說明這句還是有作用的。
沒有,渲染的是苦思。
起首兩句,寫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懷遠,既點明時令、環境,又點染烘托主題。一「晚」字,暗示別離之久,,,,


毫無疑問肯定是有的。全詞就是一種凄涼的感情基調。葉子紅了,菊花開了,已經到了秋天。秋天在古詩詞中一般都是渲染了一種凄涼肅殺的氣氛。再聯繫到小晏漂泊的一生,不難體會到全詞的情感。


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