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或比較科學一點的解釋。


為了生活得幸福,我必須同世界相一致。這就是「幸福」的含義。

那時可以說我是同我似乎依賴於它的那個異己的意志相一致。這就是說:「我在實行如來的意志。」

面對死亡的恐懼是虛偽的即惡劣的人生的最好的標誌。

當我的良心打破了我內心的和諧時,我同某物就不相一致了。但是這個某物是什麼呢?它是世界嗎?

說「良心是如來的聲音」,這無疑是對的。

例如,認為我傷害了某某人,這使我感到很不幸。這就是我的良心嗎?

我們是否可以說:「不論結果如何都要按 照你的良心行事」?

幸福地生活吧!

A從心理學解釋的大概可以有這樣幾個方面:

1、環境對人的影響和集體潛意識。

環境對人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集體潛意識。例如,黃金分割,當我們看到黃金分割的結構就會感到和諧協調。看到穩定的結構就會安靜。看到對稱、整齊、方正的結構就能提起規矩。還有色彩,例如我們看到紅色會興奮、熱血沸騰、緊張、等等。紅色和經血、流血、生育、花有關,所以容易關聯到喜慶、傷害、革命等等。而綠色代表和平、環保、生機等。可能因為大部分植物、農作物是綠色,而猛獸、人類的獵物很少有綠色的。如果一個環境非常整潔,我們就不容易亂丟垃圾。而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元素的環境中,我們可能也就容易衝動和攻擊。等等等等。上述只是一些淺顯的有關環境心理學和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宗教徒、佛教的建築、畫師、塑像師在寧靜和禪定之中對這些體察比較深刻、究竟,就能給人以最震撼的視覺效力。 菩薩的慈眉低目,可能也會喚起我們的委屈。

2、人和人之間的共感。人們來到這樣的場合之前可能有一些共同的嚮往和目的。比較宗教性、神聖性的。這些感受在意識和潛意識的層面會彼此影響、流淌。委屈,可能因為宗教場所是向佛、神傾訴的情緒在彼此之間流淌。

3、學習和條件反射。我們在自己的生命經驗中,會有一些關於宗教的「學習」(廣義的學習幾乎包括我們所有的行為,有的是主動的、有的是被動的,有的在潛意識,有的在意識層面)。這些「學習」很容易讓我們把肅穆、敬仰、懺悔等內在的思維、情緒 和 寺廟、佛像等等這些外在的「刺激物」(學習和條件反射的概念)關聯起來。如同我們一看到好喫的就流口水。

我們一見到寺廟,就關聯到了我們生命經驗中曾經關於宗教的「學習」。這些曾經「學習」到的內容,就同過此時的感受和思維投射了出來。

從佛教唯識學的角度:

首先說,佛教的很多認識融攝了前邊提到的心理學的一些理論。

另外,佛教還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供你參考:外界的環境會喚起我們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謂種子,是生生世世的外界環境和我們心理世界互動的累積。其中有一些種子是關於慾望、憤怒的。我們一看到漂亮性感的異性就會興奮,這用唯識的角度看,就是勾起了我們前世累積的、有關慾望的種子。我們一見到有些人就想揍他一頓,就是因為勾起了我們前世嗔恨、攻擊的種子。還有一些種子可能是關於宗教的。就是說,這些佛教的寺廟、佛像,宗教的建築可能會喚起我們前世今生的宗教經驗。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人會有這種感覺,有人沒有。也解釋了有些人似乎從來沒有接觸過宗教,卻被深深的打動。

所謂有緣。

我的膚淺理解:

你看到的東西強烈匹配、激發你的價值觀。

例如拜金主義者看到佛並不想哭,但是看到滿屋的RMB,就會震撼到想哭。

例如死理性主義者看到佛也並不想哭,但是看到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就會震撼到想哭。

所以,我想神聖的宗教、美好的文藝是你的價值觀的一部分。

PS:價值觀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本能,與你的基因裏攜帶的本能一樣,讓你在不自覺間受其控制。

PS:看了大家的回答,看來現在的心理學還處於類似於——

門捷列夫之前的化學,沒有元素週期表這樣的標準框架;

牛頓之前的物理學,沒有標準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我也有同感,尤其是看到宏偉的佛像,以及親身經歷眾多虔誠信徒在旁邊聲勢浩大的舉行參拜儀式時,一下就覺得心裡很震撼,就好像有點委屈,會流淚。但心理一點也不知道原因。
臣服於偉大而卻不能參與偉大的心情…

不好意思,沒有科學的解釋,只有「迷信」的解釋

召喚你回家罷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