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世界的意志和表象),可以大概講一下。答案分了四段,第一段說一下康德(影響叔本華最大的哲學家)。第二段介紹叔本華的形而上學。第三段,悲觀主義。第四段,應對悲觀主義的方法。

首先,叔本華的思想是非常Kantian的,也就是說他的哲學系統是被康德深深影響的。對於康德來說,這個世界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一個是從這個世界本身(things in themselves),另一個是從我們的經歷。因為康德認為無論我們如何接觸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都會出現在我們的經歷當中,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甚至科學的研究都是從我們的經歷去考慮這個世界的。同時,我們是沒有辦法從世界本身的角度去考慮這個世界的,因為當我們經歷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在我們的腦海中已經被我們的大腦過濾了(加入了時間,空間、和十二範疇)。不被大腦過濾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康德認為我們無法知道。

叔本華的形而上學系統就是建立在這樣的思想智商的。叔本華把康德的「世界本身」叫做意志,並把我們經歷中的世界叫做表象。但是,叔本華並不認為我們無法得到關於世界本身的知識。對於叔本華來說,我們的身體是我們獲得關於世界本身知識的來源,因為我們能過從內部了解到我們的身體。他認為身體不僅僅在我們的經歷中出現,身體也是世界本身的一部分,而我們能夠直觀的感受我們的身體不受時間、空間、和範疇的影響。(時間空間範疇被叔本華統一稱為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而有趣的是,叔本華認為,當我們直觀的去嘗試理解我們的身體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身體一直被我們「意志」操控著。打個比方,當我的手移動時,我的意志是操控著它移動的。所以,叔本華認為,那個被康德當作無法被了解的「世界本身」其實就是意志。(叔本華認為,意志是一個整體,世界只有一個意志,而不同的東西只是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意志。其中,人的意志最高,石頭的最低。人和人之間也有意志的差別)

之後,叔本華認為意志本身是充滿衝突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動物、以及世間的一切)作為意志在表象中的化身不可避免地處於衝突之中。獅子會吃掉羚羊,而人類會幹掉獅子,最後連人類自己也會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以,叔本華把生命本身乃至整個世界看作一個必然的悲劇。與此同時,意志作為世界的本質是永恆的、不會改變的,所以我們也無法改變這個悲劇的出現。這就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對於這個操蛋的世界,叔本華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個,通過藝術。叔本華認為藝術家有看穿這個世界的能力。他們不僅僅能看到表象,還能直接看到意志。因此,藝術作品能夠人們脫身出自己現在的悲劇的存在,而看到永恆的意志本身。但通過藝術獲得的救贖畢竟是短暫的,所以叔本華給了第二個解決方案,通過道德。叔本華認為,既然是意志讓我們的生活糟糕,那麼我就應該對抗這個意志。然而意志是我們生命的本質,所以對抗意志就等於對抗自己的生命。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慾望、理解他人的邪惡、幫助他人、並且在不自殺的情況下擁抱苦難。叔本華覺得如果我們這樣對抗意志,我們可能超出意志,成為聖人。

這大概就是叔本華的哲學,中間還是省略了不少東西。例如,意志在表現中呈現的方法和柏拉圖對叔本華的影響。東方哲學對他的影響也省去了。叔本華還對藝術有一個分級系統,同時描述了美和崇高的內容,個人認為這部分要麼有點扯淡,要麼和康德太像了,就也沒有寫。


阿圖爾·叔本華,生於1788年,死於1860年,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德國耶拿大學哲學博士,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

叔本華哲學的基本觀點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

人類只能通過自己的感官認識世界,因此我們認識到的世界不是世界的本身,而是世界本身經過人類的感官處理後呈現給我們的樣子,這就是表象世界。

但世界並不全是表象,肯定有本質的一面——那就是意志。叔本華哲學的意志是指盲目的生命衝動。它是世界的本質,是推動世間萬物運行的力量。世間萬物都是表象,都是意志的化身。由於意志無目的地渴求生存和繁衍,所以植物、動物和人類不需要被教導,就知道自己要生存和繁衍,而不顧一切地實現生存和繁衍。

但是,慾望不可能永遠得到滿足,即使得到了滿足,那也只是暫時的,人還會有新的慾望,因而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

藝術能夠讓人陶醉其中,暫時忘卻自己的痛苦,但這種解脫也只是暫時性的。但是,意志是自由的,它可以認清現實的悲劇性並否定作為貪慾的自己,一旦意志選擇否定其活動,它就會轉化為無欲的純凈的生命,也就是佛教所謂的「涅槃」「空性」。


大家好,我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雷思溫。哲學不但在於不斷為人生提供一個標準的現成答案,更在於它重新讓不成問題的觀點成為問題,在看似確定的地方提出疑惑,因此我也更願意將哲學比作是林中的小路,我們可以想像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在其中有各種各樣的蜿蜒曲折的小徑,因此,哲學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它塑造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哲學從來都拒絕給你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哲學就是讓我們自己在思想的森林之中去真正開始尋找答案,並且鼓足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歷險和旅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叔本華和他的思想。

圖片

圖片

法蘭克福的叔本華雕像


世界的本質是意志,而並不是道德、形而上學等不可知的物自體,每一種生物都是受到生存意志的支配;


人的慾望就像潮水一樣不停涌動,而生命慾望和意志的滿足總會受到各種各樣條件的限制,因此生命本身與痛苦相伴,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只有打破意志對於人類行為本身的控制,人才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知識延展——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從主體出發,叔本華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結論後,他又認為哲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實意義在於認識「自在之物」。即表象背後的本質。意志是無處不在的,不僅人類有意志,動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無機物也有意志。


世界萬物儘管在現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內在本質上是同一東西這東西就是意志。而人類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發達、最鮮明的。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沒有什麼法度的,是完全獨立和絕對自由的。意志最重要、最本質的特徵是沒有目的,沒有止境的,它是一個無盡的追求。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79 節內容

鹽選專欄

簡明西方哲學史:36 位哲學大師的關鍵思想

豆瓣時間 豆瓣推出的內容付費產品

79 小節 | 19 小時

¥127.99 會員免費


非常喜歡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每句話、每個字,都很經典。

——以下是正文——

《人生的智慧》:讀完叔本華這本書,能幫我們化解人生大部分煩惱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敢洗稿,勢必全網追究到底)文|諸神的恩寵

在19世紀的西方哲學界,有這樣一個人:他30歲時,就寫出名著,可直到63歲時,才名震世界。他一輩子沒有上過班,也沒有結過婚,卻靠著巨額遺產,衣食無憂。

他,就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

叔本華生前無比寂寞,死後卻收穫無數讚譽。他的思想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深受他影響的名人有:尼采、維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托爾斯泰、莫泊桑、博爾赫斯、愛因斯坦、王國維等。

尼采說:「讀完叔本華著作的第一頁以後,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把他所有文字都要讀完,他所說的每一個詞我都要聽。」 托爾斯泰說:「對叔本華著作的心醉神迷和連續不斷的精神愉悅,是我所從來不曾體驗過的。」契訶夫也是叔本華的崇拜者,在他的一個劇本里,還出現了叔本華的名字。

叔本華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01把苦難化為智慧,最終成為思想巨人

人生始於童年。叔本華的童年,既幸運,又不幸。

他出生於富豪之家,父親是大銀行家,母親是作家。雖然出身顯赫,但他的童年並不快樂。他父親生性孤僻,母親熱情開朗,兩人性格不合,經常吵架。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叔本華從小便敏感而憂鬱。

長大後,叔本華繼承了母親的文學才華,又遺傳了父親的孤僻性格。而他和母親關係,也幾乎複製了他父母的關係。

叔本華17歲那年,父親溺水身亡。隨後,他跟隨母親搬到魏瑪生活。一次,他和母親因為瑣事吵了起來,母親一氣之下將他推下樓梯。叔本華帶著傷痛憤然離家,從此再也沒有踏入家門一步。

自立門戶後,叔本華愛上了一位女演員。當他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時,卻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這件事讓年輕的叔本華很受傷,此後,他再也沒有談過戀愛。

早年喪父,與母親決裂,愛情又受挫,一連串的打擊之後,命運似乎要將叔本華逼上絕境。然而,叔本華並沒有倒下,沒了世俗的羈絆後,他反而能全身心地開始研究哲學。

歷史上,很多哲學家都窮困潦倒。相比他們,叔本華實在太幸運。靠著父親留下的巨額遺產,他不用上班,就能過上富足的日子。這也為他後來的研究哲學,提供了物質基礎。

多年後,叔本華在日記中動情地寫下:「你這位驕傲的父親,你知道你的兒子學不會卑躬屈膝,像那些平庸之輩溜須拍馬,也不會為了麵包看任何人的臉色,如果沒有海因里希·叔本華 ,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叔本華具有驚人的哲學天賦,剛30歲時,就出版了處女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本以為,這本書能讓自己馬上揚名立萬,沒想到,它剛一出版,就成了滯銷書,因為幾乎沒有人能看懂它。思想走在時代的最前面的人,總是很孤獨,甚至會遭遇尷尬。叔本華就是這樣的人。

他嘔心瀝血寫出的作品,最終都被堆進了倉庫,這讓他備受打擊。不過,是金子就會發光,幾十年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終於得到世人的認可,也由此成為經典哲學名著。

雖然處女作被堆進了倉庫里,但叔本華並沒有停止研究。63歲時,他出版了《附錄和補遺》,這是他的封筆之作。

本來,叔本華對這本書沒報什麼期望,沒想到,它剛一問世,就立刻引起轟動。叔本華終於等來了早該屬於他的榮耀。但此時的他,早已看淡名利,就連柏林皇家科學院準備授予他的院士稱號,都被他婉言謝絕。叔本華的後半生,一直隱居在法蘭克福。與他終日作伴的,是一隻叫「世界靈魂」的捲毛狗。

思想源於經歷。早年的不幸經歷,讓叔本華的思想異常深刻。叔本華開創了唯意志論,他認為意志高於理性,人生是一場悲劇,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他的哲學思想看起來很悲觀,卻能讓人在孤獨中變得無比強大。

《人生的智慧》是《附錄和補遺》的精選集,它以格言體形式,闡述了叔本華對於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由於內容接地氣,再加上見解深刻,一百多年來,這本書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02思考是人生快樂的源泉,精神世界越豐富越快樂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煩惱。

在叔本華看來,人生煩惱的根源有兩個,一是痛苦,二是無聊。他說,「人生就像擺鐘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

怎樣才能擺脫痛苦和無聊呢?叔本華給出的答案是,學會思考。他認為,思考是人類快樂的源泉。叔本華認為,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熱愛思考,一類不愛思考。

不愛思考的人,喜歡「向外部世界尋求快樂」,比如吃喝玩樂、逛街購物等。當外部條件消失時,不愛思考的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

此外,不愛思考的人喜歡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瑣事上,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很膚淺,可惜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他們的人生始終在渾渾噩噩中度過。

愛思考的人則不同,他們習慣於「向內心世界尋求快樂」。因為思考過程在頭腦中進行,不必依賴任何外物,當金錢、地位和名譽都消失時,這種快樂也不會消失,因此這種快樂是最純粹的快樂。

叔本華髮現,熱愛思考的人有三個特點,第一,熱愛知識。一個人越是聰明,就越是熱愛知識,知識能拓展我們精神世界的疆域。第二,享受獨處。獨處能使人思考,而思考是快樂的源泉。第三,慾望較少。精神世界越豐富的人,對物質的依賴程度就越低。他們不會被物質所奴役,因而身心更自在。

總之,熱愛思考的人精神世界很豐富,他們很少痛苦和無聊。

03不畏世俗的眼光,才能活出真實的自我

叔本華認為,人類絕大部分的煩惱,都是因為太在意世俗的眼光。大多數人都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而叔本華覺得,大多數人都比較膚淺,無論他們貶低我們還是讚揚我們,從本質上說,都和我們沒有關係。如果凡事都在意世俗的看法,那人生必將陷入焦慮狀態而無法自拔。

叔本華主張,人應該為自己而活。一個人是誰,不應該被他人定義,而應該由他自身來定義。天底下最可悲的事,莫過於通過別人的認可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然而,很多人都看不透這一點,仍痴迷於頭銜、榮譽、財富、地位……他們認為能擁有的外在東西越多,就意味著自己越成功,大家就會越尊敬他。

事實上,我們的價值不是由外在因素決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在乎世俗的眼光,恰恰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人要想獲得幸福,就不能在意世俗的眼光。一個不在乎世俗眼光的人,內心自由而寧靜。而幸福的本質,就是心靈的自由與寧靜。

《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在乎世俗的眼光有多可悲。

一場音樂會落幕時,聽眾紛紛站起身來拚命鼓掌。音樂家非常高興,內心充滿了成就感。不久後,有人告訴他,台下鼓掌的人都是聾人,他們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生理缺陷才拚命鼓掌的。這時候,音樂家突然變得很失落,對自身價值產生了強烈質疑。

叔本華認為,我們就像那位音樂家,而世俗的眼光就像聾人的掌聲,後者並不能決定前者的人生。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為了取悅別人而改變自己,就會淪為生活的傀儡。這樣的人,就像被愚弄的音樂家一樣可悲。

04心靈自由,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大多數人對於幸福的理解,都停留在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上,比如有錢有權有地位,等等。

而叔本華認為,「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名望實際上也是如此。」在叔本華看來,幸福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它與物質世界沒有關係,卻與精神世界關係緊密。一個人只要心靈自由,精神獨立,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爭名逐利的生活,是能讓人們獲得快樂,但這種快樂膚淺而短暫,快樂過後,便是無盡的空虛。有些人熱衷於各種社交活動,覺得社交活動越多,生活越充實,人生越幸福。叔本華卻覺得,社交活動會分散人的精力,增強人的虛榮心,加重人的焦慮感。為了避免社交活動所帶來的麻煩,人們應當學會獨處,並享受獨處的樂趣。

在叔本華看來,減少慾望,心靈自由,才是真正的幸福。想要擁有幸福的人生,還要做到三點。第一,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能帶來更大的幸福感。第二,不斷鼓勵自己,就是肯定自己的價值。第三,為世人留下精神財富。

叔本華認為的幸福的人生是,能用自己的思想和才華,創造出一件屬於全人類的藝術作品,無論是書畫、雕塑、音樂,還是其他作品,只要能給這個世界留下精神財富,就不枉此生。讓生命在藝術創作中得到升華,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05生活是戰鬥,每一步都是挑戰

72歲那一年,一天清晨,叔本華用完早餐後,在餐桌旁安然離世。遺囑中,他將所有財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

叔本華說:「這個世界上,我們應該有鐵一般的心靈,它身穿抵抗命運的鎧甲,手執對付他人的武器。生活始終是戰鬥,每一步都是挑戰。」

這段話簡單質樸,卻蘊含著驚人的能量。人生就是不斷跌倒又不斷爬起的過程,唯有不斷錘鍊自己,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所要傳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本書問世已快兩百年,今天讀來,仍會被它的通透和真誠所感動。這就是哲學名著的永恆魅力。人生的智慧/叔本華哲學著作京東去購買?

(完)作者介紹:諸神的恩寵,資深互聯網人,多平台簽約作者。熱愛讀書、思考、寫作,被朋友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鄭重申明,本文為原創文章,抄襲或洗稿必究。

叔本華富二代出身,他媽是社交名媛,追逐者眾。他爸想不開在華哥年幼時投水歸天。

華哥年輕時崇尚佛系生活,喪字為主題,放到現在就是退步青年。

他的早期思想從《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可見一斑,從感官不可靠論出發,認為世界只是一種表象。這種思想開源於普羅泰格拉。

他的中後期思想,略為接近東方佛學。認為生而為人就是苦,因慾望而苦,離苦的方式就是禁慾。人生脫離了慾望,就是脫離了苦海,離苦即可,樂是奢求。

他認為離苦的方式,可以從紮根藝術開始,最後的落腳點則是徹底斷欲。

作為人,徹底斷欲何其難,所以這種理想化的幸福之路,也只作為烏托邦遊盪在世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