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看關於中國的建築史 對古建築中的斗拱這部分一直模模糊糊 掌握不到精髓 希望對此有了解和研究的朋友 幫我科普一下吧!


謝邀,《斗栱》潘德華:http://pan.baidu.com/wap/shareview?shareid=2730931023uk=3224474801page=1third=0fsid=435295763755064num=20dir=%2F%E8%AE%BE%E8%AE%A1%E8%B5%84%E6%96%99%2F%E5%8F%A4%E5%BB%BA%E7%AD%91%E5%B7%A5%E5%85%B7%E4%B9%A6%2F%E6%96%97%E6%8B%B1http://pan.baidu.com/wap/shareview?shareid=2730931023uk=3224474801page=1third=0fsid=25379824106452num=20dir=%2F%E8%AE%BE%E8%AE%A1%E8%B5%84%E6%96%99%2F%E5%8F%A4%E5%BB%BA%E7%AD%91%E5%B7%A5%E5%85%B7%E4%B9%A6%2F%E6%96%97%E6%8B%B1

這是前段時間做的一個原創視頻(非專業向),感興趣可以看看。

關於斗拱的一切筱頑咚的視頻 · 449 播放


初入門者可以看馬炳堅的木作跟潘德華的斗拱,其中斗拱這本書是專門講斗拱的,而木作則系統的講清式古建築木構架,兩者結合可以更好的學習,強烈建議搭配古建築術語詞典進階可讀營造法式,營造法原等。附木作,斗拱與術語辭典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866686138uk=3845163759————————————入門不建議直接讀營造法式與梁思成的書晦澀難懂可作為進階書籍。另外劉大可的瓦石,邊精一的彩繪都是入門可讀的,不過與馬炳堅的木作一樣都以明清特別是清代官式古建築為主。附瓦石,彩繪,營造法式,營造法原,園冶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362280907uk=3845163759

要理解斗拱,就要以結構為主線,提綱挈領。宜先從早期純功能性斗拱開始認識,理解它的結構性原理,再去學習後期的裝飾性斗拱。這是最好走的一條路。

如果一開始就研究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中後期)的裝飾性斗拱,以構配件形制規範和分類命名為線索學習,就會覺得眼花繚亂,不得要領。

你要明白斗拱不過是柱子頂上分擔屋頂荷載的墊塊,剩下的那些花活不論怎麼搞,都要首先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在盡量不影響結構的情況下才能耍花樣。

要理解斗拱,最好走的路還是要先理解它的力學、結構邏輯,再理解它的美學邏輯。反過來也不是不行,路難走很多。


斗拱,又稱枓栱、斗科、欂櫨、鋪作等 ,是中國漢族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

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徵往往被皇帝攫為己有,斗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斗拱,是漢族建築上特有的構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 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的先納至額枋上再轉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帶紀念性的建築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斗拱中間伸出部仍叫做耍頭。雕著一個立雙式的青色龍頭。其兩旁的墊拱板雕半立體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斗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最早的斗拱實物:戰國四龍四鳳方案

一、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在它成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作為構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數"制)

後來的斗拱逐漸變為裝飾(後來採用磚牆,出檐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貴的建築斗拱越複雜、繁華。

三、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四、榫卯結合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構架的節點不是剛接,這就保證了建築物的剛度協調。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國古建築屋頂挑檐採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斗栱用於柱頂、額枋和屋檐或構架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作為中國傳統木架建築顯著特點之一的斗拱在漢代普遍使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拱。斗是斗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後,斗拱的結構作用退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斗栱的種類很多,形制複雜。

按斗拱在建築物中所處的位置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 :

外檐斗栱:處於建築物外檐部位。分為柱頭科、平身科、角科斗拱 ;

其中,轉角斗拱的結構最為複雜,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內檐斗栱:處於建築物內檐部位。分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還有更多想要了解到的,可以諮詢西安鵬航金屬科技。你會更加的對斗拱有更深的認識。


謝邀,斗拱的確是一個入門古建築時比較有趣並且需要細緻研究的方面,建議讀書與課程並行,最好是能親自去聽這方面的課程,網路上也好,讀書的話斗拱的做法分制宋制則看《營造法式》、清制則看《清式營造則例》,但這兩本原本對於現代人拉私活就是外語,而梁思成的《營造法式注釋》也只涉及了營造法式一部分內容,而個人認為宋制斗拱要比清制的複雜,但更加系統化,建議先從宋制的學起,如果實在是對故宮感興趣也可以先從清制學起,我這裡有營造法式新注和一些其他的斗拱相關的建築資料,裡面有一些模型構造細部入門化的講解,由於量太大和知乎不太方便不好在此上傳或講解,之後可以私信或者其他方式繼續交流,望採納


有個叫「斗栱」的APP,可以看一下,大致長這樣,裡面有十幾部件,能拆開,也有說明

斗栱_補間六鋪作AR

斗栱是中國傳統建築柱子以上、屋檐一下的主要部分,是最富於變化的構件。

它的作用有抬高室內高度、增加屋檐長度等。

它的外形和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築技術和藝術的發展而變化。

可以說含有技術和藝術雙重功用,所以看書的時候,可以從這兩方面去理解它。


《中國古代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馬炳堅先生寫的,有詳細的講斗拱的部分。


其他幾位老師回答的都很全面了,我這裡補充一點。斗拱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在於使建築整體美觀,在實用性上也有它獨特的地方。除卻木結構建築在力學需要上對斗拱功用的解釋之外,斗拱還扮演了另一個功臣,那就是作為「出跳(大屋檐)」的重要助力。古代建築,一般都有夯土壘砌的底座。底座一方面象徵房屋主人的威嚴,另一方面也讓建築的上層不容易被潮氣侵蝕而腐敗。因此,為了適應這個結構,不讓夯土或石頭的底座在常年的風吹雨打當中被損毀,中國古建築出現了大屋檐的設計,也就是「出跳」,目的就是遮住大多數向下流淌的雨水,同時也為了遮陽考慮,而斗拱,就成了支撐起屋檐出跳部分的大功臣。

複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複雜化


個人建議親手做模型試驗一下 看相關書籍不一定能很好的看懂一些三維立體 有條件也可以買一些木材自己做一個試一下 上課的時候要求做木結構模型 有人做了斗拱併當眾拆分後拼合 大概就了解了透徹
書籍有很多,個人覺得要邊讀邊做。用草圖或者3D把斗拱各個構件及各種樣式都做出來會學的更快。(有的書上各構件尺寸有誤差)
你想了解宋式的還是清式的?兩者名稱叫法有區別,畫法也有區別
謝謝!如果您是木工愛好者請參考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全書或是魯班經 斗拱是我國傳統建築中木構架體所獨有,是由斗形方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   斗拱在最早時候是為了加強建築結構的整體作用,後來則成為柱網和屋架間的主要裝飾。   色彩艷麗、上下疊落、層層咬合的斗拱,是柱與屋頂的過渡部分,不但能使屋檐上翹和向外伸展,而且起到了承受屋頂重量並分散到柱身上的作用,它那類似彈簧的消力,在地震發生時,還能極大減輕建築屋頂的破壞程度。

以咱們熟悉的天安門城樓為例 大殿形制是重檐歇山式,上檐為單翹重昂,下檐為鬥口重昂

此建築平民百姓不得居住。

去圖書館借或自行購買:

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這兩本書中有對僅存的宋式、清式兩大古代官方匠作文獻系統中枓栱形制的詳盡圖文解釋。一般了解,也可以只看《清式營造則例》,因該書體例可能更易看懂,且清代官式建築存世量大,便於與實例對照。
看《營造法原》,看《園冶》。前者模數化、參數化、系統化,

後者藝術化、思想化,綠洲化。

xy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