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中有一個佛教說明空性的經典例子「蛇與繩索」,傑克將像蛇的領帶誤認為一條蛇而恐懼,最後發現是一條領帶而解脫。作者的結論是本來就沒有蛇,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傑克受苦的東西。焦慮痛苦即是輪迴,解脫自由即是涅槃。

1.但如果確實是一條蛇呢?這時的焦慮恐懼是不必要的嗎?是否算一種執念?

2.傑克對蛇的恐懼,可能也會消散,甚至達到非快樂,也非不快樂的涅槃狀態,但此時如果被蛇咬一口,面臨毒性的痛苦,甚至不治身亡呢?


那種書不是真的佛教,不碰為好。

怎麼理解無我?涅槃?空性?來讀真佛教:

護法居士:正法:【觀察五蘊】 佛說五蘊皆空經?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涅槃】 涅槃大宮殿 空寂不可量?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觀察五蘊】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大乘佛教的空性和無我是指緣起的意思,因為事物是緣起的,所以才叫它們無我或者性空,因此你講的《正見》的繩例子並不能真正的體現出這一層含義。空性和無我並不是說把事物都理解為幻影和假象,並不是金剛經所說的如夢幻泡影就是空性,如同你問的,一旦是真蛇,你還能說被咬一口沒關係,因為這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那這樣實在是一種阿Q精神,自己騙自己。

大乘佛教的無我或者性空是指因緣法,如果依照現代的辭彙就是指實事求是的意思,事物的存在都具備前提條件,沒有獨立的事物,因此你要弄清事物的各種因緣條件才能對事物通達無礙,這才是空性的真正內涵,它的對立面是指封建迷信,比如相信永恆的事物,不依靠任何條件而獨立的事物,例如相信鬼魂的存在,它不依靠肉體而獨立存在,科學解釋不清,這就是因緣法的對立面,相信無中生有,沒有實事求是。因此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本質上就是唯物主義的實事求是。

涅槃的意思是指煩惱的止息,北傳佛教稱為「擇滅」,擇就是指智慧的意思,通過智慧而讓煩惱止息就是佛教涅槃的本意,而智慧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指通達了事物的因緣,所以大乘佛教也經常講空性可以斷煩惱,實際上就是說通達事物的因緣之後,你的煩惱會沒有,言外之意,你會看的更開一些。所以涅槃實際上就是說,你明白了事物的前因後果之後,就會心裡沒有掛礙。但是這個需要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因果報應的絕對真實性和可靠性,如果因果不是絕對的,你也不能說看清緣起就可以心裡沒煩惱,所以這個就是佛教的實證內容,你需要把三世因果看明白,事物運行的法則是絕對公平的,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才可以得見法眼。最後再啰嗦一點,佛教和唯物主義的主要差別是對業力的承認。所謂業力就是指三世的善惡因果,這個在佛教中被認為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但是科學或者唯物主義不承認,但兩者都是實事求是,都講空性,但是佛教的空性必須基礎於對業力的認可,而唯物主義不承認業力,因此也就不承認三世,不承認善惡果報,否則佛教會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基本一致

於做意之蛇,信以為真,是有真蛇;

於苦受之蛇,信以為真,是有真蛇;

於眾生之蛇,信以為真,是有真蛇;

於心集之蛇,信以為真,是有真蛇。

以蛇之想,蛇之色,蛇之受,蛇之行,蛇之識無常、變異,或有,或無,或起,或落……

若取有蛇,心即苦於蛇;

若知無常,知是受苦,心不取蛇,則於蛇之苦得解脫。

行者,聖者諸根寂靜,不取於苦,知苦非我。

行者,若受蛇苦,苦亦非我,身雖受苦,心得解脫。

是選擇未受其苦先苦心有;

還是選擇知是無常心得解脫?

若願意追求苦,苦是無窮無盡的;

若欲解脫苦,隨觀無常、苦、無我,即得解脫。


佛教的空性,是離一切分別妄相的清凈本心;

無我,是離一切執著妄想的清凈本心;

涅槃,是離一切生滅相,不生不滅的清凈本心。

這都是說眾生本具的如來清凈本性。眾生修行佛法,就是消除一切顛倒妄想的障礙,重現本具的如來清凈本心。


1.但如果確實是一條蛇呢?這時的焦慮恐懼是不必要的嗎?

如果的假設,本身就是未在當下如實的虛妄,是一種非常幽深細微的焦慮恐懼,而活在妄念中的虛妄,這裡的關鍵,要參究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2.傑克對蛇的恐懼,可能也會消散,甚至達到非快樂,也非不快樂的涅槃狀態,但此時如果被蛇咬一口,面臨毒性的痛苦,甚至不治身亡呢?

同上。

此處可以參看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當出現假設設定的時候,你已經墮入虛妄妄念中,受到假設設定的束縛。

評:書中這個傑克與領帶的例子,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假設設定?

回:《正見》中有一個佛教說明空性的經典例子「蛇與繩索」,傑克將像蛇的領帶誤認為一條蛇而恐懼,最後發現是一條領帶而解脫。?


忽然看見幾個月前的這個問題,笑到岔氣。「真蛇咬一口,毒發身亡」,太有創造力了,估計宗薩欽哲仁波切看到後也會哭笑不得。

既然幾位大師都認真的回答了,我也湊一下熱鬧。

首先,《正見》在當前時代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佛法沒那麼複雜,正見闡述的是看似最淺,實際最上乘的佛法。當然諸位大師各有見解,不多說了。

蛇的故事是藏傳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教案,仁波切把它現代化的改了一下。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唯識三自性的,分別是依他起自性,遍計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

繩子比喻依他起自性,依他起就是因緣有,我們在依他起因緣有的相上產生遍計執,以為是蛇,蛇是不存在的,只是我們意識虛妄分別而有,比喻一切法都是虛妄。遍計執實無所有就是圓成實自性。這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蛇版解釋。

仁波切只講了一層,還有更深一層。依他起的繩不過是色聲香味觸的諸識而有,明白了就是唯有諸識而無繩覺,繩就空了。在這一段繩是遍計執,諸識是依他起,繩實無所有是圓成實。

真實悟入這個兩層教案就是六祖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的那一刻,當場開悟,就是仁波切所說的涅槃。所以這是最上乘的佛法。


2018年11月10日當面請教潘宗光教授本問題,教授援引儒、道、佛三家的部分哲學思想做了解答,應為殊途同歸。寫下當下的理解:

儒家推崇格物致知,洞悉、順應規律;道家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識精進,成見雜念逐漸放下,以至於達到自己所為即是萬物規律的「無為而無不為」境界;覺者並不強調全知全能,而是追求決策、行事最合乎規律。是蛇非蛇取決於傑克的感知,也即對當前實事求是的判斷,不將覺者定義為一定能正確客觀感知出是蛇或非蛇,免除這一環節的所謂妄念,而是指能不被過往的執念所羈絆(對蛇的恐懼等等),做出最佳選擇(可能是躲閃,可能是靜立等等)。這種選擇甚至客觀存在嚴重後果(被蛇咬死),但這一意識處理過程本身非常上乘,即為修行者的追求。

同時感謝各位答主的真知灼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