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宋仁宗的问题,还是范仲淹的问题?


这算个什么问题?

对仁宗来说,范仲淹当然不如吕夷简更贴心啊!人家吕夷简是什么人?

仁宗亲妈死了,刘太后想走简易程序,是吕夷简掺和这事最终促成刘太后以皇后仪仗为仁宗亲妈下葬的。

宫里著火了,是吕夷简坚持要皇帝掀帘子露个脸让大伙看看的——他怕仁宗趁乱被换掉。

仁宗后院起火,郭皇后跟尚美人大撕逼,皇后一耳光拍仁宗脸上了,仁宗要休皇后。是吕夷简,顶著台谏压力支持仁宗废后的。您范仲淹干嘛了?您领著台谏官们集体跑到垂拱殿外集体上访表示不能随便废后的,还有那位滕宗谅——就是《岳阳楼记》里的那位滕子京,竟然因为皇帝多睡了几个女人就进谏说什么:「陛下日居深宫,留连荒宴,临朝则多羸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这都是你们该管的事儿?

对,吕夷简任人唯亲,毛病一堆,问题是这跟仁宗有关系么?用吕夷简省心啊!你范仲淹欧阳修是一身正气,上来就撕逼,看谁都不顺眼,我就想安安静静地做个没事在后宫双飞、偶尔强抢民女的皇帝,有问题么?

作为一个宰相,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然后根据皇帝的需求治国理政、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在这些问题上吕夷简做的都很到位。范仲淹在吕夷简面前只不过是个后生晚辈罢了,而且就算是范仲淹一直跟吕夷简不对付,也没耽误吕夷简在西北战事吃紧的时候提拔重要范仲淹啊!连范仲淹自己都当面跟吕夷简说「向以公事忤犯相公,不意相公乃尔奖拔。」[1]。起码在吕夷简死的时候,这俩人完全还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以及范仲淹有政绩、吕夷简就没有么?大中祥符六年,吕夷简知滨州,回京后请罢农器税,王旦赞其为「器识远大」[2];七月提点两浙路刑狱,由于发现真宗大兴土木建宫观导致「有司责期会峻急,工徒至有死者」所以疏请缓役,被真宗赞为有为国爱民之心[3];大中祥符九年吕夷简任侍御史知杂事,弹劾李溥、为寇准辩诬、审真假李顺案、减省文书;天禧四年权知开封府,「治开封严办有声,上识其姓名于屏风,意将大用之也」[4];然后干兴元年就进入宰执班子了,真宗死后他促成了天书陪葬事件,在顾全皇帝面子的同时解决了大宋朝的封建迷信问题,然后改革茶法、编修国史;天圣六年任相后劝刘太后厚葬李宸妃、 请荆王之子出宫为仁宗和太后的关系铺路搭桥,然后三次任相主持朝政,最后是中风中到御前失仪,自己坚持请辞数次仁宗还不想撤他,直到亲自确认他病情严重确实没法坚持工作了,才让他罢相。[5]老成持重、政绩斐然,该软的时候软,该硬的时候又硬——庆历二年契丹人乘宋夏战争之机来敲竹杠索取关南十县,问题解决后朝中大臣们想按范仲淹的观点修洛阳城以备迁都之需,吕夷简硬顶回去修了大名府,「此囊瓦城郢计也,使敌得渡河,而固守京师,天下殆矣,故设备宜在河北」[6]并亲自跟契丹使者谈判「公奏请于殿外幕次与敌使相见,置酒面议以折之,上以为然。敌使见公畏伏,语馆伴使曰:『观宰相如此,虽留无益。』遂亟就道」[7]

有软有硬、老成持重,还能做皇帝的贴心大棉裤,我不哭你哭谁?

参考

  1. ^司马光:《涑水记闻》(唐宋史料笔记)卷 8
  2. ^曾巩《隆平集》(宋史资料萃编本)卷 5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88
  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96
  5. ^张方平:《乐全集》卷 36《文靖吕公神道碑铭》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36
  7. ^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宋史资料萃编)卷 6


吕夷简从小看著仁宗长大,教导他,辅佐他,帮他妈以皇后之礼下葬……帮他废了郭皇后

但是范仲淹干啥了??阻止仁宗废后,一直不得用,最后还是西夏来犯时吕夷简向仁宗推荐了范

这俩人不可比啊……


吕夷简这个权臣还是很厉害,范仲淹太君子了,掌控不了朝政


第一,这涉及到赵宋统治者最忌讳的「朋党」之说。

宋仁宗于宝元元年就下过诏 : 「冬十月丙寅,诏戒百官朋党」。

(题主问的明明是为什么赵狸猫不把范文正当回事,怎么那么多回答都是为什么把吕夷简当回事?)

其实范仲淹不只是身后被仁宗这样区别对待了,生前甚至被抄过家。即使是任参知政事,也只做了一年多(1043年8月——1045年正月)。

仁宗朝最负盛名的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齐心协力地为庆历新政出谋献策,虽然也一定程度上达到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效果,但这种同心协力、互相帮助的做法在统治者眼里很可能就是小团体的所作所为。尽管这几位的忠良作风在后世得到了认证,但很难不保证被人抓住把柄进行构陷。(顺便一提,《朋党论》正是在吕、范首次因废后问题而交锋后所作。此次交锋结果则是罢免范仲淹。)

官家们对朋党的忌惮,是对宋开国以来「祖宗家法」的一种遵循。比如 :

「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长编

「四人者,日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宋史 卷二六七),此后更是以「朋党比周」的罪名被赶出开封。宋真宗说过「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长编

《朋党论》中所提到的君子有党、小人无党、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最终落下了口实,又怎可能达到「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的效果呢?

第二,最早时,仁宗的做法体现了对太后垂帘的不满。而范仲淹给宋仁宗的「初印象」并不好。

宋仁宗12岁登基,至23岁这11年朝政都由刘太后把持。为摆脱刘太后控制加强君权,仁宗很快想到的便是 : 1.选择声望手段兼具、自己相对信任的宰相。仁宗生母得以正名厚葬,很大程度是因为吕夷简的建议,因此宋仁宗对他很有信任感。2.废后。宋朝两次废后,仁宗和哲宗,同样的幼年即位受控于太后,同样不喜欢的皇后都是太后安排。

拿废后风波来看,吕夷简的逢迎手段 :

废后风波中,吕夷简直接给出皇后九年无嗣的强势理由,不允许台谏接受谏官上疏,简直神助攻。

范仲淹是怎么做的?

道辅及他称废后是昏君之为,范在被贬后又继续给仁宗写道:「盖以前古废后之朝,未尝致福。」(仁宗:你还没完没了了是吧?)

对宋仁宗来说,要提升自己的权力与地位,就必须有有力的队友。显然,范仲淹维护了「人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却没能顾及宋仁宗作为君主的需求。


因为范仲淹在后人和世人心目中地位高,在宋仁宗心目中地位不高,只当过极短期的参知政事,庆历改革昙花一现,宋仁宗大概认为此人政治才能也一般般


范仲淹死后谥号 文正

自古谥号文正的也没几个

比如 范文正公 曾文正公

他的地位可见一般

我在知乎连载的新书

可能给您更好的答案

https://zhuanlan.zhihu.com/p/82079599


宋仁宗用过范仲淹,他玩砸了,还能怪仁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是个人都喜欢有人拍自己马屁,何况这个马屁精还挺能干的。


朕即国家,是为君分忧还是为民分忧的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