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既不會被沙俄吞併也不會被明朝收復,後金極有可能作為兩帝國的緩衝延續到20世紀,並且深受俄國革命的輸出,在1917年趕一波風潮暴動推翻後金大汗成立通古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加入蘇聯,然後作為赤色革命在遠東的重要策源地向明帝國輸出革命,成為明廷心腹大患(明廷有可能在二戰中被逼進軸心國集團)。但是由於在這個漫長過程中該地區的女真、蒙古、漢、朝鮮等原族群已經整合成了近代意義上的民族概念,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大金民國也會成為獨立國家並完成和平演變和市場化改造,和我們現在位面世界的韓國一樣(該位面上朝鮮半島與通古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直接接壤,戰後一波赤化,不存在韓國),在中美俄三大國之間來回周旋。


會不會被割出去跟是誰的政權沒關係,關鍵的是當歐洲轟轟烈烈的搞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們會做什麼


如果真的是那樣,那已經不是割地的問題了,很有可能大萌自己就放棄東北了……

那個位面的大萌應該會更加關注東南亞……


如果有時間看看世界地圖、世界地形圖,學學明史清史,就會發現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有多無知。

你要毛子去控制東北,老毛子表示很難辦啊!

沙俄控制東北的正確打開方式

首先:

那個地方離它的基本盤十萬八千里,中間河流有冰封期(水運無法穩定維持),地下有凍土層(鐵路公路慘不忍睹)。我很想知道為了清吹而暫時轉行的毛吹要沙俄怎麼控制東北?

至於遠東道路的實際情況,圖片大家感受下:

這是鐵路

這是「公路」

其次:

東北有什麼那麼吸引沙俄?

沙俄人口有4億?多的必須移民擴張?

東北有的資源西伯利亞沒有?

東北的農業資源烏克蘭搶不到?歐洲就沒塊好地了?

毛子:東北你太高看自己了

事實證明,毛子不是傻子,當擴張不利於自己時會停下腳步。柏林對峙是一次,志願軍取勝後又是一次。

最後:

東北可不是外蒙那樣的平靜之地。地形圖呈上。

這種地緣政治怎麼好眼熟?

巴爾幹是歐洲的火藥桶,只要一點火星就可以引爆。

沙俄跑去十萬八千里的地方,就為了一點多餘的資源和一個新的火藥桶?一個巴爾幹和阿富汗還嫌少?

歷史上沙俄只要在遠東方向受到一點像樣的抵抗都會迫使它放棄土地。比如康熙對哥薩克冒險家不計成本的圍困、比如阿拉斯加占人口多數的美國獵人、比如旅順使用劣質大炮和萬歲衝鋒的鬼子、比如抗美援朝後志願軍的餘威……

為啥晚清時沙俄就敢染指東北?

因為當你面對的是一個防自家人勝過防強盜的政府

是一個把「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作為執政理念的政府

是一個把偌大的東北變成人口只佔0.4%(已改)的政府

是一個放炮示威就能要割地條約的政府

是一個別人把進步成果送到眼前還能裝瞎的政府

是一個打了四年仗還不知道和誰在打,敵人在哪的政府

是一個永遠不會找自身責任,而把落後原因全推到「儒家」、「人民」、「封建」、「文化有毒」……的政府的時候

你還有什麼好怕的呢?西伯利亞那點破路算得了什麼呢?

因為你不會受到來自這個政府的任何有效抵抗!

就像在零電阻的超導體內,任何微弱的電壓都能產生強大的電流。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感謝 @黛之畫醬 提醒,我重新翻閱了吳希庸的《近代東北移民史略》:「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尚不足全國千分之四, 至二十世紀初葉亦不過佔全國百分之五。」,東北5%的數據是闖關東後的,不能代表清朝政府對東北的破壞。

原來5%這個數據還洗清了,抱歉抱歉。

順便鑒於評論區有人喜歡精神勝利法,擅長自己沒有依據硬說別人造謠口嗨。我也只能代表中國所有阿Q給你點贊咯。


劍橋中國史 東北滿洲的喪失

在1858 年天津談判期間,關於黑龍江和濱海領土的要求,手段高明的普

提雅廷想方設法把其他三國使節完全蒙在鼓裡。而清當局希望使西方人互相對立,就分別與他們談判,這樣無意中方便了普提雅廷的計謀。結果,他們

給了普提雅廷充當調解人這一角色的機會。不費一兵一卒,成功謀奪中國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清王朝繼續半心半意地決定保持滿洲邊境的滿族特點,但漢 族移民仍不

斷湧進(吉林的人口在1800 至1850 年期間翻了一番);因此政府考慮到滿洲的資源,就制訂了一項滿洲移民政策。在1812 年,決定把貧困的滿洲旗人重新從北京移回吉林和黑龍江南部的軍墾區。1842 年,政府開始貫徹這一決定,專門為滿洲移民準備了耕地,並准許他們免稅五年。不管從哪一方面說,這一措施對加強邊境的滿族特點都無效果。漢人移民開墾著土地。漢族商人到處經商,有的經過批准,有的則沒有。一些創業者在那裡從事鴉片貿易和興辦象堡壘那樣堅固的高糧釀酒廠等事業,給十九世紀的滿洲提供了尋歡作樂的機會。快到該世紀下半期時,漢族的紳士階級開始在滿洲邊境社會發展

起來。①

漢人大批湧進吉林和黑龍江;他們在未設防的領土上定居下來;他們買進了旗人和分散的部落民的可耕地;他們與土著競相狩獵和捕魚;他們也大力發展貿易——所有這些情況到了十九世紀第二個二十五年時造成了本地滿洲居民的負債和貧困。即使如此,邊境的中國化在速度和廣度上都不足以免使最北部的部落區和濱海領土落入俄國人之手。在十九世紀中期,仍只有分散的清朝臣民居住在黑龍江右岸,居住在左岸的人數則更少。②在整個十八世紀中,俄國已經穩步地加強了它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地位。俄國的探險家們在1737 和1738 年已經對黑龍江進行了兩次勘探。西伯利亞

史學者繆勒曾在1741 年建議,利用黑龍江航線作為向堪察加提供給養的手段

是可取的。五年以後,白令的助手奇里科夫曾力促在黑龍江河口建立一個港口。1753 年伊爾庫次克行政長官米亞特列夫重申了上述兩個建議的內容。喀德琳二世認為獲取黑龍江的想法很吸引人,但是1787 和1797 年的 兩次海上航行則引起了一種錯誤的意見,即黑龍江的河口是不能通航的。在十九世紀初期,另外兩個俄國人曾調查了直至阿爾巴津的河流區,俄美貿易公司也表示了它對黑龍江潛力的興趣,①但是戈洛夫金的出使沒有取得通航權,而封·克魯森斯騰的航行又進一步證實了黑龍江不能通行的錯誤觀念。可能在1819 年又有人提出了黑龍江的問題,當時俄國政府又派季姆科夫斯基護送第十屆傳教士團前往北京;季姆科夫斯基想去購買地圖和地圖說

明,「以便更好地執行我國政府的意圖」。季姆科夫斯基所發表的記載中只

提到與理藩院的一些次要談判,但他的職責之一可能是了解取得黑龍江通航權的可能性。②根據俄國在1824 和1825 年與英國和美國簽訂的條約,俄國人必須斷然放棄在北美進一步南下擴張。因此,聖彼得堡開始以更大的興趣注意黑龍江以北的清朝領土,於是在1832 年,拉季任斯基上校奉命去確定哥爾比察河下游邊界標界的確切位置。1840 年,俄國外交部試圖通過在北京的傳教士團與清朝談判黑龍江的問題,但是北京則堅持尼布楚條約已經了結此事的立場。吉林和黑龍江的將軍很少注意滿洲邊地的發展事務,而清廷的政策依然反對漢人前來移居,這使得滿洲北部基本上無人守護。只有日本政府注意到了俄國在東西伯利亞行動的必然後果,因為它早在1809 年已派一個名叫間宮林藏的代理人去確定俄國人不但在庫頁島,而且在黑龍江流域的影響和滲透的程度。③橫跨西伯利亞的大陸運輸所花的費用和時間,使俄國的恰克圖貿易在與西歐及美國向廣州的海運進行競爭時處於不利地位,但俄國政府由於相信黑龍江不通海,所以很少去注意改進與中國的商業關係。但南京條約改變了俄國政府的態度,因為歐美的競爭者這時可以比過去更迅速更廉價地運載他們的貨物,而且做生意也方便得多了。相反,在恰克圖搞貿易則既慢且費。在十九世紀的第二個二十五年期間,恰克圖的貿易總額大致保持穩定,每年約一千三四百萬盧布,但俄國人的利潤卻受到了大陸遠程運輸費用的限制。例如,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從恰克圖通過陸路運往莫斯科,每普特茶葉運費達六盧布或更多一些,而它從廣州運往倫敦的海運運費只相當於三十至四十戈比。結果,歐洲貨和美國貨逐漸在恰克圖市場上銷聲匿跡。中國與歐俄之間橫穿大陸的貿易也受到了損失。中國在恰克圖的最大宗出口貨是茶葉。中國進口的俄國毛織品和棉織品的數量日增,因為這些商品甚至在華南也容易找到市場。另一方面,中國進口皮毛的數量卻下降了。由於運費的關係,恰克圖貿易愈來愈限制在中國和俄屬西伯利亞之間的交易方面。①對於西伯利亞來說,對華貿易的潛力似乎特別重要。西伯利亞日益增長的人口和日益擴大的經濟,需要發展相應的對外貿易來推動該地區的開發,而發展西伯利亞貿易和工業潛力的關鍵就是黑龍江。俄羅斯帝國科學院的封·米登道夫在1844 年勘探了黑龍江流域。1846 年,俄國人偷偷地偵察了黑龍江河口,但沒有結果;1847 年俄國政府又直接與清廷接觸,要求再增加三個貿易地。清廷拒絕這一要求,同時又輕率地重申它的舊政策,即反對漢人移居北滿。到1847 至1851 年期間,由於俄國製品幾乎有一半要向中國 出口,所以聖彼得堡必須認真對待對華貿易。1848 年,俄國政府試圖再以俄美貿易公司的一艘輪船孟什科夫公爵號在中國沿海試一下運氣,它載運皮毛駛進上海,要求准許貿易。清政府拒絕了它,並打發它離去。兩年以後,它又來上海,重提同樣的要求,仍遭拒絕。但1853 年另一艘俄國輪船訪問上海時做成了一筆生意,以阿拉斯加皮毛換取給養和茶葉。①在此期間,積極肯乾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進一步推動了對黑龍江的勘探工作,他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西伯利亞的經濟發展,一方面是為了軍事的安全,因為他和與他抱同樣想法的人都關心俄屬遠東在英國駐太平洋海軍艦隊面前所處的脆弱的地位。兩個英國人希爾和奧斯汀在1846 和1848年的出現更增加了穆拉維約夫的擔心,這兩人表面上是進行地質研究和尋找與考察隊一起失蹤的弗蘭克林船長。當穆拉維約夫獲悉奧斯汀打算乘木筏沿黑龍江而下時,就把他逮捕並帶回伊爾庫次克。1849 年穆拉維約夫派涅維爾斯科伊去勘察庫頁島北部和調查海峽以及黑龍江三角洲和河口的情況。涅維爾斯科伊確認黑龍江可以通航,並且證實庫頁島不是半島,而是一個島。他在黑龍江一帶沒有看到清軍,斷定清政府在這一地區沒有行使權力。他推測,黑龍江下游的居民甚至不認為自己是清朝的屬民,因而他認為他們對清朝實際上是抱敵視態度的。②英、法和美國的船隻出沒於勘察加附近和鄂霍次克海的景象,進一步提高了俄國人進入黑龍江的興趣。穆拉維約夫爭辯說,「誰掌握了黑龍江河口,誰將佔有西伯利亞,至少可以遠至貝加爾湖」;同時他還警告說,如果英國人奪取了黑龍江河口和庫頁島,俄國就將失去整個東西伯利亞。③以 涅瑟爾羅德和財政大臣弗隆欽科為主的其他意見則反對穆拉維約夫的勸告,因為擔心在遠東的努力將會分散俄國在歐洲的精力,但最後穆拉維約夫的論據佔了上風。在1850 年,由涅維爾斯科伊率領的第二個勘察隊奉命非常謹慎地(因為事為清廷所關心)設立了兩個冬季哨所,一為黑龍江河口以北的彼得羅夫斯克,一為在上游相距不遠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後者的設立顯然是違反尼布楚條約的。俄國的軍旗升起來了。涅維爾斯科伊的行動引起了聖彼得堡政府官員的強烈不滿,但是狡猾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的沙皇最後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聲稱,「俄國旗幟一旦在何地升起,就不準落下」。①於是俄國政府宣布尼古拉耶夫斯克是俄美貿易公司的一個貿易站,在那裡移居了一小批俄國移民並建造了碉堡。俄國外交部希望使俄國的海軍地位合法化,它向理藩院遞交一份照會說外國船隻威脅著黑龍江河口,因此建議對它實行共同防衛。但理藩院對俄國的照會置之不理。②到1853 年,在鄂霍次克海沿海不遠的美國捕鯨船增加了俄國人的憂慮;當人們知道倍理「打開」日本閉關鎖國的狀態時,就更認識到遠東的戰略重要性了。俄國的代理人已經廣泛地勘探了黑龍江以北的領土;因此,俄國政府決定說服清帝國讓與從布列亞河至黑龍江河口的地區。因此,它向北京遞交一份照會,要求重新劃分邊界,但同時又承認尼布楚條約依然生效。清廷同意之後於次年春天派了一個代表團與俄國人談判。俄國於是從庫頁島越過韃靼海峽在滿洲沿海的亞歷山德羅夫斯克和康斯坦丁諾夫斯克建立了哨所,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上游一百五十英里的 馬里因斯克也建立了哨所,以此加強它的地位;同時又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開放南京條約的口岸讓俄國貿易。海軍中將普提雅廷伯爵在前往日本的途中駛進了上海,次年又在上海作短期逗留,這使清當局對俄國人的用心感到憂慮。出國去歐洲的穆拉維約夫在1854 年回俄國,此時俄國正與英法進行克里米亞戰爭,所以英法對俄屬遠東的真正威脅是存在的。總督得知劃定中俄的滿洲邊界之事時很生氣,立刻加以制止,這樣就更使北京對俄國的意圖困惑不解。鑒於英國擁有威脅俄屬遠東沿海的佔壓倒優勢的海軍力量,穆拉維約夫說服沙皇尼古拉一世採取一項積極的政策。穆拉維約夫爭辯說,如果俄國不採取行動,英國人可能奪取庫頁島或黑龍江下游。他還得到俄國在北京傳教士團的大司祭鮑乃迪(N.N.卡法羅夫)的支持,後者告訴他:在北京,實際上已經在議論把黑龍江北岸讓給俄國的可能性,其理由是「黑龍江諸地??根據傳統的權利更應屬於俄國,而不屬於滿洲人。」①因此俄國政府得到鼓舞,相信清朝可能不會反對俄國使用黑龍江,因為這樣將會保護黑龍江免遭英國等外國的侵犯。在同一年,即1854 年,穆拉維約夫派一支軍事遠征軍沿黑龍江而下以防衛庫頁島和黑龍江三角洲,同時知照理藩院說,由於俄國與英法正在交戰,他正派一支遠征隊去保護黑龍江和沿海區,使之免遭敵人的攻擊。在以往,黑龍江和吉林兩地的清朝守軍都大大超過了一萬人,但隨著太平軍叛亂的爆發,清政府抽調這裡大部分守軍去與叛軍作戰,結果,在黑龍江下游和滿洲其他地方的軍事力量十分虛弱,已經無力阻止穆拉維約夫為所欲為了。在璦琿的守軍只有一千人左右,裝備極差。「他們大部分拿一根頂端塗黑了的杆子以 表示是長矛;少數人持有火繩*,絕大部分人肩上掛著弓和箭筒。」還有「幾門大炮裝在做工很粗糙、樣子又難看的大車上」。①理藩院對穆拉維約夫的照會未予置復,於是俄國的遠征軍通行無阻地沿黑龍江而下。但是最後,清政府開始獲悉俄國人已在黑龍江下游定居。事已如此,北京對採取什麼行動路線依然遲疑不決,黑龍江的韃靼將軍上奏說,阻止俄國吞併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漢人移民來填補空曠的黑龍江地區,但這份奏摺未收效。英國和法國在1854 年對位於堪察加東南海岸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發起牽制性攻擊,在1855 年一支英法聯合艦隊兩次企圖在阿揚灣登陸,從而證實了穆拉維約夫的警告。在德卡斯特里斯灣,俄國守軍阻止了一次同樣的企圖,但英法聯合艦隊給阿拉斯加的俄國定居點造成了相當的損失,英法軍艦攻擊了俄美貿易公司的雙桅船鄂霍次克號,迫使該船的水手把它鑿沉。俄國人把自己的一支小艦隊藏在黑龍江的三角灣內才使之倖存下來。同時,正在黑龍江區加固俄國新要塞的穆拉維約夫通知清朝說,俄國已經擊退了英法艦隊的炮擊,正計劃派第二支遠征軍至黑龍江更下游地方以阻擊英法的第二次進攻。他為了言之有據,聲稱英國人正在廣州和其他地方供給太平軍以武器彈藥。使北京政府震驚的是,這一情報與關於英法聯軍正在積極支持叛亂者的其他報告不謀而合。可是北京仍對穆拉維約夫的遠征軍提出抗議,並且想到了尼布楚條約,所以強調必須劃定邊界。但是國內叛亂運動正方興未艾,虛弱的滿洲八旗軍已無力抗禦穆拉維約夫的遠征軍了。因此,穆拉維約夫率領的俄國遠征軍沿黑龍江順流而下。在薩哈連烏拉河屯(璦琿),清當局甚至通過提供給養、馬匹和嚮導的方式來幫助俄軍調動,並且不受任何報酬,因為在黑龍江是禁止與 外國人作交易的。但是清當局確實接受了禮品,清朝將軍富勒洪阿在直接與穆拉維約夫會面時通知後者,今後俄國遠征軍如無清帝明確的批准,將不得通過。富勒洪阿在向上級報告時,假裝他已堅決拒絕與俄國人合作。①在馬里因斯克,清朝談判劃界的代表團會見了穆拉維約夫,對他所提的要求大感吃驚,這些要求是:割讓黑龍江的左岸給俄國;俄國人保留一切新殖民地;在黑龍江航行;把受影響的清朝北滿臣民移往清境的其他地區。清朝談判者提醒穆拉維約夫說,俄國政府1853 年的照會已經承認黑龍江兩岸為清帝國領土,當然,他們還必須把整個問題向北京彙報。穆拉維約夫在1855 年春夏兩季開始向黑龍江北岸殖民,建立了伊爾庫次克村、博戈羅次克、米哈伊洛夫斯克、新米哈伊洛夫斯克、沃斯克列森斯克和一個在馬里因斯克對面島嶼上的哥薩克村,然後上溯黑龍江轉回聖彼得堡,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那裡授與他與清政府談判和再率領一支軍事遠征軍沿黑龍江而下的全權。②太平軍叛亂不但抽空了滿洲邊境的旗兵,因而削弱了清帝國與俄國人談判時的討價還價地位;而且叛亂還弄得省庫空虛,使政府放鬆了對吉林和黑龍江漢人活動的各種限制,造成邊境盜匪猖獗,社會秩序瓦解。政府因缺乏兵員,不得不停止旗兵每年的狩獵活動。政府入不敷出,不能再供養其滿洲旗人,並且很快就拖欠了軍餉。特別在滿洲,清廷已取消只有滿人和蒙古人才能擔任滿洲邊境將軍的規定,並且在1853 年任命了一名漢族旗人任吉林將 軍。政府還改組了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財政。在此以前,中央政府幾乎要負擔吉林省五分之四和黑龍江全部的行政費用。中央政府已不可能再負擔這樣的支出了;因此戶部將貼補吉林和黑龍江的責任分攤給其他各省。這項措施收效不很大,因為負分攤之責的各省經常不能完成任務,結果滿洲邊境諸省開始自己發展財源,它們徵收新稅,開發官辦屯田和軍墾以支付各項費用,還特設了一種「隨缺地」以補旗兵每年收入的不足。清政府在1853 年停止發許可證給挖人蔘的漢人,使人蔘的收益可用作軍餉,但是它隨即准許漢人的私營企業壟斷金銀礦的開採權,而由官府徵稅。政府早在1815 年以同樣方式准許採煤,沒有發生過麻煩;但是圍繞開採貴金屬——特別是黃金——所出現的情況就不同了。在開採黃金的礦工中出現了那麼多亡命之徒,以致政府最後不得不再次取締對黃金的開採。①這些措施遠不能創造一個安全的滿洲邊境,甚至也不能作一次強大的武力炫耀,足以使穆拉維約夫猶豫不決,使清朝贏得時間。清政府顯然把征剿漢人的內地看得比防衛滿洲邊境更重要。另立王朝的太平天國叛亂無疑具體化了滿洲人的傳統恐懼,即漢人可能有朝一日會把他們推翻和趕出中國;但滿洲人所處的地位與處於叛亂時期的任何王朝是一樣的,並且作出了任何漢族王朝都會作出的選擇。中國本土這時是滿清的心腹之地,所以在必要時,以犧牲邊緣地區為宜。1856 年,當穆拉維約夫的第三支遠征軍沿黑龍江順流而下時,滿洲當局除了掩蓋真實情況外,別無其他選擇。從此,俄國人以保護該地區不受英法的攻擊為借口在那裡隨意出沒,其實在穆拉維約夫的遠征軍被派出之前,1856年的巴黎會議已經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移民建立了許多新城鎮,開發了一些大林 區作為耕地。也是在1856 年,聖彼得堡政府沒有通知中國就單方面設立東西伯利亞的濱海省,來管理俄國在堪察加、庫頁島(根據1855年下田的俄日條約,該島在俄日之間仍未「劃分」)以及黑龍江河口所佔有的土地。新省份的首府是尼古拉耶夫斯克。正當清政府繼續追求把漢人移民排除在北滿以外這一目光短淺的目標時,俄國政府則把俄國移民移居到這個地區,這樣,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北黑龍江流域和濱海的領土上已經大部分是俄國人了。根據俄國的官方材料,這些地區的總人口約為兩萬四千人——黑龍江區為8,370 人,濱海區為15,594 人。其中6,349 人為俄國人;在黑龍江區者為2,950 人,在濱海地區者為3,399 人。中國人只有約2,400 人——約1,500 人在黑龍江區(主要在黑龍江-結雅河流域),約900 人在濱海區。到1858 年,有四艘俄國輪船往返於黑龍江水域,同年俄國海軍又從喀琅施塔得增派了七艘。在蒙古和滿洲接壤的俄國邊境,駐有16,000 名俄國軍隊,配備著四十門大炮。①另一方面,黑龍江的旗兵一直沒有超過幾千人。例如,璦琿「有能容納幾千名士兵的造得很好的營房,但沒有看到一名士兵——甚至崗亭也是空的」。②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束,使俄、英、法三國都騰出了手來重新在中國展開活動。不久,英國和法國政府開始計劃向清帝國提出要求,以爭取修改條約和同意讓歐洲商人按照歐洲的傳統做法在 中國沿海經商。英國人和法國人還向俄國政府建議,俄國應對它們的要求予以合作,但聖彼得堡拒絕了這一建議,反而宣稱它對清帝國既不使用武力,也不進行恫嚇。可是聖彼得堡明白,俄國可以利用英法侵略的事實來為自己取得英、法可能獲取的一切貿易權利,同時還可以重新劃定在滿洲的中俄邊界。俄國政府打算通過外交手段達到這些目的,於是派普提雅廷從陸路來中國,試圖在北京進行談判,但清當局先在恰克圖,然後又在天津拒絕他入境。但普提雅廷不為困難所阻,他訪問了日本,在長崎和函館為俄國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然後乘船前往香港與西方盟國會合。他與美國使節一樣表現得不那麼好戰,是戰爭中的中立觀察者,但卻像交戰國那樣提出簽訂條約的要求。普提雅廷背著西方盟國,又另附一份照會,要求把黑龍江左岸和烏蘇里江右岸劃作邊界,還暗示它的要求得到了歐洲列強的支持。①俄國的這份照會是裝在像美國裝照會那樣的封套中送交清當局的。在1858 年天津談判期間,關於黑龍江和濱海領土的要求,手段高明的普提雅廷想方設法把其他三國使節完全蒙在鼓裡。而清當局希望使西方人互相對立,就分別與他們談判,這樣無意中方便了普提雅廷的計謀。結果,他們給了普提雅廷充當調解人這一角色的機會。在此期間,穆拉維約夫通過大司祭鮑乃迪通知清帝,聲稱他這時是唯一負責黑龍江問題的人,普提雅廷的新職務只是協助調解中國和西方盟國之間的爭端。清帝由於不知道英、法聯軍對俄國的領土要求毫不知情,並且急於使有關這些要求的談判得不到他所認為的英、法炮艦的支持,就委派奕山會見穆拉維約夫和解決邊界問題;這個奕山曾在1851 年談判過固勒扎條約,這時是 黑龍江將軍。1858 年5 月23 日(俄歷11 日)奕山和穆拉維約夫的談判剛在璦琿進行,後者就提出如下要求:取得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居住在這些地方的清朝臣民重新移居;俄國人在邊境河流航行和貿易不受限制(但歐洲人則不可以不受限制)。奕山不同意,他堅持住在北岸的清朝臣民有永遠在那裡居住的權利,並且繼續受清朝的管轄。穆拉維約夫在這一點上作了讓步,但他不願意再事拖延,而以軍事行動相威脅。形勢對奕山來說是絕望的。俄國人已完全掌握了黑龍江的北岸。當時半個中國爆發了叛亂,廣州和大沽炮台又被英法聯軍所攻佔,據說他們正在幫助太平軍,而且此時又直接威脅著北京,因此奕山不敢承擔引起另一場戰爭之責。此外,奕山和北京的官員都不知道俄國人要求的領土有多大,興安嶺離烏蘇里江有多遠,尚有哪些內容在尼布楚條約中尚未確定。清帝曾要過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報告到後來才上達,而且裡面的措詞非常含糊。在1858年,在清朝看來,東北滿洲的價值無非是一塊供應宮廷皮毛的狩獵禁地罷了。奕山同意了穆拉維約夫的要求,在1858 年5 月28 日(俄歷16 日)簽訂了璦琿條約,條約有滿、蒙、俄三種文本。烏蘇里江以東的濱海領土依然歸俄、清共有,直到兩個帝國能夠劃分一條邊界為止。黑龍江左岸的清朝居民將留居原地(主要在結雅河以南),「歸滿清政府管轄」。奕山在呈遞給清帝的奏摺中,把條約看作是一項批准俄國人移民和貿易的臨時權宜之計,並不是割讓清帝國的領土。北京顯然也是這樣理解的。由於清帝仍感到英法聯軍在支持俄國的要求,所以他毫不猶豫地在6 月14 日(俄歷2 日)同意了這個條約,並且請俄國政府試圖說服英法兩國降低它們的要求。7 月20 日(俄歷8 日)奕山為了穩妥起見,又促使穆拉維約夫簽訂一份正式的附加協定,重申北岸的清朝臣民將 不遷移。同時,普提雅廷在鮑乃迪的出謀劃策下已在天津進行談判,企圖迫使清廷割讓黑龍江領土,並提出由俄國供應步*、大炮和軍事教官作為報償。他向英、法、美三國隱瞞領土要求所取得的成就簡直可以說是不同凡響的。有一次,清政府的談判者明確地向美國人提起過俄國人的這些要求,並請美國代表列衛廉向普提雅廷說情,但列衛廉多少有點同情俄國在東亞的擴張,所以沒有充分重視中國人告訴他的事。列衛廉從沒有料到普提雅廷竟會在他鼻子底下為黑龍江領土的要求施加壓力,所以他從未對英國人和法國人提出過清方談判者提出的請求。後來,清方代表把普提雅廷希望確定俄國邊界之事告訴了英國的譯員李泰國,並說普提雅廷希望此事在黑龍江進行,甚至希望在天津不要提起此事,但李泰國似乎還沒有懂得普提雅廷到底在幹什麼。如果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天津已知道俄國正在要求領土和黑龍江的航行權的話,他們也會要求同樣的最惠國待遇來加強清方的地位。普提雅廷知道這一點,並且他比其西方同事更了解中國人的辦事方式,因此這時完全改變了腔調,降低了他對黑龍江的要求,並協助清方去抵制英國人。1858 年6 月13日(俄歷1 日)他簽訂的中俄天津條約規定,要為互相來往提供方便,開闢條約口岸供俄國人貿易,並且訂定「中國和俄國將從前未經定明邊界,由兩國派出信任大員秉公查勘,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條約沒有提到黑龍江。普提雅廷不知道早在兩個星期前簽訂的璦琿條約已經確定了大部分東部的中俄邊界。①根據天津條約,普提雅廷實現了促使戈洛夫金在1805年出使的大部分目的。俄國這時在中國沿海有了商業特權,以此可以抵銷西歐和美國的海運在與俄國的西伯利亞貿易競爭時所佔的優勢。6 月15 日(俄歷3 日),清政府要求普提雅廷向其他列強就它們所提的要求替清王朝說情。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很自然的選擇,因為滿洲人感到他們直接了解俄國人,而清廷上層有關西歐人的情報在經華南的漢族官僚之手時已被歪曲;對於這些官僚,北京政府正漸趨懷疑。普提雅廷也確實向其他列強說了情(這是為了加強俄國在中國的地位),但他沒有告訴清方他是在說情。他在敦促英法聯軍降低其要求時的主要論點是,各地叛亂正方興未艾,歐洲人的壓力可能會使王朝垮台。當然,俄國並不希望英國能達到進入中國所有主要河流的要求,因為這樣就會把黑龍江也包括在內,而外國外交人員駐在北京也會加強英國對清政府的影響而不利於俄國。可是額爾金仍堅持要求在北京駐外交官和在內地貿易,並且揚言要進攻,通過這種威脅,他在6 月26 日訂立了他所要求的天津條約。普提雅廷繼續活動,當他聽到英國的新政府已經指令額爾金不要進攻北京或把清王朝搞垮時,他立即勸清廷廢除對英條約中兩條有爭議的條款,並重新提出俄方以前提過的關於給中國提供武器和教官的建議。清廷接受了武器,並且還同意接納少數教官來教授使用武器和重新設計沿海的炮台。為了批准璦琿條約和天津條約,俄國外交部派了一名參贊前往北京,此人是丕亞羅幅斯奇,他曾在璦琿擔任過穆拉雅約夫的滿文譯員,但外交部沒有任命他為大使,而讓他擔任傳教士團的團長,地位高於鮑乃迪,結果丕亞羅幅斯奇發現談判非常困難。俄國政府感到緊迫,需要在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來到北京批准他們的條約之前趕快劃定最東部的俄清邊界,於是任命年輕的伊格納捷耶夫伯爵為駐北京的「政治代表」以接替丕亞羅幅斯奇。伊格納捷耶夫於3 月份經陸路啟程來華。在此期間,穆拉維約夫已經在烏蘇里江進行勘察和移民。關於這件事的報告紛至沓來,使北京政府大為震驚,於是它開始更 加深入地考慮俄國的問題了。理藩院立刻寫信給俄國,聲稱清帝樂於接受船運的*支,但要求在庫倫卸貨。清廷可能想補救他們的沿海防禦。在與穆拉維約夫和丕亞羅幅斯奇談判時,清政府批准了天津條約,但又對穆拉維約夫侵犯烏蘇里江畔清方領土的行動提出抗議。但當北京最後弄清楚了俄國人不但要繼續在黑龍江航行,而且要隨心所欲地上溯松花江,還要滲入烏蘇里江流域時,就決定不批准璦琿條約。另一項關於不準外國的外交使節根據平等原則駐於北京的決定,觸發了1859 年6 月25 日大沽口的敵對行動,當時僧格林沁的軍隊擊沉了四艘英國炮艦。這使那些誤認為俄國人也參與了大沽口攻擊的北京決策者們又鼓起勇氣來反對俄國的要求。兩天以後,伊格納捷耶夫抵達北京接替丕亞羅幅斯奇,但未能取得任何進展,雖然他的地位較高。① 斯拉德科夫斯基:《商業經濟關係史》,第238 頁。因大沽事件而滿懷信心的清帝在滿洲問題上轉而採取了強硬路線,他免去奕山之職,想試一試新的途徑來加強王朝的地位。但老一套的思想方法仍禁止漢人向那裡移民,卻不知移民正是可能挽救烏蘇里江以東土地的一個行動。當黑龍江和吉林當局提議把漢族農民移居到寧古塔、三姓、綏芬河和烏蘇里江等地區以阻止俄國進一步滲透時,政府斷然加以拒絕。它只是決定動員人蔘挖掘者和當地的部落民來防衛濱海地區,並知照穆拉維約夫,它將堅持尼布楚條約劃定的邊界。穆拉維約夫沒有為其所動,彼得堡則通知他,如果必要,可使用軍隊佔領整個烏蘇里江和濱海地區。①當伊格納捷耶夫停止了在北京的談判,奉聖彼得堡之命與在上海的英、法、美三國的使節會合時,他希望學普提雅廷的手法行事。但這時英國人知道了璦琿條約,並懷疑僧格林沁在大沽的勝利有俄國人起過的作用。伊格納捷耶夫的策略是試圖說服英法 聯軍,聲稱只有把清政府痛擊一頓才能迫使它屈服。做到了這一步,他就要向清方毛遂自薦地充當調解人,然後以英、法的炮艦要挾中國來獲得俄國所希望的各種特許權。為了這一目的,他與俄國傳教士團通信,從它那裡得到消息,然後把這些關於北京形勢的第一手知識告訴額爾金和葛羅,以減輕他們的疑心。通過他的內線情報,伊格納捷耶夫首先知道清帝與他的大部分宮廷官員已經逃往熱河。他把這些消息告訴了額爾金和葛羅,因而深得他們的信任,以致連他們從圓明園中繳獲的涉及俄國的外交文件也轉給了他,這對伊格納捷耶夫來說是一筆財富,因為四箱外交文件道出了丕亞羅幅斯奇在璦琿條約和天津條約以外所提的全部額外條件。英國人在讓出文件時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內容。當英法聯軍仍在北京城外時,伊格納捷耶夫卻進了城,住在傳教士團的所在地。在這裡,心急如焚的清當局立刻請他替中國進行調停。他答應調停,但條件是恭親王應送他一份請他調停的書面請求,對他無所隱瞞,以及答應他前一年提出的一切要求。恭親王只能照辦。10 月18 日(俄歷6 日),恭親王送給伊格納捷耶夫一份請他調停的書面請求。這位俄國外交家事實上很少出力幫助英法聯軍去獲取它們的條約,也不去幫助清廷降低聯軍提出的要求。但就在額爾金和葛羅的鼻尖底下,伊格納捷耶夫卻從恭親王那裡索取到了他所要求的特許權,因為恭親王相信了他的話,即額爾金和葛羅是支持俄國的要求的。當聯軍在11 月6 日撤走時,伊格納捷耶夫甚至還威脅著要把英法軍隊召回。總之,伊格納捷耶夫基本上做了普提雅廷曾經做過的事。在中國國內發生叛亂時,他憑藉英法軍事進攻的明顯支持而參加到談判中來,使自己充當調解人,卻迫使清政府割讓俄軍已經大部分佔領的滿洲領土,不讓其英、法共同談判者知道這些要求,並且使清方代表相信聯軍的戰艦和軍隊支持他的領土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恭親王也從伊格納捷耶夫那裡取得了幾點讓步。伊格納捷耶夫同意作出讓步的是,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清朝臣民繼續在原地生活,照常漁獵,但他們不是象璦琿條約所規定的那樣處於清政府的管轄之下。中俄北京條約在1860 年11 月14 日(俄歷2 日)簽訂,它給了俄國在璦琿條約中尋求的東西,批准並擴大了天津條約,而且把從滿洲至新疆的整個清帝國北部邊疆向俄國的政治和商務勢力開放。經一致同意,清、俄兩國的特派邊境大員將在1861 年4 月份開始劃定滿洲的新邊界,但新疆的劃界日期則有待進一步確定。該條約准許沿整個滿洲的中俄邊界可以不受限制地進行免稅的物物交易。在喀什噶爾,初步准許俄國人進行貿易,其條件與在伊犁和塔爾巴哈台者同。俄國可以在庫倫和喀什噶爾設立領事館,它們有充分的外交平等權和對俄國臣民的治外法權。清帝國在俄國也具有同樣的特權。有關邊境事務的通信聯繫可在恰克圖同庫倫的當局之間以及在阿穆爾區和濱海省的軍事總督同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之間進行,雙方通信都根據平等的原則;如遇重大事務,東西伯利亞總督可直接遞文給清朝軍機處或理藩院。最後,在這些有關中俄陸地共同邊境的領土、外交和商務協定中,不適用中國與其他海上強國簽訂的條約中的最惠國條款。恭親王和伊格納捷耶夫在同一天在條約議定書上籤了字,以表示清帝批准了條約和伊格納捷耶夫對條約的承認。清帝國喪失了最東北的廣袤而寶貴的土地,因為清政府沒有看到這些土地的價值,並且依然堅持把漢人限制在中國本土這一過時的政策。但這是一個寶貴的教訓。一個愈來愈著眼於全中國的清政府汲取了這個教訓,於是大開方便之門,讓漢族移民進入帝國的其他邊境。以後的中國亞洲腹地的歷史是一個漢族移居、中國化以及原來的非中國人的社會併入大中國的歷史。即使面對著這樣的損失,仍不應否認清政府的成就。儘管有 著國內的叛亂和歐洲人的壓力,清王朝仍得以倖存,它的制度也只作了最小限度的改變而延續了下來。根據清政府所能調動的力量來看,很難想像要它做出更多的成績來。1861 年,清、俄兩國的邊界大臣根據他們的調查,交換了邊界的地圖和詳細說明。他們在1861 年6 月28 日(俄歷16 日)簽訂了勘分東界約記,使這些地圖和說明書成了正式文件,約記便成為中俄北京條約的附件(與俄國接壤的新疆邊界到1864 年塔城議定書——勘分西北界約記——簽訂時才確定)。有一段時間,俄國政府中的有些部門還有人大講要進一步在滿洲和蒙古取得領土的好處,但在7 月11 日(俄歷6 月29 日),政府最後拒絕了這些建議,理由是英、法似將奪取可能會威脅俄羅斯帝國的朝鮮和其他地區,作為對俄國任何進一步擴張的反應。俄國政府通知駐中國的公使、駐庫倫的領事和東西伯利亞的總督,萬一清王朝垮台,「我們的行動方針將是促使蒙古和滿洲的獨立」。①類似這種有關蒙古、滿洲和新疆的政策已經成了伊格納捷耶夫訓令內容的一部分,但俄國人同英、法、美三國人士一樣,寧願維持清王朝的現狀。俄國還堅持重訂邊境貿易的規定。清政府同意作徹底的審查,因而在1862 年3 月4 日(俄歷2 月20 日),恭親王和俄國公使巴留捷克上尉簽訂了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二十二條。1862 年的通商章程建立了一項制度,即對從恰克圖至天津的俄國商隊和在蒙古邊沿地方經商的俄國商人,由俄國當局頒發證書,而由清當局予以認可,從陸路運進的俄國貨的稅比經海路進口的歐洲貨的稅低三分之一。1862 年解決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提供武器和教官的建 議,以前普提雅廷向中國提出此議時原是為了對付英、法兩國,後來重新提出的目的就轉為鎮壓中國的反叛者了。1858 年,普提雅廷曾命令鮑乃迪提議給清廷兩萬支步*、二十門大炮和若干名教官。但清方已對俄國的建議——特別是提供教官的建議——產生懷疑,所以在接受武器和教官時顯得如此猶豫不定,以致俄國政府雖然決定派幾名教官和運一萬支步*經蒙古到清帝國,還決定通過海路秘密運來五十門大炮,可是自己的軍隊也需要武器的穆拉維約夫卻竟然在1859 年把整個載運物資截留在西伯利亞。1860 年,在北京舉行的中俄北京條約批准儀式上,伊格納捷耶夫再次提出俄國供應武器的建議,甚至還答應提供俄國海軍支援去鎮壓太平軍。後一建議沒有結果,但運送武器的建議雖幾經周折(其中還包括曾國藩提出過反對意見),最後仍被批准;1862 年夏,兩千支步*和六門大炮終於運到。但當幾名俄國教官在恰克圖附近開始訓練清軍使用這些武器時,英國公使對清政府施加強大壓力,迫使它在同年把他們遺送回國。俄國政府推遲運送它所答應提供的武器的剩餘部分,直到它對中俄陸路貿易的新稅率感到滿意時為止;最後,由英國人訓練的神機營在1865 年使用這些武器來保衛北京和鎮壓滿洲的盜匪。在俄國,還醞釀著一些計劃,要俄國參加英法聯軍支持清王朝的鎮壓太平軍的干涉行動,來抵銷英、法在華勢力的增長。但俄國與英國衝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俄國還面臨波蘭的叛亂;因此從長期利益考慮,決定以不動用俄國艦隊為上策。俄國沒有干涉。到1860 年,偷越俄國歐洲邊境從海上進入俄國的走私茶葉數量已經增至其進口茶葉總量的三分之一。由於簽訂了北京條約,俄國政府就把海上茶葉貿易合法化,但降低了恰克圖的茶葉稅,這樣就使海上進口的茶葉的稅率比較高一些。此後,俄國與中國的海上貿易大幅度增長,茶葉則是主要的進口貨。俄國船隻 從廣州和上海載運茶葉和其他中國器物至敖德薩,這種做法有損於恰克圖的貿易。即使以中國國內的運輸費用而言,採用這條路線也是比較合算的,因為從茶園運茶葉至沿海口岸只要約二十天時間,每普特的運輸費用只要一盧布三十二戈比,而運經恰克圖則需三個多月,運費則高達每普特十盧布。①但是就貿易總額而言,恰克圖的中蘇邊境貿易在整個十九世紀中仍高踞首位。從長遠觀點看,新疆的那條路線證明是比較漫長和花錢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上日益發展但尚無章法可循的中俄貿易——直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在文獻中才有統計材料——的重要性似乎依然比較有限。總的來說,在中俄貿易方面中國是順差。俄國人購買茶葉和數量越來越多的生絲。他們以自己所有的貨物(主要是紡織品)進行交換,差額以黃金白銀支付。在中國,英國的毛織品壓倒了俄國的布匹。

首先明朝是否控制過外東北,明當時把外東北(含東北北部)稱為野人女真,設奴兒干都司,但奴兒干都司是什麼!一個女真太監亦失哈帶了幾個去了兩次那裡,而且這兩次相隔20年,只是建個廟宣了一下主權,沒留一兵一卒,

而真正的明代內核邊境是

明九邊,明代初期是衛所制,衛所上級是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相當是五大軍區

注意綠,黃,紅,白,黑才是明控制的真實邊境,而藏區和東北(僅控制了今天遼西,遼中,遼南,遼北一部平原區,核心是遼陽,但就遼陽在李成梁前,還屢次被蒙古,女真洗劫,而萬曆初的李成梁在察哈爾蒙古分裂後,北逐東擴,才擴大了遼東區域,使撫順,開原,本溪,丹東成為明實際控制線,而以東以北是山區,明沒有能力到達,對女真封了類土司的官,用羈縻制度保邊境,用敕書分化女真,而女真不向明納稅,明對女真,如明對朝鮮,所以這個題目就是明都沒控過吉黑,何談外東北,既使清代如何失外東北,有人答了。說明一點,清的軍事高於明,但清一樣沒對四邊有足夠的威懾力量,清緬甸戰爭,清沒有贏,最後納貢(緬自身問題),但納貢對小國很好,表面稱臣,但好處多多,納貢制對於中國,就是打不贏,用錢買面子,我給錢,你認輸,還有清和尼泊爾(廓爾喀)也是,不要認為中國強大的無邊,對於中國,陸接國之多,首要考慮的是一方開戰,四方群起而攻之,為得一塊好處,如二鴉後,朝,日,都有佔領中國的想法,又如義和團一舉事,俄就進東北,法就進雲南,英就進西藏,中國不可同時開戰,就一一講和,所以中國不可輕開戰事,一但勢微,必群攻之,不信大陸攻台七日不結,而又疲態,俄一定以援助為名佔東北,日朝韓也會進入山東,東北,這就是人性。


如果明朝沒有被滿清滅亡並延續,那麼它當時實際控制的面積也只剩下了兩京十三省,同成祖朱棣時期的極盛疆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事實上,永樂之後,明朝的疆域一直在縮小,從來沒有再變大過,哈密、交趾這樣的地方都先後喪失,到了晚期,東北早已不受明朝控制,能守住山海關就是謝天謝地,遑論北伐。朝鮮?愛跟誰玩跟誰玩吧。。

從朱棣之後,明朝歷代君主就失去了開疆拓土的勇氣,朱祁鎮或許算一個,不過近乎玩笑的親征最終成為了國際玩笑。

如果崇禎能爭氣點,頂住滿清的話,那謀求擴張的滿清可能會繼續向西或向北開拓,這樣的話,似乎早晚會與沙俄發生衝突,這就是個有意思的話題了。

不過,就算明朝延續,我認為東北在明朝手裡是回不來的,因為軍事實力不允許啊,除非出個明主,來一場徹底的改革,才能中興,這個明主當然不是崇禎。


問題是滿清也沒割讓給沙俄啊…尼布楚條約了解一下?

外東北本來就不算明朝固有領土,明朝那個國界可不是現在畫個線那種國界,是有很大的過渡地帶的,外東北就是明朝的這種過渡地帶,誰強跟誰。所以這種比較,沒意義啊。

但為什麼下面的答案都扯到明朝延續下來會不會比清朝強上去了?難道不該去回答這個問題么:如果明朝不是被滿清取代而是另一個漢族政權,中國能避免被西方宰割或減輕被壓迫的程度嗎?

清朝黑點是很多,但希望能多點科學的黑料啊。


明被順取代吧!明被滅是肯定的,後金不來,如果順坐穩了江山,那順清早晚有一場決戰,鹿死誰手?

就算順清達成平衡,前面那些認定俄會佔領東北的,真以為滿清不大規模遷入關內,俄國在東北能佔到便宜?事實上,以後金百萬級的人口、十萬級野戰部隊的實力,俄國人來會被打出屎來!

除非題主假設滿清消失了,關外變成權力真空,那估計俄國人要問問,把滿清弄消失的外星人答應不了!


謝邀

我知道題主心裡可能會覺得明朝能在沙俄手下保住外東北。

但是很可惜,那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於明朝本身的對外政策。

終明一朝,大的對外戰略一直是先南後北,對明朝來說,苦寒之地的北方遠遠沒有南方地區有吸引力。如果明朝延續,很可能依舊是防守遼東,但是會花精力去開闢東南亞。


明朝不是被滿清取代的,而是被大順取代的。所以題主的問題是不成立的。正確的問問法是「如果大順沒有被滿清取代,那沙俄還能控制外東北嗎?」

本人的回答是:有可能,但不容易。

理由如下

首先,滿清經歷過皇太極的改革,已有爭天下之心。大順攻佔北京,滅亡明朝之時,滿清也立刻進行了全面動員,準備趁大順立足未穩之際快速入關搶奪勝利果實。這就意味著,大順與滿清之間必有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這場較量的結果可能有三。

一,大順失敗,滿清獲勝,就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

二,大順與滿清打成平手,或一方雖有小勝但自身損失也很大,無力徹底滅亡對方,總之就是平局。那麼這一位面的歷史,將是大順統治關內,滿清統治東北。那麼沙俄進軍東北後首先面對的敵人將是滿清。17世紀的沙俄尚不足以對滿清構成威脅,他們的初次較量仍將以滿清獲勝告終。但以後的歷史發展就難以預料了,滿清自身會進化成什麼樣?是否有可能發生彼得大帝改革那樣的變革?如果不能的話,那麼到了19世紀,滿清遇到彼得大帝改革後的沙俄,情況就不容樂觀了,丟掉外東北還算好的,更可怕的是有可能會被滅國。而沙俄這邊的變數也很大,比如當初次遭遇滿清被打敗後。沙俄是否可能聯合大順南北夾擊滿清?勝利之後,外東北歸沙俄,內東北歸大順?站在大順立場上,究竟是支援滿清抵禦沙俄,還是聯合沙俄平分滿清?這也是個巨大的未知數。

三,大順獲勝,滿清失敗。這種情況下,大順基本會重新佔領明朝在東北的固有領土。也就是歷史上奴兒干都司的大體控制範疇。17世紀與沙俄遭遇的將是大順。從中國歷代王朝開國時應有的氣象看,大順贏的機會大一些。那麼此後外東北的歸屬仍取決於大順與沙俄誰進化的速度更快。作為漢族政權,大順沒有必要採取滿清那樣嚴酷的閉關鎖國和文化專制,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會非常頻繁。而從明末開始,中國的思想界就已經開始孕育的革命,如工商皆本、反君主專制、反正統道學等等,一旦與西方啟蒙思想發生交流,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否會在中國率先發生?如果中國先發生革命,那麼後果就完全無法預料了,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我們採取最保守的估計,即大順到了19世紀依舊保持君主專制體制不變,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逐漸腐朽,一如本位面歷史中的滿清。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沙俄侵佔外東北的難度,也會很大。因為大順作為漢族政權,它無論如何都不會在關內人口過度膨脹的情況下,限制向邊疆地區移民。那麼可以想見,到了19世紀中葉,沙俄再度把侵略魔爪伸向外東北時,他們面對的將不再是及其稀薄的人口和少量駐軍,而是數千萬漢族移民。那麼他們還能那麼輕易的靠連哄帶騙佔領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嗎?

綜上所述,無論是真實歷史一,還是假設二三,沙俄在17世紀向外東北擴張的結果不會有太大不同。但19世紀後再向外東北擴張,變數就非常大了。沙俄佔領外東北的可能性是真實歷史一&>假設二&>假設三。


不會被割讓,因為它就不屬於明朝。


怎麼那麼多答主認為漢族王朝在完成自我改革後會放任新疆、蒙古、西藏、東北獨立呢?

首先,滿清的問題在於面對列強入侵,他的第一選擇不是利用龐大的漢族人口基數去抵抗外來侵略,而是嘗試與列強勾結繼續穩固自己的統治,這是他少數民族政權的局限性,他沒有能力讓中國轉型為近代化的民族國家,無法用民族主義這桿大旗。清末洋務運動的主導者事實上全部都是漢族重臣,清政府必須將很大一部分精力內耗在防備漢臣漢將上。

同樣的情況被漢族政權遇到了會怎麼樣呢?

先說小的層面,滿清統治者重視火器嗎?在創業的時候是很重視的,看看孔有德叛逃後的經歷就知道了,大規模戰爭結束後就開始冷藏,漁獵少數民族是不敢讓火器大行於世的,這對他的統治是極大的威脅,這與明朝積極仿製就完全不同了(明朝仿製工藝垃圾是體制問題,在大的層面暫時不討論)

再說大的層面,少數民族統治者與廣大漢族被統治者的矛盾不存在了,而世界上是已有君主治下發展生產力的例子的(前提都是民族國家),比如英國、德國、日本和沙俄。那麼漢族政權必然會及時的、以更小的阻力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滿清自上而下的改革直接觸發民族主義浪潮把自己改沒了,滿清在改革上不僅僅是面臨失去政權的問題,而是整個滿族都可能被受壓迫已久的漢族屠殺血洗反攻倒算的問題,再強調一次,這個問題和擔憂在漢族政權上是絕對不存在的,漢族王朝的皇室可能會完蛋,但統治階層是有轉型機會的)。

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國漢族王朝雖然在制度上依然落後,但在生產力上可以縮小一部分差距。這樣即使漢族政權只有漢地18省(明朝不是不開疆擴土,西南那麼大動作的改土歸流就是明朝乾的,等於把對西南的羈縻統治變成直接管轄了,要說開疆擴土明朝的功勞一樣很大),那迅速像日本一樣完成改革後,在土地殖民盛行的19世紀,急於擴張的君主立憲資本主義中國會放著身邊的幾大塊肥肉不吃嗎?

有評論說漢族封建王朝下資本主義一樣會受到巨大壓制,這種情況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漢族政權不同於滿清政權,滿清可以拉攏蒙古人作為二等人來壓制三等人漢族,所以滿清的皇帝們敢於用屠殺來解決問題。漢族皇室可以依靠的要麼文官,要麼太監,他的壓制力就沒有那麼狠,民間自然相對活躍,小的家族搞走私獲利豐厚必然會帶動大家族和王朝貴族們也參與其中,繼而欲罷不能(是不是像極了重商主義期間的英國?)。

開啟整個歷史的車輪後,無論當前的漢族政權是走向君主立憲還是被徹底覆滅那都無所謂了,因為基礎已經打下了,再重新進行頂層設計就簡單的多了


題主想屁吃呢?

假如明朝還在,除非哪天哪個皇帝硬氣了,派大軍討伐東北地區,並且駐守在那。然後再實行移民政策,讓大量漢人出關闖蕩,改變民族結構。東北才會併入中國領土,不然如今就是兩個國家。再說,就算有一個硬氣皇帝,他能不能籌到足夠的銀糧去支持這麼一支大軍呢?明朝末期已經十分腐朽了,不來一次大清洗是不可能再次強盛的。不把那些地主老財們清算一番,朝廷是搞不到錢的。真要清算,朝中的大臣們能同意嗎?那都是他們的蛋糕,和你皇上何干?北京城都被大順圍困了,大臣財主們還向崇禎哭窮咧!還砸鍋賣鐵表示真的沒錢。結果北京城一破,被大順撈出一大筆金銀財寶。

而在漢族政權領導下,很可能滋生漢民族沙文主義。不止東北地區,你覺得新疆西藏還能是中國領土嗎?以新疆西藏那時的民族結構來看,也是要經過軍事行動才能併入中國領土的。但是按明朝那個尿性,邊疆都是蠻夷,我只要個宣稱,搞個羈糜統治就行了。但是羈糜是靠不勞的,當民族主義崛起,或者獨立利益更大時,那就直接分離出去了。

有的人覺得新疆地區自漢朝就屬於中國了。但是唐朝之後就丟失了好長時間啊,民族認同感形成不過百年,想要丟失也不過百年。你覺得為什麼新疆要叫做「新」疆,因為它的確就是「新」疆啊。若不是清朝時期的軍事行動,今天可能就有一個叫做准格爾斯坦的中亞國家。現在咱們說的是准格爾反叛,當時看其實就是侵略,為了消滅帝國西邊的隱患。

那麼明朝還在的話,會不會實行對外的軍事行動呢?不是沒可能。

但是我覺得,就算明朝實行軍事行動,在沒有出現類似於准格爾一類的威脅時,也不大可能是對東北,新疆,西藏的軍事行動。倒是中南半島可能會併入中國版圖(畢竟熱帶地區土地比大漠,高原,凍原好種地),順便騷一騷三哥,然後看著版圖形狀有點怪,強迫症發作,再把西藏收入(哎呀,不能再意淫了,再這樣下去就可以建成大東南亞共榮圈了)。

我又想了很多,比如康熙,雍正,乾隆以及之後的清朝皇帝,不是沒有見過進貢的洋槍洋炮。不是接觸或者沒有機會接觸外國先進知識與思想。但是他們沒有改變。

若是讓那個製造出各色佛郎機的大明接觸到這樣的機會,又將是什麼樣子?當時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認識到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的重要性,開始請西方工匠建立火炮廠。也許就沒有近代的喪權辱國了(不過大概率是沒有東北,西藏,新疆的中國(題主你就別想了),但是可能有少許海外殖民地,並且比清朝更加強盛的中國(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不說了,EU4,啟動!歐洲小國們注意啦,現在可以開始報名當大明的狗了。


請問題主,你能不能再這張圖上找到外東北?

沙俄的探險隊,再十七世紀的時候已經進入黑龍江流域,面對當地的漁獵部族了。

倘若忽略所謂「邊禁政策」,漢民族最早進入黑龍江流域估計也得是十八世紀中下頁。

不過,漢民族也好,俄國人也好,其實都要面臨當地漁獵游牧民族的。

這就是歷史尷尬的一方面。

中原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控制歷史,可能比在西域的控制還要短暫。

畢竟,西域人口不是游牧部落,就是綠洲農民,養育的人口其實很有限。中原王朝消化比較簡單。

而黑龍江流域雖然嚴寒,但是降水充足,植被茂盛,在這裡經常會有相當數量的漁獵游牧者出沒。中原王朝可能簡單的控制,但是卻沒辦法建立比較穩固的統治。

歷史上,「奴兒干都司」到了明宣宗時期就被裁撤了。俄國殖民者到黑龍江流域的時候,並沒有看到中原人的蹤影。所以高興地認為自己又發現了一塊「韃靼人」的土地。

今天,黑龍江流域,還有所謂「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的地名,以及紀念所謂的「黑龍江流域的發現者」。

至於黑龍江流域的歸屬問題,只能看「中原」「沙俄」「原住民」三方的所謂「三方演義」了。不過這段歷史並沒有發生。


確實不會,因為大明連遼東都丟了,更別提野人女真溜達的地方


首先,東北地區能夠開發的前提是有棉花和春小麥

沒有這兩樣東西,開發東北是痴心妄想

棉花直到元明才大規模種植

而春小麥中國是沒有的,是俄國傳過來的

戰國時期的氣溫比現在高兩度以上

黃河流域有大象,長江流域有犀牛

即使這樣,燕國在東北的開拓僅僅到達吉林中部,連黑龍江都沒摸著。

明清大部分時期處於小冰期,勉強維持遼寧的開墾就很困難了

明朝遼東300萬人,幾乎全在遼中南一塊。

此外,當時的東北不像現在,是貨真價實的蠻荒之地:

幾千里的林海雪原,成片的沼澤濕地

野蠻的女真部落,兇惡且數量眾多的虎熊豬

加上氣候寒冷,產出有限,開發的回報太低了。

連清朝自己都不願回去,指望明朝可能嗎?

雅克薩換成明俄衝突,那麼時間起碼往後推50年:

也就是俄國人到達松花江流域時

這個位面的1739年《尼布楚條約》可能就是1860年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的劃界方法


割讓?東北在中國門口兩千多年,歷朝歷代漢人政權有出過遼寧嗎?漢唐盛世都是往西往南打,有誰去鑽過東北老林子?隋唐兩代耗盡國力幹掉一個高句麗??然後呢?出了遼寧了嗎?

中國歷史上,只有少數民族政權才會重視東北、蒙古,西藏這些地方。漢人用力最多的只有新疆。滿清是來自東北老林子的政權。所以滿清才會重視東北。換成大明朝?你認為明朝那群人會多在乎東北?別說外東北,就算毛子把整個東北吞掉,大明可能還會熱烈慶祝毛子幫他們把滿洲這個心腹大患消滅了。全然不覺他們要面對一個比滿清強大,而且可怕的多的敵人。


謝邀!

嚴格意義上明朝本來也不是被滿清取代的,而是李自成。題主的問題是明朝不但沒有被取代,還延續下來了,到底延續到哪一年?當時明朝的情況非常糟糕,其實跟關外的滿清沒多大關係,是自身壽命到極限了,還遇上了小冰河期、價格革命、地理大發現多重因素,這都能挺過去,那是相當厲害,說明已經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了,那得多強?還外東北,現在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恐怕都得歸這個超級強國。說不定「自古以來」,以俄羅斯曾臣服於蒙古,而蒙古現在臣服於大明為由,把俄羅斯本部都……

所以這種「如果」是很可怕的,很多人壓根兒無法面對。


首先明朝中後期,東北除遼東以外的地區基本已經失控,努爾干都司名存實亡,蒙古人女真人野蠻生長。雖然出現過李成梁這樣狠人,殺的女真人蒙古人哭爹喊媽,但也是遼東周邊地區,外興安嶺這麼遙遠地方還是算了,哪怕是滿清也鞭長莫及,為什麼尼布楚條約明明是贏了還割地。實在太遠了, 只是名義上的領地,地廣人稀,根本沒一設立統治機構。說白了為了一塊不毛之地,和幾百個老毛子打生打死成本太高。老毛子雖然只有幾百人,但是去作戰的清軍數量是數倍於老毛子的。所以還不如不要,你要你拿去,以後不要再來騷擾我。當然滿清不熟悉國際談判的套路,提前泄露底牌,也是原因之一。綜上所述,如果明朝沒有被清朝取代,到了俄國流放者到達外東北地區,雙方打個幾仗,多半也會放棄這些名義上的領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