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直到後來我才明白這部影片名字的含義,千與千尋實際上指的就是女主,只有女主而已。千尋是女主本來的名字,千是女主在神隱世界時被改掉的名字。為了救自己的父母,千尋不得不留在湯屋與湯婆婆簽下協議,所以湯婆婆抹去了她名字中的一個字,改為了小千。

神隱世界裡的人都是神靈,但是這個世界和現實的人類世界是相似的。例如劇中出現的無臉男,他總是默默的隱身於人羣中,不受到重視,也不被允許進入湯屋。可是千尋給了他這樣的機會。無臉男代表的正是這個世界上遊離於社會之外的人,他雖身在社會,卻被人排斥。但是無臉男在吞了青蛙會說話之後,卻變得不像自己,這是因為他有了慾望,一種會驅使人左右人思想的慾望。在喫了河伯的藥丸吐掉青蛙後,無臉男又變回了從前安靜溫暖的樣子。這時的他已經無欲無求,雖然會被人忽視,可是回歸了自我。

劇中白龍一直在默默幫助千尋,幫助她救自己的父母,幫助她找回名字。可是白龍又為什麼這麼做?

大多數在神隱世界的人都是作為湯婆婆的打工者,他們已經遺忘了自己的名字,被權利和金錢迷失了自我,忘了最初的本心。白龍也是如此,但是千尋幫他找回了自己,想起了自己的過去,所以白龍從始至終一直幫著千尋,而千尋代表的正是世界上那些不忘初心的人,白龍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他只能幫助自己喜歡的在意的女孩,讓她的生活回到正軌,讓她從千,變回千尋。

我想這是這部影片的本意。告誡那些在繁華都市,燈紅酒綠的生活中漸漸迷失自我的人們。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電影的靈感

來自於我童真的朋友們所以如果看完千尋大孩子和小孩子都能高興的話那麼爺爺就贏了我是想要認真地一決勝負」

——宮崎駿

《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是我從小學一直看到現在的電影,每當心情不好我都會看一遍,隨著年齡不斷增加,經歷不斷的豐富所以每一次看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下面我就單純從我個人角度說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或許你也可能從這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段影評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了,每一次看都會往裡面加一點自己的感受)

希望你能找一個安靜獨立思考的地方然後再抽出一小段時間來閱讀本文,本文涉及面有電影中容易忽略的細節、時代背景、映射、自我理解,也有點長希望你有耐心。

希望我提出的每個問題你能先獨立思考,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引發出你的看法,而不是僅僅只有我的看法!

老爺子手寫宣傳

如果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守護者

你認為他們都會守護誰?

▲人物海報

守護者——————守護的人

千尋——————父母+白龍

白龍——————千尋+河流、

湯婆婆——————巨嬰

錢婆婆——————內心的寧靜與淡泊名利

無臉男——————千尋

小玲——————遠方

鍋爐爺爺————專註

後文會有解釋,這裡不多廢話

在你心中無臉男象徵著什麼?

「如果社會有一類人是他們

你認為是哪類人?」

無臉男

「我的金子,

只給小千」

無臉男

「沒有臉,身體黑色偏透明有點像人的靈魂」

看法一

每個人心靈深處看不見的靈魂,人的天性(善良or邪惡);

劇中設置為迷茫、孤獨、小心翼翼在這大千世界渴望得到一些東西(比如:愛)拚命去對別人好或者去迎合別的喜好,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或者因為別人拒絕而做出一系列過激行為(劇中被拒絕的無臉男)或者心理活動(列如與父母吵架,在內心會出現些過分想法,如果我去死我父母會怎麼怎麼樣,要是沒了我會怎麼怎麼樣;失戀了,我自殘會不會使他後悔,我自殺了是不是可以讓他永遠不會忘記我,但這些想法可能最後會被理智打敗,更多的人可能只是在腦海想一想,然後繼續生活吧)。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心的靈魂就會像無臉男從小心翼翼,害怕、彷徨變成貪婪、慾望

如果能夠克服這個社會紙醉金迷,那麼便可安穩度過一生,

如果不能,就會像劇中無臉男身體不能承受那些食物(慾望)開始膨脹,頭頂長頭髮,折射出人類醜陋的靈魂,但也並非不可逆回的,也可以通過吐出食物(慾望),洗盡鉛華。

看法二

象徵著社會中存在的那些默默無聞的隱形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被別人注意到,且與眾不同(在出現的第一幕中眾人都直行,唯獨他一個人逆行且注意到千尋,這就顯示出他的與眾不同。)

可是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嚮往,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注,通過拿出別人的需要(金子)來換取別人的注意與尊重;

又通過喫食物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不過對於這種劇中確實給出歸宿與結局,多去關心下這類人,不要忽視,又或是堅持自我,不要迎合世俗,無需討好別人,堅持本心。

看法三

面具單詞為persona 「人格面具」「偽裝」「外表象形」 不同的面孔下有著靈魂和人格,除去外表我們剩下的是什麼?空洞而又無趣的外表?還是豐滿的內心?

這都跟外表無關,重要的是取決於我們的靈魂深度,所以這個人設更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宮崎駿也曾回答到「他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無臉男是一種象徵,是每個人心中祕密存在的力比多。」

結合當下多少人心甘情願是做舔狗,卑微,討好無望,求之不得,還不如做回真正的自己。而他最好的守望也是最好的歸宿。

(圖片來源於網路)

看法四

當我第n遍看時,突然又想到人類一出生就教我們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如何與別人相處,與父母、老師、朋友、上司等等相處

可是唯獨沒有教過我們與自己相處,與孤獨相處,我們這一生與我們相處最長時間的是我們自己,

反觀國內,特別是學生時代的女孩子,無論下課上廁所或去餐廳喫飯總要拉上一個人陪著,如果沒有,有些女孩甚至寧願餓著,她們總覺得在校園裡一個人行走、喫飯是被孤立,被欺凌

雖然話這樣說,可是又有多少人願意去一個人呢?我想我們應該試著與自己相處,去取悅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勇敢的表達自己,去讚美自己,讓自己開心纔是最重要的。(當然要適度)

我想孤獨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感受過的吧,可是沒有誰教過我們如何去克服,在大人眼中小孩子的孤獨不過就是父母多陪陪孩子,孩子多去跟別的小朋友玩玩就過去了,其實並不是這樣,孤獨是與生俱來,如果沒有辦法克服,那就要學會去相處,在孤獨中其實我們更容易思考,成長的更快,但是前提是我們要正確看待孤獨。

「千尋與白龍是什麼關係?

算是愛情嗎?」

我個人認為應該算是「人」與「神」間的愛,但這種「愛」說不上算不算是愛情,毋庸置疑的是他倆之間肯定有愛。(白龍是神,而千尋是小孩子,據說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到神明)

白龍對千尋的感情

第一次相遇:在千尋小的時候,白龍救了她,那會涉及自己的身份(河的守護神)救千尋可能只是出於內心的責任與善良。

第二次相遇:白龍對她隱隱約約有些熟悉(前面救過她),又不想她走自己的老路,迷失在這個世界中,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住。

後面的一系列事件中白龍是否會對千尋產生了感情? 我想應該是會有的,畢竟相處中總會惺惺相惜,相互扶將。況且在幫助千尋的同時,千尋也在拚命幫助他。

千尋對白龍感情

在千尋最無助最恐怖的時候,白龍從天而降,出現在千尋身邊幫助她指導她保護她教她成長。(第一次在河裡救她、第二次在異世)

可能在她心目中白龍是英雄,有著仰慕之意,但是否有著愛情愛慕就無從而知了; 這也可能是初戀少女對愛情的憧憬

但千尋在很努力的幫助白龍也可以看成報恩

他倆之間即使算不上愛情,但也有著人與神之間的幫助,體現出一種「真」「善」「美」。

但是在劇中也隱隱約約有個小鋪墊,就是白龍的印章為什麼會被解開了呢? 這個印章被下了魔法,偷印章的都會死,但是河神的丸子只有催吐卻不能解咒,在千與千尋的英文版中有一句解讀(what happened to my spell? Only love can break it?) 也許是愛解除的咒語,說不定千尋認出父母也是源於生生不息的愛?後文會提到,這裡不多敘述,鍋爐爺爺和錢婆婆也都有過暗示。

在劇中白龍的選擇是對還是錯?

白龍原本是琥珀川的龍,但因河流被掩埋,自己無家可歸而選擇跟湯婆婆學魔法,受湯婆婆控制,這有點算是被迫無奈又不瞭解世俗,無人引導走上了一條歧路,第一次選擇可能是被迫,但當第二次選擇可以回去,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去。

人生就像是一個個無數的選擇,被迫也好,心甘情願也好,沒有對錯,每一個選擇都是自己人生中一抹色彩,就像是通向錢婆婆家的列車,只有去程沒有回程,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做過的事情都是最生命最好的詮釋,所以不要糾結對錯,認真大膽選擇,並且堅持到底。這不僅成就了你與他人不一樣的人生軌跡,當然我們也能從中總結出一個個經驗

白龍被迫去做見不得人的勾當,漸漸自然在這個世界迷失了自己,但他仍然保持了內心那一絲善良去保護心裡想要保護的人,自然內心有著柔軟的地方而他想守護的人正是千尋。

同時裡面也蘊含了關於環境保護、自然保護的意義,無家可歸不就是人類對河流的破壞嗎?還有腐蝕神原本是河神,可是當大量垃圾蘊含在身體裡面時,他不得不拖著厚重的身體來到這裡希望恢復原本的樣子。畢竟這是理想化的一種體現,他可以來到湯屋洗,可是真正的海洋,被污染的土壤,動物腹中的垃圾又該如何清理?風水輪流轉,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如果不加以保護總有一天人類也會如此!這也呼籲我們要保護環境,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別到污染嚴重時再想辦法保護!歷史已經給我們太多太多的警告(1952倫敦煙霧事件、1953日本水俁病事件、1983 原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1986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

「千尋的成長史

讓你想到了什麼?」

「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 這不正是老爺子對當今教育的期望嗎?

千尋的每一步路都是她自己走的,而白龍,老爺子,小玲不過只是他的引導者,沒有因為她的害怕而陪她走下去。自己走過長長的樓梯,想方設法躲過人羣來到湯婆婆的屋子。這些不過都是告誡父母放手的重要性,孩子能夠自己走的,你終歸還是要放手。

千尋剛出現時,是個膽小害怕,甚至有幾分不討喜,沒禮貌,但是通過這一系列事物後,她似乎變得不一樣了,少了許多摔倒,少了幾許眼淚,眼神裏多了幾分堅韌,這就是成長

千尋在剛開始時,會哭,會流眼淚,可是在一次一次的摔倒和站起來中她也漸漸的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笑容,學會了禮貌,學會了生存法則

摔倒不也是人生的常態嗎?(統計電影過半中,千尋至少摔倒了七八次)一路走來不就是摔摔碰碰,在學走路時,不知道摔過多少次,幼時摔倒會哭會有爸爸媽媽或別人來扶來哄,再大一點摔倒,自己站起來拍拍灰,淡定的處理傷口,然後繼續前行,這也是成長。

當她拚命揉眼睛告訴自己是夢境,拚命逃避這裡時,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她知道自己只能面對,當她漸漸意識到沒人保護她時,她便開始學會承當責任,努力去保護想保護的人,爸爸媽媽、白龍。在承當責任中成長

「你從鍋爐爺爺身上

看到了些什麼?」

NEW ARRIVAL

我覺得鍋爐爺爺像極了自己在世界中的親人,一邊總是惡狠狠的兇你,一邊又用行動教會你道理幫你做事(幫助千尋找工作、給她自己收藏了四十年的車票)但又忙忙碌碌,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為什麼剛出現時看起來冷冰冰的?在這裡見過形形色色的人,以前剛來時總是發善心,可是待久後漸漸麻木了,再多的善心也會慢慢收回,這裡的貪婪也漸漸讓他變的冷酷。(當時白龍也來找過他,他當時也勸過白龍,在我看來他就是個指路者)

放葯的小櫃子上面沒有藥名,那麼多櫃子他是怎麼認出來的?是習慣呢?還是與日本的匠人精神有關呢?

鍋爐爺爺其實也教會我們許多道理,比如劇中提到的,「既然要幫就幫到底」 「你不要因為一時高興就把別人的工作搶去做了,不工作的話,他們的魔法就會消失。」無疑現在想想都蘊含做人的道理。

答應別人的事就要認真完成,不要做一半就放棄,要善始善終;

不要因為別人幫了你一次就去依賴別人、麻煩別人,自己的事最好自己做;

有時候你看似在幫別人,實際上卻是在害別人,可能別人因為你就沒有了工作;

或許你這樣一直幫助別人最後讓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就像是包辦一切的父母。

裡面的小煤球超級可愛,在宮崎駿的漫畫中似乎是個獨特的存在,龍貓啊之類都有出現,而且他們對千尋很友好,主動跟她接觸,在鍋爐爺爺不搭理她的時候,幫助千尋保存她的東西,離別時跟她告別;而且他們也會偶爾對著鍋爐爺爺發發小脾氣,小玲喂他們的食物時其實也是日本中的一種糖,叫金平糖

▲ 金平糖

「 湯婆婆的教育方式

是否有現代家長病態教育的影子」

湯婆婆有點像社會中壓迫底層員工的資本家,她愛錢財,但她更愛她的寶寶,為寶寶提供各種玩的喫的,告訴他外面的世界多麼不好,甚至用魔法創造出一個魔法世界(白天黑夜自由調換)不給巨嬰選擇權,因為自己知道這個世界危險所以不想讓他去接觸這個黑暗世界,讓他永遠都是自己的寶寶,自己溫室的花朵,只要巨嬰一發脾氣就放下手中事去哄他,在巨嬰消失的那一瞬間她就頓時像霜打的茄子。

雖然有人也說過她應該是更看重錢,在白龍提醒她最重要的東西不見時,她第一眼看見的是金子,但是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她始終把寶寶保護的很好,從來沒有想過寶寶會丟失,可是當她意識到寶寶不見時,面前變成泥土的金子她也沒有在意呢。

巨嬰的無知、任性映射出當今社會被父母寵壞的孩子,溫室的花朵,缺少獨立自主的選擇,任意去發小脾氣,不顧別人感受,隨意傷害身邊的事物,反應出父母的病態教育。

在變成小老鼠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當小烏鴉走不動時她也會背著她走,甚至還有些小傲嬌的拒絕千尋的幫助,在織頭繩時儘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在餓時喫幾塊餅乾後繼續工作,他似乎比在湯屋快樂,有時候孩子並不是滿足他喫穿用喝就行,即便是外面的世界再險惡也要帶他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認識這個世界的好壞,讓他去體會與感受,去發現自身的價值,原比物質重要的多。

湯婆婆並非堅不可摧,即使一個人運營湯屋,也會把寶寶放在心尖,寶寶是她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而她守護的人是巨嬰。

在劇中錢婆婆的作用是什麼?

錢婆婆雖然姓錢卻不愛錢,她讓我想起了錢鍾書那句話,我雖姓錢可卻不愛錢。跟他一樣默默守護著內心值得的事不越己。

「 美麗的外表千篇一律

有趣的靈魂百裏挑一 」

與湯婆婆產生鮮明的對比,有著同樣的容顏卻有著不一樣的靈魂。與繁華的湯屋相對比的是郊外的茅草屋,默默的守護著自己內心的凈土與原則,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願意給千尋指明道路,看出無臉男的內心,願意給他提供幫助與給予溫暖。

用魔法一瞬間就可以毫不費力的織好一件毛衣,可她依舊堅持親力親為,從她身上可以看出一種生活態度,通過大家的努力編製的發繩,彷彿有了溫度也賦予了不一樣的意義。(這種方式也影響著我更願意去做一個手工禮物送給朋友)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容顏不是決定你社會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人內心的靈魂纔是,你選擇了什麼,就會有怎樣的生活,也希望你可以選擇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和喜歡的生活方式。

「千尋的父母又反應出什麼社會現象?」

「是否有某些社會成功人士行為習慣?」

從劇中設定中開奧迪車,說話行為習慣大致可以看出是相對成功的人士。

因為自己有錢就可以刻意去破壞規則?(加速行駛小道、不經允許就喫東西、信用卡現金隨便用等語氣)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表面是為了孩子好但考慮過孩的子感受嗎?是否能夠接受新環境的學校,喜歡那些東西?剛開始千尋坐在車上,旁邊有一坨紙團,應該是剛剛哭過。

從一開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可以看出千尋不能獨自面對困難,膽小怕事,即使在接受鍋爐爺爺的幫助下也是在小玲的提醒下才說的謝謝,可以看出在這方面教育的缺失,從宏觀上看也是日本教育的一個缺失;

另一個方面,父母聞到食物就立即撲上去而那些食物更是象徵著金錢、慾望、暗指這些人為了到達目標而不擇手段極具諷刺意義,小孩子還沒有被成人世界的慾望破壞心靈,所以她的靈魂還很純潔、善良與大人形成鮮明對比

通過千尋父母刻畫,從人變成豬是靈魂的喪失,慾望不斷膨脹影片中出現有人拿著鞭子抽他們時,還在不斷喫,當慾望膨脹到一定程度會變得六親不認(當千尋回去找到他們時,看千尋的眼神沒有任何的波動,平淡如水,彷彿如同一波波瀾不驚的湖水)靈魂和理性正是一個人高貴的體現,也是區別動物的一個標誌。

「千尋是怎麼認出父母的?

千尋從幾頭豬中

辨認出都不是父母

這是為什麼呢?

劇中曾有倆次出現過類似鋪墊

第一幕是白龍帶著千尋去找父母,父母無意識、無知的存在

第二幕是千尋拿著河神給的丸子去找父母,欄中所有的豬聽見後可以變成原型,頓時貪婪佔據了整個眼神

而這次千尋辨認的豬都閃著無知的眼神,沒有貪婪,沒有意識,或許千尋那未被污染的靈魂感受到的吧。也許人與動物的一個行為或是一個眼神,就能夠表現出他的潛在目的,所以人不要有太多貪慾,物極必反!

另外一點就是源於愛愛能夠解除一切魔咒。解除印章的魔咒就提及過,為解除這個魔法,千尋的愛讓魔法都失去了功效,也符合影片的主題。

「湯屋生存法則是否讓你想到了當今的社會法則和職場生活?」

湯屋生存法則——人前人後的態度

為適應湯屋生存環境,就得產生不同的人格,簡單點來說就是人前人後的態度,類似於當今社會職場

白龍面對千尋溫柔但一面對湯屋的人時就變成另一個樣子,千尋曾疑惑的問到「這裡有倆位白先生嗎?」小玲對湯屋人說活或者當著湯屋人面對待千尋態度也是不一樣,湯婆婆對待寶寶前後態度也不一樣,面對不同客人態度也不一樣。湯婆婆身邊那隻會飛的小鳥,形象類似不就是暗指狐假虎威的人嗎?但是當他化身為小烏鴉時反而卻多了幾分歡樂。

反思當下

難道只有表現的不一樣或遵循社會法則才能生存嗎?

難道就不能活的簡單和通透一點嗎?

湯屋生存法則——沒有工作就會變成豬

千尋來到湯屋後白龍和鍋爐爺爺告訴她在這裡你必須要有工作,包括在湯屋沒有那個人是遊手好閒,小煤球不工作就會變成煤灰,

勞動對於人類來說更是事關重要,人類勞動和動物勞動還是有區分意義的,哲學上所說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動物勞動都是無意識的,天生就有的,比如蜘蛛織網,而人類勞動凝聚了自己的智慧與精華

也正是因為勞動,讓人能夠直立行走,讓人在眾多物種中脫穎而出,人不勞動就會失去本身價值,勞動創造出智慧與人獨一無二的靈魂,所以人被稱為高級物種,也是高級動物。

如果人不勞動那麼就會變成原始狀態,任人宰割。變成豬也意味著輕鬆生活,毫無追求,卻忘記了沒有汗水和夢想的生活不再是生活。emmm即使嚮往平淡,無欲無求也是一種夢想式的生活方式和狀態。

當時有個小的社會背景2001上映時,日本就處於大的失業潮,失業率多達上百萬人,這時候播放有一定安慰人心的作用

「劇中名字的作用是什麼?」

勿忘初心,名字可是回家路的通行證啊

來到湯屋後,被湯婆婆抹去了名字也拿走了人其中最珍貴的東西,

白龍在千尋的幫助下才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得以找回最初的自己,

來到工廠後,每個人都似乎只有代號,小千、小玲、白先生。名字是父母給予我們的禮物,也是他們對我們的期望與祝福,也象徵著我們不要忘記初心。

列車又是代表什麼?

仔細發現你就能注意到列車又是異於人類世界和湯屋世界的又一個分界點

上面的人細看會發現是人的原型,可能是人死亡時乘坐的列車,這一段旅程中下的站可能是他們在人世間真正的成就點或者就是他們被分配應該去地方,通往終點的方向而你又會是在哪?

而這個列車只有單程沒有回程不也意味著人生嗎,沒有回頭路,人生不容錯過!

「劇中有哪些背景小知識?」

創作背景一

劇中提到的信用卡也是一個時代背景,來源於泡沫經濟

父母進入這個地方時,父親判斷出這個是九十年代泡沫經濟爆發破壞的主題公園。原型是江戶東京建築物園

八十年代經歷了資本主義極度繁榮後,九十年代的日本出現「禮崩樂壞」社會現象,泡沫經濟破壞後,經濟長期不景氣,舊的社會體制難以改革,國民對政府內閣強烈不滿,學校道德敗壞,校園暴力不斷。當時就有認為日本社會不會再回到以前那種海納百川的胸懷,而不是利益主導一切。

我想宮崎駿也是以這個為社會背景創造,即希望能夠喚醒國人的內心,也同樣能牢記歷史,吸取教訓。

八九十年代高壓環境下,換來的卻是使年輕人壓的喘不過氣來,社會犯罪率上升,自殺人數居高不下,色情行業空前爆髮式增長, 所以日本就推行寬鬆教育,減負,考試不發排行榜等等,然後就導致了孩子從小就有人護著寵著,這樣的環境使他們有些人不思進取,甚至被冠上平成廢宅的藐稱,千尋這樣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

創作背景二

宮崎駿曾經說過「迄今為止,我還沒有拍過一部10歲小女孩看的電影。」這是為小朋友而創作的也是宮崎駿自己的童年影像。

當時他了解到十多歲的女孩子看的漫畫大多都是俗不可耐的浪漫愛情故事,大致內容多為如何吸引男生的故事,所以他思索和認為這些故事並不是孩子的索求,為什麼我們不能創作一些可以引起她們共鳴的故事?

於是他重拾畫筆為孩子創造,在沒有被戀愛打擾的年紀中去感受童年的快樂,同時他沒有放棄過去的理論,盡量有所批判、思考、批判。

說起這個年級段我們接觸的童話故事《白雪公主》《小美人魚》裡面的公主美麗又漂亮,性格nice最後與王子在一起,顯然再讓十多歲女孩子看,早已不能滿足她們又或是說並非所有女孩子都是公主,美麗漂亮又多金,而更多的是像千尋這樣普通,長相平凡,開始時懦弱,無精打採,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可能也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人物設定,旅遊讓這樣的女孩去尋找和發現自我潛能,去創造,同時也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反思

宮崎駿也曾對記者說過「我拍這部電影時,就希望看了這部電影的孩子們長大了、老了,還會想帶自己的孩子重看這部電影」

創作背景三 關於片名

神隱?

日本版《千與千尋的神隱》直譯應該是千尋的神祕失蹤。

在日本文化中,神隱指事物被神仙藏起來了,叫人找不到的意思。

臺灣版《神隱少女》

大陸版是《千與千尋》

英文版《spirited away》

這與劇中的整個環境背景一致,故事發生在神仙享樂的澡堂,而開篇多次提到洞內與洞外的不同之處。

π樹枝

搭建在樹下,有許多小房子,千尋還問到這是什麼,媽媽回答道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這個也是日本的一個類似於鳥巢的文化)

門前的石像

即意味著是人類是神明間的界限,也暗示著人類不要亂入。

亂入

劇中湯婆婆說到「又開了一個不好的先列」 可能意味著在千尋之前也有人進去過,出來後搭建樹枝和石像警戒人們。

鐘錶

劇中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塔上有倆個時鐘,時間不一樣,出現過三次,這也意味著是倆個世界的交界地帶。

小白的綠眼

小白應該屬於日本人或是說亞洲人可是眼睛卻是西方人的綠色

東方式建築卻有西式壁爐

湯婆婆的屋內西式裝修下有著東方精緻陶瓷盤子

體現出濃濃的中西融合。又或是異界的不同,增加神祕色彩。

而湯屋原型也是宮崎駿小時候的印象,在日本是有原型的,但是當時查詢資料記錄的小本本找不到了,後面查到再補錄。


看了18年,才發現「千與千尋」在罵日本!《千與千尋》內地公映,

首日就以5500萬票房C位出道,第二日輕鬆破億。

這個成績有多棒?

18年年底《龍貓》在內地公映,4日才破億,最終票房1.7億。

同樣是宮崎駿的代表作品,《千與千尋》的戰鬥力堪稱王者。

票房方面,它是影史最強。

或許會有人說,《你的名字》以337億日元,碾壓《千與千尋》的304億日元。

這裡面需要注意到一點,前者有內地5.7億的票房加成,現如今《千與千尋》也在內地公映,它輕鬆碾壓《你的名字》,沒有任何懸念。

票房能打,口碑也極其亮眼。

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有史以來第一部獲金熊的動畫片,安妮獎上得到最佳動畫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配樂四項大獎。

《千與千尋》用實力證明,啥叫衝出日本,走向世界。

18年來,《千與千尋》在內地的人氣也是王者段位。

豆瓣Top250榜單中,它位列第7名。100萬+用戶,打出9.3的高分。

觀看這部影片,有人感動,有人傷心,有人說很多中國人看不懂,

「又是個成人動畫,估計大部分中國觀眾很難體會什麼」。

說《千與千尋》是成人動畫我很認同,想要了解這一點,需要從影片細節入手。

事實上,宮崎駿就是運用豐沛的細節,為《千與千尋》構築了豐富的解讀空間,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故事。

青少年看到的是成長,關注身材的人看到不要多喫,情侶們看到的是愛情,上班族看到的是工作不易……

在觀賞完大銀幕版《千與千尋》,我發現它確實隱藏了太多祕密。

比如說,影片開頭,千尋家驅車進入「國道21號」。

是不是感覺平平無奇?

接著,我們會看到千尋家的車牌號是1901。

這兩個數字大有玄機。

它們構築了影片的寓意空間,1901是20世紀的開始,21國道,是進入21世紀的象徵。

千尋一家迷路,進入神隱之地,她爸爸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

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

如果對日本經濟略知一二,就會發現,影片中的這句話非常寫實,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濟危機。

日本泡沫經濟的出現,與美日在1985年簽訂《廣場協定》有很重要的關係。

美國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千與千尋》通過一些很幽微的細節證明。

其一、車票。

千尋為了救白龍,在鍋爐爺爺那裡拿到車票。

鍋爐爺爺說,車票是40年前剩下的。

影片創作於2000年,四十年前就是1960年。

就在這一年,美日簽訂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條約》。

這項條約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讓其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其二,湯婆婆

在影片中,湯婆婆幾乎是以反面形象存在的。

她是湯屋的直接領導者,搞經濟賺大錢是她的職責所在。

而湯婆婆極有可能是美國的象徵。

千尋去湯婆婆家中時,影片有個特寫鏡頭——鷹鷲的形象。

這是湯婆婆巡邏時的樣子。

有沒有發現在,湯婆婆的頭頂是白色的。

在美國國徽上,就有白頭鷲。

說這是巧合,但影片中的巧合未必太多了吧。

其三,千尋家的奧迪車

作為日本人,千尋家沒有買日本車。

家裡的車是奧迪,德國車。

德日兩國都是在二戰中站起來的發達國家,同樣簽訂了《廣場協定》,90年代日本經濟衰退,而德國依舊屹立不倒。

同樣是戰敗國,兩國的差別還是特別大的。

千尋家開德國車,象徵著德國經濟的繁榮,暗示日本經濟的衰退——千尋父親提到經濟泡沫也是明證。

宮崎駿有這樣的設定,極有可能是對日本走捷徑誤入歧途的反對。

《美日共同合作安全條約》為日本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也加深了日本對美國的倚重。

最明顯的結果就是85年《廣場協定》後日本的泡沫經濟。

而德國也是《廣場協定》的簽約國,經濟卻沒有像日本這樣一蹶不振。

這應該也是日本家庭千尋家開德國車的深層原因。

《千與千尋》中,還有宮崎駿對於日本走捷徑會迷失的思考。

影片中用很多細節證明這一點。

其一,千尋家想要走捷徑,迷路了。

其二,河神被污染,是日本先發展經濟後搞環保思維下的惡果。

其三,通過法術變金子的無臉男,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的象徵。

致富捷徑並沒有讓他幸福,在湯屋中,無臉男身體越來越膨脹,心靈的空虛寂寞幾乎要吞噬他。

當千尋問他「從哪裡來」,他會很痛苦,心靈迷失的人,會本能地拒絕思考這種問題。

當然,對於《千與千尋》這部動畫佳作,每個人都自己的思考,以上推論也只是我的一點小思考。

觀點無所謂對錯,看能否自圓其說。

正如魯迅所說,

同樣是讀《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舉個例子講,同樣是無臉男,我覺得他是消費時代在物慾中迷失的可憐人(我們大多數人的樣子)。

而有朋友卻表達不同的觀點,分享如下,

其實無臉男代表的恰恰是來城市奮鬥的窮人。從一開始被湯屋管理者嫌棄,到學會了某種技能掙錢(把土變成金子),然後被千尋拒絕,最後回到錢婆婆家。完全就是窮人剛進城被嫌棄,然後學了本事賺大錢但是卻沒有買到女神的歡心。自暴自棄之後發現金錢不過是塵土,最後回到鄉下老家的歷程。


沒啥含義,日語原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意思大概就是千(剝奪原名字後的名字)和千尋(本名)的神奇失蹤遭遇。感覺只是對故事的總結吧,非要說深意,大概就是兩個不同的名字,表現出千尋本人的改變和成長吧。千尋通過小千的這段經歷成長為了成熟的千尋…

中文名的翻譯,沒有了事件,只保留了人名,怎麼說呢,會給一種一頭霧水的感覺,可能覺得這裡面大有深意,其實你只要知道本來應該是,小千和千尋的神祕失蹤故事,這樣你還會覺得有什麼深意嗎?就少了很多感覺吧


女主本來的名字是千尋,

千是女主在神隱世界時被改的名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