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生產資料再多次轉移價值後,總會大於其遠有價值,即帶來價值增值。


因為一個東西有價,這本身是一個社會問題。而社會不可能存在於你跟獅子老虎之間,只能存在於你跟其他人之間。

比如說,一個幾乎是黃金組成的小行星,按照你對黃金的觀念,顯然是「非常值錢」,但事實上它一錢不值,因為沒有人能佔有它,它也就不能以商品或者貨幣的任何一種形式進入交易。再比如說,普通的空氣,因為無法排他性佔有,所以除了偶爾通過營銷手段製造的噱頭,並沒有空氣這種商品出售。可見,商品具有價值/價格,是建立在一個人佔有它,並且要把它轉讓給另一個人的情況下才會體現的。如果不具有這種私有商品形式,也就無所謂價值/價格。

另一個角度看,例如,過去的農民可能會到荒山上割草餵豬,這時候草對他來說不具有價格,因為大自然不會賣東西給你。但後來某個時候這座山被某人「承包」了,從自然變成了財產,草也就有了價格。這個情況其實跟圈地運動本質上沒什麼大區別。所以原始積累的真正含義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而不是像坊間流傳的認為是攢第一桶金。當然,在這個極端例子下因為整個生產過程都是完全由自然發揮作用,其實是不適合拿來解釋勞動價值的。

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因為大量的產品從一開始就作為商品生產,所以「價值理論」才顯得重要。後來資產階級經濟學拋棄了價值理論,但是依然把價格變動當成自己研究的重點。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才會幾乎一切東西都跟買賣有關。而如果在其他的生產關係下,這種萬物有價的幻覺就會消失,例如原始社會人直接跟自然發生關係而不是通過社會與自然發生關係,那任何東西都是沒有價格的。

所以說,勞動價值論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馬經牢不可破的基礎。恰好相反,馬經是在肯定它的基礎上否定它,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要毀掉它賴以存在的基礎即商品經濟,而這樣的結果當然也是勞動價值的破壞。比如說,現在的經濟學總是想要否認勞動價值或者至少把勞動降格為價值的來源之一。這樣做當然沒問題,尤其是隨著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工本身也在越來越少。但問題在於,假設某天完全不需要人工了,理論上你可以否定勞動價值了,但實際上你的生產(資本主義生產)也失去意義了,因為沒有工資來購買各種工業必需品,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才會斷言資本是自身的掘墓人。


謝邀

首先你要知道,任何理論都需要依賴假設(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即使牛頓也不例外。

《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馬克思理論當中當然也有假設,而且他的假設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譬如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承認,勞動力是自然力的一種,自然力和勞動力一樣能創造財富(使用價值)。

但是,他假定——價值一詞有兩重性,「如果」把使用價值抽走,那麼價值就只有交換價值的意思。他還要假定,自然力創造出來的財富不能交換(任何人不能據為己有),所以沒有交換價值。

根據這兩條假定,只有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財富才能交換,才能成為商品,所以,「商品的使用價值」只能來源於勞動而不能來源於其他自然力。

其他自然力只能創造出來一種沒有價值的財富(簡直可以上《奇葩說》了),這種財富也不能成為商品。

這些結論不過是他假設的同義反覆而已。「邏輯真理都是重言式」——維特根斯坦。

自然資源有無價值??

www.zhihu.com圖標

其他自然力創造出來的這種沒有價值的財富究竟「具體」歸誰所有?「具體」歸誰使用?是不是勞動力和自然力同時創造財富的時候直接被勞動力順走?譬如金礦,是不是誰勞動開採出來就算誰的?譬如一塊土地,是不是誰先撒上種子收成就算誰的?還是誰來收割就算誰的(那樣誰還敢撒種施肥)?......對這些「具體」問題,馬克思並無明確表示。這不是他研究的重點,他挖空心思地在論證怎麼打倒資本主義怎麼打倒私有制。反正根據他的假定,資本主義就該死,私有制就該死。

所以曾經有個人精闢地總結道:「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根據這個道理,於是就反抗,就鬥爭,就干社會主義。」

但是,怎麼干社會主義?持續鬥爭、持續革命嗎?總不能砸爛一個舊世界,留下一個爛攤子吧。


其實我覺得,馬克思一直在用他獨特的「價值」概念來偷換我們日常語境中的「價值」概念。就好比通常我們假定2+2=4,他非要假定2+2=5。

嚴格說起來,我們不能說2+2=5是錯的,它只是一種比較奇葩的假定而已。

羅素《西方哲學史》邏輯分析哲學

只要我們足夠小心,邏輯思維強大,推理嚴謹,這種奇葩的假定也能用:如果2+2=5,那麼2+5=6,3+5=7,5+5=8.....

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在邏輯推導中一直保持足夠小心?會不會把兩種不同假定中的概念搞混淆?

更嚴重的問題是,在這種新的假定當中,2+3=?6-1=?這是非法運算嗎?

《1984》中附錄新語規則(有些譯名為新話),這一如此詳細的附錄,喬治?奧威爾想傳達什麼?目的是啥??

www.zhihu.com圖標

至於你認為「生產資料再多次轉移價值後,總會大於其原有價值,即帶來價值增值。」

這裡面也隱含了一個假定:同樣的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價值是不同的(可以稱之為「相對價值論」)。所以通過自由交換,交易雙方都會變得更好——這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之一。

曼昆《經濟學原理》第五版微觀分冊

譬如在我大學畢業那一年,5斤全國糧票可以在宿舍區門口賣茶葉蛋的老太太那裡換到3個茶葉蛋。

這筆交易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大學生們覺得3個茶葉蛋比5斤全國糧票好。而在中國個某個農村,可能那裡的村民們覺得5斤全國糧票比5個雞蛋好。

之所以大學生們沒有和村民直接交易,因為直接交易是需要費用的。大學生們有這個功夫去找村民多換倆雞蛋,還不如把時間節省下來用在學習或打球上面。之所以有形形色色的中間商賺差價,是因為他們起到了降低交易費用的作用。

熟悉金融市場的人了解一個比喻——投機者是市場的潤滑劑。

從物理意義上,我們可以講一切財富都是自然力(人力是自然力的一種)做功創造出來的,潤滑劑是不作功的。但是,我們不能說潤滑劑沒有用。一部機器,沒有潤滑劑,可能根本玩不轉,差的潤滑劑可以使轉換效率達到30%,優質潤滑劑可以使轉換效率達到60%。潤滑劑的作用比死做功大多了。

所以我們國家過去《刑法》當中有「投機倒把罪」,後來取消了,這是時代的進步。無獨有偶,英國及歐洲諸國的歷史上的法律中也有過類似「投機倒把」的罪名,《國富論》中有記載,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翻書,在「論獎勵金」那一章。

馬克思對投機資本的看法不過是一種古老的偏見而已。

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和馬克思的不是一回事兒......


扯遠了,如果你要應付考試的話,就得把馬克思那套與眾不同的假設和車軲轆話死記硬背下來,別想太多,想多了對你考試沒好處。

當年高考我政治51分,只能考到大連理工,教訓啊。


政治經濟學為什麼認為生產資料不會帶來價值增值,只有勞動力可以帶來價值增值?

我認為生產資料再多次轉移價值後,總會大於其遠有價值,即帶來價值增值。

========================================================

因為,人類的手中,市場交換的當中,所有的東西,都是人類的物品,也是廣義的人工物。

所以,人類的勞動,創造了一切財富,人類的財富,任何的財富。總勞動量=總貨物量。

所以,一切的價錢,都是人類的表現,勞動的價錢,任意的價錢。總勞動量=總價錢量。

那麼,譬如一塊地,昨天單價是一萬,今天的單價,是過了百萬,都是萬變不離其宗。

生產力=人類的生產力=人類駕馭利用的自然物品和人工物品的力量=人類駕馭利用下,自然物品和人工物品它們的力量=駕馭利用各種物品的,人類他們的力量=人力=「物力」。

譬如縣官說,打這個刁民的屁股,給我打腫了,但是,這個刁民沒有身體、屁股,衙役沒有棍棒,怎麼打屁股、怎麼打腫啊?只能空氣打空氣了。譬如,沒有麵粉和水,廚師根本無法拉麵。但是,拉麵的唯一生產者,還是廚師啊。沒有太陽和地球,也根本無法種地。人類已經種地,則打出的糧食,是人類的產物。沒有被害人,沒有兇器,兇手根本無法行兇。當兇手行兇了,則行兇者唯一,就是那個兇手而已。天上掉餡餅,也得識別、伸手、撿拾。如此,才有人類手中口中的人類餡餅。否則,就餓死光了。不是奶牛母雞養育孩子,是父母勤勞的雙手,人類的勞動,把孩子養大成人。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厚德載物,惟自強而不息。人,是萬物之靈,是萬物的尺度。

經濟學上的價值指什麼,它是不是偽概念??

www.zhihu.com圖標為什麼只有可變資本才產生剩餘價值??

www.zhihu.com圖標勞動本身是生產目的,還是生產中的一個要素(成本)??

www.zhihu.com圖標

這是因為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和將生產資料全部轉讓給勞動者進行生產,生產的價值總量並不會改變,所有的價值增值都是勞動產生的,資本家靠佔有生產資料進行剝削。生產資料會價值增值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實踐上也是個悖論。。按照社會財富分配來看主要的財富都有資本家獲得。。資本家獲得的價值都來自於生產資料的價值增值,那麼意味著生產資料不但增值。。而且比勞動在生產中的作用更重要。。那意味著作為勞動主要投入的教育都沒有意義光買生產資料就可以了。但是可以想想的是沒有教育的社會是什麼樣的。。


題主在題目中描述的生產資料再多次轉移價值後,總會遠大於其有價值。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用生活中的常識舉例就可以輕鬆反駁,熱量守恆。一盆碳火放在房間,房間溫度升高,這是炭火自身的熱量的轉移,房間熱了,碳涼了。

在這個過程中,炭火的價值發生轉移,但是並不會增值。

聰明的人一定會提(抬)問(杠):全球變暖怎麼解釋?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談到的:人是特殊的生產資料,勞動力可以創造價值。

生產資料本身是有價值的,但是不能帶來價值增值,更通俗的說,生產資料自己不會發生增值。兩種生產資料組合之後產生的新產品的價值可能會高於這兩種生產資料價值之和(水和麵粉做成饅頭),同一生產資料加工後的產品也會發生增值。(木頭加工成雕塑)。這可能就是題主理解的生產資料轉移之後會增值,但是,如果沒有人去雕刻木頭,沒有人給你揉面給你蒸饅頭,是不會有所謂的增值。

所有的增值過程中,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存在:人。

人做為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也會發生價值轉移。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創造價值。

馬克思闡述這一理論更多的是想為他之後提到的「資本主義剝削」奠定基礎。為什麼萬惡的資本主義不剝削別的生產資料,只剝削人呢?

生產過程中所有獲得的生產資料都需要支付相應的成本,一般來說,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在獲取相應的生產資料時支付同等價值的成本。但是人不一樣,因為人可以創造價值,並且工人在創造價值的時候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資本家就有機會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勞動力所生產和創造的價值。

政治經濟學範疇內,價值這個詞有一定的局限性,馬克思提到的價值是指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跳出政經的範疇來看,所有的生命體都是可以創造價值的,蜜蜂築的巢穴、蜘蛛織網,這些都屬於價值創造。並不是簡單的轉移。

最後我們就可以用政治經濟學的知識來回答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了:人類自己創造了價值,從無到有,給地球添加了溫度。


只有勞動可以讓價值增值,生產資料只是轉移價值。

多次轉移你看不清問題,那就來一次轉移,簡化問題更能讓你看清楚。

煎雞蛋為例,預設廚師煎雞蛋這個活動是商品生產行為。

煎雞蛋比生雞蛋價值更高,更美味,對人們更有用。

雞蛋由生到熟變換後,這個雞蛋還是這個雞蛋,承擔了原雞蛋的價值。

熟雞蛋還包含了形態變換的能量,由煤氣之類的燃料提供,所以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價值轉移是一種能量轉移,化學能轉化為熱能轉化為emmm可能是化學能或者是內能吧,具體是什麼不糾結,就是能量轉移,燃料什麼的也是生產資料的一部分,這部分就是這麼轉移的。

調料什麼的基本沒什麼變化,就是盤子上轉移到了雞蛋上,所以這個價值轉移你應該比較清楚。

還有灶台什麼的,這個比較抽象,就是操作中的磨損什麼的就相當於價值轉移,灶台從能用有價值,到沒用沒價值,中間進行了多次價值轉移,每被火燒一次,損壞一點,生產出一個煎雞蛋,自己就越沒用一點,煎雞蛋就越多。

勞動力帶來價值增值是(晚點補。。


因為勞動價值論認為所謂價值(商品交換背後的相等量)就是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是勞動價值論的核心。

你可以不承認。但是任然必須解釋商品交換的數量關係。商品的核心是使用價值。但是不同商品使用價值不但量上不等,而且質也不同。麵包是吃的,單車是騎的。但可以交換就要求他們的某一屬性同質而異量。目前就兩條進路:無差別人類勞動和抽象的效用。你否定勞動價值論就轉向那就轉到邊際效用價值論了。馬克思本人是不主張效用抽象話的。

生產資料的作用歸結為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勞動生產率只是影響單位商品的價值而不影響價值總量。

生產資料不可能增加價值,只能轉移價值(折舊)。


不然怎麼說剝削呢


生產資料「帶來的價值增值」,歸根結底是勞動力或自然力創造的價值。


因為價值被定義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不同的定義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理論表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