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我就自問自答了...............

作為全國重工業的基地,共和國的長子的東北 也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近些日子來很多人提出了「東北的問題」例如:東北一些地區的經濟衰退。東北地區的貪污腐化。一些人對東北的人文處事的不滿態度。東北地區一些「所謂」的「投資不過山海關」等等............

太多太多的問題想必經過大家的提問都有自己的想法,看法。我才疏學淺只是略知一二,希望把我的個人所在東北成長的信息及個人感受對大家分享一下。

由於東北地區城市發展不一,也不好妄下定論。我就來談談我所成長的地方吧。 它叫「阜新」。 (也許對於大家可能不太瞭解 甚至連聽都沒有聽過。)作為遼寧省排行榜中下的城市之一大家沒有聽過也是正常。

「阜新」,位於遼寧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區,是遼寧省西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為瀋陽經濟區城市之一。內蒙古高原和東北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全區呈現長矩形。阜新市初步探明有38種礦藏,礦產地228處。其中煤的儲量較大,資源儲量達10億多噸。石灰石、珍珠岩、膨潤土、花崗巖的儲量也十分豐富,螢石、硅砂、沸石的儲量居遼寧之首,黃金儲量尤其可觀。

過去的時候它就像是一朵黑色的薔薇,擁有純黑的花瓣,就連葉子也都是黑的。這麼一朵美麗的薔薇靜靜的成長著.............我的老師對我說:這裡是煤礦的世界,不誇張的講曾經的這裡連公路上都是黝黑黝黑的。

但現在的阜新正在慢慢的變成空殼............

首先由於幾年旱災,阜新部分地區農民甚至顆粒無收(針對玉米而言),許多人被迫選擇一邊種地一邊在外打工這種局面。這種人的數量相當可觀。(外加上一畝地的毛利潤是300元(好年頭))而普通人家的地大多10來畝地,收入是相當低的。在者隨著煤炭業的下滑,礦務局破產,導致阜新基本是沒有經濟渠道擴展。

如圖所示數據中可能與實際數據還有很大的差異

我想如果用以小見大的眼光去看待全國的城市也是可以作為參考的

癌症並非一日所患,問題並非一處所出。任何事情的因和果都是由於種種原因才導致慢慢變為朽爛的根枝。阜新衰敗的原因也同樣並非單單一種原因所致,其中另一個原因就是貧富不均。 貧富差距千百年來一直在阻礙著人類的發展,王侯將相、封疆大吏等直至今日到大資本家、小政治家等都無時無刻都在體現著貧富不均 貧富不均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隨著問題的日益加劇,社會矛盾的激化便導致了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分離。上層社會限制中產階層,中產階層孕育上層社會,中產階層剝削下層階級,下層階級逾越上層社會。 我的觀點是問題最大的就是中產階層,但這一問題有不被人所發現,即使發現也認為有些事情則是合情合理的。(在這裡我先不著重辯論我這一個觀點,等有時間我自會另文答辯)

不得不說我在的城市....大慶

大慶其實在東北除省會城市外還算比較有競爭力,因為油田底子厚。

但是喫老底總有敗活沒的一天,具體是哪一天,估計在十年後,年長的退休沒有年輕人接替,青黃不接了,問題也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大慶的蚊子絕對可以消滅一批熱血青年


江西萍鄉,這地方革命老區,但是沒有什麼卵用,年輕人都去外地了,沒救了,真a是一個養老的城市。

淮南。

有的城市經濟強勁但受限於面積狹小而總量排名可能不在前列,這不妨礙其經濟強市稱號。但當我看到淮南側邊欄的描述「安徽第二大城市」,還是嚇了一跳:皖省第二大城市不是毫無疑問的是蕪湖嗎?而且印象裏這個小學&初知其名(當然,那時候的「淮南」和當時的「山東」一樣,為古今異義),初中地理因煤炭而牢記於心的城市,並不在安徽前五之列。且如同人均GDP極高甩第二一條街的資源城市東營,並沒人認為就能與省內膠濟相提,人均GDP再高,也不敢自稱第一或第二第三大城市。…

查了一下,更出意料:淮南經濟總量和人均GDP皆在皖省前十之外!經濟總量與我縣相當,且在15年出現了負增長。

作為資源城市,淮南以重工業作為經濟支柱,為煤炭基地,火電基地,煤化工基地,華東地區的工業心臟。而之所以有「安徽第二大城市」說法,很大程度來自於1984年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13個較大的市,擁有獨立地方立法權。後來分4批共19個非省會城市得此殊榮,而大多為重工業城市。

今天看它們的處境,已好些凋敝盛況難復:吉林市,唐山(這個稍微好點),大同,包頭(這個也行),邯鄲,鞍山,本溪(同作為rust belt,鞍剛本鐵同美帝國主義的匹鋼底汽,衰落得一塌糊塗,但匹茲堡有迴光返照之勢,火紅革命建設時期風頭無兩,而今被改革大潮下南隅狹小之地深圳搶了風頭的鞍山本溪能否再逢新春,需要打個大問號),齊齊哈爾,徐州(這個雖不比唐山毗鄰京津,但作為歷來軍事重鎮和南北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以及蘇北的火車頭,擁有強大的觸底反彈和回血能力),淄博(作為全市普遍發達的重化工業基地,從原來的省內第三到第四再到今天的第五明後天的第六,我淄博的相對退步看得到)。

但還有一些當時級別相同但而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城市:大連,青島,無錫,蘇州,寧波,洛陽,重慶。這幾個城市的區位優勢,顯而易見無需多言。

放眼整個安徽,淮南的困境,如同今日負重累累遲遲難進的東北。盛況難復的感覺,是十分不好受的。


四川宜賓。坐標

主要支柱經濟,幹不過某臺,搞不了國際化,國內市場份額一天天扁下去。當地其他產業和經濟情況更是不說了。有空補圖,當地工業發展。至今未通高鐵!!!


衰落要有標準。人口、GDP的變化最容易觀察到。

姑且把被別人超越稱為「衰落」。

通過對26個省會城市1990年以來GDP排位的變化(注意,不是總量,而是在26個城市中的位次)的觀察,得到一個不完全的「衰落」城市名單:

瀋陽:從第2位下降到第15位;

哈爾濱:從第8位下降到第12位;

太原:從第15位下降到第21位;

長春:從第10位下降到第13位;

烏魯木齊:從第19位下降到第22位;

昆明:從第13位下降到第17位;

……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

長沙:從第14位上升到第6位;

合肥:從第20位上升到第9位;

成都:從第4位上升到第2位;

南京:從第7位上升到第5位;

……


烏魯木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