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剛剛看完《風雨張居正》,書裡面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工於謀國,拙於謀身」是海瑞對張居正的評價。

以下是歷史課上我寫的關於張居正的一個講稿,刪去一部分,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因為刪減有些語句可能不那麼通順,見諒。

有這樣一位歷史人物,對於他,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同學還有老師都略有所知。關於這個人,我突然想起他也是起於突然,但是我在這裡還是想講他,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大人物雖多,但是像他那樣劃時代的人物,實在數不上幾個」,當然這是我的看法,但這句話不是我說的,這句話出自朱東潤先生的《張居正大傳》,我今天想要或者渴望去說的就是萬曆首輔——張居正。

但是對於張居正我有確不知該講些什麼又從何講起,在有偉大頭銜的歷史人物中,張居正或許是爭議最多的幾個人物之一。有人將他比為伊、周,還有人將其比作溫、莽。「譽之者或過其實,毀之者或失其真」。大家知道明史是清朝張廷玉、紀昀那夥人編纂修改的,而紀曉嵐如何評價張居正呢,他說「神宗初年,居正獨持國柄,後毀譽不一,迄無定評。要其振作有為之功,與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張居正是複雜的,當年明月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大意是「張居正不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它是一個有自己良心的人」,我們學唯物史觀,所以我們更知道,沒有好人與壞人,只有利害關係中的好人與壞人。

所以,關於張居正其功高鎮主與功高蓋世都不可一概而論,張居正固然有一系列改革的偉大成就,但由於內閣首輔等種種複雜的利益關係,為了維持權利,即使有意他也不可能毫無問題。但是由於個人、時間等原因,我在這裡不會著墨太多張居正的政治污點。

首先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張居正的簡紹(其實除了姓名其他都可不看)。張居正少年神童,傳說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曾祖父做了這樣一個夢:月亮落在水甕裏,然後一隻白龜(白色烏龜)從水中浮了起來。於是他的曾祖父張誠便信口給他起了個乳名「白圭」,取諧音「奉為圭臬」的圭,美玉的意思(傳說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的時候拿的一種玉器),希望他將來能夠光宗耀祖。果然張白圭十二歲參加童試,據說在他參加考試的時候荊州府知府(當時的市委書記)李士翱做了一個夢,夢見玉帝給了他一個玉印,吩咐他轉交給一個孩子。第二天荊州府點名的時候,第一個恰恰就叫張白圭,十二歲。李士翱便把他喊過來,發現竟是夢中所見,於是便覺得此子定是輔國之才,便囑咐了他很多自愛的話,又見他名白圭,心想這不像話啊,未來有宰輔之才的少年英傑怎麼能叫這麼奇怪的名字,以後做了首輔,總不能叫「圭丞相」吧。於是便替他改了名,「張居正」,取「居正位以治天下」之意。

果然,十三歲的張居正又參加鄉試,如果他過了鄉試他就成了舉人,十三歲一個不可思議的年齡,梁啟超梁任公少年神童也才17歲中舉,當然我這麼說他當然沒中,在這之間發生了一件廣為後世稱道的傳奇故事。

據說在張居正到武昌應鄉試的時候由於張居正的聲名與才華本來已經中舉,但是由於一個人的主張,這次卻沒有成功。這個人便是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他認為十三歲一個如此有天賦的孩子如果早早中舉,反而會令他自滿打消其上進之心,因此便想給他一些挫折,最後張居正終未被錄取。但是居正在以後對顧璘卻是始終感激,他了解顧璘的想法,並在以後和顧璘成了要好的朋友,在他後來登門拜訪顧璘的時候也是始終充滿感激之情。

但是嘉靖十九年,當張居正再應鄉試的時候,這次毫無疑問的中了試 ,當時張居正也僅僅十六歲。在這三年裏我想給張居正的僅僅是一個治國安邦的偉大抱負。梁啟超說「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而真正的政治家與權謀家之間的差距也可能僅僅是一個治國安邦的抱負。

在張居正中試的第二年,是會試的一年,這一年張居正是否入京會試不可考,嘉靖二十三年張居正參加了會試,落榜。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中二甲進士,選為庶吉士。庶吉士也可以稱之為「儲相」。

在張居正進入翰林到隆慶六年萬曆元年,歷經世宗、穆宗的駕崩,嚴嵩、徐階、高拱的爭鬥。在這些年,雖然他後期進入了內閣,但卻並不是政策的決定者,在一系列的爭鬥中他始終是韜光養晦,他——一個毫無背景的人物,如果能實現內心宏願而僅僅只會付出二十四年的時間,有為什麼不忍一忍呢。但他也不一味妥協,在這期間他的一句詩寫的非常好,他說「欲騁萬裏途,中道安可留?」。在翰林的時候張居正也不像其他大多數翰林一樣吟詩作賦、自命風流,即使在還為有任何實際權力的時候,也會有那麼一些人鑽研經世治國之術,張居正是其中一個。但說到這裡我又想說一說張居正的的文學造詣,在被他首輔、改革家的光環之下,他也是一個文人。就像大家經常聽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不是毛澤東說的,而語出張居正。在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夫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還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個詞「空谷幽蘭」,現在詞條上說這個詞出自《老殘遊記》,但是就我所知,在張居正的《七賢詠敘》中有這麼一句話「夫幽蘭之生空谷,非歷遐絕景者,莫得而採之」。等等。

關於張居正自嘉靖二十六年到隆慶六年,由於時間這裡一概不講,如果大家對這個人——張居正有興趣,我也很真摯的希望大家去了解。

以下我將從兩個方面講述我所知道的張居正。

一個是張居正的政治願望——國富兵強。在張居正接任首輔的1572年,那時明朝的經濟積貧已久、武備廢弛,既沒了高祖、成祖的武功又沒了宣宗、孝宗的文治。大家看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明世宗,還有熊召政的歷史小說《張居正》第一卷中的明穆宗,可以對這兩個皇帝有更深的瞭解,總之經歷了這兩朝之後,到明神宗繼位的時候朝野內外早已積弱已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居正接任了首輔,他深刻的知道此刻必須先國富,必須先發展經濟,明朝最重要的幾件事恐怕就是官員的腐敗、行政的拖延效率低,還有邊防,首輔與宦官的關係等等。

張居正首先對經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其中就有著名的「一條鞭法」「考成法」「驛站改革」等等,史稱「張居正改革」或者「萬曆新政」。就我所知,在史學界,張居正改革與王安石變法是僅次於商鞅變法的偉大改革。

其中「一條鞭法」是賦稅徭役制度的改革,關於明朝的賦稅制度因為時間有限,難以介紹,不過應該知道的是明朝的稅收、貪污問題大多出在此處。而一條鞭法大致就是將各種雜稅合為一條,既解決了稅務多難以徵收的問題,又減少了官員層層貪污的可能性,同時也為百姓免去了很多麻煩。

其二是考成法。張居正的考成法,我覺得對現在是有很大的實際參考意義的,那麼首先什麼是考成法呢,簡單來說就是將官員應辦的事物定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並以此作為對官員能力的考察,但是這與唯GDP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因為官員要完成的任務是由政府下達的。以此將官員能力作為官員升降的唯一標準。有人也許會問對官員的品德不進行考察是不是有問題,但我要問的是我們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官員還是能獨善其身的官員,要知道張居正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經濟急需發展的充滿內憂外患的時代,在此張居正用人有一個標準「寧用循吏,勿用清流」。在中國,無論古代還是現在,能做能吏都是一件苦差事,因為大家都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清廉官員,但這些官員能否任事呢,大家故事聽多了,但在我的認知裏絕大多數的正人君子不過是明哲保身委曲求全的「好好先生」,在大多數人眼裡他們的名譽依然比他們的抱負重要,即使這個抱負是治國安邦,比如後來的東林黨,他們只會根據史書經驗高談闊論而從未結合各種現實矛盾處理朝政。然而張居正恰恰與他們相反。

舉一個例子,著名的海瑞海剛鋒,海青天。張居正從始至終未重用過他,海瑞在明朝官場上屬於道德模範一類的人物,朝廷要用這樣的人來裝點,但不能用這樣的人來執政。一個執政者可以向公眾樹立他的形象,但它一定要明白,他的每一個決定一定要得罪一些人,他的決定有時不能因為對方是弱勢羣體就心存手軟,他實現自己的抱負不得不維持自己的權利,即使會背上罵名!張居正心裡很清楚,他一定想過王道政治,但他也知道大部分王道政治僅僅是因為無能。我們把曹操稱為奸雄,但我敢肯定在座各位喜歡孟德的一定比喜歡玄德的多。舉兩個海瑞的例子,海瑞升任做蘇州知府的時候,接手審理地方案件,結果是權勢高的全敗訴,但是那些弱勢羣體後來被查明大部分是混水摸魚的混混。其二,嚴嵩當政的時候徐階與嚴嵩矛盾爆發,海瑞認為與嚴嵩這個大奸臣作鬥爭的徐階也理應是個真正的模範,便上書怒罵嚴嵩力挺徐階,但等到後來到徐階的家鄉執政的時候,他發現擁有大量田產與金銀的徐階也不是他心中的好官,於是又上書彈劾徐階。高拱曾評價過海瑞說他「所做之事,不都是好事,也不都是壞事,因該說海瑞是個不太能做事的人」。但是我想說,我敬佩海瑞。

所以在用人上,張居正要退掉那些好好先生,但這毀壞了士林的一直以來的「默契」,也為張居正死後的慘劇埋下了一個引子。但「考成法」又不失為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個重大突破,但是我們要的究竟是什麼官呢?我想講一個例子,我自己親身經歷,我在河南省人民醫院做第三次手術的時候,和我一個病房的是一個信陽人,在銀行工作(那個縣不方便透露),在他和我爸聊天的時候,有一次他們聊到了他們的一個書記,他說「那個人會辦事,貪點兒也就貪點兒」。

第三驛站改革,這個改革不在此細講,在萬曆年間明朝的驛站與洪武時代的初衷已相差太遠,當時驛站成了大大小小官員出行的必須,驛站不得不向這麼多官員提供飲食住宿車馬等,而這一切用度都有驛站百姓承擔,勞民傷財。而驛站改革使的官員使用驛站的門檻大幅提高,並不為官員提供出必需品以外的其他。

其實改革還有很多,不再贅述。

經濟搞上去之後纔有足夠的能力去發展軍備,抵禦外患。明朝的外患問題一直是明朝的一個大問題,在這方面張居再次展現了他的才能,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譚綸等等人才,戚繼光的戚家軍(其實算是他的私人武裝),李成梁的遼東鐵騎等真的使倭賊、韃靼等望風而逃,因為他知道「名將勝似長城」,陸遊不就曾作詩感嘆「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如果沒有張居正對戚繼光等將領的一切支持與開脫,或許這樣感嘆的就多那幾個人了。此外如果沒有張居正在對韃靼「順義王」等外族問題上的明斷,或許當時明朝的邊防就會是另一種景象了。毋庸置疑的說,在萬曆這十年間整個政府的運作改革成就等僅僅圍繞著張居正一個人,一個人撐起天下的重擔。

此外我們在說一說其他的一些舉措,來更瞭解張居正。

首先我們說「衍聖公」孔尚賢的事件,孔尚賢孔子的六十四代孫,但孔子的後代到了這時早已沒有孔子的遊說六國一匡天下了,這羣孫子們得了爵位也難免出現勢利小人,孔門不幸,孔尚賢是其中一個。在明朝,每一代衍聖公每三年朝見一次,而孔尚賢便趁此機會向驛站、官員、百姓搜刮錢財,百姓苦不堪言,但對「衍聖公」只能放任不管,因為他是孔子的後人。而張居正在一改官場弊病的時候也向孔尚賢下了手,可以說張居正憑一己之力去除了衍聖公使用驛站、搜刮錢財的一系列有形或無形的權利,並將朝見改為每五年一次,要知道明朝依舊是儒家的朝廷,身為儒生的張居正為了治國安邦的理想可以向孔門後人下手。

還有比如說教育的改革,關於這點,大家可以看小說《張居正》上關於這的描寫,寫的非常精彩,在當時這個改革可以說是轟動的,由於時間原因不再講。

此外還有張居正最為著名的「奪情」事件,關於這個奪情我也不贅述太多。我的觀點,張居正的內心是希望奪情的,他心裡一定想過為了一個十七年未見面的浪蕩父親放棄權利是不值得的,這一點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遠違道德的,如果是我,我一定做不到。然而世上有一個張居正,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可以放棄自己的親人。

萬曆九年夏天,為萬曆政府工作了將近九年的張居正累到了,但是這時他依然拖著病弱的身子為自己的抱負鞠躬盡瘁,因為這個國家的大事已經離不開他了,在他奪情的時候萬曆皇帝就說「朕為天下留卿」,同事李幼孜說「天下不可一日無相公」。雖說他一遍遍的遞交自己的辭呈,但他心裡依舊放不下自己的功業,他提出辭職也只是因為他明白他的權力太大了,明史上就有「功高几於鎮主」,在他回家為父親安葬的時候他坐的是一個由64人抬的有臥室有書房的大轎,這個規格皇帝也沒有。為了他的政策在他死後也能實行,他知道必須放權,但萬曆依舊不許。萬曆十年二月,張居正病重,三月他連內閣也去不了了,但是重要的公事依舊被每天送到他的病榻前,讓這個病入膏肓的老人裁決,因為當時的張四維、申時行不僅不敢更沒能力處理這些事務。六月八日,張居正連水都喝不了了,神宗派人來看他,昏沉之中他上疏推薦了大量的人才,之後就再也沒說過話。

1582年7月9日,張居正終於放下他的權力死在了北京的寓所,他留給後人的除了那些改革成就還有他七十多歲的老母、三十多年的妻子、六個兒子、六個孫子。

當日神宗下詔罷朝數日,兩宮太后、神宗和他的弟弟潞王各賜銀一千兩,贈予其「上柱國」,賜謚號曰「文忠」,在古代這是僅次於「文正」的謚號,經天緯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並命錦衣衛與太僕少卿一路護送會江陵,就這樣張居正帶著平生的抱負、功業被埋入了江陵的墓地。

人們說贏得生前身後名。

但是,清算開始了。

萬曆十一年三月,明神宗下詔奪去張居正「上柱國」「太師」的爵位,接著又下詔奪去了「文忠」的謚號,他的兒子張簡修被貶為平民,此時張居正去世剛剛過去九月。

萬曆十二年四月神宗下詔查抄張居正家產。查得黃金十萬兩,白銀十餘萬兩。那些被張居正破壞了利益的官員更是嚴刑拷打張家人,並要其交出兩百萬兩白銀,然而這根本就是莫須有的罪名。然後張居正的一個兒子張敬修在獄中自殺了留下的僅僅是一封血書。

當張敬修的死訊與血書傳到朝廷的時候,百官嘩然。時任內閣首輔的申時行與六部大臣聯名上書神宗。

左諭德于慎行上書說「江陵殫精畢智,勤勞於國家,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當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

這便是張居正,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這樣,在一個階層基本不流通的時代從平民沒有金錢、關係、背景一步步位極人臣。也從來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這樣,為了自己治國安邦的理想能夠放棄自己的聲譽、親人甚至是他自己。

多年之後。

當萬曆問糧庫還有多少餘糧的時候,一官員回答說「糧庫裏還有張居正時期的糧食」。

世間再無張居正。


明朝最好的臣子!即便放在歷史上也是神輔助的存在!

「一條鞭法」、「考成法」等改革,雖說無法挽明大廈不傾,但不開天眼,這是當下最好的改革。萬曆這種任性不知好歹的皇帝,能一直苟活著離不開他老師張居正前期打下的經濟!

重視軍事,扶持戚家軍,作為首輔始終耀我國威,鐵腕衛國。對比萬曆這種蠢貨放任努爾哈赤祖先野蠻發育,導致子孫被各種吊打崩盤,高下立判!

功高蓋主,是一個比皇帝更具帝皇思維的臣子!張居正基本上從政時聽不到任何反對聲音,對付那些只會逼叨幹不了實事的清流文臣,見一個殺一個,況且比才學張居正還真的也是吊打他們。宦官就更不用提,級別基本不在他考慮射程範圍之內。萬曆也就能拿屍骨未寒的老師出氣,立個太子都沒辦法。

張居正走後,感覺大明也真正被他那個低水平的懶貨學生正式擺爛了!讓無能之輩站在最高的指揮臺上,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可惜了,大明最好的臣子!


這種級別的大佬就別老糾結人傢俬德了,畢竟人又沒立牌坊;

拙於謀身,別逗了,就是奉承尊敬而已,天才政治家會拙於謀身,不過是謀身性價比太低了罷了,畢竟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

最後雖然張居正的人品是有夠差,但想想曹操還是好太多;一介俗人能為理想做到這種地步,反正我是覺得就算沒有于謙"偉大"但實際難度比于謙大多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和管仲、諸葛亮對比,張先生「謀身」不足是什麼原因?

和商鞅、吳起比,張居正謀身失敗在何處?

被清算,商鞅是比秦孝公死後,吳起是在楚悼王死後

而同樣掌權治國的諸葛、管仲什麼時候被清算了?其中管仲還生活奢侈

如果說結怨於文官是變法必然,那結怨於萬曆是隻能怪他自己


治世之能臣,憑藉一己之力給大明朝續了幾十年國祚的猛人。張居正去世幾十年後,國家打仗就用的張先生在世時給弄的銀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