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剛開始學畫,但是老師讓我多去看畫展。問題是我不懂啊!!看了那些大師的作品,有的很直觀的感覺出好看。有的畫從我現在來看根本體會不出真諦。。我想只有懂畫的人才看得懂其中的門道吧。所以像我這種剛入門的小白有必要去看嗎?


不懂畫去看畫展可以提升審美品味,你可以在那些你並不理解的畫作前思考那個畫家為了表達什麼?是一種心情還是畫作裏的某個物品,某個場景,用第六感去感應畫家想表達的靈感點。多看看就能知道什麼是藝術品了!

看畫展是一個瞭解學習的過程,可以給你的審美一定的影響。可以先看看學習技巧,留些疑問在心裡,等到某個時機恰巧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有些畫展是很難見到的,有些幾年就展出一次......看看沒壞處。


那當然了。

不僅是國民素質,國民審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待提高的。

一開始看不懂無所謂,因為對於老百姓來說,沒有受過專業知識訓練的,是無法進行深度解讀的。

但是如果一些作品,給了你莫名的好感,讓你願意後面主動去了解了解它的故事,從而學習一些相關知識, 得到一些啟發,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知道喊麥的那些人看不看畫展……我傾向於應該是沒有的
當然有,如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滋養,唯一的缺點是慢,如果急於求效果拍照發朋友圈請忽略我的話
學畫的人,看畫展還要怎麼懂?難道你打算把大師生平、作品年表都背個爛熟再去看才叫懂麼??(ˉ?ˉ?)~說點個人體驗。從前在書上看到畢加索的作品也都是一頭霧水,心裡默默吐槽到底什麼鬼,憑啥這麼有名,看不懂啊看不懂。那時候對所有非寫實類的作品不說排斥吧,至少是心存質疑的,去看畫展多半抱著這種好奇心而去,而且為了避免先入為主的印象,多半不怎麼細看展出內容介紹。去了直接看,用直觀感受替代他人的解說。在這種狀態下生平第一次見到了畢加索的原作。零下7度的北京,中國美術館,大致上知道是德國人捐贈的私人藏品。一幅畫一幅畫看過去,有興趣的才會仔細去看標籤。看到一幅簡直可以說很卡通的油畫人物,可是筆觸飛揚,色彩沒有一處不舒服,畫的那麼恣意讓觀者的心都跟著愉悅起來。站在那幅畫前簡直挪不動步子,滿心裡就想據為己有的程度……我都被自己的念頭嚇到,心說誰這麼牛啊?於是去看標籤,從此成為畢加索的腦殘粉……個人覺得看畫和看書一樣。你不可能喜歡每個作者的文筆,閱讀者也不太可能100%體會到作者意圖傳達的全部理念,不過是在看的過程中尋求共鳴罷了。通過觀看畫展可以擴展審美視野,幫助確立自身審美趣味。


對於繪畫,什麼叫「懂」,什麼叫「不懂」,是沒有嚴格區分標準的,學了很多年畫的人,就一定能看出畫展中各種繪畫的門道?不一定。

去看畫展的動機不同,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你們老師希望你去,肯定是為了提高你視野。

為什麼要提高視野?因為繪畫和其他學科一樣,都在不斷發展,但現在大多數人對於繪畫的理解,還停留在「像不像」這個階段,這也造成了繪畫學習都停留在造型階段,如果你不去看畫展,始終將自己的繪畫定位在「和對象一樣」的階段。

造型基本功很重要,但不是繪畫的全部。如果你有恆心和毅力,在繪畫這條路上走下去,你就會明白這句話。


我也不會畫畫呀什麼的 但是經常和學美術的弟弟一起去看畫展。時間久了以後第一眼看畫都會有些感覺 會去了解大概是提高審美 增添生活樂趣 欣賞另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吧

首先說,是有必要去的。

其次,本人並不是任何藝術類從業者,目前為止也沒經過任何藝術類的專業學習。只是單純喜歡,所以沒事就會網上看畫,買些喜歡的畫冊和相關的書籍,有機會就實地看畫展。從原先好奇為什麼這「幼稚園」水平的畫能值天價,到現在徹底被它們征服,並對畫作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喜好。

1:挑選一些喜歡的或者專業相關的類別進行觀展。

2:觀展之前最好花時間瞭解下參展作品的背景,作者、派別、優點等等,然後帶著這些去欣賞。。。

3:賞畫這種能力確實存在天賦的,但是作為我們常人來說,就好比一門外語。一位心意已久或者久仰的異性對你說「I LOVE YOU」的時候,學過英文的人自然會欣喜若狂,但是對於完全不懂英文的人來說,只能錯過這美好的一瞬間,一臉的懵逼。。。
一定要有意義纔去看嗎?自己看著開心就好啦
看什麼類型的畫展吧,如果是寫實的,可以去欣賞,如果不是就算了,現在除了傳統藝術以外,偽藝術特別多,根本沒有評判標準,一切靠吹,很多各種展,就算你是搞藝術的都不見得看得懂
當然有意義了。以前,我也不懂畫,只是感性上覺得有些畫畫得很美,根本不懂作畫技巧和也讀不懂畫所表達的深層含義。但我經常去看畫展,如果很喜歡上某幅畫,就回來再查些資料,看看有沒有關於這副畫創作背景和他人鑒賞評價。也沒有刻意去欣賞和學習,就這樣隨其自然,自己鑒賞畫的水平也在這個過程中神不知鬼不覺地提升了。直到有天好友,故意讓我區別一下兩幅畫,我看過那兩幅畫之後,瞬間就能說出這兩幅畫優缺點,最後我說的跟實際情況都一樣。當然,我只是一個業餘愛好者,雖然喜歡卻從未刻意和下功夫,而你是學畫畫的人,所以就更要去看畫展了,畫展中的作品是畫家的精華,看得多了,現在看不懂的,以後也會有機會懂的。
就是從中挑選你覺得好看的,然後自己想想別人怎麼畫,產生畫畫的興趣,對作畫的思考(心境,技法)。為了有目標和動力,所以讓你去看畫展。對於看不上的內心默默鄙視一下就好了。畫家們骨子裡都是比較傲的,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所以看畫展的時候人們都是小範圍討論,一個人的時候就自己跟自己討論,展內都會比較安靜。看就是評估他人,回頭來審自己。
作為一個從事藝術類的人,我覺得不論你是否學習繪畫,看畫展都會有助於你提升你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而如果你學習繪畫,參觀展覽則會提升你藝術理解和眼界,你會發現你從來沒有發現過得繪畫技巧或繪畫感染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藝術來說,它本來就源於生活,你是去學習生活的閃光點和精華。建議多讀書,少玩遊戲。
有啊,提高審美,這是無形之中的,要慢慢了,提高氣質,提高生活品味,多看看總沒錯的,歌劇啊什麼的也多看看


其實我也有同感。大師的畫要不是欣賞不了,覺得三歲小孩都會畫,要不就是很美,很牛逼,前者呢,我覺的不看也罷,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畫純屬因為作者的出名纔出展的,後者嗎,一定是要看的,多出去看看,提高眼界,就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了。可以向學長的人多指教
可以給你的審美一定的影響
做事情幹嘛要有意義?開心就去做啊,覺得畫展無趣就不去呀w想要學畫畫的話,就去報班呀w?( ??? ) ? ☆
當然有用,不看好的是長不了眼的,眼沒到手也肯定到不了,開始看不懂要多臨摹,臨摹會讓你看的更仔細

可是等到你懂了再去看得等到什麼時候......可以邊學習邊看嘛。

我個人覺得看畫展也是一個瞭解學習的過程,先不說技巧方面,喜歡一個畫家不就是通過看他的畫看他的信息看他的文字來瞭解他的嗎?

就像有種說法 喜歡一個作家,思想和他契合,去讀他的書,久而久之,你的音容笑貌也和他的音容笑貌很像了。

如果是學習技巧,也可以先看看,留些疑問在心裡,等到某個時機恰巧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可是連問題都不存在,怎麼去解決它呢?

如果學的是傳統的繪畫,那麼有些畫展是很難見到的,有些幾年就展出一次......看看真實的不也好嗎


一直以為看畫展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所以每次和朋友去看畫展時十有八九進門和出門是一道,中間卻是有意無意地走散了。

為什麼愛看畫展呢?

於我而言,看畫展時的樂趣在於揣摩猜測畫家想通過這幅畫表達什麼樣的心情呢?看人物畫像的時候總喜歡把自己帶進去,如果我是畫中人,此時此景此動作,我會想些什麼呢,心情怎樣呢,生命中是否也曾有過此種光景?這種時刻,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形象,而是記憶,久遠遺忘在內心底層的許多記憶,此時此刻忽然被輕輕呼喚了起來。眼前靜止的畫布,內心翻滾又瞬息變化的思緒,伴著身後細細的交流聲和腳步聲,覺得看著畫展獨自一人的自己真是快活自在極了。

但由於我活得過於粗線條(缺心眼),往往就會覺得這幅畫不是快樂就是憂傷,就連人物像裏生氣的情緒都有時候也會分辨不出來。不過看看畫的名字和簡要介紹,又會恍然大悟原來主人公是這樣的情緒。儘管如此,仍然覺得看畫展時往來之間便有一種你畫我猜式的樂趣。

除此之外,若並不是人物畫,而是風景靜物之類的,也自有一番樂趣。在欣賞這些不以人物為中心的畫作時,更像一種探險,重新認識周遭種種。倘若我們能把過去所說的什麼青草藍天之類的話統統置之腦後,好像從其他星球上起航探險剛剛飄零此地一樣初次面對眼前的世界,就能發現世間萬物大可具有出人意外的顏色。但是似乎大多數人已怠於這種發現,那些先入之見當然也不容易排除,而畫家就像是一個導遊把種種玄機與奇特放大展現在眼前,他們想重新觀看世界,把肉色粉紅、蘋果非黃則紅之類的公認的觀念和偏見完全拋棄。相應的在這方面最有成果的藝術家往往創作出了最振奮人心的作品。正是這些藝術家教會我們在大自然中看到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新奇美景。如果我們肯於追隨他們,效法他們,甚至僅僅憑窗向外一瞥,也會有震撼人心的奇異感受。

而每次看畫展我最喜歡看國畫和油畫。國畫裡頭偏愛花鳥畫,八大山人和任伯年又是眾多畫家裡的心頭好。油畫則更喜歡駐足於古典主義畫前,因為端莊,更易於去揣測。在這次看畢加索畫展前,實在對現代主義美術欣賞不來。事實上,左右我們對一副畫的愛憎之情的往往是畫面上某個人物的表現方法。有些人喜歡自己容易理解因而也能深深為其所動的表現形式,但不應該因此就對表現方法也許比較難理解的作品不屑一顧。因為嘗試去了解一下,會發現又是一片新天地。

當初第一眼就很喜歡八大山人的畫,是因為他筆下的飛禽走獸十有八九愛翻白眼,hhh

儘管常看畫展,但真要說出個所以然來,其實也並不能夠。沒有正兒八經學過畫畫,所以對於一幅畫最直接的評價或感受在於是否「剛剛好」,或者說「合適」。就像搭配一束花時,要摻雜、調換顏色,這裡添一些,那裡去一點兒,凡是做過這種事的人,都會有一種斟酌形狀和顏色的奇妙感受,但又無法準確地講述自己在追求什麼樣的和諧。我們只是覺得這裡加上一點紅色就能使花束煥然改觀,或者覺得那片藍色本身還不錯,可是跟其他顏色不「協調」,而偶然來上一簇綠葉,似乎它又顯得「合適」起來,我們喊道,「現在十全十美了」。

藝術家們在作畫的時候也往往是如此。這隻手應該垂在何處,那個花朵的顏色和它的光影之間的互動怎樣,每個畫家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那個合適點,隱藏在畫作中的每個細節之中,觀察一位藝術家如此努力地追求合適的平衡是件多麼引人入勝的事。而我們越看就越能發現以前忽視的地方。我們的能力就會此間逐漸增長,逐漸感受到歷代藝術家所追求的那種和諧。

(個人公眾號「夏與至日」裏剛寫完就粘貼過來啦)

可以 薰陶薰陶 影響是潛移默化 持久深遠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