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洛伊德三大理論有哪些被證實為偽科學,有哪些現在還在採用?

2、精神分析的理論對於某些行為的解釋能否直接套用?

3、按照其理論,很多病例無法解釋啊,很多甚至在強行解釋,精神分析是否需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特定的分析?是不是所有的心理學理論都不能概括所有到病症,只能解釋行為病症的一部分?

4、另外,如何反駁弗洛伊德的反向形成理論,你喜歡所以有慾望,你越排斥越說明反向形成的厲害在壓抑慾望,如何證明自己沒有所謂潛意識的慾望,比如見了弗洛伊德,如何證明下圖中我真的沒有想幹我娘?


精神分析理論在治療強迫症方面效果不是很好,不太能緩解患者的癥狀。


不止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哪怕行為主義華生、斯金納,人本主義羅傑斯、馬斯洛等理論都具有片面性,由於不同人的知識經驗,成長背景的不同,現沒有誰的理論是可以解釋所有人的行為癥狀的。

--除了腦認知科學。例如海馬損傷影響記憶,布洛卡區受傷會產生運動型失語症等。但我個人傾向於將這些視為生物學下的分支,儘管現如今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也被納入了心理學範疇。

那麼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大部分理論的精髓就在於他有一套體系龐大,概念模糊且能夠自洽的理論。

這也就意味著:他的絕大多數理論是無法被證偽的,這也是他至今被批判的最大原因之一,什麼理都讓精神分析說了。

例如他廣為流傳的防禦理論,這一整套防禦理論足夠自洽,因為它概念模糊且及易變通。換句話說,這套理論不是由什麼實驗統計得出的結果,防禦理論本身就能證明自己是對的。

一個弗洛伊德主義的治療師下結論:病人在無意識中強烈地憎恨姐姐。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證據證明這個結論不正確?如果病人說她不記得對姐姐有任何消極的情感,那麼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顯然病人在壓抑這種情感。如果病人描述自己多麼地愛姐姐,那麼這又能得出什麼結論?很明顯,這是一個反向作用。如果病人說她隱藏了對姐姐的消極情感呢?那麼,這說明此時治療師已成功地將無意識內容帶入了意識,治療師也是對的。(Jerry,人格心理學)

事實上,這個案例有些極端,市面上大多諷刺精神分析的與這個例子大同小異。

好笑歸好笑,但我個人認為,這個例子錯誤的解釋了精神分析的前提和結論。

  • 很明顯,這個例子治療師得出的主要結論在於「病人在無意識中強烈地憎恨他的姐姐」。然而精神分析得出的這個結論是因為後面病人的壓抑和反向作用嗎?反正如果我是治療師,我會通過病人的詳細的病例,例如有夢到對姐姐做出暴力行為,病人曾長期受到姐姐的虐待,父母對待子女強烈的偏心,姐姐永遠在各方面碾壓病人一頭等這些顯而易見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的原因。至於後面的壓抑,反向作用等,則可能是病人對於這種無意識傾向的解釋,而不是得出結論的前提。

當然,言歸正傳,這套防禦理論儘管因為其邏輯自洽無法證偽而飽受詬病,但不可否認,精神分析的防禦理論至今在國內外諮詢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另外的性學三論臭名昭著就不多說了,潛意識理論和人格結構理論如今仍有理論價值。

2.對於能否將某些理論直接套用在行為上,依上面所述,他的理論很難被證偽,信的人奉其為科學,不信的人棄如敝履。你當然可以用但別人信不信就不好說了。別說精神分析理論套用在行為上,我們寫作文不還把文學家的名人名言套用進作文用來說明論證嘛。

當然,順便說一句,弗洛伊德也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和文學獎的提名。

3.精神分析當然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特定的分析。如前所述,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出身背景,只是經驗等各有不同,從而會對事物的認知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必須得對患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你說這個弗洛伊德的反向形成理論我沒有看到過他的相關論述。不過你說的和防禦機制中的反向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我們會按照與無意識慾望相反的方式行動,以躲開可怕的念頭。

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明明很喜歡某個明星,卻因為大家都喜歡她要顯示出自己的特立獨行表現出對這個明星極端的厭惡。

當然,她也有可能真的就是厭惡。但我個人認為,這套理論只是有前提地給某個行為有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什麼叫有前提的?例如在上面那個例子中的前提就是:

  • 這個孩子處於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有較強的反抗心理,情緒上具有兩級性。
  • 這個明星顯然沒有什麼明顯的黑點,這種厭惡來得反常理。
  • 這個孩子對該明星的厭惡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厭惡水準。

那麼這時候或許可以下結論說:這個孩子無意識裏可能很喜歡這個明星,但為了壓制住這個想法表現得異常厭惡。

注意:這裡的以無意識相反的方式行動,亦或者你說的「排斥慾望」,一定要滿足兩個條件。

  • 這種排斥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厭惡水平。
  • 對於為什麼排斥某事沒有一個合適的理由。
  • 有非常合適的理由推測你喜歡某個人/事

這個時候精神分析才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你排斥的正是你喜歡的。

而不是廣而泛之的說你越討厭越能證明你喜歡。

關於圖中的俄狄浦斯情結,一個非常簡單的反證:我來自於單親家庭/我是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的

另外,關於俄狄浦斯情結。

首先,俄狄浦斯情節原先來自於神話,弗洛伊德將其運用到了他的心理性慾發展階段理論中。

根據這個理論:性器期是最重要的心理性慾階段,發生於3-6歲。這個階段後期兒童將經歷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俗稱的戀父/戀母情節。

年幼兒童也很害怕這種情況。男孩產生閹割焦慮,害怕父親發現他們的想法而閹割掉他們的陰莖。如果男孩看到姐姐的外陰,他會認為這種命運已降臨到她的頭上。女孩看到男性生殖器時,則會產生陰莖嫉妒。她們希望有一個陰莖,同時伴隨著一種由缺乏陰莖引起的自卑和嫉妒。兒童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弗洛伊德的解釋將一些心理學問題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兒童最終將壓抑自已對異性父母的慾望(他們發現只要父母的另一方在,他們也許永遠都不能佔有異性父母)。接著,兒童以反應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

當然,閹割焦慮和陰莖嫉妒論是讓弗洛伊德被廣泛詬病的原因之一。

之後兒童就進入了潛伏期,青春期。

也就是說現在非常多的人對俄狄浦斯情節都有一個誤解,事實上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

  • 俄狄浦斯情結只存在於兒童期的3-6歲,而不是人一生都有戀父/戀母情節。(你們自己可以回憶下在你很小很小的時候有沒有在心裡偷偷地想娶自己媽媽)
  • 俄狄浦斯是沒有經過科學證實或證偽的。意思就是,如果想要合理的說服別人,這個理論本身就不具備科學性。

所以以後看見人家二十多歲小姑涼喜歡三十多歲帥大叔,你可別義正言辭的說:呵,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你這就是戀父情結。

這可毫無根據。

最後,《夢的解析》裏將棍狀物看做可能是性器官的象徵,和俄狄浦斯情節沒有什麼必要的因果聯繫,這兩者甚至都不在同一個理論框架裏。

我想,即使是弗洛伊德,也不會毫無根據的就將你做一個帶有棍狀物的夢就一口咬定你有俄狄浦斯情結。

嘲笑與諷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同時,別忘了他所處的時代。當《夢的解析》這本著作完成的同時,我們還在大清朝,甲午戰爭都沒開始。


1、世界上任何的理論都有片面性,弗洛伊德的理論也是一樣的

2、心理學沒有哪一個理論可以包含所有的癥狀,弗洛伊德的理論也是一樣的,他可以解釋人的大部分行為,但無法解釋人類的所有行為


1、和第三個問題一樣,的確心理學當中很多涉及人的問題,現在處於開放發展的階段,並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能夠解釋所有的東西,甚至精神分析內部有很多理論是有矛盾和衝突的。這和涉及到人的問題,與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式不同也有關係。精神分析當中不同的理論,其實包含著理論家對於人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又和當時的時代環境有關係。當然自然科學講究的是客觀、排除主觀幹擾,自然會去追求超越時代性的東西,但是人本身就是一個包含著時間維度、歷史維度的產物,不光是一個時代的、在具體的每一個人身上可以聚焦到每一個人個人的歷史,因此確實針對人工作的精神分析需要根據來訪者的情況進行工作。

2、弗洛伊德時代的強迫大多被理解為超我和本我的衝突,其有特點的理解和貢獻是注意到強迫型人格的典型行為與如廁訓練有關,即肛欲期的固著。這和當時西方盛行的灌腸風尚有關,這種可能成為心理創傷的過程在當時被認為是「保健」。而關於題中提到的反向形成,更多地是寬泛地指強迫者這種事無巨細、謹小慎微的作風是對於內在想要反抗、放縱的反向形成。如同前面所說,弗洛伊德把這種早期軀體體驗和強迫驅力聯繫在一起,其內在的邏輯就是兒童過早地在「上廁所」這樣的問題上受到嚴厲的對待,就會和家長形成權力爭奪,而最終兒童基本上會處於劣勢。這種劣勢顯現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就會帶有被控制、評判自身骯髒及羞恥、受到懲罰等意味。兒童則會則會通過「控制排便」,一方面使得自己避免這種來自於父母的超我(已經內化為兒童自己的超我結構)的懲罰,另一方面這種控制也是一種被修飾了的想像中的攻擊,其背後是一旦失控就會產生的可怕的憤怒、破壞衝動以及可能的災難性後果。

3、強迫者不光會使用反向形成,還會使用「撤銷」這樣的防禦。即通過一些儀式化的行為(比如洗澡、洗手等),去抵消潛意識中因為嚴厲的超我和本我衝突產生的罪惡感。但就和精神分析當中的其他理論和用語一樣,這當中的含義很多時候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確定,再加上本身精神分析的概念就在不斷變動,因此特別是在實際工作當中,拿著一個概念一套理論去框來訪者是有問題的。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象徵和表達,這需要在互動當中才能呈現,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理論模型。

4、如同現在我們理解人的視角已經和弗洛伊德時期有了許多變化,因此對於神經症的理解也會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就認為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俄狄浦斯期的神經症衝突,從自體的角度理解其實是因為自體結構不穩固(健康自戀沒有充分滿足),進入這個三人關係時期因為現實中的壓力情境而導致的不穩固的自體結構產生碎片所產生的結果。所以,在真正進行工作的時候,從驅力角度、客體關係角度、自體角度等多個角度進行評估,綜合考慮來訪者的人格結構,是精神分析和動力學取向諮詢師也比較普遍的做法。

關於精神分析和科學,這是一個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的話題領域。之前在B站上看到一個關於精神分析歷史的視頻介紹,其中一部分談到了精神分析和科學的話題,可以作為其中一個視角參考。

精神分析史:作為一種科學 | 何苦開心譯制 | 中英字幕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首先來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存在侷限性,這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被學術界認可了。但不得不說,佛洛依德確實開啟了後續的研究者對心理和精神存在本源的諸多探索。我們必須辯證的看待精神分析學派。

其次,心理學起源於德國,興盛於美國,在中國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可以說目前對於人類行為背後的心智規律的研究與分析大多是都是以歐美人的特徵和文化與社會的背景展開的。肯定存在片面性。

因此,如何應用各個學派的理論和手段開展對中國以及亞洲的人類行為與心智分析,並結合文化地域等社會因素開展心理結構的分析是非常有價值的。

PS:高舉某一個學派大旗,把一切心智規律甚至是成年心理困擾歸結於童年創傷的(精神分析學派的歸因)都值得抱有保留意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